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需訓練的衝鋒槍手
9
回覆列表
  • 1 # 弄伐裡奇

    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遭受了巨大損失後,能夠迅速恢復,重新組建多個齊裝滿員的重兵集團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全民體制,可以按照政府意志集中力量解決重大問題。在當時,以斯大林的鐵腕和蘇共的貫徹力,能夠在遭受巨大損失後迅速集結後備兵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戰時總動員體制。一直有人問: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德國是不是就不會存在兩線作戰了?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從種種資料顯示,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最遲在1943-1944年對德國下手。而且,蘇聯最高統帥部對德國的進攻是有思想準備的,幾次沙盤推演都是以德國為假想敵的,只是沒有料到德國的入侵會來的這麼快、這麼早!因此,蘇聯早就制定了對德作戰的總動員預案。所以,戰爭爆發後,得以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將幾乎所有的軍事工業全部東遷,搞了個堅壁清野!

    三、大量的女性充斥到一線作戰。蘇聯女性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因為 男性被大量征服兵役,國內男性勞動力出現大量短缺,女性不但擔負起國內的大部分生產勞動工作,還積極參軍投身一線和男兵一起作戰,而且還湧現出許多戰鬥女英雄,真正是巾幗不讓鬚眉!

    四、蘇聯當時的執行力。在政府宣佈實行戰時體制後,按照蘇共指示,所有軍工企業全部東遷,使得後來動員起來的新組建部隊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而不至於赤手空拳地上戰場。

    五、得益於可以快速、大量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蘇聯幾乎所有生產的武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簡單!蘇聯認為越簡單的東西就越能夠儘快形成戰鬥力!蘇聯有名的波波沙衝鋒槍零件大多為鋼板衝壓成形,焊接及鉚接的技術亦大量使用。PPSh-41只分為87個零件,而PPD-40則分為95個零件。生產一把PPSh-41只需7.3個工時,而一把PPD-40則需要13.7個工時。大名鼎鼎的T34坦克革命性地採用了便於大量製造的鑄造炮塔,去掉車際通訊裝置,在情況極端的莫斯科保衛戰中,生產線上的T34坦克沒有塗裝,直接下線開赴戰場!到戰爭後期,德軍面對浩浩蕩蕩、源源不斷的蘇軍裝甲洪流,心理的奔潰和絕望,是可想而知的!

    六、得益於國際援助。為了讓蘇聯儘量拖住德軍,並大量殺傷消耗德軍有生力量,美國透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各種軍事物資,其中包括小到罐頭大到坦克飛機!正是這批援助物資,幫助蘇聯挺過了最危急的關頭,幫助蘇聯完成了新的大部隊的組建。

    以上是本人拙見,請大家批評指正!

  • 2 # 戰略論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可以短期內進行大量的動員以補充前線部隊慘重的損失。

    其次,蘇軍的組建並不同於德軍部隊的組建模式,德軍幾乎所有的部隊在組建之後都要在後方進行足夠的訓練,直到德軍統帥部認為其能夠執行作戰行動時才會派上前線作戰,本身會有一個訓練週期。尤其是裝甲師的訓練尤為重要。

    而蘇軍迫於前線大量部隊的損失和極高的傷亡比,即使是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在前線的存活時間也不過數天,所以蘇軍一開始便走的“數量”路線,只是對士兵以短暫的訓練,步兵會開槍,坦克兵可以開坦克之後便被派上戰場,所以蘇軍的部隊短時間內可以得到極大的補充。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前線部隊的戰鬥力很低,損失很大,造成了頻繁的補充。短期內是可以的,假使是長達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消耗戰的話,弊端尤大!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蘇軍認識到只要保持一個部隊中下級軍官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那麼即使這支部隊新兵很多也會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所以蘇軍的前線部隊,尤其是精銳的坦克部隊一旦陷入德軍的包圍,第一時間會把部隊裡寶貴的軍官和技術人員撤退出來,以儲存這些人使新組建的部隊快速形成戰鬥力。雖然這一拋棄士兵的做法極不人道,可是不得不承認這一做法還是相當有效的。德軍最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包圍大量蘇軍時,最後在其俘虜中連團級軍官都很少發現,就是蘇軍上述做法產生的結果。

    所以蘇軍在短時間動員了大量的軍隊並能保持一定的戰鬥力與上述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 3 # 超然視野

