-
1 # 文化小粉
-
2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這些聖人的名言名句,在人際關係、事業有成高於一切的今天,無疑是人生處世的寶典,更是安身立命的警言,雖然要全做到相當難,但在人生中至少要做到其中的一點,當然,期待您更精闢的見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被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孟子名軻,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素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於《孟子·告子下》,原意是指憂患能夠使人在逆境中生存發展,安逸享樂則會使人於萎靡裡死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的兩面哲理,它不會使人因正面的說教而感到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予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明確的給了人生以啟迪,但作為一條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更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出自於孟子的《盡心上·忘勢》,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窮困不得志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儘可能讓自己做到善,而發達得志後,就要儘可能把這種善行推廣到全天下,惠及更多的人”。“窮則獨善其身”是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命運不濟、處於人生的逆境時,即使是身逢於亂世當中,你應該做好自己而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是指當你飛黃騰達了,有了權力或財富之後,就更應該想到要造福天下百姓,與人為善。而不是像如今有一些人那樣,有了金錢和全力之後,或是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或是目中無人的開著豪車橫衝直闖。即使是在撞死了人之後,仍是肆無忌憚的說著“我爸是某某”,人一旦這樣,就已經為自己和家庭埋下了禍根。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文出自於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主旨就是自強,自強是一個人的必備的重要品質,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一個自尊、自信、自強的人總會堅持不懈地去實現目標,即使是身處逆境,也決不放棄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是竭盡全力去改變環境,為自己的成功創造機會,人生不能完全依靠運氣,因為再好的運氣也有用完的時候,因為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語出《孟子·離婁上》“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大到一個國,小至一個家,如果不能自尊、自重、自立,那麼別人憑什麼尊重你?例如中國近代的晚清政府,其統治階層愚昧無知而又狂妄自大,國家貧窮積弱卻還不思進取、坐井觀天,終遭西方列強的輪番吊打。魯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針對的不僅僅是當時的百姓,也是針對當時的整個國家,而聞一多則怒極反讚道“這是多麼絢麗的一潭死水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都是在勸誡和要求,人生在世必備仁愛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於《論語-顏淵》,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始祖孔子的人生準則,就是說當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不喜歡的,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得不償失甚至是惹禍上身。
-
3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孔子的名言只有一句:”近鬼神而遠之” ,孔子把這句話當著照妖鏡,意思是:凡是研究孔子文化的人,最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他們都是文化小人。後來,這句話被文化騙子改為“敬鬼神而遠之“。但是,這些騙子在”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這段話面前,騙子們又現原形了。
-
4 # 可獨王處
1.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尊重黎民百姓以為義者,對事奉鬼神的種種祭拜禮俗不妨表示尊重,但切不可神入。
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未知生,焉知死。
4.子不語:怪,力,亂,神
夫子從來不語及怪異,暴虐,悖德,詭異之事。
5.子之所慎:齋,戰,疾
6.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7.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8.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9.巧言令色,鮮矣仁。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3.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
5 # 劉大媽說三農
在春秋時期,出了一位孔聖人,他的儒家思想對後人有很大影響。當時,孔子不僅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還引領了私人講學的時尚風氣。據統計,孔子有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位賢人。正所謂,有了名師,才會出高徒,一點都不假。孔子很注重對弟子的教育,經常與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在《論語》一書中,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們的思想與言行。很多名句用到了今天,特別有哲理。可是,孔聖人也說過"髒話",人家講的"髒話"都是文縐縐的,到了今天廣為人知。是很多老師用來教訓學生的話,太熟悉。
話說,孔子有一位弟子,叫宰予。宰予十分聰明伶俐,自幼飽讀詩書。拜入孔子門下,靠著敏捷的思維以及了不起的口才,很受孔子的喜歡。可是,慢慢地,宰予暴露出了各種缺點,並且屢教不改,令孔子特別不滿意。
日常生活中,宰予有著非常活躍的思維,又喜歡鑽研一些書籍。每一次都有很多疑問,大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各位師兄師弟中,他是最喜歡問問題,也敢於正面面對孔子的人。曾經,宰予對孔子提出,不必守孝三年,一年就好。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後十分生氣,直接批評對方不是一個仁人君子。
透過這件事情,孔子對宰予有了一些改觀。但是,有一件事情令孔子特別氣憤。平時孔子都是白天講課,但是宰予特別懶惰,早上起不來,因此被孔子教訓了幾次,承諾再也不遲到。可是有一天,宰予又沒來,孔子派人去檢視,發現宰予還在睡覺。這令溫文爾雅的孔子真的生氣了,直呼:"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真的是無可救藥。
看來,不管什麼時候,都有令老師頭疼的學生。即使是孔聖人,面對不聽話的學生也會氣憤難忍。這句用來罵學生的話,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現如今,老師們面對屢教不改不聽話的學生,都會重複這句話,甚至成為了老師們的口頭禪。
聖人的確很厲害,可是他們也會犯錯,也有脾氣。作為老師,最討厭學生不尊重自己,更討厭學生的不守時。而宰予兩樣錯誤都犯了,實在令聖人老師也沒辦法,怎能不生氣?
