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清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婚姻家庭的不幸,政治生涯的災難,個人性格的悲劇,三者全部集中到他一個人身上去了。
他的一生,像是慈禧的提線木偶,是慈禧讓他做了皇帝,也是慈禧逼迫他娶了一個他極度討厭的皇后,也是慈禧親手把他摯愛的珍妃推入井中害死,也是慈禧讓他救國圖存的壯志情懷無法施展,也是慈禧把他囚禁了8年,令他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他性格懦弱,但是又充滿了豪情壯志,他心懷仁義,愛民如子,卻不得不被老佛爺左右做出一些他不願做的事情,他力圖改變國家落後的局面,求富自強,但是卻長久被“親爸爸”壓制,他堅決對日本開戰,堅決實行變法,卻被權臣袁世凱陷害。光緒的一生從來沒有自己真正獨立做主過一件事,每時每刻都在慈禧的陰影下生活。
在付出了一切努力而結果全部落空以後,他悲觀絕望, 每天對著皇宮的高牆,精神抑鬱,心境灰暗,年紀輕輕身體已經併入膏肓。到了最後,就算想比慈禧晚死一天都不行,他還是早慈禧一天先走了。帶著無限的遺憾和痛恨去世,令後人無限惋惜,無限唏噓。
公元1875年,載湉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這時候,他只有3歲。
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的聯合詔書是這樣寫的:
“醇親王奕讓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文宗就是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說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的大統,不是繼承同治的。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是咸豐的兒子,光緒也是“載”字輩,屬於跟同治同一個輩分的,同治無子嗣,因此光緒算是過繼給了咸豐做兒子。而醇親王奕讓才是他真正的生父。
載湉原本是沒機會做皇帝的。因為按照祖宗流傳下來的規則,先皇殯天,都是由兒子繼位,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後面一個都是前一個的兒子,而到了光緒這裡,就不是了。而且,按照乾隆的要求,分別給每個皇族的子嗣都安排好了名字的輩分,分別是:
永、綿、奕、載、溥····
就算載字輩的同治沒有子嗣,也應該是由溥字輩的來繼承大統。不是載字輩的光緒。
但是慈禧改變了這一切規則,主要是因為這時候溥字輩的都已經10幾歲了,清朝皇帝一般是18歲就可以親政,如果選擇溥字輩的,過不了多久,皇帝就會親政,到時她總不好一直垂簾聽政抓著不放吧,也就不能再繼續滿足她那權慾薰心的野心,無法繼續飛揚跋扈的操縱一切了。
而奕字輩的也有很多,為何會選擇醇親王奕讓的兒子呢?
慈禧這個人目光如矩,看人也是很準,相比較其他奕字輩的兄弟,比如恭親王奕忻等兄弟,奕讓顯得敦厚老實,一板一眼,性格也不會很強勢,屬於每個人口中的“老實人”,慈禧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吧,醇親王如此,載湉長大以後,估計跟他爹是一個德行,到時對她才會言聽計從,畢恭畢敬。同時,載湉的生母也是慈禧的妹妹。選來選去,也只有載湉一人符合慈禧的要求。
光緒跟慈禧的關係因此也變得十分複雜。從皇家來說,他是慈禧的侄子,從孃家來說,他又是慈禧的外甥。這麼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一般人無法理得清。
慈禧選擇光緒為帝,違背三個祖制:1,改變了皇位父死子繼的制度,2,改變了皇位繼承程式的制度。原先皇位繼承都是由皇室內部貴族會議決定或者皇帝自己決定,到了這裡,卻變成了慈禧的一言堂,全部由他一個人決定。3,改變了幼帝必須有輔政大臣的制度。以前的順治,康熙,同治等因為年紀小都有輔政大臣來襄助政務,而光緒則完全沒有一個輔政大臣,權力全部抓在慈禧一人手中。
眾大臣對慈禧如此的獨斷專行也是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沒有異議,但是事後,御史大夫吳可讀實在看不下去了,實行“尸諫”:他吞下鴉片,直接跑到慈禧面前,怒斥她明知道載湉不是嫡派繼承人,卻一人獨斷大統之事,只不過是為了繼續聽政,掌握大權。並言明他知道此番進諫,必遭嚴刑峻法,所以早已視死如歸。最後,他跑到同治的陵墓一頭撞死了。
所以說,光緒能夠當上皇帝,是一件很巧合的事。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本來怎們也輪不到他的皇位,居然真的降臨到他頭上,不幸的是,他的悲劇和災難才剛剛開始。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慈禧一個人。
慈禧後來一直對光緒破口大罵:
“沒有我,你就是當不了這皇帝!你就什麼都不是!”
