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窺探者
-
2 # 知對知錯學物理
美國天文學家大衛.朱維特和美籍越南裔天文學家劉麗杏合作在1992年和1993年發現了柯伊伯帶小天體15760和181708,證實了柯伊伯帶的存在。根據科學家觀測顯示,柯伊伯帶天體主要集中在半長軸39―48天文單位之間的範圍。
“新視野”號2006年升空,主要任務探測冥王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卡戎”,以及位於柯伊伯帶的小行星群。2015年7月14日,它飛掠冥王星隨後朝柯伊伯帶進發。在2017年開始探索柯伊伯帶期間,至少觀測到20個KBO、矮行星及“半人馬座”。
-
3 # 科技和生活
在我們太陽系中,大多數人都對8大行星比較熟悉,其實在8大行星的軌道之外,也是有很多天體存在的,比如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並非就成了虛無的空間,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平均有42億公里,然而相對於它外面的柯伊伯帶和更外面的奧特星雲來說,海王星軌道以內的地方簡直就是太陽系的核心位置。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的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的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這一片區域中也有著很多的星體已經被發現,比如著名的冥王星就屬於柯伊伯帶天體。
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初本來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後來美國傑拉德·柯伊伯(GPK)完善了這一學說,後來便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一太陽系的獨特區域。
柯伊伯發現很多短週期彗星遠日點都位於海王星的軌道之外,為了解釋短週期彗星的來源,他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圓盤狀的天體密集區,這裡的天體主要由水、甲烷、塵埃等組成,不僅有彗星存在,也有一些大質量的矮行星存在,天文學家們認為在柯伊伯帶中至少有數百顆矮行星,如今已經發現了數十個,他們主要集中位於距離太陽的38~50天文單位之間,並且幾乎每個柯伊伯帶天體都含有大量的水冰,也可以說每一個柯伊伯帶天體都相當於一個水庫。不過這裡的天體雖然很多,但是總質量並不大,大約只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10左右。
柯伊伯帶的複雜結構和精確的起源仍是不清楚的,一般認為它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較大的行星,才體現為遠離太陽的柯伊伯帶的小天體,這裡最大天體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里。
-
4 # 修竹只為汝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是由冰質碎片組成的廣大塵埃帶,由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剩餘的原始物質組成。
柯伊伯帶有時被誤認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陽系還包括向外延伸兩光年之遠的奧爾特星雲。
-
5 # 核先生科普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的組成結構之一,是八大行星的同胞兄弟姐妹,是太陽系的最外圍區域。
我們知道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處於最外圍的是海王星,海王星距離太陽大約38.8個天文單位,在海王星更外圍的是降級成矮行星的冥王星,冥王星距離太陽大概39.3天文單位。
包括冥王星以及向外的一個圓環區域,大約距離太陽40~5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有很多由塵埃和冰晶構成的小天體,目前發現的數量已經超過1000個,這些天體目前認為是太陽系原始星雲的殘渣,並沒有形成較大的天體,這個區域最早是由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柯伊伯提出的,所以就稱這個區域為柯伊伯帶。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柯伊伯帶了?
查詢資料發現,柯伊伯帶和處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不同,主要是冰封物質,那麼這些物質就不可能是在太陽附近形成的,因為如果接收到太陽的輻射太多,這些冰封天體有的可能消失。在形成地球等八大行星的同時,各種物質互相碰撞、吸積,也形成了很多微小的固態核心,這些固態核心最早主要集中在木星附近,後來被木星甩到了現在的位置,繼續集聚冰晶和塵埃形成了現在的柯伊伯帶。
由於這些小行星本身不發光,距離太陽地球較遠,因此發現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上圖是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柯伊伯。
回覆列表
遨遊星辰大海,破解宇宙奧秘!今天為大家分享冥王星外圍,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奧爾特雲是怎樣的神秘存在。在太陽系的遙遠邊界有一片神秘的地帶寒冷的冰世界,有一些天體是孤獨的存在,有的如冥王星則有它自身的衛星系統,再有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等名字都很少聽說的天體。它們都是距離太陽49億公里之外,人類為何要不遺餘力地去探測它們呢,因為那裡藏著我們太陽系及人類起源的線索。
冥王星雖然於2006年被降級為矮行星,但它依舊是柯伊伯帶的王者,之前人類認為太陽系從內到外依次為類地行星帶,包括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然後是小行星帶支離破碎的天體,再然後是四個氣態巨行星帶,包含木星和它的衛星、土星和它壯觀的土星環,還有天王星、海王星,接下來就到了太陽系內,神秘的第三地帶柯伊伯帶。
在冥王星1930年被確認到2015年近距離飛掠觀察,時間一晃85年過去了,探測外太陽系因為非常遙遠,需要人類花費很長的時間 極度的耐心,持之以恆 堅持不懈地去堅守完成。這樣清晰探測出冥王星和冥衛一,是一對雙矮行星組合,以及冥王星的多衛星系統,傑拉德·柯伊伯最早發現這一類,由70%的岩石 30%的冰組成的冰質矮行星,柯伊伯認為海王星和冥王星並不是太陽系的邊緣,它們之外還有其他天體組成的盤,它們是整個太陽系中數量最多的天體,它們組成的柯伊伯帶看上去像一個甜甜圈,有點像小行星帶 但卻要多一百多倍。
我們來欣賞一下已經命名的五個柯伊伯帶天體。
創神星,第一批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它的直徑約一千千米,一個被水冰、甲烷和乙烷覆蓋的微紅世界,有一顆小衛星 創衛一。
鬩神星,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與冥王星差不多大小,它由岩石和甲烷冰構成。
鳥神星,一個軌道傾角很大的天體,表面有一個很大的隕石坑和褐色物質覆蓋。
妊神星,一個長得像橄欖球的柯伊伯帶天體,它也由岩石和冰構成,它是白色的 帶有紅色斑點,並且至少有兩顆衛星。
塞德娜星,一顆軌道最為奇怪的柯伊伯帶天體,它是已知柯伊伯帶天體中軌道偏心率最高的,距離太陽最近僅有76個天文單位,最遠卻有地球到太陽距離的936倍,更離譜的是塞德娜公轉週期為1.1萬年,下次人類能近距離探測它時,已是萬年之後的人類後代了。
在它們的外圍是更廣袤的奧爾特雲天體,那裡像一個巨型的冰幕網並擁有眾多長週期彗星,它們比柯伊伯帶還要遠十到一百倍,將我們所有已知的太陽系包裹起來,就是這樣將太陽系誕生早期的秘密冰封起來,一切的一切都冰封在那裡等著人類去探索。
相關內容可以觀看影片!太陽系遙遠外緣有哪些神秘天體,柯伊伯帶,奧爾特雲是何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