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
2 # 魏永臣550
非常荒謬!首先說,人類用以“保四海”所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或先進的國防。“恩”能代替這些嗎?空洞的“恩”“仁”能當飯吃,能作為強有力的武器與外敵作戰並戰勝嗎?
-
3 # 韶顏
孟子:“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的觀點正確與否,我想還是要看我們解析的時候,我們的解析環境是怎樣的。
這段話出自先秦的《齊桓晉文之事》,本意是建議君王行仁政,不要行暴政;原文釋義是: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
孟子的施政主張,本身是在孔子的主張之上,多了一些務實的細節的內容,類似於縫縫補補。因為更務實,實行起來的可行性其實是增加的。這段話放在當時的情境中,觀點當然是正確的。古代君王,能徵好戰的不乏其數,這些好戰分子,在位期間更多的是想著開疆拓土,今天滅了張三,明天揍李四,後天張三李四聯合起來,再回過頭一通暴揍。你來我往,其實燃燒的不光是卡路里,還有民脂民膏。在物質不豐富的古代,老百姓的死活全在一粥一飯之間。連著幾年不打仗,大家就有口飽飯吃;連年的戰火紛飛,大家除了沒飯吃,可能也沒命活,畢竟,戰勝者動輒屠城的事例,不勝列舉。即便不屠城,那些戰死的,哀鴻遍野,白骨皚皚,難道不是老百姓嗎?
所以說從語境上看,孟子的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觀點是正確的,沒問題。
很多朋友會說,僅僅是推恩足以保四海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因為恩德散的再漫山遍野,也不可能開出的全是燦爛之花。和平依靠的向來不僅僅是恩德仁政,仁政的背後,不可缺少的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大白話就是:你要先吃飽飯,然後還要有力氣輪得出大擺拳。而吃飽飯,就是需要遵循孟子的施仁政了,也就是:推恩足以保四海。
其實對於古代的君王而言,仁政還是暴政,很多時候是不受控的。到底是施仁政,還是行暴政,除了君王本身的思想,很重要的還有君王身邊的大臣的影響。類似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如果君王身邊呆的都是小人,近宵小奸佞,遠忠臣好人,那暴政就很可能得以蔓延;如果親近的大臣,心裡裝的都是老百姓,那給到君王的建議及影響自然也都是從善治理的方面。所以從影響力這方面看,其實我們還是會認為,孟子這樣的主張,觀點是正確的,至少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說,我們都希望遇到的是施仁政的君王,而不是做那無辜的皚皚白骨。
-
4 # 讓生活簡單
推恩足以保四海”你覺得觀點正確嗎
是對的,不過這裡的恩不僅僅是恩惠,而還包括善德,即佈施持戒。看不懂的話,看日本就知道了。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命道,但是行佈施得繁榮,行持戒得清淨厚重(當然清靜了,有承載力有靈感了,也能接運道而繁榮,這是後話)。如果將推恩僅僅理解為給恩惠,你看看是不是能夠永遠繁榮。並不是,那怎樣才能永遠繁榮呢?