可是,誰都知道,這一切都只不過是她自己一人的私心,只不過是為了她自己,而她竟然還能夠如此冠冕堂皇對光緒進行道德綁架,可悲的是,光緒從小的成長曆程,也註定他無法反駁慈禧任何一句話。
光緒二年,6歲的載湉拜翁同龢為師,開始學習滿語,蒙語,漢語,和騎射。光緒雖然從小身體不太好,偶爾也會鬧脾氣、耍調皮,但主要都是因為換了一個環境,加上皇室培養皇子要求比較嚴格,一開始沒能習慣,但是他資質聰穎,經過名師指導,也漸漸變得非常好學。這比載淳這個花花公子好太多了。經過一段時間勤奮的學習,他不僅字寫的好,文章也出色,寫的詩詞也令翁同龢非常滿意。就連慈禧也不住的誇讚:
“載湉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光緒不僅讀書用功,同時天性純潔而善良,深刻習得儒家的“仁義”之心。
在翁同龢的一篇命題作文裡,他寫道:
“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又憂民之意,愛之深,憂之切,一民飢,則我飢之,一民寒,則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悉力以致之,凡民所不能致者,亦竭誠盡力以致之”
意思是說,作為皇帝,應當能夠體察人民疾苦,幫助人民,跟民眾感同身受。
另外,他還曾寫過一首詩:
“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唯有深宮裡,金爐獸碳紅。”
意思是說,邊疆積雪,外面千家萬戶寒氣紛飛,但是我們卻在皇宮裡,燒著金貴的爐火非常暖和。可見光緒從小便能以仁者之心考慮時事,天賦秉性也非常的善良,放到現在,絕對是一個成績優異,又個性溫和、善良的好孩子。
這時的光緒才15歲,他非常想做一個有所作為,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翁同龢教會了光緒詩書禮儀,慈禧卻也沒放鬆過,她也在一手“栽培”著光緒。但是慈禧教的可不是教他什麼仁者愛人,她只教會了光緒兩件事:1,塑造絕對權威,讓光緒畏懼他!2,讓他學習如何聽話照做,如何順從。慈禧為了以後能夠長期把持朝政,從小對光緒的學習,生活要求極為嚴格,但是從不關心光緒的心理和情感,只不過把他當做一件好用的工具在栽培。她要求光緒喊他“親爸爸”,本來這種叫法用在皇太后身上實在不合適,但是慈禧不知道是什麼心理,覺得很霸氣,就一直要求光緒這麼叫自己。同時,為了培養光緒的愚孝,他處處用宮廷禮儀、繁文縟節苛刻的要求光緒,稍有差池,就嚴詞訓斥。
光緒從小雖有親生的爸爸醇親王陪他,但是君臣之禮取代不了父子之情,奕讓在他面前,也是要畢恭畢敬的跪下磕頭,而奕讓卑怯懦弱的性格,光緒從小也看在眼裡。他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對慈禧都如此舔狗,他這個做兒子,能怎麼樣?而光緒的母親因為不在皇宮,一直住在醇親王府,光緒一年難得能見到幾次,要見面,必須經過好幾道複雜的程式,甚至要慈禧本來同意才可以,可是就算見了面,要跟母親隨便聊聊,談談心,也是不可以的。
光緒就是在這種接近沒有父母天倫的情況下長大,只有一個嚴厲如老虎的“親爸爸”,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真正家庭的溫暖,也沒有童年玩伴的歡樂,慈禧對他的學習安排的滿滿的,不讓他接觸過多的朋友,不讓他過多的自由活動,正是這種種扭曲的栽培之法,使得年幼的載湉從小心情壓抑,常常愁眉不展,身體也很孱弱,在感情和心理上留下了難以修復的扭曲。
光緒的性格到最後會變得懦弱憂鬱,總結起來有三大因素:1,他有一個“謙虛謹慎,小心翼翼”的父親,這種膽小怕事“老實人”性格有一定的遺傳因素,2,他有一個爭強好勝,咄咄逼人,我行我素的姨媽---慈禧。慈禧的種種威嚴,讓光緒既害怕,又反感,引發了日後非常激烈的逆反心理。
這第三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光緒滿18歲,準備親政,而這時候的清朝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內憂外患不斷,山河破碎,而這一切,需要他去扛起來。他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大大超過了他的先祖,甚至超過了中國古代任何一個皇帝。這個重任讓本來就孱弱的他更加不堪重負。
1888年,光緒18歲,西太后為他安排了一樁婚事,光緒看到以後,極力反對,這個皇后不僅不漂亮,還瘦弱駝背,經過接觸,也沒什麼才能,非常的平庸。但是慈禧哪裡容他自己做主,只因為這個皇后是慈禧親弟弟的女兒。而這個皇后,人醜就算了,在日後的生活中,他跟光緒也是處處不合,針鋒相對,在光緒與慈禧的兩派對爭中,皇后不僅沒有站在丈夫一邊,還常常充當慈禧竊聽、監視光緒的密探,這讓光緒無比寒心,但是也無可奈何。更加可悲的是,光緒在慈禧面前,還必須時時裝出兩人非常恩愛的樣子,一點都不敢得罪這個間諜。
而這一切的轉折,在於珍妃的入宮。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她的出現就像一塊石頭投進了一潭死水,在光緒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珍妃對光緒像小孩子一般照顧,非常的體貼。珍妃跟光緒長久相處後,對光緒的經歷非常同情,並且在日後的變法之中,珍妃一直跟光緒保持默契,全力支援他去變法,希望他能夠為國為民做出一番成績出來。而這段時間,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輕鬆歡快的時光,這可能是光緒皇帝一生唯一快樂的時候吧!
