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評頭論足人

    "大刀隊神話"是抗日神劇最早的老祖宗,不過《大刀進行曲》應該有所肯定,那是讚揚中國正規軍抗戰精神的,儘管實際上大刀隊只是攜帶大刀的手槍隊,

    抗戰前中國軍隊什麼都缺,連刺刀都缺。刺刀看著簡單,其實工藝要求很高,尤其是熱處理這方面。所以舊中國可以造步槍甚至火炮,但是造不了刺刀。歐洲軍隊的標配,在中國成了稀缺。後果就是中國軍隊普遍缺乏拼刺訓練,尤其是各地方雜牌軍。抗戰時日軍可以透過檢視傷員的傷口是否有刺刀傷,來判斷當面的是不是中央軍,因為在各派系軍隊中,中央軍是受過正規拼刺訓練的。大刀確實不是白刃戰的最佳選擇,只是權宜,而且就是大刀也不是我們素常見的大砍刀,而是制式佩刀,有老照片的。

    當時的戰況是需要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就好比需要一種時代精神!

    為了鼓舞士氣的需要! 軍閥混戰時,大量編制手槍隊,規模大的有手槍團,全部裝備快慢機,白刃格鬥配大刀。 手槍團有幾個任務,警衛首腦機關,戰時就是督戰隊,遇到戰事緊張時,就是突擊隊。 近戰突擊,二十響駁殼槍與大刀是絕配。

    那個時候,信心比黃金貴重,這樣的宣傳是有必要的。

    這種宣傳是非常必要的,武器不如日本是事實,宣傳的是這種精神,你有大炮機槍,我有大刀。

  • 2 # 武器前沿視角

    在1933年的喜峰口抗戰中,29軍的大刀隊取得了很大的戰果,擊退了日本侵略者進一步向中國華北地區的侵略試探,這場戰鬥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血性,也打出了29軍大刀隊的威風。那麼讓人關注的是,29軍的大刀隊所裝備的中國傳統大刀看,在與日軍的戰鬥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讓人唏噓的是,在戰場上大刀很難遇到與其棋逢對手的裝備,在日軍隊伍中裝備武士刀的往往是日軍軍官,至少是尉官以上級別的軍官,而真正與大刀隊對峙的往往是每一個日軍士兵所裝備的刺刀,在與刺刀的對峙中,大刀往往處於下風,擁有更長長度的刺刀牢牢的佔據了“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在與大刀的對峙中,刺刀可以刺、砍、撥,而大刀只能簡單的使用劈砍進行攻擊,在面對刺刀的攻擊時往往很難阻擋。即使是面對日軍的武士刀,更厚重的大刀也未必就能取得優勢,其一,武士刀的重量更輕便,揮舞起來更靈活,在於大刀的對抗中反應更靈敏,更有機會抓住大刀的漏洞出擊,其二,日本的冶鐵製鋼技術更有優勢,在與大刀的對砍中,往往出現的是更窄的武士刀砍斷大刀而武士刀不會出現什麼缺損。除了武器上的優勢外,日軍士兵在長期的軍國主義教育培養下所練就的“銃劍術”即刺刀技術在那個年代是遠遠優於僅僅接受了幾個月到一年不等的大刀戰術訓練。在抗戰早期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往往要付出多名士兵的犧牲才能取得殺傷日軍一人的戰果。

    那麼喜峰口抗戰中,29軍大刀隊是如何取得的如此豐碩的戰果呢?其一,大刀隊採取的是夜戰偷襲摸營的戰術,在日軍尚未做好安營紮寨的優秀防護之前,以偷襲的方式進行攻擊,將尚未來得及反應的日軍直接殺死在睡夢中。其二,手槍隊真正的武力支援並非背在身後的大刀,而是拿在手中的清一色德國原廠20發駁殼槍和手榴彈。在夜戰近戰中,能作為衝鋒槍使用的駁殼槍在面對大量使用手動武器的敵軍時,擁有極佳的戰鬥能力。所以其實大刀隊本質上是全部裝備了自動武器的最早的“特種部隊”,但為了獲得最大的鼓舞效應才稱之為大刀隊。

