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英法聯軍進入北京之後,搶劫完了之後為什麼要把圓明園燒燬呢?
16
回覆列表
  • 1 # 惡趣歷史談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英法公使照條約來換約,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籤的合約到期了。英法公使仍然堅持從大沽口走,結果就被防守大沽炮臺的清軍襲擊了。當然,這個畢竟還能看成是外國公使不守規矩在先,如果英法公使真的從北塘走,而僧格林沁又偷襲了他們,那就不好說了。

    當然,這也不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全部理由。還有一種說法,英法聯軍進京後,發現此前的使團被關押在天牢裡,清政府給他們定的罪名是反叛者,而且有些人受到了虐待,或被施以酷刑而被折磨致死,所以他們就很憤怒,進而燒了圓明園。其實,這些憤怒也都不能說明他們非燒圓明園不可。

    我覺得圓明園之被搶、被燒,與這個園子懷璧其罪多少有關。這麼大的園子,有這麼多好東西在裡頭。在那個年代,戰爭都帶有稂強的商業性質,一般軍隊在戰爭中都會公開搶劫,從歐洲封建時代後期開始就已經是這樣了。

    戰爭就是商業行為的延伸,先是僱人打仗,抓俘虜,然後就去要贖金;打贏了就佔據某個地方,然後搶東西,這也可以看成是某種賠償。可見,當時的戰爭就是一種商業行為,對英法軍隊來講,幹這種事也不稀罕。雖然說在他們國內已經有些文明人,比如像雨果這類作家,覺得做這種事很丟人,但是就當時國家整體而言,他們的道德水平就這樣。

    國際政治的道德水平其實是逐步提高的,那個時候還是叢林時代,叢林時代的道德規則就是弱肉強食,所以只要找個藉口就能公開地搶。

    最後,圓明園被搶了,皇帝跑了,條約也重新籤。除了損失圓明園,損失了藩庫的銀子,損失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之外,條約還是那個條約,《北京條約》就是《天津條約》的翻版。

  • 2 # 季我努學社

    庚申之變中,最令華人憤怒的是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搶掠燒燬,圓明園對中國而言不僅僅是個園子,而是中國歷史上不能被複制的藝術瑰寶。很難理解為什麼英法聯軍在大肆搶掠之後還要縱火燒園,為了報復清政府的傲慢?為了給巴夏禮等人報仇?又或者是為了證明帝國所謂的尊嚴。

    其中,巴夏禮事件被認為是導致火燒圓明園慘劇發生的直接原因。

    1856年英法聯軍在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人參加,談判中清政府答應了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竟然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種問題上寸步不讓。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恆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說:“我不是中國的臣”。爭辯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談判通報後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予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

    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可是當時的清政府居然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甚至以為巴夏禮是英法聯軍最高統帥,抓住他之後,英法聯軍必然群龍無首導致自亂,想要乘機剿滅聯軍。但是他們沒有想到著恰巧給了英法聯軍進軍北京的機會。

    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被徹底激怒。他們認為“可以要求鉅款,以懲戒清政府,然其罪惡如此,豈區區金錢可以救贖……餘未嘗不可提議將陷害中國人及破壞休戰之輩交出懲辦。然所指過於籠統,清政府必交出下屬,犧牲者徒為下屬……”額爾金還提出:“圓明園乃清帝最寵愛的行宮”,“只有焚燬圓明園,最為可行”。於是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

    有人認為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但是如果說英法聯軍本身不能容忍中國有圓明園這樣的存在,想要燒燬它。那麼,巴夏禮事件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所謂洩憤的正當理由。