-
6 # 玄易文化
孔子,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課本里隨處可見這個名字,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句他的名句來。
-
7 # 使用者76692635729
他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啊…到處流浪…啊…到處流浪…呀嗨了吉兮米啊吧啦古…啊…啊…到處流浪…苦啊…哭啊…啊…到處流浪…
-
8 # 長江一口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幾乎讀點書的人都知道。但是這個事兒,根本就不是真的。趙普生於五代這種軍人專權的時代,父祖都是小文官,沒有什麼地位,也為人看不起。那時候的文官,即使做到宰相、樞密使,也不過是替武人徵稅的幫兇和替武人鼓吹的幫閒。論語這樣的東西,早就束之高閣了,連各地發文廟都房倒屋塌。所以,趙普早年,就沒怎麼讀書,跟父祖一樣,在武人周圍,幫點小忙,混飯吃,苟且偷生而已。
但趙普幸運的是,碰上了不一樣的趙匡胤。趙匡胤也是武人,而且是能打仗的武人,只是,這個武人,比同輩們看得遠一點。而趙普恰是一個權謀之士,碰上了趙普,正好有的發揮。
抓住時機,策劃黃袍加身,檢點(趙匡胤的官職)搖身一變,做了皇帝。還不算厲害,因為這樣的事兒,在五代經常上演。關鍵是,黃袍加身怎麼辦?這個憂慮,也就趙匡胤會有。趙普接下來的大策劃,杯酒釋兵權,可是非同小可。這事兒,說說容易,做起來難。能做到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化干戈為玉帛,拿掉了一干眾將官的兵權,讓他們回家吃老米,就當時而言,絕對是一件充滿了兇險的冒險,弄得不好,新皇帝是有可能被替換掉的。這種周密的策劃,恰到好處的處置,也就是趙普才能辦得到。
第三步,進行制度變革,提倡儒學,形成揚文抑武的制度和風氣。只有到了這一步,五代驕兵悍將跋扈,文風不振的風氣才可能得以扭轉。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下,趙普讀論語,才被傳為佳話。後來有人作史,說趙普少習吏事,而寡學術,及為相,太祖(趙匡胤)勸以讀書。應該差不太多。讀論語,以當時的情勢論,應該是趙匡胤和趙普君臣一起演的雙簧,為的,就是提倡讀經的風氣。
只是,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牛皮。不過有人記載,說趙普為相,但朝廷有大事,定大策之時,必定要回家閉門開箱,取一本書來讀,一付神鬼莫測的樣子。家人以為,這本書一定是跟當年張良遇黃石公所得的異書類似。結果等趙普死了,開啟箱子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也許,當年的趙普,真的這樣裝神弄鬼過。但是他幫助趙匡胤定大事所出的計謀,其實跟論語半點關係都沒有。別說半部論語,就是一部論語,再加上後世所有的註釋和研究,如果單看這些,別什麼都不看,肯定治不了天下。趙普這種權謀之士,早年肚子裡肯定會有點雜學,但主體不會是儒家經典。事實上,後來人傳說他用半部論語幫趙匡胤定天下,再用半部論語幫趙匡義(宋太宗)致太平,既是神話,也說明了趙普肚子裡,的確沒有多少書。難怪有人說他讀書,不過是小兒水準,頂多,也不過是個私塾先生。
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抬趙普,而是抬論語。把論語太高了,一直萎靡不振的學風也就起來了,讀經也就多了。最要緊的,武人的勢頭就被壓下去了。無論北宋皇帝怎樣,都不會再被驕兵悍將玩弄於鼓掌之上了。即使矯枉過正,趙家人也不後悔。
-
9 # 大秦魂的微博
孔子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為仁”、“逝者如斯夫”、“我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殺身以成仁”、“當仁不讓”、“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我覺得他最高層次的名言不是這些,而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行乘桴於海上”、“志於道遊於藝”、“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些名句才是孔子人生最高的信條!
