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音樂不是“高大上”,而是非常貼近生活,非常適合每個寶寶的

    因為要吃苦,而又並沒有在學習初期就能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的快樂,所以很多孩子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產生抗拒的情緒,尤其是被規定了“一天三小時”、“每週一回課”等任務帶來的壓力後,更是視音樂為猛獸,讓孩子們恨不得趕緊脫坑。

    要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我們從幼兒時期就對孩子進行的興趣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對學習一件事情有自發性、主動性。

    最有效的捷徑就是給孩子隨時隨地聽音樂,而非“學習樂器,學習聲樂”

    不得不說一下,現在很多“興趣班”“早教班”都是以學一門樂器,學唱歌,學XX……作為吸引家長的點,因為很快能見“成效”。

    可這樣的教育真不算是啟蒙。真正想開啟兒童音樂潛能必須從“聽”開始。

    “聽”一定要成為幼兒音樂教育中的第一步,一定要先於學習樂器和樂理

    兒童期的音樂教育,主要目的不能是學習音樂技術,而是以“啟發音樂潛能”、“培養孩子基本的音樂能力”為主。

    什麼是音樂技術?吹拉彈唱、樂理知識、五線譜簡譜視唱的技能這些都是。這些音樂技術至少得在六歲之後才能循序漸進地開展。而三歲半的孩子,音樂學習活動應該根據生理發育,著重“聽”的活動,再輔之以一些肢體律動,讓孩子從心體會和感受到音樂。

    可以這麼說,“聽”的教育做得好,在後面學習過程中,孩子、家長都會輕鬆很多。

    我們幼兒園以前有一位寶爸,是古典樂發燒友,除了自己家裡有一套音響器材和黑膠碟藏品,還經常帶寶寶到音響器材城去走動。從小孩子就看著爸爸熟練地操作音響、調製音樂,在生活中這位寶爸也把音樂充斥了整個小家庭,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生活中的音樂。

    五歲多的時候,孩子參加了個音樂班,零基礎開始學習表現平平,既沒有絕對音感,也沒有特別強烈的表現欲。但是兩年後,隨著基礎音樂能力的培養,由於他從小耳濡目染和喜好,他真的就會自發地去練琴,多是對小時候聽過的樂段進行模仿。他爸爸非常驚喜,因為他並沒有刻意在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但回想成長經歷來看,他非常肯定的告訴我,音樂環境的薰陶是決定性的因素。

    而相反的例子非常多,孩子到了4、5歲了,家長看見鄰居家孩子、別人家孩子學琴學唱歌,也給孩子報名直接去學個樂器、學個聲樂,對孩子來說費時費力,也是一種殘忍的教育方式。

    建議家長,就在自己家裡,在平時生活裡,除了睡眠時間,隨時隨地給孩子放音樂,不要特別刻意要求孩子“坐好”安靜、規矩地聽音樂。孩子是好動的,要他們坐著安靜欣賞音樂難如登天,而且會讓他反感音樂,而是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在各種狀態都聽到適宜的音樂。音量不要太大,不要刻意讓孩子發現音樂的存在,這樣無異於強迫孩子學音樂。

    同一首音樂可以反覆播放,音樂型別我建議從古典音樂開始,西方古典或者中國古典音樂都是先人的智慧結晶,不要擔心古典樂就是太過“高雅”,有很多古典樂其實又有趣又適合孩子。

    肖邦的《小狗圓舞曲》:描寫的就是一隻可愛的小狗飛快旋轉追逐自己尾巴的樣子,曲調活潑又健康、詼諧又有趣,尤其是中間一段優美抒情的圓舞曲,好像讓人能看到小狗奔跑後停下來休息片刻的自得。全曲只有一分多一點,但是能讓孩子感到非常輕鬆愉快。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專門為了孩子而寫的童話音樂。其中糖果仙子、花之圓舞曲、茶舞等部分,在作曲家絕妙的配器下彷彿把童話世界中那種小巧玲瓏、天真爛漫的世界都勾畫了出來,能讓孩子非常直觀的感受到這種童話音樂的美感。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由十四首獨立小樂曲組成,作者在動物園得到啟發,用鋼琴家小型管絃樂的結合,神靈活現地描寫了獅子、烏龜、袋鼠、公雞母雞、驢子、鳥等諸多動物的形象,寶媽們可以一邊給孩子播放音樂,一邊和孩子一起猜想音樂表現的到底是什麼動物呢?