  • 3 # 池漢66

    火燒圓明園在清朝末期發生過兩次,一次是英法聯軍,一次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兩次想比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損失大於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因為第一次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燒掉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沉澱的歷史瑰寶,而第二次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燒掉的是慈禧太后修復後的圓明園。這兩場恥辱之火,它不僅燒掉了圓明園中的珍貴文物,還灼傷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回顧歷史,真是令人心疼。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聯軍在搶掠了圓明園內的諸多藏品後,為何還將其付之一炬?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生在公元1860年的10月18日到10月21日,為了銷贓滅跡而犯下的滔天罪行,僅僅四天的時間,鬼斧神工的圓明園就面目全非。其實當時被燒燬的不僅僅是圓明園,還有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園,如萬壽山、玉泉山、暢春園、靜明園、清漪園等。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其中的八國包括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八國聯軍入侵之後,慈禧帶著光緒帝逃到西安,京城一片混亂,八國聯軍將圓明園內的珍寶都帶走了,帶不走就燒掉,圓明園又經歷了一次浩劫。

    火燒圓明園的影響:

    在政治上,中國的半殖民地社會程度慢慢的加重,甚至使得清朝開始幫助外國的侵略者做事情,喪失了很多主動權。《北京條約》的簽定使得外國的侵略者在中國可以更加的肆意妄為。

    經濟上:火燒圓明園特別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發生導致了中國經濟獨立自主的地位喪失,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壓制。火燒圓明園還導致中國的大批文物丟失,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遭到破壞,據統計損失文物達到了150萬件,損失慘重。

    火燒圓明園成為了中國的一大恥辱,對於現在的華人來說教訓也是非常大的,這次的恥辱對於中國的每一個人都該牢記於心,也是促進我們更加努力保護祖國。

  • 4 # 黑鳥不飛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我們的圓明園是始建於1709年,既有皇家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南方園林的婀娜多姿,又有歐洲園林的紳士風度,可以說是近現代的天下第一園林,將中華民族的園林藝術顯示的淋漓盡致。

    1806年,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打入北京,看到圓明園驚呆了,世間竟然還有這麼好的園林,裡面有這麼多的瑰寶,他們能搬走的搬走,不能搬走的破壞,為了磨滅罪證,一把火燒了這一園林瑰寶,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其實圓明園被燒,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這是西方列強本質的表現,是清朝落後導致的必然結果,落後就沒有主權落後就要捱打,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我們應該牢記歷史,牢記使命,振興祖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5 # 老豬的碎碎念

    火燒圓明園這個事件,歸根結底是因為一個人,他叫做巴夏禮。

    他的全名叫做斯密斯·巴夏禮,英格蘭斯塔福德郡人仕,家裡很窮所以沒法在本國混下去了,於是投奔了早已經來中國的兩個姐姐家討生活,他來華後的人生軌跡是這樣的:首先在澳門把中國話學會了,然後就開始擔任第一任香港總督璞鼎查的漢語翻譯官兼小秘,後來跟著參加了侵略江蘇鎮江的戰爭,然後得到了英國政府的重用升任英駐廈門的領事,爾後在代理廣州領事的時候,配合英國政府製造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1856年的時候,由於英法和大清簽訂的條約到期需要換約和續簽以及新增一些更無理的要求,於是組成了英法聯軍前往大清來談判,這個巴夏禮就是英國的全權談判代表,他帶了39個人組成談判團來北京通州談判,基本上大清還是很“配合”,大概都答應他們的大致要求,但是他們使團最後需要咸豐皇帝蓋章才能使條約生效,大清國的官員為了自己天朝上國的尊嚴,堅決的要求巴夏禮他們在覲見咸豐皇帝的時候要安裝中國的跪拜禮節,但是巴夏禮傲慢的說,這不可能,我們英華人沒有這個習慣。最後竟然準備揚長而去,這下激怒了僅存最後一點尊嚴的咸豐皇帝,他密令僧格林沁在英國使團回去的路上設伏,把他們一行人全部拿下投入中國的大牢。於是這群傲慢的英華人體驗到了傳說中的滿清十大酷刑,後果可想而知,這39個人,大部分都沒熬過去,最後體驗完大刑伺候之後,只有18個人僥倖活了下來。