    使用大刀作戰真的僅僅是由於抗戰時期我軍軍工生產能力不足,但凡有能力為所有士兵裝備刺刀,我軍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會損失減少更多,取得更大的戰果。

  • 3 # 一點點歷史

    29軍“大刀隊”的正式名稱是“手槍隊”。每名士兵的標配是2把毛瑟C96,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盒子炮”。此外還配有一把長約90cm,重量將近4斤的大刀。

    在戰鬥中,大刀對戰武士刀的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在這裡我們混淆了一個概念,即日本軍刀和武士刀。

    武士刀由於只做工藝複雜,保養比較麻煩,並不適合大量生產裝備部隊,而且在日軍中,武士刀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二戰中很多高階軍官將家傳的武士刀帶到戰場上,就再也沒帶回去。

    而軍刀就很好解釋了,他是日軍的配刀,有九四式軍刀,和九八式軍刀等,通俗的說,所謂軍刀就是量產貨,和武士刀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實際戰鬥中,大刀的對手多為軍刀和刺刀。

    1933年3月,“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日軍第一次嚐到了大刀的厲害。二十九軍大刀隊的英雄事蹟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從理論上說,大刀渾厚,威猛,以劈砍為主,在對戰中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除了“大刀隊”之外,其他中國軍隊也有很多裝備大刀的,但是實際戰鬥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而“大刀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戰績,和其日常的刻苦訓練是分佈開的。

  • 4 # 梅花傲雪70

    謝謝邀請!這是個沉重的話題!大刀和槍那個好使?沒有第二個答案,槍好使!29軍用大刀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因為這支雜牌軍缺槍少彈。在必要時只能用原始的武器與敵人肉搏。武士刀不是日本兵的標配,是日軍軍官所佩,中國俗話叫“日本指揮刀”它主要作用不是用來搏殺,再說29軍士兵很難有與日酋近身搏殺的機會。日本士兵配帶的是刺刀。很難說那種兵器是那種兵器的剋星,關鍵看使用的人的格鬥能力。記住:有子彈的槍,肯定是刀的剋星。舍槍用刀,一定是不得已!

  • 5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毫無疑問,中國的大刀和日本的武士刀比起來,根本不夠看,而且大刀對付的不是武士刀,主要是刺刀。

    首先說一說大刀對抗刺刀。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對方胸腹,而大刀限於其型制,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

    大刀防禦敵方的直刺,只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

    大刀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儘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衝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者難以佔到便宜。

    同時,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

    這還僅僅是對抗槍刺,對抗武士刀更不佔上分。中國的大刀又被稱為“大刀片子”,其鍛造實際上是不怎麼講究的。而日本刀則不然,每一柄日本刀的鍛造都是非常講究的,其工藝、精度都不是一把工藝普通的大刀可以比得上的。

    而在使用者的素質身上,日本軍人更是勝過中國軍人。日軍的訓練、身體素質都要比當時的中國軍隊要好得多,而二十九軍則真的沒法和敵人比。

    所以,雖然二十九軍作戰英勇,但在裝備的絕對劣勢下,還是輸掉了戰鬥。

  • 6 # 千佛山車神

    中國軍隊的大刀跟日軍武士刀的巔峰對決根本就沒上演過!中國大刀真正的對手是日本38式步槍刺刀

    1933年,鯨吞中國東北後日軍野心繼續膨脹,開始向熱河發起進攻,並試圖跨越長城南下,逼迫國民政府承認偽滿洲國獨立。

    日寇的入侵遭到了中國守軍的奮起抵抗,雙方在長城一線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史稱“長城抗戰”。

    由於此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尚不完善,武器裝備十分簡陋,步槍效能和數量遠不及日軍。面對來勢洶洶的日寇,參與此次抗戰的西北軍眾多部隊中都配以大刀輔助作戰,其中以29軍的大刀隊最為知名。