    作為修習並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我先在這裡推薦幾首,以後在其他文章和回答中會繼續擴充套件培養孩子藝術啟蒙的具體知識。

  • 2 # 民坤媽媽的一天生活

    半歲之前的孩子行動能力受限制,通常都是待在媽媽的身邊。那麼這個時候,媽媽要多給孩子哼唱一些輕快舒緩的歌曲,當然好是在固定場所哼唱固定的歌曲,比如,在給寶寶做伸展操的時候哼唱一些歡快的兒歌。

    慢慢地,寶寶的小身子越來越硬實,當他們聽到節奏較為歡快強烈的音樂,就會不由自主地點頭搖擺,這就是他們的音樂表達。這時,寶爸寶媽們要及時地向寶寶傳遞讚賞的訊號,鼓勵他們,讓寶寶感受到被認可。

    2、穩定節拍,家長們不能太隨意

    我們都知道,每一首歌曲都有固定的節拍節奏。但現實中,很多寶爸寶媽在給寶寶唱歌打拍子時,很隨意,不能前後統一,一會兒拍四下,一會又拍三下。對於寶Bora說,始終沒有接收到固定的節奏,那麼寶寶就難以形成對一首樂曲的深刻記憶與反饋。

    在感受歌曲時,可以強調出一首歌曲中重複出現的節奏。比如《鈴兒響叮噹》,歌詞中重複出現“falling down”,那就可以在每次出現時都拍三下,等孩子熟悉以後再變換動作型別,或者加上樂器。

    3、選好樂器,寶媽能省很多力

    音樂啟蒙初期,可供選擇的樂器有很多。比如小鼓、沙錘、手搖鈴等一些常見的,還有一些比較有地域特色的,比如拇指鋼琴、尤克里裡這些,可以讓小朋友感受不同的音色。

    如果條件有限,我們也可以自己DIY一些簡易“樂器”,比如用彩色塑膠瓶裝一些豆子,不僅能夠充當樂器讓孩子感受節奏,還順便鍛鍊了寶寶們上肢的肌肉發育,手眼協調!

    使用樂器時,寶媽可以先搖出“沙、沙、沙”的節奏,讓孩子模仿,然後再增加難度變成“沙、沙、沙沙沙”,繼續讓孩子來模仿;接著再變換“沙沙沙沙、沙沙”……這種模式極好地鍛鍊了孩子對於音樂節奏的敏感度。

    4、開啟肢體,寶爸寶媽搖起來

    音樂啟蒙,也離不開舞蹈的配合。當然啦,這裡的跳舞,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多麼專業!不過,也不能簡單地跟著音樂隨便扭扭腰,而是要配合音樂的節奏!

    關於音樂節奏的快慢,有這樣一個說法:感受音樂的節奏之前先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通常,比自己心跳節奏慢的音樂很容易讓人感到放鬆,而比心跳節奏快的音樂則容易讓人產生舞動肢體的慾望。

    在跟寶寶一起跳舞的時候,要儘量引導寶寶做簡單動作。比如:揮動胳膊、左右搖擺、扭扭身體等。切勿過於頻繁更換動作,否則寶寶會掉隊的。然後根據歌曲,在一些重複出現的歌詞部分做同一個動作,便於強化孩子對歌曲的記憶。

    總而言之,音樂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美好很自然的事情,幼兒音樂啟蒙也不是一定為了要讓孩子長大後成為音樂家,所以音樂啟蒙對於不太擅長音樂的父母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作為家長,只要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定的音樂環境,積極帶著他們去感受、去接觸,就已經很了不起啦!

  • 3 # 美亞瑟媽媽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發育完善時期,除了飲食方面的注重之外,音樂啟蒙也是非常重要的,音樂啟蒙教育對於孩子大腦發育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半歲之前因為孩子比較小,行動能力也有限,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音樂啟蒙就是爸爸媽媽在跟孩子做遊戲時候哼唱的旋律。

    還有一些比較活潑的兒歌,是做被動操的時候唱的,比如《I have a little bicycle》《The Itsy-bitsy Spider》等等。這些兒歌旋律都非常輕快舒緩,再加上媽媽的聲音,感覺整個世界都溫柔了。

    半歲以後孩子們的行動能力慢慢增強,很多小朋友聽到節奏鼓點比較強烈的音樂,會搖擺身體或者跟著點頭,這都是非常棒的音樂表達,家長們需要鼓勵孩子類似的表現,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著他們一起,模仿他們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

    說到樂器,可提供的選擇範圍也比較廣,比如可以在某寶上買到的小鼓、沙錘、手搖鈴等一些常見的,還有一些比較有地域特色的,比如拇指鋼琴、尤克里裡這些,可以讓小朋友感受不同的音色。

    甚至我們可以在家裡動手做一些樂器,比如用礦泉水瓶子裝一些豆子,既可以鍛鍊小朋友手指的精細肌肉發展、手眼協調,又可以變成很棒的樂器來感受節奏。

    對於兩歲以後的孩子,家長可以先搖出“沙、沙、沙”的節奏,讓孩子來模仿,然後再增加難度變成“沙、沙、沙沙沙”,繼續讓孩子來模仿;接著再變換“沙沙沙沙、沙沙”,類似的這種模式,鍛鍊孩子對於音樂節奏型的敏感度。

    還有家裡媽媽的絲巾,也可以用來配合音樂跳舞。那麼說到跳舞,既不是要求你有多麼深厚的舞蹈功底,但也不是簡單的跟著音樂隨便扭兩下就行了。

    關於音樂節奏的快慢,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感受音樂的節奏之前先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通常,比自己心跳節奏慢的音樂很容易讓人感到放鬆,而比自己心跳節奏快的音樂就很容易讓人產生move body的慾望。