    這實際是一個政府的控制能力和人口基數共同的結果。

    首先二戰之前蘇聯的人口達到了一億多快兩個億的規模,龐大的人口基數保證了即使在戰爭初期出現的大量軍隊和貧民傷亡或者被俘虜,又或者被迫就在淪陷區,蘇聯仍然可以透過未被佔領的區域徵調成年人加入軍隊,這裡的成年人基本上是指十八週歲到五十週歲的年齡段男女。

    其次是戰時機制,所謂的戰時機制就是戰爭的時候全民動員,所有的華人都納入戰爭機器的裡邊,有負責生產糧食,有負責生產武器,有負責鍊鋼,有負責修築工事,更多的人成為了扛槍的戰士,沒有一個人是閒人,華人的一切生活和工作活動完全就是為了戰爭。

    實際上這體現了一個政府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所以當蘇聯從德國的閃擊中緩過來後,逐步的就表現出強大的戰鬥能力,不但軍隊人數,而且在軍事裝備方面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數量,例如二戰末其蘇聯的飛機年產量六萬架,坦克接近九萬輛,這兩個資料當時也僅僅美國可以達到,而德國和日本在實力巔峰時期這兩項的能力都沒有過萬。

    還有一點,蘇聯的全民動員可不止非淪陷區那些地方,還包括蘇聯被佔領地區,哪裡活躍這人數巨大的游擊隊,自己生活著沒有機會撤離的平民,當蘇聯軍隊收復或者進入這些區域後,游擊隊會被迅速整編納入軍隊中,大量的平民也會被安排進入戰爭模式的機器中的對應的一環,即使攻入德國和其它被德國佔領國,這種模式都沒有改變,所以蘇聯軍隊越來越多,一直但二戰結束時總數達到了驚人的兩千萬人數。

    當然這個整個過程中是部分男女的,所以有大量的女兵被招募進入軍隊,不但負責一些衛生工作,還有很多直接作戰。

    所以戰爭但美蘇的戰爭機器運轉起來後已經註定了,我們看到蘇聯每場戰爭損失那麼多人仍然能組織起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物資繼續補充。

  • 4 # 詩詞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蘇聯當時的人口基數還是很多的。國家利益,民族自尊心在當時的蘇聯還是很強大的。蘇聯女人也為衛國戰爭敢於擔當民族義務。這和當時的社會主義蘇聯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的關係。這兩個原因使蘇聯能迅速補充兵力。

    戰線過長,油料,給養供應跟不上,天氣寒冷,軍戰車難於啟動。決定了德軍失天時,地利,人和。(沒有蘇軍士氣強大)。德軍和蘇軍都很頑強,打得很殘酷。這是德軍一開始選擇長途進攻蘇聯戰略上的失誤。

    如果德軍一開始不進攻蘇聯,只將周邊統一,形成堅固的鐵壁邊防,就是蘇軍要想征服德軍,也不一定誰勝誰敗。遠征蘇聯,傷了德軍的大原氣。這是德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 5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蘇聯在二戰爆發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對整個國家的格式化,集體農莊將所有農民集合到了一起,城市的工廠工業,也將城市的居民整合到了一起,這樣的制度安排,讓蘇聯可以進行快速的軍事動員,從整個社會徵得最多的兵員,最大限度的物資,所以蘇聯可以迅速的把幾百萬的國民從社會里面徵集出來送到戰場上,只要這些人能夠拿到武器,就可以跟德華人作戰,當然兵員質量和戰鬥素質無法保證,但畢竟是人數,可以跟德華人拼一下。

    而在蘇聯遭到德國的進攻,他們的軍事工業大部被摧毀之後,美國和英國及時給它提供了大量的武器物資,提供給蘇聯大量的工業裝置讓他們可以在後方重新建立軍事工業。因為蘇聯那個時候可以很好得為他們擋住德華人的刀子的,付出一點資金和資源是值得的。而蘇聯很明顯,他們做了這一點,而且透過這些物質,以及後來在東歐地區的行動,發了一筆大財。

  • 6 # DDG的老船塢

    蘇軍補充兵力為啥那麼快,不洗泥的蘿蔔當然快了……

    由於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大批部隊被圍殲,為了快速補充兵力,蘇軍一再壓縮新兵訓練的時間和訓練內容,很多民兵不過是發了杆步槍就被派上前線,徵召的新兵也不過是進行了起碼的射擊,佇列等基礎訓練就被補充進部隊,坦克駕駛員補進部隊之前往往只有一兩次實車操作,而炮手補進戰鬥部隊之前甚至連一發實彈都沒打過,而戰鬥機飛行員只有幾十個小時飛行時間,恨不得剛能把戰鬥機起落航線學會就被扔進補充團等分配,這麼一套折騰下來,補充兵力是快了,然而缺乏訓練的兵員戰術素質就別想要了,部隊戰鬥力也也同樣飛速下降,而篩選精銳的標準基本就是打幾仗還沒死的也就算學會打仗了……這也是蘇軍在絕大多數戰役哪怕是獲勝的戰役中中傷亡損失大於德軍的重要原因。

