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獨步天下62642246
我認為西醫所說的炎症,只要是炎症引起的發熱就屬於中醫熱性病,又分為傷寒、溫病、熱毒、溼熱、血熱等範疇。不是絕對的,比如出血症感染、瘀血壞死感染等等。
西醫是按照病名治病很細化但是靜脈用藥幾乎一樣。比如是感冒、急性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大葉小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等等分的很細,但是這群病都是用抗生素加一些止咳咳喘的藥物。西醫分的這麼細來找中醫診治,肺部疾病不就是“咳、喘”二字?但是病因就多了!
再比如說冬天季節,正常洗頭後,出現感冒症狀。
找中醫診治,是受風寒受涼了,這種解釋我相信多數人都認可,老百姓都知道喝點姜水出汗就能好。
找西醫診治,查血等多種檢查後認定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等。您認為這種解釋對嗎?有時西醫大夫也說是受涼了。那查血幹什麼呢!“受涼”是中醫用語!!!
-
3 # 大道稀聲
炎,上下兩個火字,是火盛的意思,與中醫所說的火意思相同。不同的是中醫的火分虛實,治療時有針對性,辯證施治,往往藥到病除,不會損傷患者體質。而西醫的火就是火,見火就滅,一律採用抗生素、激素消炎,不僅僅是過程漫長,而且極易損害患者體質。
-
4 # 中醫養生鄭芝環
很多慢性的炎症,患者會尋求中醫的治療,比如慢性咽炎、慢性前列腺炎等,有些醫生看到炎症,套用西醫的治療方法,就開始使用大量寒涼藥物,沒有一點效果;這種用西醫的思維開中藥,是很危險的行為。
其實很多慢性炎症,以慢性咽喉炎為例,很多是因為陽氣虧虛,水溼運化不利,加上寒凝氣滯,痰溼壅阻導致的症狀,過用寒涼藥物只會導致陽虛更虛,對病無益。
很多慢性炎症的人來就診,我會使用附子、乾薑、肉桂之類的,病人很詫異,認為附子乾薑之類的上火,服用了之後會加重炎症;而實際上很多慢性炎症,使用溫陽藥治療,多能解決問題!
道理就在於溫陽,陽能化氣,氣化則痰溼水液運暢,所以諸如慢性咽炎的咽喉異物感、咳黏痰、腹脹、噁心反胃等現象才能消退。
當然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首先辨陰陽,在中醫治療一些慢性病疑難雜症方面,按我的觀察陽虛的佔了八九成,陰虛的只佔一二;因此用寒涼藥之前必須三思,只有真正的陰虛火熱的才應用,不得不引以為戒!
-
5 #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我認為西醫所說的炎症跟中醫所說的熱症有些關係。
比如說,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當我們感到內熱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有以下的症狀。
比如說扁桃體發炎,我們可能就會發燒發熱。 這是一種熱。
還有一些熱症,會表現在以下方面。
口腔潰瘍,舌頭髮炎,眼角潰爛,喉嚨刺痛。如果我們去看西醫,他肯定說我們這發炎了,那又發炎了。
還有,比如說尿路感染,在西醫是炎症,在中醫就是熱症。
如果看中醫,我們肯定會被告知我們內熱了。
因為我們不屬於這個專業,如果回答的不專業請大家原諒。
-
6 # 袁聰
西醫所說的炎症是:就是指中醫所說的人體身上的邪毒,亦稱邪氣、毒氣,換句話說,就是中醫所說的風寒邪毒和風熱邪毒。
回覆列表
炎症是中醫證名。不要崇洋媚外。
西醫並沒有“炎症”一詞。西醫所講的inflammation,本義是“機體內部的強烈表現”。現代漢語在翻譯西醫時,借用了中醫術語。因為用英語來表達的話,不僅囉嗦,而且不夠準確、恰當。
炎,在中醫裡,從重火,表示升騰,因此,才有“上炎”一詞;症,原字為“癥”,“腹結病也”。中醫有了“炎症”這個術語的時候,西醫還處於巫術時代,不信你去查查資料,中醫典籍出現“炎”一詞的時候,歐洲那頭羅馬城還沒建起來呢。
炎症,在中醫指出現在人體內部,具有腫痛、發熱等一系列表現的情況。正因為有“熱”在,才叫“炎”。基本上,中醫炎症歸為陽熱亢盛實熱證,西醫的inflammation是參考了中醫對炎症的定義,才有了定義的。
一般來講,西醫認為炎症是一種感染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這也符合中醫對炎症的看法。所以,中醫治療炎症,多采用清熱解毒、瀉實敗火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緩解症狀,和對病因的針對性施治。只是,西醫並不存在六淫為毒的概念,因此也就不提“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