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端美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淨出口。

    消費一般是最大力量的馬車,掙到的錢大部分都花掉了(消費),少部分用於儲蓄,而儲蓄會透過銀行轉化為投資,投資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之一,當然投資的大頭來自企業。

    淨出口一般不容易形成,因為其他國家會要求進出口貿易平衡,以保證國際收支平衡;淨出口一般因為國家間友好關係,還有一種可能是你的出口產品或服務不可替代,寧可貿易赤子也得進口你的出口商品。

    消費另一種增長來自消費信貸,信用卡、借唄、按揭、汽車貸等等。

    消費觀念有影響,但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政策會創造需求、傳播新觀念、給出有利於消費的政策包括政府補貼。

    另外有些消費觀念也跟收入水平有關。比如現在美華人每年消費鞋子7雙,相對於他們高薪水,可以理解;我們的工資水平是他們七分之一每年消費兩雙應該是我們更奢侈哦。沒關係的,習慣、文化、個性都是可以影響到消費的,自由永遠是個人的權利 ,大家議論一下消費話題不侵犯個人的自由。你消費,金融機構給貸款、政府減免購置稅、企業打折,可以同時或單獨發生,促進消費;但任何人和組織都不能逼迫消費,自由決策權不能侵犯。

    人們太節約,也是正常的,不能指責,不擔責任。奢侈和節約都屬於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法治原則允許的。

  • 2 # 榮恥鑑定師

    其就是在說最低層面的“消費與生產”關係,其沒有說“透過節儉來積累錢財,以把其用於開創事項以及建立和完善自我獨立體系”。那說法就是一些下三濫的所謂經濟學家說的。

  • 3 # 手機使用者59480155998

    這是個好問題,但用詞欠妥,不是越節儉越蕭條,而是經濟表現不佳時,如經濟蕭條時會出現產業結構失衡,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增加,收入急速減少,價格普遍上升等情況,對多數人而言不敢消費或無力消費。而經濟的正常增長往往是由消費需求作為主要動力之一。消費力差,也就是有購買力的支出減少,經濟就會進一步衰退。這時就客觀上要求生產供給緊縮,也就是生產會相應下降,結構會調整,直到消費需求與供給的生產達到另一種平衡時,經濟才能恢復。只是中國與西方在防止經濟下滑或處理經濟衰退的手段不同。

  • 4 # 小魚兒的歌聲

    《趣味經濟學100問》機械工業出版社作者:黃典波 軼聞趣談 18世紀初,有一個名叫曼德維爾的荷蘭醫生寫了《蜜蜂的寓言》一書,講的是一個蜜蜂王國的興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後來它們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整個社會凋敝,最終被對手打敗而逃散。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私人的罪過,公眾的利益”,意思是浪費是“私人的罪過”,但可以刺激經濟,成為“公眾的利益”。這部作品在當時被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但是200多年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節儉悖論”。 經濟學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說的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叫“節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節儉悖論曾經使許多經濟學家倍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既然是美德,為什麼還會產生這個悖論呢?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以個體而言,如果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凱恩斯卻認為,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裡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 因為人們的收入通常有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而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透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換一個角度解釋“節儉悖論”:節儉減少了支出,迫使廠家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儲蓄為個人致富鋪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個國家加大儲蓄,將使整個社會陷入蕭條和貧困。凱恩斯曾形象地說,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一天”。按照他的觀點,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只有每個人都儘可能多地消費,整個經濟才能走出低谷,邁向更加充分就業、經濟繁榮的階段。凱恩斯的解釋後來發展成為凱恩斯定理,即需求會創造自己的供給,一個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透過刺激消費、拉動總需求來達到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國民收入的目的。 任何經濟理論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的。凱恩斯針對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他認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即居民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可以使得國民經濟恢復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節儉悖論”還是有道理的。 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儲蓄率過高而消費率過低。因此,正確理解節儉悖論,有助於提高我們對高儲蓄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的認識。居民消費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產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失業人員增加,經濟增長受到影響。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國家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低保”範圍和提高“低保”標準,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家消費,這些措施都是以擴大國民消費帶動經濟發展。節儉悖論使許多經濟學家接受了反儲蓄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經濟滑坡、商家和消費者變得悲觀之時。 明白“節儉悖論”的內涵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崇尚節儉的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根據自身的收入水平適當消費,而不是一味地去節儉,這樣對自身、對社會都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節儉悖論”並不是要求我們選擇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緊缺,這極有可能成為制約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選擇是“有選擇的節儉”,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場合的節儉。因此,我們不僅要讓自己合理增加消費,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費,理直氣壯地反對浪費。 知識連結 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通俗一點說,就是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於隨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這種特點被稱為棘輪效應。 實際上棘輪效應可以用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 5 # 智慧575

    人類的顛倒正在於此,無止境的追求發展而浪費驚人,不問對人類的正常發展是否有用,只要是搞出了新的沒有的東西就認為是進步了發達了完全不管是否實用。節儉是人類社會的最美道德,可是現代理論卻認為是錯誤的,這是一個真正顛倒的認識。

  • 6 # 花久不美

    沒錯! 吃的多屙的多,昔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腳踏車,手錶,電視機要用幾十年,造成工廠發展不了。今都是一次性使用,大大加快了生產,消費和商業等行業。所以凡是企圖修理的,都是反經濟學的。今天我們看到修好的樓房炸掉,而且必須修好後。。。。修消耗了錢,炸又消耗了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為什麼沒有陳到?武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