    (參與喜風口戰役的29軍大刀隊)

    在3月10日的喜峰口之戰中,二十九軍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領500死時,持大刀突襲日軍,打敗日軍,宣稱斃傷日寇千餘人,我方媒體稱之為喜峰口大捷。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突襲確實擊敗了日軍,只是戰果沒有宣傳的那麼大。在日軍方面的記載中,對於這次戰鬥的傷亡統計為陣亡17人,負傷46人,與我軍的公佈的數字相差巨大。

    我們且不論中日兩國誰的統計更為真實,也不管在二戰時冷兵器對於步槍子彈的實際作用。就單說這貼身肉搏,國軍和日軍血拼就佔不到什麼便宜。

    中日兩軍的肉搏戰,日軍的武器是步槍加刺刀,只有少數軍官才會是用佩刀。

    (日軍三八式步槍,槍長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體約為1.7米。這個長度長於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槍,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日軍在侵華前期,兵源素質較高,訓練十分嚴苛。加之日軍非常重視刺殺訓練,基層各部隊都有刺殺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殺技術精湛。加上三八式步槍在長度上的優勢,日軍在肉搏戰中佔盡優勢。(手持刺刀的日軍,可以看到,日軍手中的步槍加刺刀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日軍士兵的身高)

    據許多抗戰老兵回憶,以為營養不足和訓練缺乏,在跟刺殺技術精湛,身體強壯的日寇肉搏之時,根本佔不到什麼便宜,我軍的大刀有時甚至連日軍的身都近不了。國軍往往是需要犧牲三四名軍人才能拼掉一個日本兵,狀況之慘烈,無以復加。

    在幾年前做的復原實驗中也可以驗證,中國的大刀對於日寇的刺刀毫無優勢可言。(2014年,某地武警做復原大刀對刺刀的肉搏戰鬥,結果大刀完敗)

    實事求是而言,中國大刀的威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但是大刀隊奮起殺敵的精神卻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後,真真切切的鼓舞了華人民抗擊日寇的決心和士氣!

  • 7 # 武器裝備秀

    大刀與日軍刺刀對陣時在長度和攻擊方式上均處於劣勢(很少出現與武士刀對剛的情況,因此不做討論)

    曾有部隊做過實驗,未經拼刺訓練的兩組戰士,使用模擬的刺刀和大刀,反覆試驗幾次,結果均是大刀組全軍覆沒,而刺刀組傷亡輕微。

    參與實驗的戰士們反映:大刀較短,很難貼近攻擊,而刺刀的突刺動作比大刀的劈砍動作更加迅速而省力,雙方僵持一段時間之後,大刀使用者就會體力不支而被刺死。

    就實際來看,日軍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之後長約1.5米,重約4公斤。29軍大刀長約0.9米,重約2公斤。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日軍手握三八式步槍,擁有了將近半米的長度優勢,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格鬥態勢上都佔有絕對優勢。

    還有句話一寸短一寸險,大刀看似較輕,起手快,更靈活,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從大刀隊口訣“迎面大劈破鋒刀”可以看出,大刀主要攻擊方式屬於劈砍,需要高舉大刀然後砍向敵人。而刺刀的主要攻擊方式是“捅”。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兩種攻擊模式中明顯大刀的行程遠長於刺刀,攻擊模式的不同導致大刀輕便靈活的優勢無法發揮,反而是刺刀的突刺動作更節省體力,在僵持中佔了上風。

    既然刺刀有優勢我們為什麼還選用大刀

    原因很殘酷:當年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難以為部隊全數配發質量過硬的刺刀。連刺刀卡筍這種簡單零部件都無法保質保量生產。而近距離肉搏戰又時常發生,最終只能以重量換質量,採用相對厚實的“大刀”。

    但是有就比沒有強,大刀是當時能夠選用的,跟日軍刺刀對剛的最佳武器。早期日軍經過長期訓練,拼刺技術優良,在肉搏戰中是佔據上風的,甚至出現三名中國軍人勉強才能跟一個日本兵打成平手的情況。

    可以想見當時的戰鬥有多麼殘酷,然而就是在這麼劣勢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毫不畏懼的堅持了下來!歷次戰爭中無論面對的是誰,無論對手拿的什麼武器,我們還是有資本自豪的說:拼刺刀我們沒怕過誰!!!

