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過山和水

    我的建議是:做

    有一本很火的書籍叫做《思考,快與慢》。裡面就提到,我們平時做的決定,是有兩條路徑的。

    快的一條,可以稱為直覺或者本能,比如肚子餓了要去吃飯,渴了要喝水。都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的(已經養成的習慣也算,比如起床後你都不需要想就會刷牙)。

    慢的一條,是要經過大腦思考才能做出的決定,就如每天的工作內容,下班去哪裡吃飯等。

    這兩種決策方式,前者快速,高效,但只能用於簡單的事。後者緩慢,需要耗費較多的能量,主要應付複雜事件。

    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的人,說明已經進入了慢思考模式。需要耗費你的精力做抉擇,除非你下定決心,並形成了習慣(形成習慣幾乎不耗費做抉擇的能量),否則你下次遇到類似的事,都要再問一遍:做還是不做?為一件無關緊要的事糾結。

    同時,從問題中也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想多於做型別的人,這類人的最大問題是遇事想的多做得少,遇事容易糾結。思慮過多則心情容易抑鬱低落。生活單調缺少正面刺激。既然這件事可做可不做,不做則繼續平常的生活,平平淡淡,一眼可以預見接下來的生活。如果做了,則可能會發生一些自己預料不到的事,不一定是驚喜,但就如一份未拆封的禮物,充滿未知。而我們人類是需要一點未知來點亮生活的。

  • 2 # 恆o隱九

    既然沒有不做的理由,那就去做好了。做了,就知道結果是如何的,結果會有三種:

    一,做了才知道這件事跟沒做一樣,無所謂的。

    二,做了才知道,幸好這件事去做了,不然就不會知道……

    三,做了會發現還不如不做,出了力氣還不討好。

    這三種結果,第一種是最平凡的,很多時候都會是這個結果。

    第二種結果會得到意想不到的一些收穫,比如,知道了自己以後面對某事的處事方法或經驗,或是得到了別人的讚賞,或是收穫了意外的禮物或是人情,總之,自己無意中去做了,收穫了意料之外的經驗或是驚喜,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

    第三種情況是做了某件你自以為或是眾人都認為你該做的某件事,結果發現,你做了對你沒有任何好處,還損失了時間和精力,出力不討好,這種情況也會有。通常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好面子或是充當“好漢”的事上,不過,如果這種情況出現,也可以讓你有了教訓,以後遇到這樣的事就可以學會拒絕或是不去做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學了經驗了。

    所以,如果有一件事你沒有不做的理由時那就去做吧,做了就知道下一次不做的理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卡的救贖》為什麼是2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