但是慈禧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光緒循例去給慈禧請安,跪在那裡半天了,慈禧也不讓起來,也不說話,也不搭理他,光緒跪了半天,慈禧突然怒火中燒,大罵光緒:
“你的這個珍妃,你不管,我來給你管管!”
光緒回到自己宮裡以後,太監來偷偷告訴他,珍妃遭到了廷杖。光緒大驚,連忙去探望,只見珍妃恍若驚嚇一般害怕,渾身肌肉顫動,皮開肉綻,後續更是幾度昏迷不醒。光緒痛苦非常,他沒想到他作為一個皇帝,竟連自己最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慈禧廷杖珍妃,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第一,後宮不得干政,除了她自己。珍妃支援光緒變法,慈禧非常不爽,普天之下,就只能她一個女的可以干政,其他女的絕對不行。第二,為皇后洩憤,自從有了珍妃,皇后失寵,慈禧這麼做也是大大的給皇后除了一口惡氣,第三,殺雞儆猴給光緒看,慈禧想要告誡光緒:這次珍妃不老實,打的是她,你也敢不老實,下次打的就是你這個皇帝!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將珍妃打入冷宮,並且立下一條規矩:今後不許再見皇上。
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以後,慈禧帶著光緒西逃,在出逃之前,她命人把珍妃推入宮中的一口枯井。而這一切,光緒都無能為力。
光緒的一生,父母親情幾乎沒有,也沒有子女,只有無休止的政治壓迫,可以說他也許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家庭,珍妃去後,他就真正的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家寡人了。沒有人跟他說話,沒有人跟他交心,也沒有人支援他了。皇帝做到如此孤獨,千古以來,光緒絕對是第一個。
1887年,光緒終於親政,慈禧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但是老傢伙精明狡黠,他假惺惺的回後宮養老,實際上從來沒有放過任何操縱朝廷的機會,光緒仍然只是他顯示威嚴的權杖,以及御座上的玩偶。慈禧做了兩件事,首先他規定光緒每隔一天,必須親自到頤和園給他做彙報,其次,她自己有想法了,就安排親信李蓮英傳達給光緒,實際上,李蓮英和皇后都是慈禧安排在光緒身邊用來盯著光緒的,她不允許光緒有任何一步的“行差踏錯”。
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虎狼之心已經逐漸暴露,北韓半島多個地區已經淪陷,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日本蠶食北韓半島之際,從國家前途和未來考慮,全力要求“開戰”。他不斷下旨要求各大臣儘快部署,整軍備戰,全力出擊,但是各大臣對這個剛親政的皇帝表面上一套,暗地裡敷衍賽責,根本沒有全力去做。只因為這個不是慈禧的御示。朝廷裡的股肱之臣,全部跟隨慈禧已經多年,跟這個“新皇帝”極不默契,也不願意去配合。
但是光緒生氣了,6月25日,他下旨嚴厲的訓斥了李鴻章:
“前李鴻章不想多派兵,原先考慮擔心的是釁自我開,但如今形勢危急緊迫,你李鴻章身膺重任,勿要示弱於人!”
意思是說,原先你是怕別人說我們主動挑釁日本,所以沒有派兵,但是現在形勢已經越來越嚴重,你是朝廷的重要負責人,不要讓倭寇看不起我們,以為我們膽小怕事、懦弱。
但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大臣,他們一方面不敢聽這個年輕皇帝的旨意,一方面老佛爺又無明示,做起事來,束手束腳,導致大臣們都不太想“輕啟兵戈”,真打起來的話,後果誰能預想?誰能負責?可以說,當時整個朝廷的人,都只想苟安一時,大部分不想打這一仗。天下皆醉,只有光緒一個人是清醒的,但是可悲的是幾乎沒人聽他的。
8月1號,光緒忍無可忍,下國詔正式全面對日本開戰:
“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國法,專行詭計,釁自彼開,公論昭然!”
他命李鴻章率軍全面出擊,命四川提督宋慶幫辦北洋海軍軍務,命恭親王奕訢總理海軍衙門。
無奈,大臣們總要給他點面子,北韓戰爭也真的就打起來了。光緒對於戰爭中,臨陣脫逃,督戰不力,畏敵如虎的將領,都嚴加懲處,有的革職查辦,同時不斷下令各軍,必須全力以赴,拼死一戰,勿要存任何可能“調停和解”的心理,此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須破釜沉舟,不留後路!儘管光緒這邊不斷吆喝、不斷吶喊進軍出擊,但是另外一面,慈禧和大臣們忽然得知美國駐華公使願意出面為中日調解,都不太想把戰爭打的太大,後面恐怕不好收拾。因此,清軍各個將領也是上行下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主意,打起來也非常保守,根本沒有人有必戰的決心。
正是這種狀態下,北韓半島戰爭失利,北洋海軍也遭受了重創。光緒下詔非常氣憤的的質問李鴻章:
“不勝悲憤,北洋創辦海軍,殫盡十年財力,一旦悉毀於敵手,震動畿疆,你專任此時,自問當得何罪?”