    最後在英法聯軍的攻擊下,大清的八旗打敗了,於是奉還了這些使團的俘虜,當英華人看到使節團多人慘遭虐待至死,決定報復清朝的野蠻行為,於是他們在佔領的北京城張貼了一份巨大的佈告上面原文如下:“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九月初五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懲罰之也。”於是圓明園和頤和園,以及在香山的皇家園林都遭到了英法聯軍的血洗和搶劫,直到現在很多的廢墟依然還在香山的半山腰殘存,如今的圓明園也成了一座舉世聞名的圓明園遺址了。。。

  • 6 # 歷史三日談

    自1840年開埠以來,來中國的西洋人,不管是英華人、法華人還是美華人,在他們的印象中,富饒的東方就該是黃金遍地的地方。

    自13世紀《馬可波羅行記》在歐洲流行以來,相信地球是圓的的西歐各皇室以及Nautilus(Nautilus與海盜,往往只是一個稱呼的差異)更相信東方,尤其是中國,必是黃金遍地!

    正是在黃金的驅使下,西歐人不遠萬里、不畏艱險的進行一次又一次嘗試,以求達到開闢自西歐到東方的航道。

    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等他們真正的開闢了通往西方的新航路,到印度雖然略有收穫,但現實與夢想的差距實在太大,不能不叫人失望。

    到了中國也沒好到哪去,除了黑壓壓的人群,就是不開竅的皇帝,要不是船堅炮利在中國沿海開了幾個口子,恐怕合法踏上中國的土地都難。

    雖然如此,英華人卻相信乾隆帝說的那句話:“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但他們經過前面的教訓,已經能夠按中國的思維方式行事了。

    那就是“無所不有”不是全都有,而是皇室裡面無所不有,因此,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心中原始的迷思作怪,心嚮往之,便一往無前,他們從心裡想要進入到皇帝的家裡看看,究竟是不是黃金遍地。

    等到了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他們難得的有了進入皇帝家中的機會,自然不會錯過。

    故宮是個艱難的選擇,雖然皇帝(咸豐帝)已經西逃,但真要攻入封建中國的政治中心,英法即使聯手都沒那麼大勇氣,便選擇了馳名中外的萬園之園――圓明園下手。

  • 7 # 歷來現實

    故事還是那個故事,角色調換一下,皮一皮,更開心,更能維護一些人的愛國心。在第一次茶葉戰爭中,滿蒙鐵甲艦給了英倫三島以巨大震撼,年輕的維多利亞太后被迫割讓南部沿海的布萊頓,用於大清晾曬茶葉,提供補給,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見勢不妙,也主動割讓了隔海相望的加來港,兩國都與大清遠征軍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雙雙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但維多利亞太后一直採取拖字訣,並不認真履行合同,條約中規定的自由貿易、領事裁判權、海關關稅這些根本就沒老老實實執行。

    大清政府有點著急,向兩國提出了修約要求,這時候的英國國內,正在為如火如荼的“圈地運動”而苦惱,局勢動盪,大清帝國認為有機可乘,恰好,在英國泰晤士河下游爆發了“青龍號”事件,英國士兵粗暴的把大清“青龍號”商船的青龍旗扯下,而對岸的法國也發生了“馬和尚”事件,一位從中國去法國的得道高僧被法國地方當局處死。大清遂以這兩次事件為契機,向兩國悍然發動了第二次茶葉戰爭。滿蒙主力鐵甲艦隊在英格蘭島埃塞克斯郡登陸,怡親王載垣親自坐鎮,在遠征軍總司令僧格林沁指揮下,一路勢如破竹,以死傷區區數十人的代價,擊潰了英國最精銳的三萬長弓兵。沒辦法,這就是武器之間的代差。

