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里鄉韻
-
2 # 獨行在遠方
小麥花葉病毒病
小麥花葉病毒病也叫小麥黃花葉病。小麥黃花葉病於1927年在日本被首次發現和描述,其廣泛分佈於歐洲、北美洲、東亞地區。但在中國是在近幾年才在黃淮海冬麥區發現該病。全國冬小麥主產區均有報道。小麥黃花葉病原在中國自西向北傳播並在多地大發生,浸染面積逐年擴大,已經成為小麥生產中的一個新問題。
小麥黃花葉病
症狀
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
發生物件
冬小麥上發生嚴重
致病體
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
症狀
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1]
病原
最早在日本、歐洲發現的的病原為(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簡稱WSSMV,稱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組。在中國發現的病原為小麥黃花葉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二者具有相似的症狀、寄主範圍、病毒粒子形態、傳播介體和強烈的血清學關係,但它們的基因組同源性差異很大,一般被確認為兩種不同的病毒。病毒粒體線狀,大小200—3000×13(nm)。病株根、葉組織含有典型的風輪狀內含體。鈍化溫度50℃經10分鐘,稀釋限點1000—1000000倍。地區不同致病力有差異,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傳播途徑
梭條花葉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殘體、病田水流傳播,也可經汁液摩擦接種傳播,也隨著機械耕作向周邊田塊擴充套件。不能經種子、昆蟲傳播。傳播媒介是一種習居於土壤的禾穀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該菌是一種小麥根部的專性弱寄生菌,本身不會對小麥造成明顯為害。冬麥播種後,禾穀多粘菌產生遊動孢子,侵染麥苗根部,在根細胞內發育成原質團,病毒隨之侵入根部進行增殖,並向上擴充套件。小麥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狀態,翌春表現症狀。小麥收穫後隨禾穀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能隨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土溫15℃左右,土壤溼度較大,有利於禾穀多粘菌遊動孢子活動和侵染。高於20℃或乾旱,侵染很少發生。播種早發病重,播種遲發病輕。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 常年發病地區選用繁6、8165、80、86、西鳳、寧豐、濟南13、堰師9號、陝農7895、西育8號等優良抗病品種。(2)輪作倒茬 與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麥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冬麥適時遲播,避開傳毒介體的最適侵染時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3)加強管理 避免透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
-
3 # 滿豐花生農資課代表
小麥花葉病毒應該及時採用化學藥物治療的方式,具體藥物推薦:氨基寡糖素/鹽酸·嗎啉胍/幾丁聚糖等抗病毒專用藥劑配合葉面肥(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酯),根據病發嚴重程度按照當地農藥銷售人員或者廠家指導劑量,選擇合適的天氣(晴朗無風0度以上)進行葉面噴施,機械方面可以選擇電動噴霧器,專用打藥機或者農藥專用飛機進行防治,間隔一週到十天左右重複噴施確保效果!按照以上方法,基本百分百達到治療效果!來自一線實踐操作方案,本人託管幾萬畝的小麥,這些都是常見病害!希望採納,謝謝!
-
4 # 鄉村徐哥
小麥黃花葉病分佈與為害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又稱小麥梭條斑病毒病、小麥土傳花葉病毒病,在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四川、陝西等省均有分佈,以山東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發生較重。該病主要在冬小麥生長前期為害,小麥受害後葉片失綠,植株矮化,分櫱減少,成穗率降低。一般減產10%~3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是顆粒無收的嚴重程度。
小麥黃花葉病症狀特徵該病一般點片發生,在嚴重時候會導致全田發病。在發病初期病株葉片呈現褪綠或壞死梭形條斑,與綠色組織相間,呈花葉症狀,後造成整片病葉發黃、枯死。重病株嚴重矮化,分櫱減少,節間縮短變粗,莖基部變硬老化,旗葉變小,不能抽穗僅抽出小的穗子,抽出新葉黃花枯死。
小麥黃花葉病的發病規律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傳毒媒介是習居於土壤中的禾穀多粘菌。秋苗期侵染多不顯症,翌年麥苗返青階段開始發病,小麥拔節前後為發病盛期。 病情發展的適宜氣溫為5~15度,土壤溫度達到20度以上時該病停止發展。該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殘體、病田水流傳播,也可以經汁摩擦接種傳播。播種早,播量大,容易引起麥苗冬前旺長,抗病、耐病能力降低。麥播後氣溫較低、土壤溼度大、春季氣溫回升慢、長期陰雨低溫天氣,則病害發生重。
科學防治措施防治小麥黃葉病毒病應以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為主,輔以葉面肥,促進苗情轉化,減輕病害損失。
【1】農業防治:選用抗(耐)病小麥品種;與非寄主作物油菜、馬鈴薯等進行多年輪作倒茬;適期晚播,避開傳毒介體的最適侵染期;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2】化學防治:發病地塊每畝追施5~8kg尿素以補充營養,同時澆合噴施20%鹽酸嗎啉胍--乙銅可溼性粉劑100g+0.01%蕓薹素同酯水劑10mL+磷酸二氫鉀100g。
-
5 # 田野花香一家人
由於去年秋播前溫度水分適宜,加之播期偏早,造成小麥苗期生長普遍偏旺,導致我村今春小麥條鏽病大面積感病,為有效控制病蟲危害,確保小麥生產安全。請各組紮實開展以條鏽病為重點,兼顧白粉病、蚜蟲、赤黴病的小麥“一噴三防”行動。
防控技術如下:
(一)返青至拔節期。防控藥劑可選用:
1、450克/升戊唑醇10-15毫升/畝,加5%氨基寡糖素20毫升/畝復配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
2、10%己唑醇20克/畝,加0.01%蕓薹素內脂10毫升/畝,加98%磷酸二氫鉀100克/畝復配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
(二)拔節至揚花期。防治藥劑可選用:
1、430克/升戊唑醇15克/畝,加25%吡唑醚菌酯15克/畝,加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2克/畝,加2.5%聯苯菊酯25-30毫升/畝,加高鉀型大量元素水溶肥50克/畝復配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條鏽病、白粉病、赤黴病、麥穗蚜、吸漿蟲;
2、30%戊唑醇10毫升/畝,加45%咪鮮胺10毫升/畝,加4.5%高效氯氰菊酯20-25毫升/畝,加5%啶蟲咪20毫升/畝,純度為99%磷酸二氫鉀100克/畝復配兌水30公斤防治小麥條鏽病、白粉病、赤黴病,兼防小麥蚜蟲、吸漿蟲。
回覆列表
小麥花葉病毒和其它的小麥病害一樣對小麥的危害很大,一往人們都不會太在意,由於近年來發生越來越嚴重,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小麥花葉病在入冬前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是到了春季以後返青期才會出現症狀,主要表現在新葉上出現褪綠條紋,少數新葉扭曲畸形,擴充套件迅速,隨著小麥的生長,老病葉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嚴重的小麥矮化嚴重。發病的原因是這種病毒是春季多雨低溫,地勢較窪,以及重茬連作和播種偏早造成的。
防治方法首先要結合當地技術部門的引導,選用一些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對發病的田塊要進行輪茬,可以與非禾本科的農作物輪作,對已經有發病史的小麥田要適當晚播,避開最佳的病毒侵染時期,針對已經發生病害的小麥可以在發病的初期增施氮肥和磷肥,促進植株生長,在小麥發病期可以使用溴甲烷、二溴乙烷處理土壤,用量為每畝60-90毫升,重病的地塊,在小麥播種前採用焦木酸原液或者1:4的稀釋液處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