隨著陸上、海上的全面戰敗,慈禧太后派李鴻章前往日本求和簽約。李鴻章帶回了一份《馬關條約》,光緒皇帝看後,覺得這份條約如此喪權辱國,表示堅決不會簽字。但是此時,以慈禧、李鴻章為首的求和派,利用朝堂大臣,不斷在殿堂之上對光緒集體發難,逼迫他儘快畫押簽字,否則遷移時日,日本報復過來,到時可能想得“安樂侯”的生活也難了。有一天,恭親王奕訢率領眾大臣集體向光緒發難,要求皇帝必須儘快批准條約。但光緒還是遲疑,遲遲不肯簽字,大臣就一直等了半天沒有結果,突然,光緒問到:能否再延遲一些時間,再做決定?眾大臣紛紛搖頭。光緒疾步繞著殿堂急走,神情凝重,行走之間,他不時的用腳奮力的直跺地板,大臣們屏氣凝息,整個朝堂鴉雀無聲,忽然間,只見光緒急速回到案前,涕淚莫名的流了下來,他奮筆簽下自己的名字,而涕淚也一滴一滴的落在了那份《馬光條約》之上。
人生得一知己而無憾。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可引為人生一大樂事。甲午海戰以後,光緒深知自己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身邊沒有真正自己的好友,導致自己一個人一直在孤軍奮戰,終究是勢單力薄。偶然的一次,光緒在報紙上面看到康有為的文章,被裡面的文字大為感動,要求馬上召見康有為。
但是根據“祖宗法制”四品以下的官員尚不可進京面聖,何況康有為只是一介書生。光緒只好派自己的老師翁同龢出去找康有為,翁同龢回來以後,把康的觀點、思想、和陳述一五一十的向光緒陳述。光緒發現此人與自己觀點不謀而合,心有靈犀,他很早就下決心要痛除積弊。於是,他不顧眾人反對,違例召見了康,兩人促其長談一整個下午,光緒思想、心靈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將康有為引為知己。
同時,為了儘快變法,這個一向乖順聽話的光緒,第一次向慈禧發出狠話:
“太后若不給我權力,讓我變法,我寧願不做這個皇帝了!我不想做亡國之君!”
慈禧鑑於國內群情紛湧,輿論譁然,假意授權同意進行變法,當然是在他的監督之下。隨後,光緒和康有為聯手進行了100多天的奮戰,但是這些變法並未得到真正的推行。光緒感到時局不妙,太后越來越嚴厲的監督他了,於是,他下決心清除頑固派的勢力,無奈最後錯信了袁世凱,袁世凱倒戈向太后。慈禧非常氣憤,她沒想到,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竟然要謀殺自己。
戊戌變法也最終走向了失敗。而康有為也逃亡海外,棄他而去了。
戊戌政變後,慈禧把光緒囚禁在頤和園裡的瀛臺,在經歷這種種變故以後,光緒的心境變得十分的灰暗,精神狀態也時有反覆。破碎的家庭,沒有親情的親戚,感情的失意,政治上的不得志,加上國家和社會千瘡百孔他卻無能為力,最後還被關了近10年的有期徒刑,這些對他的身心和健康都造成了不可逆轉的重擊創傷。慈禧每天派人監視著他,又禁止他和外界接觸,就連心愛的珍妃也難以見一面,太監和僕人常常看到他一個人呆呆的坐在露臺之上,雙手抱膝,對著皇宮的一堵堵高牆苦思冥想,有時候又在臥榻之上,輾轉反側,雙眉緊蹙,心志抑鬱難解。太醫在《脈案》中寫道,皇上脈搏一直都很微弱,面色發黃,鼻子潰瘍,吃飯不香,睡眠很淺,心情煩躁,常常一個人長吁短嘆,有時候,半夜會突然醒來,對著牆壁發笑,這是氣血雙虧,心腎虛弱的表現。
但是很奇怪,儘管光緒身體依然孱弱,但是還是每天苟延殘喘的活著,因為慈禧比他年紀大很多,他一定要等到這個老傢伙比他早一步登天,這樣他就能夠重新復出,一展報復!光緒就這樣一天天等下去,在瀛臺裡孤獨的等了十年。大家都知道,他一直靠著意志力熬著,但是最後,他還是沒等到那一天的到來。歷史就在這個時候開了一個玩笑,他熬不住了,在他前一天死了以後,慈禧第二天也馬上歸天。光緒熬了十年,卻沒能熬過那最後一天。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清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婚姻家庭的不幸,政治生涯的災難,個人性格的悲劇,三者全部集中到他一個人身上去了。
他的一生,像是慈禧的提線木偶,是慈禧讓他做了皇帝,也是慈禧逼迫他娶了一個他極度討厭的皇后,也是慈禧親手把他摯愛的珍妃推入井中害死,也是慈禧讓他救國圖存的壯志情懷無法施展,也是慈禧把他囚禁了8年,令他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他性格懦弱,但是又充滿了豪情壯志,他心懷仁義,愛民如子,卻不得不被老佛爺左右做出一些他不願做的事情,他力圖改變國家落後的局面,求富自強,但是卻長久被“親爸爸”壓制,他堅決對日本開戰,堅決實行變法,卻被權臣袁世凱陷害。光緒的一生從來沒有自己真正獨立做主過一件事,每時每刻都在慈禧的陰影下生活。
