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阿豪詩畫

    藝術作品存在過度解讀的現象一直都有,能讓自己的作品過度解讀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品存於世,就是讓人欣賞的,作品在作者大腦裡就象在生產車間,一旦作品完成,就進入了“後作品時代”,也就是作品和觀眾之間的“二次創作”時間。很多作品在“二次創作”時產生了轟動效應,也就是過度解讀,有哪些作品存在過度解讀,又為什麼會產生過度解讀呢?

    一、名氣越大的作品,過度解讀就越多

    這一點不難理解吧,名氣越大,傳播的範圍就越廣,換句話說就是流量大,如果有人在這方面作點文章,就會被更多人知道,蹭熱點要上熱搜那是必須的。網路噴子不是現在獨有的,以前人家可是正當職業,有專業的名稱叫批評家!

    人們往往缺少素材,有時候你的作品包括你本人,都成了別人的素材。“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作品都是需要話題的,有時人們只是單純的想透過你或是你的作品當作素材,創作他們自己的作品,比如電影《達芬奇密碼》等。

    二、作者有意為之

    作者在創作時,可能是社會環境所限,也可能是為了內容需要,往往增加或隱藏了很多的線索。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就埋下了很多的伏筆又留下了一定的線索。因為年代的關係,紅樓夢遺失了後面四十集,而且在傳抄的過程中,各個版本又出現了誤差,所以紅樓夢這部作品滋生了很大一群人專門為其寫注,立傳,考證,可以說養活了一大批紅學家們。

    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同樣被過份的解讀。因為達芬奇知識淵博,各種知識都有所涉獵,給後人造成的震動和不解是巨大的,有人稱達芬奇為穿越者,人們不相信他的作品只是單純我們所看到的,猜測其中肯定傳遞了某種資訊,於是對他的作品做出了很多腦洞大開的猜測。

    比如他的畫進行X光掃描,檢視顏料是否遮蓋了某中資訊,又對作品進行翻轉,拼接,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甚至畫中人物的肢體動作,手指指向都當作某種預言,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三、時代不同,解讀也不同

    我們都知道,不同時代人們的認識是不同的,人們關注的熱點也是不同的,這樣的現象在文學作品裡很常見。比如孔子和魯迅的書,我這裡就不展開說了。現在網路的興起,各種戲說,反諷,搞笑層出不窮,暴走漫畫,有妖氣漫畫,對很多歷史故事進行花式改編。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話西遊》電影,就是後現代風格對西遊記的重新演繹。

    小結

    總而言之,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是一種很正常的普遍現象,人們從各自的需求去解讀詮釋,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金子永遠會閃閃發光。

  • 2 # 景新15253545

    覺得《蘭亭序》抬的過高了。錯的被說成對的,俗的被說成雅的,塗的被說成美的,習氣被說成靈氣。因為皇帝讚美為天下第一行書,於是就全是優點,白玉無瑕了。

  • 3 # 芝芝Ryung

    我覺得肯定有這個傾向。但沒有一定審美基礎的人明著提出質疑是可笑的,因為舉不出具過硬的證據去否定。只有時間能證明一部作品的解讀是否過分,時間的變化伴隨著審美的變化,有生命力的審美標準才會留存。一段時間後如果某種解讀消失了,那麼說明是過分的。如果十幾年後這種解讀依然被認可的,那麼作品就擔當得起這種過分,哪怕作者本身都沒這個意思。

  • 4 # 詩夜城主

    那句“藝術來源於生活”,足夠說明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和生活息息相關,人的生活有其發生、發展的根源,藝術也是如此,完全脫離生活的、純粹的藝術是不存在的,雖然藝術創作可以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表現手法,但是在作品中仍然可以發現真實生活的影子,那麼,哪些藝術作品存在過度解讀現象?

    藝術作品存在過度解讀現象

    開篇簡單提到了,藝術創作可以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表現手法,這就意味著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虛構的成分,也就是過度解讀的現象,我們可以以繪畫藝術來解釋說明,畢竟一幅畫作,是畫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包括從未發生的事情,

    在整個西方繪畫藝術史上,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藝術作品都存在過度解讀現象,因為古典主義帶有“裝腔作勢”,浪漫主義是“無病呻吟”,這些都是對真實的現實生活過於誇張的修飾了,很多現象都過於“理想化”“無中生有”,雖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是以虛幻的宗教神話為題材,但切是以極度真實的“人文主義”為核心,這不叫過度解讀現象,