-
10 # 大龍神侃
孔子生活在春秋後期,當時社會上有一些風氣很不好,君不君臣不臣,造成了列國之間和列國內部的動盪不安,孔子想要改變這種局面,恢復周禮,恢復和諧統一的社會形態。
仁者愛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秦風中記錄的秦穆公死後陪葬的事,宋襄公也用殺人祭祀神靈,這是孔子對當時諸侯野蠻行為的鞭笞。
巧言令色,鮮仁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當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縱橫家圍繞在諸侯之間,花言巧語搬弄是非,孔子認為這些人也是造成動盪局面的罪魁禍首,認為他們不是君子。
-
11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的名言,讓我最難忘的是:
⑴“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最簡單,最容易理解,最容易記,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論語》這本書最前面的就是這幾個字,過去讀私塾的《論語》不叫做《論語》,而是叫做“學而”,說明“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很重要,如果從小到老,都按這句話的意思去讀書、看書,就會牢牢記住所學過的知識,有助運用於實踐。
⑵“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要倒讀為“吾道以一貫之”。其意思就是要把“一”貫穿於一切“道用”(包括仁、禮、義、智、信、忠、孝、悌、恕、勇、溫、良、恭、謙、讓、儉等等)內容之中,就不會理解錯、運用錯。在這裡,“一”代表客觀公正,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子思《中庸》就是傳承孔子這種思想。
⑶還有以下句子也很重要,主要用於自身修養:
“敏於事而慎於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德不孤,必有鄰”、“聽其言而觀其行”、“三思而後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言必信,行必果”、“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嚴正宣告: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孔子的傳世名言很多。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喜歡的一句孔子傳世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該名言的出處
該名言,出自於《論語·述而》。《論語》,大家應該很熟悉!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就有《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述而篇》是《論語》的篇章之一,該篇主要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二、該名言表達的意思三,屬虛數,極言很多。類似的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此句中泛指多個人。比如說“百善孝為先”,也是虛數用法,指很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就是說,“我們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三、這句話為什麼我喜歡?1、這是勉勵人們端正學習態度的一句經典名言!人這一生,透過上學讀書,可以在求學階段跟我們的老師學到很多的知識,這是一種正式的學習形式。其實,我們還有很多非正式的學習形式。那就是,要向你生活中,工作中,旅途中等任何環境的任何一個與你有接觸的人學習。
2、學他們什麼?
我們接觸的任何人身上都有優點,都有缺點。我們不但要學他們的優點,更重要的是要對照他們的缺點來審視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缺點,有的話,就要改掉;如果沒有這樣的缺點,就要提醒自己遠離這種缺點。
3、有哪些啟示?
孔子教人的這種學習態度,真是太智慧啦。這是一種自我提高的方法。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多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何將多個人的力量集中到一個人身上,這就是有效的方法:要將別人的優點透過學習變成自己的優點,要改掉自己的缺點,遠離缺點。可以說,透過這樣的學習態度,日積月累,我們成為人生中的“三頭六臂的哪吒”,是完全有可能的。需要注意的是,擁有這樣的學習態度和完成這樣的學習過程,我們必須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要時刻發現你周圍人的優點和缺點,要經常自我反省,只要堅持下去,我相信我們定會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的!同時我們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師”!
這就是我喜歡的孔子的一句傳世名言。在此與大家分享,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