在付出了一切努力而結果全部落空以後,他悲觀絕望, 每天對著皇宮的高牆,精神抑鬱,心境灰暗,年紀輕輕身體已經併入膏肓。到了最後,就算想比慈禧晚死一天都不行,他還是早慈禧一天先走了。帶著無限的遺憾和痛恨去世,令後人無限惋惜,無限唏噓。
一,光緒:我本來就不願做這個皇帝,這個帝位也不該是我的!公元1875年,載湉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這時候,他只有3歲。
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的聯合詔書是這樣寫的:
“醇親王奕讓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文宗就是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說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的大統,不是繼承同治的。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是咸豐的兒子,光緒也是“載”字輩,屬於跟同治同一個輩分的,同治無子嗣,因此光緒算是過繼給了咸豐做兒子。而醇親王奕讓才是他真正的生父。
載湉原本是沒機會做皇帝的。因為按照祖宗流傳下來的規則,先皇殯天,都是由兒子繼位,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後面一個都是前一個的兒子,而到了光緒這裡,就不是了。而且,按照乾隆的要求,分別給每個皇族的子嗣都安排好了名字的輩分,分別是:
永、綿、奕、載、溥····
就算載字輩的同治沒有子嗣,也應該是由溥字輩的來繼承大統。不是載字輩的光緒。
但是慈禧改變了這一切規則,主要是因為這時候溥字輩的都已經10幾歲了,清朝皇帝一般是18歲就可以親政,如果選擇溥字輩的,過不了多久,皇帝就會親政,到時她總不好一直垂簾聽政抓著不放吧,也就不能再繼續滿足她那權慾薰心的野心,無法繼續飛揚跋扈的操縱一切了。
而奕字輩的也有很多,為何會選擇醇親王奕讓的兒子呢?
慈禧這個人目光如矩,看人也是很準,相比較其他奕字輩的兄弟,比如恭親王奕忻等兄弟,奕讓顯得敦厚老實,一板一眼,性格也不會很強勢,屬於每個人口中的“老實人”,慈禧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吧,醇親王如此,載湉長大以後,估計跟他爹是一個德行,到時對她才會言聽計從,畢恭畢敬。同時,載湉的生母也是慈禧的妹妹。選來選去,也只有載湉一人符合慈禧的要求。
光緒跟慈禧的關係因此也變得十分複雜。從皇家來說,他是慈禧的侄子,從孃家來說,他又是慈禧的外甥。這麼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一般人無法理得清。
慈禧選擇光緒為帝,違背三個祖制:1,改變了皇位父死子繼的制度,2,改變了皇位繼承程式的制度。原先皇位繼承都是由皇室內部貴族會議決定或者皇帝自己決定,到了這裡,卻變成了慈禧的一言堂,全部由他一個人決定。3,改變了幼帝必須有輔政大臣的制度。以前的順治,康熙,同治等因為年紀小都有輔政大臣來襄助政務,而光緒則完全沒有一個輔政大臣,權力全部抓在慈禧一人手中。
眾大臣對慈禧如此的獨斷專行也是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沒有異議,但是事後,御史大夫吳可讀實在看不下去了,實行“尸諫”:他吞下鴉片,直接跑到慈禧面前,怒斥她明知道載湉不是嫡派繼承人,卻一人獨斷大統之事,只不過是為了繼續聽政,掌握大權。並言明他知道此番進諫,必遭嚴刑峻法,所以早已視死如歸。最後,他跑到同治的陵墓一頭撞死了。
所以說,光緒能夠當上皇帝,是一件很巧合的事。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本來怎們也輪不到他的皇位,居然真的降臨到他頭上,不幸的是,他的悲劇和災難才剛剛開始。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慈禧一個人。
慈禧後來一直對光緒破口大罵:
“沒有我,你就是當不了這皇帝!你就什麼都不是!”