就是不斷弘揚佈施持戒文化,不是而一直與福報接緣,一直有可以追逐的立身恩養。佈施夠大,才能在持戒也不太精嚴的時候不斷有翻盤資本,不斷有救濟。
然後是弘揚持戒文化。這個是可以躲避災難的。如日本一千年不吃肉,禁肉令。不吃肉則厚生厚本。看看日本,近代之前一直談不上精良,卻颱風滅蒙古,大炮射程剛好打得到英國軍艦打平英國,日俄戰爭敵方司令官踩地雷滅俄國,二戰唯一一次失敗,敗給最仁慈,會扶持戰敗者的美國。二戰之後中國內戰,抗美援朝,哪一次失敗日本都會沉淪。但是他就是沒有。對比怎麼革命都是一團稀的近代中國,你是不是覺得日本命太好了,對了,因果法則是恆定的。佈施得福,持戒得淨,你有多淨,命就有多大,一切都是符合天理的。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推恩足以保四海”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它的重點是緊挨著它前面的“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這句話,“舉斯心加諸彼”,這是孟子由《詩經·大雅·思齊》中“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這段話中引申出來的,通俗的講也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
這是孟子非常著名的一個觀點,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觀點,彰顯出了我們中華文化中非常鮮明的一個特色,它抓住了國家長治久安的要害,這已經不能僅僅用正確來形容它,應該說,在歷史發展的程序中,這是一個極具社會進步價值的觀念。
“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儒家“推己及人”核心觀念的社會體現“推己及人”在儒家一系列的觀念中,是處於核心地位的,儒家的諸多經典中,處處都體現著對這一觀念的發揮,比如: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運·大同篇》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禮記·大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篇》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禮記·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
這類觀點在儒家經典中還有很多,她緣起於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提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話,只有無私才能“為公”,自己冷了,馬上想到別人也會冷,自己餓了,馬上想到別人也會餓,等等等等,把對自己的關愛推廣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推己及人,將這種美德發揮到極致,就是孔子所說的“天下為公”。
私心是什麼?就是隻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以自我為中心劃分善惡美醜,然後只顧著自己趨利避害,完全不顧別人的死活,試想要人人都這樣,那與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還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不僅是儒家,可以說各家學派,都存在著一個共同點,即看一個人的修養高低,關鍵就看他在“公”與“私”之間是怎麼制衡的,“私”佔據的成分越少,就證明他的修養越高。
比如道家的老子,就主張要“少私寡慾”,對自身的私心貪慾,要進行合理的限制,做人做到最頂級是什麼呢?就是“無己”,這差不多就是絕對的無私了,雖然很難做到,但古人對這種境界的推崇是非常高的,比如墨子就說過要“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這樣的話,莊子也提出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觀點。
將“推恩足以保四海”運用到實踐中就是“社會大同”的理想狀態雖然絕對的無私很難做到,但有這麼多古聖先賢的話語為我們崩根弦,能時時的警醒世人,情況還是要好很多,畢竟每個人的私慾,都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被無所顧忌的開啟,後果都是災難性的。
“推恩足以保四海”看起來要求很高,但高有高的好處,聖賢提出的標準雖然高,難以做到圓滿,但即使是高開低走,其效果也要遠遠優於放任自流,唐太宗曾說過: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 ——《帝範·崇文第十二》意思是說,在高標準的要求下,實際效果也會自然得到提高。這就象是我們練習跑步,如果給自己定的標準是一萬米的話,那麼透過練習,我們很容易就能達到五千米,但如果定的標準只有三千米的話,可能跑一千米就累了,如果只定一千米的標準,我們也許連五百米都跑不到。
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直在挑戰世人的道德極限,不斷的在挖掘我們的潛力,這就相當於是為自己定了一個持續增高的目標,透過文化的推廣和普及,相互督促的群體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在這種氛圍下,我們自然會得到感應,將一系列的道德理念薰陶進我們的身心。
這種效果平時可能看不出來,但一旦到了緊急關頭,就會迸發出驚人的能量,就比如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雖然疫情來勢洶湧,但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全國上下的萬眾一心,在疫情的核心地區,數座“小湯山式”醫院正在加緊進行,全國民眾齊心協力,或加班加點,或捐錢捐物,或自行隔離,這種高度的和諧,如果沒有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撐,是很難達到的。
這就是在高標準高要求下關鍵時刻所併發出來的能量,中華文化經過五千年的傳承,早就深深滲進了我們每個人的基因中,如果我們能再主動一些,將“推恩足以保四海”這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傳統美德更好的繼承下來,那麼它的盡頭,就是“社會大同”的理想狀態。
總結總之,悠久的文化必然會產生符合人性及世情的道德標準,她不僅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也在不停的淨化著我們的靈魂,聖賢告訴了我們無私即可為公的原則,我們每個人也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想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想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國度,但這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來共同建立和維護。聖賢的話語,是點亮我們前行的明燈,十分值得我們擁有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