    戰爭中後期隨著戰局逆轉,蘇軍技術兵種的訓練略有恢復,但是也完全不夠看,比如坦克駕駛員補充進戰鬥部隊之前的實車訓練也不過增加到5個小時上下,實際上戰鬥部隊還得消耗寶貴的實戰車輛的摩托小時給新兵補課,戰鬥機飛行員倒是能在進入戰鬥部隊之前多學一些高階機動和戰術,然而步兵的補充還是一樣慘,由於後方人力資源接近枯竭,步兵部隊在後方很難徵集到足夠合格的兵源進行訓練補充,很多時候前線部隊不得不就地徵召游擊隊和新解放地區的男丁,發杆步槍稍微訓練一下就補入部隊,或者對解放的戰俘和勞工,略加甄別就直接補入部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蘇軍除了近衛部隊之外,步兵部隊普遍缺編且戰術能力不足。當然,此時德軍同樣損失慘重,補充兵的素質和訓練水平也是江河日下,大批新兵來不及進行訓練就被補入戰鬥部隊,這樣一來就拉近了雙方的差距。

  • 7 # 大霖論歷史

    蘇德戰爭中蘇聯是為民族免遭滅絕而戰,因而提出了“每個人都是戰士”的動員號召,戰時徵兵年齡是17歲至55歲,基本上30%的男性都服了兵役,同時還有80萬青年女性入伍。蘇聯總人口1.9億(包括戰前併入蘇聯的東歐一些國家,真正的俄羅斯民族人口只有1.4億,同時期德國連同其佔領區人口為2.1億)中有2960萬人入伍,另有2000多萬婦女、老人、兒童加入後勤運輸和生產。

    在戰爭中犧牲、失蹤、傷殘達1600萬人,連最高統帥斯大林的長子、最高蘇維埃主席加里寧的兒子、蘇聯第三代領導人赫魯曉夫的兒子全都在戰爭中英勇犧牲。戰爭結束時蘇軍剩下1136萬。全蘇聯青壯年男子有1/3犧牲,1/4傷殘。西方國家看到蘇聯遭受如此驚人的損失紛紛評論稱“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經受如此慘重的損失,”但是蘇聯人民為了國家的命運前仆後繼,民族堅韌性和愛國英雄主義精神得到最充分的體現。當蘇軍將勝利的鐮刀錘子軍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時,西方媒體又驚呼“蘇聯人是一個砍了腦袋還能再長出來的九頭怪獸!”

  • 8 # 輕步兵

    每支部隊都有三到四個的副職存在,部隊開走後副職組建新部隊。所以當德軍打了幾百萬蘇軍,發現又出現相同數量的蘇軍。

  • 9 # duh23333

    戰前蘇聯就長期施行了全民軍訓的政策。工礦企業,學校,甚至一些機關單位都經常進行基本的軍訓。蘇聯還有不少軍事院校。戰爭爆發後,蘇聯就能夠透過動員將這些受過訓的百姓和軍校學生直接補充進部隊。蘇聯還有不少在服牢役的罪犯也有很多人被強制補充到部隊中去。所以雖然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兵力損失慘重,但很快又被這些人補充到位。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二戰時蘇聯補充兵力快,主要基於本身人口基數,彪悍的民族性,高效的組織性,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以及現役部隊的勇猛作戰。

    二戰中,蘇聯軍隊的補充確實非常驚人。1941年到1945年短短四年中,1.8億人口(包括佔領波蘭西部和波羅的海三國後歸併人口),動員了3000多萬軍隊參戰。蘇軍戰死和被俘後虐待致死的就有1000多萬人,加上傷殘退役的數百萬,而在二戰末還能有1200萬大軍。

    蘇軍這種動員能力,讓德國非常頭疼。德軍在突襲蘇聯之初,估計西線蘇軍約有300多萬。戰爭前三個月,德軍殲滅了蘇軍200多萬。按照常理,蘇軍的主力已經該被摧毀了,剩下就是勢如破竹。結果,蘇軍又有幾百萬站了出來,很快在莫斯科給了德軍教訓。