可是,誰都知道,這一切都只不過是她自己一人的私心,只不過是為了她自己,而她竟然還能夠如此冠冕堂皇對光緒進行道德綁架,可悲的是,光緒從小的成長曆程,也註定他無法反駁慈禧任何一句話。
二,光緒:我本來也是一個好孩子,我也很想做個好皇帝!光緒二年,6歲的載湉拜翁同龢為師,開始學習滿語,蒙語,漢語,和騎射。光緒雖然從小身體不太好,偶爾也會鬧脾氣、耍調皮,但主要都是因為換了一個環境,加上皇室培養皇子要求比較嚴格,一開始沒能習慣,但是他資質聰穎,經過名師指導,也漸漸變得非常好學。這比載淳這個花花公子好太多了。經過一段時間勤奮的學習,他不僅字寫的好,文章也出色,寫的詩詞也令翁同龢非常滿意。就連慈禧也不住的誇讚:
“載湉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光緒不僅讀書用功,同時天性純潔而善良,深刻習得儒家的“仁義”之心。
在翁同龢的一篇命題作文裡,他寫道:
“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又憂民之意,愛之深,憂之切,一民飢,則我飢之,一民寒,則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悉力以致之,凡民所不能致者,亦竭誠盡力以致之”
意思是說,作為皇帝,應當能夠體察人民疾苦,幫助人民,跟民眾感同身受。
另外,他還曾寫過一首詩:
“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唯有深宮裡,金爐獸碳紅。”
意思是說,邊疆積雪,外面千家萬戶寒氣紛飛,但是我們卻在皇宮裡,燒著金貴的爐火非常暖和。可見光緒從小便能以仁者之心考慮時事,天賦秉性也非常的善良,放到現在,絕對是一個成績優異,又個性溫和、善良的好孩子。
這時的光緒才15歲,他非常想做一個有所作為,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翁同龢教會了光緒詩書禮儀,慈禧卻也沒放鬆過,她也在一手“栽培”著光緒。但是慈禧教的可不是教他什麼仁者愛人,她只教會了光緒兩件事:1,塑造絕對權威,讓光緒畏懼他!2,讓他學習如何聽話照做,如何順從。慈禧為了以後能夠長期把持朝政,從小對光緒的學習,生活要求極為嚴格,但是從不關心光緒的心理和情感,只不過把他當做一件好用的工具在栽培。她要求光緒喊他“親爸爸”,本來這種叫法用在皇太后身上實在不合適,但是慈禧不知道是什麼心理,覺得很霸氣,就一直要求光緒這麼叫自己。同時,為了培養光緒的愚孝,他處處用宮廷禮儀、繁文縟節苛刻的要求光緒,稍有差池,就嚴詞訓斥。
光緒從小雖有親生的爸爸醇親王陪他,但是君臣之禮取代不了父子之情,奕讓在他面前,也是要畢恭畢敬的跪下磕頭,而奕讓卑怯懦弱的性格,光緒從小也看在眼裡。他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對慈禧都如此舔狗,他這個做兒子,能怎麼樣?而光緒的母親因為不在皇宮,一直住在醇親王府,光緒一年難得能見到幾次,要見面,必須經過好幾道複雜的程式,甚至要慈禧本來同意才可以,可是就算見了面,要跟母親隨便聊聊,談談心,也是不可以的。
光緒就是在這種接近沒有父母天倫的情況下長大,只有一個嚴厲如老虎的“親爸爸”,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真正家庭的溫暖,也沒有童年玩伴的歡樂,慈禧對他的學習安排的滿滿的,不讓他接觸過多的朋友,不讓他過多的自由活動,正是這種種扭曲的栽培之法,使得年幼的載湉從小心情壓抑,常常愁眉不展,身體也很孱弱,在感情和心理上留下了難以修復的扭曲。
光緒的性格到最後會變得懦弱憂鬱,總結起來有三大因素:1,他有一個“謙虛謹慎,小心翼翼”的父親,這種膽小怕事“老實人”性格有一定的遺傳因素,2,他有一個爭強好勝,咄咄逼人,我行我素的姨媽---慈禧。慈禧的種種威嚴,讓光緒既害怕,又反感,引發了日後非常激烈的逆反心理。
這第三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光緒滿18歲,準備親政,而這時候的清朝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內憂外患不斷,山河破碎,而這一切,需要他去扛起來。他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大大超過了他的先祖,甚至超過了中國古代任何一個皇帝。這個重任讓本來就孱弱的他更加不堪重負。
三,光緒:我曾經以為我遇到過愛情!1888年,光緒18歲,西太后為他安排了一樁婚事,光緒看到以後,極力反對,這個皇后不僅不漂亮,還瘦弱駝背,經過接觸,也沒什麼才能,非常的平庸。但是慈禧哪裡容他自己做主,只因為這個皇后是慈禧親弟弟的女兒。而這個皇后,人醜就算了,在日後的生活中,他跟光緒也是處處不合,針鋒相對,在光緒與慈禧的兩派對爭中,皇后不僅沒有站在丈夫一邊,還常常充當慈禧竊聽、監視光緒的密探,這讓光緒無比寒心,但是也無可奈何。更加可悲的是,光緒在慈禧面前,還必須時時裝出兩人非常恩愛的樣子,一點都不敢得罪這個間諜。
而這一切的轉折,在於珍妃的入宮。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她的出現就像一塊石頭投進了一潭死水,在光緒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珍妃對光緒像小孩子一般照顧,非常的體貼。珍妃跟光緒長久相處後,對光緒的經歷非常同情,並且在日後的變法之中,珍妃一直跟光緒保持默契,全力支援他去變法,希望他能夠為國為民做出一番成績出來。而這段時間,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輕鬆歡快的時光,這可能是光緒皇帝一生唯一快樂的時候吧!
