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nyLife
-
2 # 不想努力了615
1.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就分為丞相,太尉,尉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檢察事物等
2.實行郡縣制,將秦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鄉,裡等
3.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秦國銅錢
4.統一文字,將秦國的小篆作為全國的規範文字,後來又出現了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5.實行了焚書坑儒,頒佈焚書令,規定除了政府之外,老百姓只能收藏關於醫藥,種植,占卜等書籍,其他一律集中焚燬,後將提出抗議的400多個儒生全部活埋
6.秦始皇大修馳道,規定了全國車馬兩輪之間的距離,便利了交通
-
3 # 夏嘉茨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自稱“始皇帝”,在中央設立“三公”;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鞏固邊防。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透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但是陳勝吳廣卻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中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到漢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為戍邊者稱為“過更”,自己戍邊稱為“踐更”) 。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之眾,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從陳勝吳廣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來看(而根本不顧後者的國家正是被前者的父親所伐滅),顯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對秦室並無特殊的惡感。 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秦國的統一程序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雖然按史記的記載,二世即位之後的春天就出行郡縣,在4個月內東到浙江北達渤海並太行而還,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的話,這無疑創造了古代交通條件下的高速度記錄。這似乎可以說明秦二世並非無能之君,但是顯然的,即便如此,二世個人的閱歷和火候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
-
4 # 舊夢72197
1、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統—文字。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3、統—貨幣。解決了攜帶、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4、統—度量衡。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5、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6、開發邊疆: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禦匈奴族的入侵。、軍事上鞏固、開發邊疆: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禦匈奴族的`入侵。7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8、統—度量衡。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9統—貨幣。解決了攜帶、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10、統—文字。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釋出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後世各種漢字字型都可溯源於秦。11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回覆列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南韓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秦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秦國崛起秦國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 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後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新興地主的力量比較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到了秦王政即位時,關東六國都已衰敗,唯獨秦國越來越強。
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來長期的爭霸、兼併,天下逐漸向統一的方向發展。六國日漸沒落、秦國國力蒸蒸日上,秦國統一天下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當秦王政剛即位時,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書中指出:秦國已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六國實際上已降到秦的郡縣的地位了。這說明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關東六國衰落齊國向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王政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志,面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南韓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王政初年,南韓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箇中小城邑,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魏國雖然也曾經歷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王政初年,正當魏安釐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信陵君竊符救趙,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復魏國舊疆,然而安釐王昏聵無能,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趙國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裡,也是北方之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可與秦相抗衡之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燕國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谷,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韓的弱小之國。
楚國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裡,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並韓滅趙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藉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於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端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失去了屏障。秦桓齮軍從南陽出發,攻佔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佔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王政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齮統率。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齮的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桓齮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迴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首10萬人,趙將扈輒戰死。 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率趙軍同秦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沉重打擊,只有秦將桓齮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南韓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
秦王政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 這樣,六國之中南韓最先滅亡。
秦王政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攻趙。
趙軍統帥李牧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面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 [9] 雖然趙軍在李牧的統率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只有聯齊,爭取齊華人力物力的支援,才能與秦相抗衡。秦國察覺到趙國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遊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兩國聯合,孤立了趙國。
秦王政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特大旱災。
秦王政十八年,秦國再次大舉進攻趙國,王翦統率上地士卒,攻下井陘。楊端和統率河內士卒,羌瘣也率軍攻打趙國,楊端和圍攻邯鄲城 。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政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秦兵聞李牧之名而奪氣,既然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花費重金收買趙王遷寵臣郭開,郭開在趙王遷面前誣衊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遷聽信讒言,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李牧殺掉。趙王遷誤中秦國的反間計,錯殺李牧,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趙蔥、顏聚奮戰數月,最終被秦將王翦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郭開被秦國收買,多次勸說投降。趙公子嘉堅決反對,主張抵抗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遷已喪失鬥志,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
秦國攻下邯鄲,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下代城,公子嘉自殺(或說被遷西戎),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滅魏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黃河、鴻溝之水衝灌大梁城,3個月後,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滅楚秦國並韓、滅趙、破燕、滅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
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王政認為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覆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鑑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認為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佔領了平輿,蒙恬軍佔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佔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
楚軍統帥項燕見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3晝夜戰鬥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回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之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王政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只有重新起用王翦。秦王政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王政則堅持請他出徵,並問他有什麼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王政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王政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政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政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志,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志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面對秦軍大舉東進,楚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只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只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為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託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面進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迴包圍易水正面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縣)北攻燕。燕軍與代郡趙嘉部趙軍,已組織了聯合部隊於易水北岸抗擊秦軍。王翦以秦軍主力,迂迴易水上游,包圍易水燕代軍右翼,雙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軍擊破燕軍,趙軍撤回代郡,燕軍殘部向薊城退卻。秦繼續對燕進攻,擊破燕軍抵抗,進圍燕都。燕無固守首都決心,向遼東撤退,使秦軍輕取薊城。王翦攻克燕國首都後,立即派將軍李信率軍急追東退的燕軍,追擊到衍水擊破燕太子丹率領的殘部。此時逃到遼河流域的燕統治者,認為秦軍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謀刺陰謀引起,禍起於太子。趙嘉亦勸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於秦以求和。於是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但秦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其軍事進攻。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域性關係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滅燕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燕國。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今遼寧渾河)。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殺掉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 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滅齊齊國經過燕軍進佔,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即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志。所以儘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在齊相後勝的勸說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餓死於松柏之間。
意義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