    蘇軍的快速補充,首先在於充足的人力資源。

    二戰前,德國連同奧地利人口是8000萬,蘇聯人口是18000萬。雖然初期有不少地區被德國佔領,但剩下地區的人口也在12000萬以上。同時,希特勒是傳統的天主教徒,堅持讓婦女在家帶孩子而不是出去做工。而蘇聯的婦女不但頂替了工廠和農莊的活路,解放更多的男人去打仗,甚至還直接去挖戰壕、開飛機、當狙擊手、當游擊隊。這樣,斯大林手中的人力資源至少是希特勒的兩倍以上。

    俄羅斯民族的彪悍,遇強則強,給了德華人迎頭痛擊。

    原本,在蘇聯有不少人是尤其是非俄族人,是反感斯大林統治的。然而納粹德國的意識形態,認為斯拉夫人都是底層人口,所以他們進入蘇聯後,對蘇聯居民非常殘暴。這就激起了蘇聯全民的怒火。而戰鬥民族一旦發起飆來,是很可怕的。

    布林什維克的高效組織性使得蘇聯人被快速動員編成。

    德華人總是幻想,蘇聯軍隊是被政委的手槍和督戰隊的機槍逼迫著送死的,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還這麼想,比如電影《兵臨城下》的開頭。但實際上毛子只是繼續拿出他們對拿破崙的氣勢而已。布林什維克的統治,給剛健的俄羅斯民族實現了普及教育,強大的中央和基層組織迅速運轉,為戰爭輸送足夠的人力。政委不光是監督士兵衝鋒,也親自帶領士兵衝鋒。

    蘇聯高效的軍工生產為部隊提供了武裝。

    蘇聯建立後幾年,就把原本腐朽陳舊的沙俄,變成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毛子工廠的武器,皮實耐操,維護簡單,生產迅速。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拖拉機廠爭奪戰時,生產線上的坦克直接邊開炮邊下線。後期美國的援助到位,更是讓蘇軍如虎添翼。

    現役部隊的勇猛作戰為部隊補充爭取到了時間

    即使有再多的人力、武器,如果前線一觸即潰,這些人也都會當俘虜。然而蘇軍在初期大敗的情況下,後上去的部隊並沒有畏縮放棄,而是高唱著《神聖的戰爭》和《喀秋莎》堅守陣線。在大潰敗中也不乏逆襲的戰例。“俄羅斯雖然廣闊,我們無處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正是這種精神,為後續部隊爭取到了時間,也為後續部隊鼓舞了鬥志。

    最後多說一句,“日軍不會北上”的情報確實讓斯大林得以從東線調回了數十萬軍隊,但即使在東線蘇軍最少的時候,依然擁有近百萬兵力。即使關東軍發動進攻,也很難越過西伯利亞的。

  • 11 # 江氏小盜龍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聯軍隊的規模達到了巔峰的1100萬,而在整個戰爭中,有大約3460萬人在蘇軍中服役,其中傷亡計程車兵超過1000萬人。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總兵力為630萬,其中有相當部分兵力分佈在漫長的國境線上,其中還有部署在遠東的集團。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就消滅了蘇軍幾百萬的部隊及大量的技術裝備。按照德軍的估計,到冬季時,蘇軍的部隊數量就會嚴重不足,但是事實上蘇軍卻是越打越多,越打越強。德國指揮官奇怪蘇軍哪裡來的這麼多部隊?

    幅員遼闊的蘇聯擁有極大的人力優勢,其人口達到1.8億人,即便大片地區被佔領,依然還存有大量的人口,這就是源源不斷的兵員。與德國軍隊的補充模式不同,戰爭時期的蘇聯軍隊新兵很多都是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就直接上戰場的,這雖然導致了大量士兵喪生,但是卻補充了兵力,穩定了戰局。

    到1942年時,蘇聯的軍事工業也在後方基本完整建設,大量生產的武器能夠裝備新部隊和補充戰損。

    其實到了戰爭結束時,蘇軍已經開始面臨兵源枯竭的問題,許多新兵都是孩子和老人,還有大量少數民族參加蘇軍。另外還要看到,在戰爭中有大量的女性參加蘇軍,她們不但從事後勤服務工作,許多女兵走上前線,與法西斯搏殺。

    大規模的總體戰其實就是在拼人力、拼資源,而這樣的戰爭恰恰適合蘇聯、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託基金靠譜嗎?風險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