    其次我們跟孩子一起跳舞的時候儘量引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動作,比如:揮動胳膊、左右搖擺、扭扭身體、甩甩手、點點頭、拍拍肚子拍拍大腿等等。而且不要過於頻繁的換動作,這樣可以保證孩子能夠跟上。然後儘量根據歌曲,在一些重複出現的歌詞部分(比如副歌)可以做相同的動作,強化孩子對於整首歌曲的記憶。

    其實音樂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音樂啟蒙也不是一定為了要讓孩子長大後成為音樂家。音樂和藝術都是美的事物,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環境讓他們去感受。讓孩子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過早地帶有功利性,發現美、欣賞美才是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 4 # 奶油蛋糕媽媽

    蒙特利梭教育中就有說到音樂啟蒙這方面的知識。

    具體有以下幾點

    1.透過音感鐘的教學幼兒瞭解了基本的音階 do 、 r e、 mi 、 f a 、so、l a、x i ,認識上行音和下行音,為今後的教學打下基礎。利用音感鍾可進行音的感知、配對遊戲、音的序列活動、認識音名和唱名、半音的介紹等。

    2、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提高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歌唱訓練“聽”是對音樂資訊的儲存, “唱”是對音樂的表達。

    而蒙臺梭利歌唱訓練不同於傳統的教師教幼兒唱的教學方式,它是讓幼兒在熟悉音感鐘的操作方法後, 讓幼兒敲音感鍾,唱出音階。從最開始練習一個音、兩個音,到後來慢慢加到五聲音階,有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3.發聲練習

    可以以課前暖身的形式進行,父母用 2- 3 分鐘,以遊戲或打招呼的方式,配合音感鍾以平音唱出,如父母敲一下音感鍾 Do,用 Do 的平音唱出“小朋友你好” 幼兒用 Do 的平音唱著回答“X 老師你好” ,然後依次唱出 Re 、Mi 直到 Xi 音。待幼兒熟悉後,可讓幼兒創作五個字的一句話進行練唱,或者互相之間交流時以平音唱的方式進行。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幼兒歌唱練習是為了讓幼兒享受快樂的歌唱經驗,因此需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練唱,在反覆練唱中培養幼兒正確的發音和音感。

    4.律動活動

    律動是配合音樂做出的有節奏的動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節奏,還可以協調幼兒的肢體動作,鍛鍊幼兒的肢體活動能力和協調性,促進大、小肌肉的發展。律動活動可以在走線時進行,如根據節奏或聲音大小、高低的不同進行快走、慢走等。

    5.節奏練習.

    音樂中節奏比較容易被幼兒感覺是幼兒體驗音樂美感的重要來源。在大自然和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節奏,如水滴聲、走路聲、鐘錶的滴答聲等。節奏在音樂中代表一種秩序,構成音樂節奏的主要成分包括速度的快慢和節拍的強弱。 練習節奏的教學方法有:一邊吟誦,一邊拍手,以口語唸誦的說白節奏,用樂器敲擊節奏型的訓練。如節奏的記憶遊戲,用一樂器敲擊出一小段節奏型,引導幼兒將這段節奏型再次展現出來。 這幾種方法也可以互相結合進行音樂教學。 如在進行口語唸誦說白節奏練習時,幼兒熟練說白後可配合手搖鈴、響板、三角鐵等樂器,一邊唸白一邊敲打,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再進一步到進行節奏的分離,發展節奏的記憶等。透過節奏的練習,幼兒掌握了節奏的快慢、強弱等,可為音符的學習做好準備。

    6.靜寂遊戲

    靜寂遊戲是一種訓練聽覺的遊戲。感受安靜是學習聆聽的第一步,因此在進行靜寂遊戲時,讓幼兒閉上眼睛,安靜認真地聆聽,會使幼兒的聽覺越來越敏銳。在進行靜寂遊戲時,父母可以敲音感鍾,讓幼兒聆聽聲音高低的變化,如敲出 do、r e、mi 、f a、s o、l a、xi 讓幼兒說出“越來越高” ,敲出 xi 、l a、so、f a、mi 、r e、do讓幼兒說出“越來越低” 。父母也可以準備錄音機和錄音帶,讓幼兒聽音樂,聽完後與幼兒討論都聽到了什麼。

    7.基本音樂教學

    好的旋律通常都是由樂譜表現出來的,因此讓幼兒認識和了解音符、 音譜等也是音樂教育的重點。

    此階段就要讓幼兒進入讀譜和寫譜的學習,逐步進入到創造活動中來。蒙臺梭利音樂教育中的基本教具有音符盒、譜板、五線譜卡等,透過這些教具的認識和學習,可以提高幼兒識譜和寫譜的能力,幼兒認識五線譜後就可進行簡單的創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盤點各地黑坑的價格,說說你那黑坑怎麼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