但是慈禧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光緒循例去給慈禧請安,跪在那裡半天了,慈禧也不讓起來,也不說話,也不搭理他,光緒跪了半天,慈禧突然怒火中燒,大罵光緒:
“你的這個珍妃,你不管,我來給你管管!”
光緒回到自己宮裡以後,太監來偷偷告訴他,珍妃遭到了廷杖。光緒大驚,連忙去探望,只見珍妃恍若驚嚇一般害怕,渾身肌肉顫動,皮開肉綻,後續更是幾度昏迷不醒。光緒痛苦非常,他沒想到他作為一個皇帝,竟連自己最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慈禧廷杖珍妃,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第一,後宮不得干政,除了她自己。珍妃支援光緒變法,慈禧非常不爽,普天之下,就只能她一個女的可以干政,其他女的絕對不行。第二,為皇后洩憤,自從有了珍妃,皇后失寵,慈禧這麼做也是大大的給皇后除了一口惡氣,第三,殺雞儆猴給光緒看,慈禧想要告誡光緒:這次珍妃不老實,打的是她,你也敢不老實,下次打的就是你這個皇帝!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將珍妃打入冷宮,並且立下一條規矩:今後不許再見皇上。
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以後,慈禧帶著光緒西逃,在出逃之前,她命人把珍妃推入宮中的一口枯井。而這一切,光緒都無能為力。
光緒的一生,父母親情幾乎沒有,也沒有子女,只有無休止的政治壓迫,可以說他也許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家庭,珍妃去後,他就真正的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家寡人了。沒有人跟他說話,沒有人跟他交心,也沒有人支援他了。皇帝做到如此孤獨,千古以來,光緒絕對是第一個。
四,光緒:以前的皇帝是想昏庸而不可得,我是想有所作為而不可得!1887年,光緒終於親政,慈禧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但是老傢伙精明狡黠,他假惺惺的回後宮養老,實際上從來沒有放過任何操縱朝廷的機會,光緒仍然只是他顯示威嚴的權杖,以及御座上的玩偶。慈禧做了兩件事,首先他規定光緒每隔一天,必須親自到頤和園給他做彙報,其次,她自己有想法了,就安排親信李蓮英傳達給光緒,實際上,李蓮英和皇后都是慈禧安排在光緒身邊用來盯著光緒的,她不允許光緒有任何一步的“行差踏錯”。
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虎狼之心已經逐漸暴露,北韓半島多個地區已經淪陷,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日本蠶食北韓半島之際,從國家前途和未來考慮,全力要求“開戰”。他不斷下旨要求各大臣儘快部署,整軍備戰,全力出擊,但是各大臣對這個剛親政的皇帝表面上一套,暗地裡敷衍賽責,根本沒有全力去做。只因為這個不是慈禧的御示。朝廷裡的股肱之臣,全部跟隨慈禧已經多年,跟這個“新皇帝”極不默契,也不願意去配合。
但是光緒生氣了,6月25日,他下旨嚴厲的訓斥了李鴻章:
“前李鴻章不想多派兵,原先考慮擔心的是釁自我開,但如今形勢危急緊迫,你李鴻章身膺重任,勿要示弱於人!”
意思是說,原先你是怕別人說我們主動挑釁日本,所以沒有派兵,但是現在形勢已經越來越嚴重,你是朝廷的重要負責人,不要讓倭寇看不起我們,以為我們膽小怕事、懦弱。
但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大臣,他們一方面不敢聽這個年輕皇帝的旨意,一方面老佛爺又無明示,做起事來,束手束腳,導致大臣們都不太想“輕啟兵戈”,真打起來的話,後果誰能預想?誰能負責?可以說,當時整個朝廷的人,都只想苟安一時,大部分不想打這一仗。天下皆醉,只有光緒一個人是清醒的,但是可悲的是幾乎沒人聽他的。
8月1號,光緒忍無可忍,下國詔正式全面對日本開戰:
“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國法,專行詭計,釁自彼開,公論昭然!”
他命李鴻章率軍全面出擊,命四川提督宋慶幫辦北洋海軍軍務,命恭親王奕訢總理海軍衙門。
無奈,大臣們總要給他點面子,北韓戰爭也真的就打起來了。光緒對於戰爭中,臨陣脫逃,督戰不力,畏敵如虎的將領,都嚴加懲處,有的革職查辦,同時不斷下令各軍,必須全力以赴,拼死一戰,勿要存任何可能“調停和解”的心理,此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須破釜沉舟,不留後路!儘管光緒這邊不斷吆喝、不斷吶喊進軍出擊,但是另外一面,慈禧和大臣們忽然得知美國駐華公使願意出面為中日調解,都不太想把戰爭打的太大,後面恐怕不好收拾。因此,清軍各個將領也是上行下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主意,打起來也非常保守,根本沒有人有必戰的決心。
正是這種狀態下,北韓半島戰爭失利,北洋海軍也遭受了重創。光緒下詔非常氣憤的的質問李鴻章:
“不勝悲憤,北洋創辦海軍,殫盡十年財力,一旦悉毀於敵手,震動畿疆,你專任此時,自問當得何罪?”