    英國外交大臣帕默斯頓和外交官巴夏禮爵士前來倫敦東部的格林威治與僧格林沁會談,傲嬌的僧格林沁向他們提出了合議的條件,他們幾乎全部接受,只有一條,他們死活不幹。

    按照大清慣例,簽署合約需要維多利亞太后親自見面蓋章,但愚昧的維多利亞太后不知道在害怕什麼,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這個條件。

    不僅如此,英國軍隊悍然扣留了39人的大清外交團隊,連僧格林沁王爺本人也被擄回倫敦。

    除了僧格林沁和一名隨從被關押在小本鐘塔樓內,其他人都被關押在旁邊的聖詹姆斯宮,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遭受了難以想象的折磨。

    英國誤以為這樣就能阻止大清遠征軍的腳步,他們錯了,大清遠征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打下了皇城倫敦,維多利亞太后攜老公阿爾伯特親王北狩,顛了。

    英國外交大臣帕默斯頓被迫接受大清條件,簽訂合約,交出使者團僧格林沁王爺等18人,等等,18人?說好的39人呢?為什麼少了一多半??

    就說釋放的這18人中,有的接受過英倫十大酷刑,瘋了,有的手腕上被勒出了森森白骨,有的渾身上下爬滿了蛆蟲。。。

    那21個人是永遠回不來了,他們全死了,有的被拖出去餵了野狗,更有甚者,大清庶吉士、翰林編修卜村哉直接被大卸成了七八塊。

    怡親王載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在僧格林沁的建議下,他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燒燬關押使者們的英國皇家宮殿——聖詹姆斯宮,以示懲罰,本來還想把白金漢宮一塊端了,後來考慮到維大姐一家人回來也不能住大街,關鍵是要向英華人民證實,大清遠征軍是文明正義之師,絕非英倫野蠻人可比。

    按照載垣的命令,遠征軍在小本鍾、倫敦塔、聖保羅小教堂、小英博物館等處張貼布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吾天朝上國,汝蕞爾小邦,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英皇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九月初五日焚燒聖詹姆斯宮,查,所有種種違約行動,英倫人民未參與其間,故決不加以傷害,惟有英皇一家,不能不懲罰之也。欽此!”

    清軍先是席捲了聖詹姆斯宮的很多珍藏品,然後放火焚燒了宮殿,之後,圈地運動中的失地英國貧民一擁而上,高高興興地進去揀瓜落兒,各種傢俱、許多上好的石材、瓦片被他們搬運回家蓋房子,富麗堂皇的聖詹姆斯宮被拆個七零八落。

    大清著名作家龔半倫酒後曾經寫到:“有一天,滿蒙兩個強盜走進聖詹姆斯宮,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聖詹姆斯宮。”這句話向來被英倫人民深情傳誦,振聾發聵,沉吟至今。

  • 8 # 歷史雜貨鋪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件事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歷史課本中是這樣說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為了掩蓋自己搶劫的事實。 英法聯軍的確是在圓明園大肆搶劫,能拿的全部都拿走,實在拿不走的就砸壞,砸不壞的就放火燒,歷史的確如此,那麼英法聯軍搶完之後,一把火將那裡給燒了,真的是為了掩蓋搶劫的事實嗎?

    英法聯軍發展戰爭,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商業行為的衍生,他們要在清朝最大程度的獲取各種利益,他們需要火燒圓明園。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中,英法聯軍一共毀了圓明園兩次,兩次之間時隔數十天,第二次的時候英華人回來又搶了一次,然後將這裡給燒了,當然並不是說法華人沒有責任。

    英法聯軍打來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要給大清皇室一個教訓,讓他們配合,不要妄想其他,其實他們一開始是準備毀紫禁城的,最後考慮到紫禁城在清朝人心中的地位,害怕毀了紫禁城會起到反作用,激起清朝皇室以及百姓的血性,才決定燒燬圓明園,他們在去圓明園之前還公開了行動計劃。

