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
2 # 麥克老牛
不是教材弱化宋朝,而是有很多偽專家野史王為了博眼球拉流量,為顯得自己與眾不同就誇大宋朝國力。而很多人聽了這些偽專家的言論覺得獲得了與大眾不一樣的知識,為顯示自己自己見識不凡就附和這些說法。而教材不是追求時髦而是要求嚴謹,是要經過嚴格考證得出的結果,而不是某個偽專家根據一句話腦門一拍就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歷史書籍存在上千年,《宋史》也有幾的百年。期間早就有各種解讀,各種角度分析不知有多少,中國古代本就重文輕理,歷史這種學問更是中國學者的基礎,中國古代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那絕對是全世界最頂尖,經幾百年形成的統一看法肯定是最符合當時情況的。在沒有重大考古發現的情況下,任何顛覆性的結論肯定都是不嚴謹的。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可以,作為教材觀點就不合適了。
首先定義一下教科書。由於教改的問題,教科書發生過多次變化,變化最大的時候,甚至連編寫體例都發生了徹底改變。我只以我高中時期的教科書為例來回答這個問題。我高中用的是人教版的歷史教科書,分為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和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編寫體例還是依照朝代順序,從中華文明起源至清代中期。
明確教科書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待題主的問題——教科書為什麼要弱化宋朝?
首先,知乎的老傳統,先要問教科書到底有沒有弱化宋朝?由於我高中畢業很久了,手頭沒有教科書原本,只能憑記憶來回答。我的答案是—沒有!或者至少是教科書並沒有刻意的帶著偏見的弱化宋朝。我記得我使用的教科書裡對於宋朝的文化科技成就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比如四大發明中有三項的大規模應用和發展傳播都是在宋代。宋朝所佔據的篇幅,也並不顯著的少於其他朝代,那麼為什麼題主會感覺教科書在“弱化”宋朝呢?
原因很多,我大略說幾條,第一,這和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取向有關。我使用的歷史教科書,雖然是按照朝代順序編寫的,但是有明顯的三條主線貫穿其間,教科書的教學目的也是要學生理解這三條主線,就是“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形成”,“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我們來細細分析這三條線,就會發現相比於秦漢中國專制主義中央皇權的形成,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初定,相比於唐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成熟,大一統局面和統一多民族國家深化,以及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僵化,(其實清朝在單純古代史部分提的也並不比別的朝代多,大家覺得清朝多,是因為還有一大部分在近代史部分)。而宋剛好處在一個略微尷尬的過度階段。宋朝由於與其對峙的遼金夏的存在,使之不能稱之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在教科書強調漢唐大一統的外在對比下,會感到有些弱化。
第二,題主感到教科書對宋朝存在偏見,應該也和教科書對宋朝的一些蓋棺定論式的評價有關,最典型的就是“三冗兩積”,冗官,冗軍,冗費,積貧積弱。但題主要明確的是,這個說法並不是教科書提出來的,而是民國的史學家,例如錢穆等提出來的。後來為宋史學界繼承成為定論,近年來雖然屢遭詬病,很多學者提出質疑,但是學界並沒有徹底擯棄之。教科書作為國家普及性的歷史教學用書,它有著自己明確的功能性指向。它不會要求吸收最先進的學界觀點,因為文史類你也不能確定那種觀點就一定正確,為了保證教科書的穩定和正確,它通常會採用學界成為通說的觀點。所以教科書繼承三冗兩積說,很正常。至於錢穆等人為何會對宋持此偏見,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民國時期中國屢經磨難,自然嚮往漢唐那種泱泱天朝的氣象,而宋這種未能完成大一統的朝代自然不夠受待見。
第三,題主需要明確的是,教科書,尤其是古代史的,只有薄薄的一本,而且這一本要從文明起源一直講到清朝,跨度數千年。它只是承擔了一個史觀形成(可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喪失了唯物史觀,變得十分唯心,真可以說是教育的失敗)和基本認知的作用。它沒辦法承擔你想要詳細瞭解一個朝代各項制度,各種人物的需求。比如宋朝,教科書在政治部分選取的重點就是宋初中央集權的重建和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尤其是王安石變法,是整個古代史中重要的考點和知識點。但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數百年的朝代,當然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如果有人對宋朝有興趣,仔細閱讀了一下宋朝相關歷史,回過頭,當然覺得教科書對宋說的太少。可是問題是,教科書它不可能用一整本單說宋朝。這是教科書的侷限性。就比如說同樣作為重要考點的唐代三省制,大家花了半天功夫背下了三省制的執行流程和意義,但是教科書會告訴你這套制度壓根就沒執行多久麼?會告訴你三省制沒多久就逐漸三省合一了麼?不會,因為沒那麼多功夫。你別要求教科書承擔太多它無力承擔的責任。
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教科書對宋朝並無過分的偏見弱化,事實上,仔細說來,唯物主義下教科書對哪個古代朝代都不會有什麼過分的偏見,因為都是剝削社會,都是階級社會,哪個都差不多。想從教科書中看出什麼“陰謀論”,看出什麼故意弱化宋,打壓漢民族精神之類的,都是庸人自擾,閒得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