隨著陸上、海上的全面戰敗,慈禧太后派李鴻章前往日本求和簽約。李鴻章帶回了一份《馬關條約》,光緒皇帝看後,覺得這份條約如此喪權辱國,表示堅決不會簽字。但是此時,以慈禧、李鴻章為首的求和派,利用朝堂大臣,不斷在殿堂之上對光緒集體發難,逼迫他儘快畫押簽字,否則遷移時日,日本報復過來,到時可能想得“安樂侯”的生活也難了。有一天,恭親王奕訢率領眾大臣集體向光緒發難,要求皇帝必須儘快批准條約。但光緒還是遲疑,遲遲不肯簽字,大臣就一直等了半天沒有結果,突然,光緒問到:能否再延遲一些時間,再做決定?眾大臣紛紛搖頭。光緒疾步繞著殿堂急走,神情凝重,行走之間,他不時的用腳奮力的直跺地板,大臣們屏氣凝息,整個朝堂鴉雀無聲,忽然間,只見光緒急速回到案前,涕淚莫名的流了下來,他奮筆簽下自己的名字,而涕淚也一滴一滴的落在了那份《馬光條約》之上。
五,光緒:我以為我遇到了知己,沒想到知己也棄我而去!人生得一知己而無憾。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可引為人生一大樂事。甲午海戰以後,光緒深知自己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身邊沒有真正自己的好友,導致自己一個人一直在孤軍奮戰,終究是勢單力薄。偶然的一次,光緒在報紙上面看到康有為的文章,被裡面的文字大為感動,要求馬上召見康有為。
但是根據“祖宗法制”四品以下的官員尚不可進京面聖,何況康有為只是一介書生。光緒只好派自己的老師翁同龢出去找康有為,翁同龢回來以後,把康的觀點、思想、和陳述一五一十的向光緒陳述。光緒發現此人與自己觀點不謀而合,心有靈犀,他很早就下決心要痛除積弊。於是,他不顧眾人反對,違例召見了康,兩人促其長談一整個下午,光緒思想、心靈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將康有為引為知己。
同時,為了儘快變法,這個一向乖順聽話的光緒,第一次向慈禧發出狠話:
“太后若不給我權力,讓我變法,我寧願不做這個皇帝了!我不想做亡國之君!”
慈禧鑑於國內群情紛湧,輿論譁然,假意授權同意進行變法,當然是在他的監督之下。隨後,光緒和康有為聯手進行了100多天的奮戰,但是這些變法並未得到真正的推行。光緒感到時局不妙,太后越來越嚴厲的監督他了,於是,他下決心清除頑固派的勢力,無奈最後錯信了袁世凱,袁世凱倒戈向太后。慈禧非常氣憤,她沒想到,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竟然要謀殺自己。
戊戌變法也最終走向了失敗。而康有為也逃亡海外,棄他而去了。
六,最後的悲慘歲月。戊戌政變後,慈禧把光緒囚禁在頤和園裡的瀛臺,在經歷這種種變故以後,光緒的心境變得十分的灰暗,精神狀態也時有反覆。破碎的家庭,沒有親情的親戚,感情的失意,政治上的不得志,加上國家和社會千瘡百孔他卻無能為力,最後還被關了近10年的有期徒刑,這些對他的身心和健康都造成了不可逆轉的重擊創傷。慈禧每天派人監視著他,又禁止他和外界接觸,就連心愛的珍妃也難以見一面,太監和僕人常常看到他一個人呆呆的坐在露臺之上,雙手抱膝,對著皇宮的一堵堵高牆苦思冥想,有時候又在臥榻之上,輾轉反側,雙眉緊蹙,心志抑鬱難解。太醫在《脈案》中寫道,皇上脈搏一直都很微弱,面色發黃,鼻子潰瘍,吃飯不香,睡眠很淺,心情煩躁,常常一個人長吁短嘆,有時候,半夜會突然醒來,對著牆壁發笑,這是氣血雙虧,心腎虛弱的表現。
但是很奇怪,儘管光緒身體依然孱弱,但是還是每天苟延殘喘的活著,因為慈禧比他年紀大很多,他一定要等到這個老傢伙比他早一步登天,這樣他就能夠重新復出,一展報復!光緒就這樣一天天等下去,在瀛臺裡孤獨的等了十年。大家都知道,他一直靠著意志力熬著,但是最後,他還是沒等到那一天的到來。歷史就在這個時候開了一個玩笑,他熬不住了,在他前一天死了以後,慈禧第二天也馬上歸天。光緒熬了十年,卻沒能熬過那最後一天。
光緒絕對是一個好皇帝,他充滿了豪情壯志,可是從來沒有快樂過,關鍵他還是一個皇帝。他一生都只是慈禧一手操控的提線木偶。他是歷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一生充滿了無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