    諷刺的是還有清朝的人給他帶路,英法聯軍是大搖大擺去搶的,也沒有想過掩蓋這個真相,他們倒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讓清朝皇室記住這個教訓,給統治者精神打擊。最後在提一點,很多人提到圓明園是誰燒的,都會下意識的說是八國聯軍,這可是個完全錯誤的說法,這是英法聯軍做的,不要在外面鬧出笑話哦。

    圓明園被毀是歷史的悲劇,因為圓明園的建築風格是融合了各種技巧和手法的,被稱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至於裡面的東西更不用說,全部是無價之寶。

  • 9 # 小驢找途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當年英法聯軍與清朝軍隊在天津一代,發生了戰爭。英達聯軍出動2萬人,清朝軍隊出兵30萬,結果清朝軍隊全軍覆沒大部分都逃跑了最後只剩下將軍僧格林心帶著幾十個人回來了,在回來的途中遇到了英國法國的一個30人的記者團,結果將軍僧格林心將這個30幾人的記者團抓了起來,獻給了咸豐皇帝。對咸豐皇帝說這是他們抓回來的戰俘。皇帝聽了很高興,於是通知將他們關到圓明園,嚴刑拷打。結果這件事情被英法聯軍知道了,就直接派兵打到北京,咸豐皇帝跑到河北承德山莊,躲難去了。結果英法聯軍解救出了英達以及歐洲的記者們,當時全部解救出來了12個人,還有18個人被嚴刑拷打打死了。於是英法聯軍狠狠地教訓了清政府一下。燒了圓明園,前幾年炒作的比較兇的十二生肖很有可能是華人搶的,因為十二生肖也就是十二個水龍頭,本來就是歐洲的設計,放著金銀瑪瑙翡翠不搶,就搶十二個水龍頭你們信嗎?很有可能就是在英法聯軍搶過之後清朝的老百姓順手牽羊了。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它與埃及金字塔、巴黎聖母院、羅馬鬥獸場一樣享譽世界。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讚美它:“這是一座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宮殿,宛如月宮中的建築。”

    圓明園是康熙賜給雍正的皇室私家園林,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帝王近150年的傾心修繕,匯聚中外園林名勝特色和建築風格於一體,終成揚名世界的文化藝術瑰寶。園中儲藏文物眾多,珍寶古玩無數,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中國文化博物館。雨果對它的價值是這樣評價的:“把全歐洲教堂的財富加起來,都無法與圓明園匹敵。”

    由於它具有絕色的風景和富麗堂皇的宮殿,這裡一度成為清朝皇帝的“夏宮”,每到酷暑時節,清皇室成員都會將朝堂搬到這裡。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座美輪美奐的東方園林,居然慘遭英法聯軍焚燬,至今令華人扼腕嘆息。

    (圓明園遺址)

    那麼,圓明園被焚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一、帝國主義列強的貪婪和殘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在俄羅斯的支援下,乘中國內亂之機,打下了大沽口,揮師天津,直逼北京城外,戰火燒到了咸豐皇帝的屁股底下。

    咸豐帝大驚失色,將朝政大權悉數交給“鬼子六”奕訢,自個兒跑到熱河避亂去了。

    在奕訢和英法聯軍代表談判失敗後,惱羞成怒的英法聯軍直撲圓明園,他們對滿清的這座皇家園林早就垂涎三尺,知道其中珍寶無數。

    途中,號稱滿清長城、僧王的僧格林沁象徵性地抵抗了一陣後,便率軍逃逸。等到英法聯軍到達圓明園時,只剩下20多名圓明園技勇太監拼死抵抗,在“八品首領”任亮的帶領下,護圓太監浴血奮戰至生命最後一刻,全部以身殉職,無一生還。護圓文官也投湖自盡。