    之所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藝術作品,存在過度解讀的現象,那是因為藝術家想促使理想與現實完美結合,而在19世紀之前,所謂的理想都是“未知”的,對未知的事情的描繪,都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古典主義畫作“神秘色彩”極為濃厚,浪漫主義畫作呈現出夢幻、激烈的虛實之境,這“虛”大於“實”,

    唯有19世紀的寫實主義藝術家庫爾貝的藝術作品不會存在過度解讀現象,而且是一點都不會。庫爾貝的寫實主義以真實再現現實生活為最高原則,藝術家筆下人們的生活是客觀的,是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反映真實的生活,而且並不是任何一個普通平凡的生活場景都能被寫實主義的藝術家選中描繪,庫爾貝通常將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典型事件集中在一張畫面上,使作品看起來更打動人心。

  • 5 # 燈影書畫

    我是覺得,雖然藝術品特別是一些經典的藝術作品,確實是非常難得,也確實有著很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帶來許多的聯想和想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也存在著對一些藝術作品過度解讀的現象。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比如梵高的《星空》,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等。

    就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來說吧。

    《蒙娜麗莎》是十五世紀中期達芬奇盛年創作的一幅扛鼎之作,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油畫創立初期的開山之作,同時又是文藝復興時期極為罕見的以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的一幅油畫。畫中真實精準惟妙惟肖的塑造了佛羅倫薩一位年輕女性蒙娜麗莎丰姿綽約雍容優雅的美麗形象。資料介紹,達芬奇創作這幅畫時,從醞釀到動筆完成前後用了12年時間,可謂是苦心孤詣,匠心獨具,《蒙娜麗莎》也是達芬奇最為珍愛的一幅畫。

    從這幅畫的創作技法表現手法到人文主義主題思想,堪稱完美。聯絡到當時文藝復興時期它的重要意義,聯絡到它創作於油畫研製成功不久古典主義油畫正處於研究創立的一個特定時期,《蒙娜麗莎》這幅畫作為範例的意義和影響更是殊為可貴。所以這幅畫人們給予再高的評價並稱之為世界近代以來第一名畫,應該說也不為過分。

    但是,問題是對《蒙娜麗莎》一畫的解讀上,幾百年來在西方畫壇一直是眾說紛紜,百般分析,千般解剖。其他不說,單是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就有一百多種說法。天哪,真有這麼神秘複雜嗎!而且有些解讀實在牽強,甚或八杆子都夠不著。比如有一種說法是,蒙娜麗莎從表面看是在微笑,而且很從容,實際上她的內心充滿了憂傷。我不知這樣的解讀是怎麼想出來的,對如此超凡的想象力實在佩服不已。顯然,這是過度解讀了這幅畫的含義。我想,如果達老先生泉下有知,恐怕也會搖頭苦笑的。

  • 6 # 藝術家陳珍福

    經典必須靠解釋得以傳播或者誤傳,這是媒體的屬性。凡是經典的必須接受過度解釋。這是一個極其悖反的規律,任何經典的作品都在接受著不同程度上的意義再造。

    舉例說明:

    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背,先是現代藝術大師始祖杜尚在上面畫了兩撇小鬍子,顛覆了整個藝術史的認知,乃至今天,人們透過表情包,可以篡改蒙娜麗莎的頭像,又再次符合了今天社交場景。再比如,梵高的很多名畫。人們可以透過智慧軟體,輕易就能與名畫同存合照。這又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新的闡述方式。這就我們看到的一段某種現象形成符號確立以後,人們會在這裡面去引用它,形成某種共識下的溝通標誌。這就像是我們的潮流,在片段式的生活裡面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裡面,人人似乎有了話語權,人人都有權力對經典的消費。

    我們試圖理解這種現象的生成原理。權力再次被瓦解,分崩離析,每一次的解構,都是重新創造一種新的意義。人們在確定的符號裡,去解說它,藉助它,以達到自己思想所要表達的語義。

    #名畫#

  • 7 # 黃智637

    藝術家出名前創作的藝術作品,都要經歷過度解讀的經歷。過度解讀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必經之路。不出名的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在被人們欣賞中,存在著過度解讀的問題,是藝術創作的客觀規律性。

    一、在當代社會中有些畫家,在他出名之前,無論創作的繪畫作品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多高,也沒有人們肯定和認可;而在他成名就之後,無論創作的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高低如何,在市場上很受青睞,升值空間逐步上漲。

    三、從古代到十八世紀,在中西方藝術領域中,由於科學不發達,沒有現在的網路平臺,也沒有廣闊的藝術市場,藝術家很難出名有地位,受到過度解讀。他們在世沒有名氣,過世後創作出藝術作品,才被社會和人們的認同,有些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月的詩句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