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李育兒經
-
2 # 愛美食的山母
帶孩子旅行,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跟家長都是,不斷的增長見識,不斷的積累經驗,不斷的學會處理各種臨時情況。當然最重要的是,溫馨,一家人在一起,去哪裡都覺得很溫馨。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照顧自己。家長可以放鬆。不過每年抽出一兩次旅行二人世界也很有必要。
帶孩子旅行,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跟家長都是,不斷的增長見識,不斷的積累經驗,不斷的學會處理各種臨時情況。當然最重要的是,溫馨,一家人在一起,去哪裡都覺得很溫馨。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照顧自己。家長可以放鬆。不過每年抽出一兩次旅行二人世界也很有必要。
其實當麻麻的,註定是走到哪裡都是換個地方帶孩子而已。
有人會講,既然帶孩子出門那麼累,這麼亂,這麼崩潰,為什麼非要帶著娃出去折騰呢?
娃這麼小,3歲以前都不會有記憶,回頭什麼都不記得,帶出去還各種不方便、不適應,餓了、渴了、尿了、坐久了都會哭鬧,萬一遇到水土不服生病拉肚子這些就得不償失了,還不如等孩子有記憶了再帶出去玩也不會遲呀,娃還能記住。
看到這兒,是不是好想給一個大大的擁抱啊?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哦!說的我都想立馬打電話取消聖誕節預定好的酒店了。但是每當我回憶那些帶孩子出去旅行的經歷時,苦啊、累啊這些都會變得模糊,反而是那些開心的、愉悅的感受變得越來越美好,讓我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接著規劃下一次的旅行。
為什麼我會對帶孩子一起旅遊樂此不疲呢?看看我的小九九吧!
一、旅行是高質量的陪伴
雖然說我作為全職媽媽,有很多的時間陪伴嘟嘟,但是家務、瑣事、畫畫這些就已經剝奪掉了大部分時間,就算陪伴,質量肯定也是大打折扣的。作為上班的班爸班媽就更不用說了,下班後回家陪伴寶寶的時間估計也就1個多小時。而旅行則不同,從日升到月盈,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玩耍,與孩子一起去陌生的地方,一起用好奇的眼光來認識這個世界。這樣的高質量陪伴,是提升親子間的關係和相互信任的最好途徑之一。
比如這次的國慶節,嘟嘟爸爸會給她洗澡、陪她去海里踩浪、細心的給準備吃的,這些都是在家裡陪伴時不曾體會過的,一歲多的嘟嘟在浴缸告訴我們,今天好開心。
二、在旅行中成長,建立自信和獨立
嘟嘟4個多月時第一次坐飛機不哭鬧,而是好奇的看這個新事物,到13個月在三亞海邊她從一開始的害怕浪花到現在20個月在青島和爸爸一起去踩浪,到一開始要餵食到學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會給服務員講謝謝,會主動去交朋友,看到老人會叫爺爺、奶奶,這些成長和體驗想起來就止不住的唇角帶笑。也是因為旅行,讓嘟嘟不停的學習和成長,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識,更多的與人溝通,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獨立。
三、適應環境的變化
現在科技的發達讓孩子基本上都呆在空調屋裡,而旅行的環境改變會讓身體機能自己取調節從而適應環境的變化,嘟嘟從出生到現在就發燒一次、感冒一次,感冒還是因為在三亞時晚上帶出去溜達沒給穿衣服,就用張絲巾給綁肚子上造成的。
我想這和我的放養分不開關係,但是每一次環境的改變,身體機能去適應變化的過程,我相信就是免疫力提升的一個過程。
四、對不同文化的認知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孩子腳踏實地的去看,身臨其境去感受,比你終日在旁唸叨要好的多。只有看過世間的不同,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才不會是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在旅行途中不會每一次都一帆風順的,遇到問題時一起解決,對孩子和大人來說都是一場修行。
就算不為“讓娃接收多元文化,培養世界觀”
就算不為“帶孩子旅遊增進親子感情”
就算不為“讓娃增強免疫力”
就算完全不為這些所有功利性的原因,帶孩子出去陌生的地方玩,也是絕對值得的。
那些在路上見到的新奇事物,美好景色、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各種新鮮,驚奇,愉悅,是在家裡這種熟悉的環境中永遠都無法獲得的,那些快樂雖然短暫,雖然容易被忘記,但是在經歷的當時,卻也是真真切切的。
有的人講3歲以前孩子不會記得,但是他們在旅途中的感受是真實的呀,記住回憶是留給大人的,就算他們記不住,但是那一刻的感受是真實的。
希望旅途中的粑粑麻麻們,如果感到開心就盡情享受當下,如果感到煩心能很快忘卻。少趕場,少擺拍,多多去發現旅途中那些屬於你,屬於寶寶不為人知的小確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