    由此,圓明園門戶洞開,貪婪的侵略者面對泱泱幾千年文明古國的無數瑰寶時,不由得目瞪口呆,他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短暫的驚愕之後,英法士兵就開始了他們瘋狂的獸行。凡是能拿動的,統統搶走;人力無法撼動的,就動用馬車;實在拿不走的,就盡力砸毀。

    無數的珍寶堆滿了侵略者的帳篷,到處都是古玩字畫、綢緞刺繡、金銀財寶。部分士兵靠此次搶劫而受益終生。

    據事後估計,被英法聯軍搶奪的財物價值高達600萬英鎊,這還沒算那些無價之寶。

    第二天,英軍又派出200人的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對圓明園進行了洗劫。

    (奕訢舊照)二、英法聯軍以使團被扣押為藉口。

    當時英法聯軍的談判代表名叫巴夏禮,他對奕訢提出了幾個條件,包括開放通商口岸、英法公使進駐北京、准許外華人到中國經商傳教等。奕訢認為這些都好商量。最讓奕訢不能接受的是,巴夏禮提出在覲見咸豐皇帝時不能下跪,只能行彎腰禮。

    咸豐帝看到這些條約後,勃然大怒,說蠻夷太無禮,見了皇上哪有不下跪的道理?隨即撤換了奕訢,派出強硬的僧格林沁接著談。並授意,如果洋人不同意,就將他們扣下來。

    事兒就壞在僧格林沁的手上,武將出身的他強迫巴夏禮答應滿清的條件,立即撤兵。可巴夏禮只是一個代表,哪有這個權利。於是,僧格林沁就劫持了巴夏禮一行39人,想逼迫英法撤軍。

    英法聯軍得知訊息後,十分驚訝,認為堂堂一國政府,居然如此失禮。

    巴夏禮等人被捕後,在獄中嚐遍了滿清的酷刑,最後被活著放出來的只有18人。

    英法聯軍認為這是奇恥大辱,發誓報復,商定放火燒城。

    於是,這些侵略者把目光投向了剛剛被他們洗劫一空的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數千名英軍在米切爾中將的帶領下,縱火焚燒了這座“萬園之園”,大火整整持續了三天三夜,上千年的文明化成了灰燼。

    (火燒圓明園)三、侵略者為了掩藏罪行。

    英法聯軍妄圖用縱火的方式,讓世人相信圓明園裡的珍寶都被大火付之一炬,掩蓋他們強盜和侵略者的面目。不過,這些做法都是徒勞,不但沒能掩蓋其罪行,反而讓這座“天上之園” 完全變成廢墟,徹底地暴露了這些侵略者的猙獰和狡詐。

    當然,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才是至理名言,圓明園被燒,歸根結底是清政府的無能和懦弱。

    如今的圓明園仍然靜靜地沉睡在繁華京城的一隅,向人們昭示著滄桑的歷史和恥辱的國難。

    (參考資料:《火燒圓明園》)

  • 11 # 日慕鄉關

    按照初中歷史書的說法,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以後,一把火燒掉,至於為什麼沒有交代,按照常理推斷,燒殺搶掠是一體的,搶劫完成放把火是固定套路,項羽當年一把火燒了秦王宮,拿破崙一把火燒了莫斯科,招數都差不多。

    但火燒圓明園的確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法國打進了北京城,法華人先行洗劫了圓明園,作為從雍正時期就開始修建的園子,圓明園中奇珍異寶不在少數,法華人搶的心滿意足。

    法華人走了,英華人又來了,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圓明園基本就被挖地三尺了。

    但這事還沒完,英華人提議,把圓明園燒掉。

    法華人覺得很奇怪,搶都搶了,何必呢?這麼精美的園子留下來下次再搶不好嗎?