  • 8 # 史料不輯

    要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刀不代表先進生產力,日軍戰場上也不用武士刀。二戰中,德軍和美軍已經用實戰證明:衝鋒槍加手榴彈是近戰最佳組合,手槍在貼身肉搏中有奇效。

    二戰中,日本和中國都是窮國,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只能強調精神和意志的作用。日俄戰爭時,面對沙俄猛烈的炮火和機槍,日軍提出了“數量要用訓練來抵擋,鋼鐵要用肉彈來碰撞”的口號。天皇也知道用“白兵萬能”來否定事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很荒唐,但華人連信心、希望都沒有,一個國家就徹底完了。

    進入20世紀後,各國軍隊都大踏步地邁入現代化,但中國的軍閥部隊卻連人手一支槍都保證不了,只能無奈地繼續使用冷兵器。好在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很多軍閥都聘請武術大師訓練自己的直屬部隊,比如曹錕的“苗刀營”,孫傳芳的“武術營”。

    29軍的大刀隊就是這種性質的部隊,但他們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手槍隊”。他們除了每人一把大刀外,最重要的裝備就是毛瑟手槍。很多人對毛瑟手槍很陌生,但絕對熟悉他的外號“盒子炮”。

    毛瑟手槍因為造價貴、重量大、射擊精度低等問題沒有被列入歐洲任何一國採購,德國原裝的一百萬把大部分都賣到了中國。中國軍閥缺少重武器和機槍,火力猛、裝彈量多,又能自動發射的盒子虜獲了軍閥們的芳心。他們紛紛把武術隊改為“手槍隊”,平時負責警衛工作,戰時憑藉自動火的優勢執行戰場攻堅任務。

    1933年,日軍進攻喜峰口時,西北軍只有100多挺機槍和10門炮,但卻要防守300公里的陣地。硬拼肯定是不行的,敵前總指揮張自忠就只能選擇夜襲,29軍的手槍隊就被派上前線了。

    手槍隊去襲營肯定帶大刀了,但大刀發揮的作用應該很少。其實都不用翻資料,回家拿菜刀剁一下排骨就知道了,不是什麼刀都剁的,然而現在土作坊的地條鋼都比當年的優質鋼還好,大家想想一個大刀片子能砍幾個脖子。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做個一個統計,與日軍拼刺刀傷亡很大,但用手槍的話,一般開不到七槍就能結束戰鬥。所以說29軍大刀隊能依靠的只有手上的盒子炮。

    大刀隊的出現很大程度是為了宣傳的需要。國家正在危難之中,需要一個公眾形象將全華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即便沒有大刀隊,也會有長矛隊,由此也可見當年抗戰之殘酷和艱鉅。

  • 9 # 兵說

    其實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是最原始而低劣的裝備,如果與敵人短兵相接,刺刀比大刀厲害的多,而日本的武士刀,也比大刀要好。這裡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武士刀和日本軍刀不是一回事,武士刀是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了,那是純手工打造,集合了相當高的技術,供武士使用,而日本軍刀是明治維新之後的產物,當時日本向西方學習技術,他們發現西方軍中軍官們也有在各種場合配刀的傳統,所以日本就也把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

    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幾乎都是由民間的鐵匠鋪製造,所以其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日本軍刀的硬度、韌性等方面都在大刀之上。當時中國工業製造水平實在是太差,像刺刀這種考驗技術的東西都是無法大量生產的,再加上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裝備不足,故而只有給士兵配發長矛、大刀等武器。西北軍的29軍也是如此,當時這支部隊擴充太快,缺乏步槍等武器,於是就給士兵配發了大刀,沒想到29軍在喜峰口一戰中打出了大刀隊的威名。