    英華人說服不了法華人,於是在法華人走後一個星期重新返回圓明園,緊接著,就是一把大火。

    英華人為什麼這麼執著的想燒掉圓明園呢?這一來又牽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源。

    “二鴉”源於兩件事情,分屬英法兩國,英國的叫做“亞羅號”事件,這是一艘在香港註冊的中國船,因為犯事被清政府給抓了,英國提出交涉,清政府不同意,因為這艘船被抓的時候已經超出註冊期,理論上來說這是中國內政,洋人不得干涉。

    但英華人不這麼想,“南京條約”簽訂後廣州內城一直禁止洋人入內,理由是條約上雖然寫明洋人可以來廣州,但沒說能進內城,尤其是廣東巡撫葉名琛,對洋人十分不客氣,搞的英華人十分不痛快。

    手下敗將讓自己不痛快,英國佬當然不願意善罷甘休,於是就以“亞羅號”為藉口準備出兵。

    在清廷看來,抓幾個嘍囉,殺個把教士不算事,屁民嗎,國內以殺一大堆,算事嗎?

    但英國法國可不這麼想,莫說是人家的人,就是人家的衛生紙,不該你用你也不能用。

    你殺我的人,我就打你!

    英法聯軍先是攻下了廣州,接著北上攻擊大沽炮臺,清廷一看打不過,只好認慫,簽訂了“天津條約”,城下之盟當然喪權辱國,所以咸豐皇帝條約簽完就後悔了,後悔能怎麼辦?再打一架!

    這回清廷還算爭氣,竟然打贏了,據說擊沉了不下十艘洋鬼子兵艦。

    打贏了是好事,但馬上更大的麻煩來了,英法聯軍繞過前一次戰敗的大沽炮臺從北塘登陸,雙方在陸地上來了一場面對面的PK,結果不出預料,清軍大敗。

    眼看北京危險,清廷決定派人談判。不就是要錢嗎?咱們談談吧。

    談就談唄,老外本就喜歡談判,於是雙方約在通州南張家灣碰頭。

    不碰頭還好,碰頭麻煩大了,雙方談半天也沒有談妥,清朝的老爺們一發飆,把人家談判代表加隨從全部抓回去了,總計39人。

    於是英軍領隊額爾金一聲令下:火燒圓明園。

    不能不說,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大悲劇,火燒圓明園也被許多人認為是國恥。其實國恥算不上,因為即使英國法國不燒圓明園,也輪不到屁民享受,如果說是恥辱,那也是清廷的恥辱。

    當然,因為這場恥辱無數百姓遭殃,除了死傷無數,賠償天價,九龍也一併給割走了。

    時隔150多年再看“二鴉”,除了慨嘆國力孱弱受人欺壓,英法兩國貪婪霸道以外,當時華人的外交觀念基本為零。

    如果說任性和無知要付出代價,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犯類似錯誤。

  • 12 # 鐵錘文史

    先說答案吧: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是天太冷了!

    不要以為我在搞笑。突入起來的降溫,對於萬里奔襲,孤軍深入的軍隊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還記得德華人在蘇聯的下場麼。

    接下里我用三部分來答題:第一部分,英法聯軍遇到了壞天氣;第二部分,清朝政府使用了拖字訣;第三部分,火燒圓明園,成為最佳選項。第一部分,英法聯軍遇到了壞天氣;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之後,1860年10月6號佔領圓明園,總管大臣投福海自盡。十幾天後,外華人一把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化成了灰,幾百名宮女、太監、工匠全部陪葬。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有很多的說法,比如逼清朝簽約、報復人質被殺,或者是掩蓋犯罪證據,這些都有道理,但是當時的氣象問題也是迫使英法聯軍放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1860年10月1號起,渤海灣急劇降溫,冬天到來了,這對於英法聯軍來說是一個壞訊息。同時他們從老百姓嘴裡得到一個噩耗,11月初英法聯軍物資中轉站所在的白河將會結冰。屆時英法聯軍必將遭受重創,因為他們後勤物資基地之間的聯絡將被切斷,整個後勤補給系統將面臨崩潰。

    第二部分,清朝政府使用了拖字訣;

    英法聯軍搶了圓明園之後,本計劃在印度的孟買採購過冬物資,但是這個計劃沒有實現,法華人屋漏偏逢連夜雨,海上運輸船隊發生了好幾次意外,大量的武器過冬物資全部丟失。所以說在攻佔了北京城之後,英法聯軍很可能面臨著後勤物資供給不上的危險境地,這有點像德華人進入斯大林格勒。

    而檔案的資料則顯示,清朝的計劃就是一個字:拖。只要把英華人和法華人拖到他們無法忍受的寒冬,耗光洋鬼子的物資補給,整個戰局都有可能發生改變,對於這樣的情況,英法聯軍只能做出能夠讓整個戰爭程序加速結束的決定。火燒圓明園當然是其中一個非常可能的選項。

    英法聯軍攻破北京的時候,咸豐皇帝和奕訢這些大佬早已逃離都城,從政治角度來說,英法聯軍佔據的不過是一座空城,他們原以為打進北京城,就可以逼迫清朝政府簽訂城下之盟。他麼就可以當上總經理,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沒成想朝廷表面上同意議和,是一直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表,還是在奉行一個拖字訣,這讓英吉利和法蘭西這兩個強盜有點火大;

    第三部分,火燒圓明園,成為最佳選項。

    此外,在英法聯軍武力的壓迫下。朝廷釋放了被扣押的39名人質,其中21人已經被虐待致死,所以這個事情對於英法聯軍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刺激。英軍的首領在日記裡面就曾經說,嚴厲對待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今後的安全。這個說法從英華人和法華人的角度來看是非常現實的:畢竟他們是遠離家鄉,萬里遠軍,孤軍深入,為了保護將來有可能成為人質的同袍安全,採取報復行為,震懾對方,這是個很可以接受的做法。此外,對英華人來說還有另外一筆賬等著去清算:印度的民族企業剛剛被鎮壓,英國政府希望儘快結束在中國的戰鬥,抽調兵力加強對印度的控制,所以最後他們尋求了一種:既嚴厲又迅速又不傷及北京,而且要特別給大清皇帝沉重一擊的打擊方式----火燒圓明園。 事實上在殺害人質事件發生之後,英華人最先提出來的事不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紫禁城!

    火燒紫禁城!

    火燒紫禁城!

    只不過是在法華人的反對下沒有實施。最後要補充一個知識點,在得知英軍要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清朝朝廷還在拖!

    直到聽說英華人要火燒紫禁城,搗毀他們的老窩,火燒金鑾殿,重啟戰爭之後,他們才徹底妥協,接受了對方提出的所有的條件。

    你說滿清狗賊賤不賤!

    總結:火燒圓明園,既有逼迫朝廷早日簽約投降的考慮,也有天氣劇變,聯軍無心戀戰的原因。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當時的清朝政府爛到了骨子裡,已經成了任人宰割的肉雞。

  • 13 # 窟眩影片

    剛開始英法並沒有要毀掉圓明園的意思,主要是紀律失控,導致的連鎖反應。加上清廷在一些外交上和英法的衝突,尤其是面見皇帝要下跪的衝突上,影響了整個談判。

    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後,一開始只是有個別計程車兵,起了貪念,直到最後,清政府在談判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外交失誤,導致法國軍官開始無視士兵掠奪財務的行為,最後發展到英法聯軍為了給清政府一個懲罰,於是開始了瘋狂的掠奪行為,首先是法華人開始哄搶,英華人一開始還比較剋制,保持所謂紳士的姿態,最後看法華人搶的盆滿缽滿,貪念最終戰勝了自己,開始和法華人瘋狂掠奪,最後一把火燒了圓明園,主要是給清廷一個嚴重的警告。

    英法離去之後,圓明園最後還遭到宮廷太監和不少老百姓的搶奪,但是這個國內很少提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夫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