    在1933年3月的喜峰口戰役中,29軍與裝備精良的日本關東軍作戰,並沒有佔到便宜。在日軍的炮火打擊下,29軍傷亡慘重,為了鼓舞士氣,109旅旅長趙登禹組建了500多人的大刀隊,夜襲日軍,殲敵800人,不過大刀隊的成員亦多數犧牲,但是此戰鼓舞了全華人民的抗日熱情。

    從1939年開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觀,一線部隊幾乎都放棄使用大刀,而是改用刺刀,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大刀的缺點。29軍之所以能將大刀發揮出優勢,那是藉助夜色掩護,與日軍短兵相接,再加上他們手握使用駁殼槍配合大刀,才獲得了優勢。

  • 10 # 月下冷風吹

    大刀是中國自古即有的冷兵器,製造工藝簡單,材料容易取得,隨處均可生產,因此是 一種抗戰時常見的輔助武器。一般而言,大刀在舊編制、裝備的部隊中比較多,如西北軍即 非常重視大刀的使用,並聘有專人教習刀法,是部隊日常訓練的一部分。新式編裝的國軍, 由於火力較強,並不重視大刀的使用。

    常見的大刀舊稱“鬼頭刀”,刀身厚,刀頭寬,使用時兩手握住刀柄,以增加砍擊的力 量。大部分大刀的構造都很類似,打出刀身及刀柄之後,配上刀格,在刀柄上用兩塊木片夾 住,以布或皮包裹即成。一般握柄之後還有一個圓環,多綁上紅巾,這是自古以來即有的傳 統,其目的據說是在搏擊時,用來混淆敵人的視線。

    大刀相較於武士刀,大概可以寫一本專書。簡單地說,這是兩種不同著眼點的武器,大 刀粗重、講彈性,主要用於砍劈,武士刀精緻、講硬度、鋒利。大刀砍下去,武士刀是無法 抵擋的,尤其是用大刀計程車兵已經心存拼命之念,不遮不擋,往往將日軍連人帶刀砍成兩段。

    抗戰時有名的歌曲《大刀進行曲》,是抗戰初期開始流行的一首歌曲,在抗戰期間成為 激勵民心的有力武器。但是這也僅止於苦中作樂而已。大刀固然在近戰時十分有效,現代戰 爭中,在飛機大炮的火力之下,一陣濫炸,便多半潰不成軍,哪有機會與敵人比刀法?一般 大眾文化中,對大刀、大刀隊過分的渲染,反而模糊了重點。若是我們有大炮、坦克、飛 機,何必還要大刀?重點要發展工業、研製軍械、訓練士兵,而不是人人苦練刀法。英、美 裝備訓練出來的駐印軍,火力強大,湯姆遜衝鋒槍比大刀好用得多。另一大好處是,士兵不 用跟敵人拼命,大家換個邊,這次讓日軍組敢死隊來拚命。

    大刀最有效的戰術用法是夜襲敵陣,由於敵我不分,投鼠忌器,多半隻有進行白刃戰, 這時大刀比武士刀、刺刀都要來得有效。但是夜襲、突擊得先知道敵人的位置。抗戰時,國軍常常搞不清楚日軍在哪裡,等到追上了,日軍早已燒殺搶掠一空,揚長而去。

    在陣地防禦時,大刀的效果亦非常有限。日軍多以優勢火力壓制我方陣地,有些指揮官會構築二線陣地,在敵人炮火延伸之後再進入前緣陣地,待日軍上來時再迎頭痛擊;但多數 時候,在一陣炮轟之後,正所謂“金有狼牙棒、宋有天靈蓋”,我軍已經所剩無幾了,惶論 與敵人拼命。

    敵後游擊隊有時武器不足,拿把大刀至少可以壯膽,亦算是聊勝於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導致嚴重脫髮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熬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