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病豬說財經

    首先,說它是無冕之王,那就必須是大權在握。那慈溪老太太是從什麼時候大權在握的?中間有沒有權利流失?感興趣的讓我們一起看一看!

    辛酉政變,是她權利的開始。當年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這八人成為顧命八大臣,輔佐皇帝處理朝政;但同時又給皇后和皇太子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能夠穩定權利。

    但是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獨享權利。由此引發了權力慾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慈溪果斷聯合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在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

    從此可謂是無冕之王了。實際上之後的故事都是慈溪與皇帝在相互奪權的故事。但是無論怎麼演變,就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溪實際上還是坐著她的無冕之王。

    執政初期,垂簾聽政,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幹了幾件大事:

    1.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2.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後。

    1873年,同治帝親政後仍難擺脫慈禧的干預。此時慈禧為了享樂,欲修繕圓明園去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機會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擺脫慈禧干預朝政,然而當時財政緊缺修復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同治帝吃雞不成失把米。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慈禧統治期間慈安太后暴崩,民間認為是慈禧所害。

    1894年,慈溪60歲大壽,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和慈禧都主張打,不示弱。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把錢用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意思是你讓我不高興了,你一輩子別想高興。

    後來,清軍在北韓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但慈溪為了不影響自己的60大壽,慈禧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她轉為支援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甲午戰爭失敗後。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援,但她隨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1898年.光緒發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後,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並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戊戌政變後,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並用,區別對待義和團。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佈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準備與列強談判。

    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著光緒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李鴻章與列強進行談判,下令對義和團剿除。

    為了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后在宣佈實行“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經慈溪命,其子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由此可見慈溪的傳統思想依舊根深蒂固。或許有沒有可能,在慈溪大權在握的時候,曾想過讓出權利,但礙於其他大臣騎虎難下,怕交出權力會自身難保。這些都有待歷史的進一步考察。

  • 2 # 溫讀

    慈禧,發動了三次政變,讓他從一個後宮嬪妃,變成了大大清帝國的無冕女王。

    第一次,祺祥政變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咸豐皇帝聽說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倉皇逃離跑到了熱河行宮,隨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在遭受各種打擊後,咸豐皇帝一病不起,最後駕崩。

    據咸豐皇帝的遺詔,設立了八個顧命大臣來輔佐新皇帝直至親政。而後,慈禧和慈安聯合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打敗了八個顧命大臣,隨後由兩個太后垂簾聽政,鬼子六奕訢輔佐皇帝,史稱“祺祥政變”。

    這是慈禧走向核心權力的第一步,但是此時他並沒有掌握太多權力,首先慈安的地位要高於慈禧,並且恭親王奕訢在朝廷中掌握軍機處,擁有很大的權力。

    第二次,甲申易樞

    隨著慈安太后的病死,慈禧的權力變大,隨之而來的,是慈禧和掌握軍機處的恭親王奕訢的矛盾變的十分尖銳。

    中法戰爭前期,由於恭親王奕訢領導的軍機處在前線喪失師地,讓慈禧抓住把柄,於是恭親王奕訢被慈禧以喪權辱國為理由被迫遠離中樞,恭親王奕訢的軍機處人馬全部被撤,改成了醇親王奕譞(光緒的父親)等,史稱“甲申易樞”。

    而這些人嘛,全部都是慈禧的心腹,慈禧從此大權在握。

    第三次,戊戌政變

    百日維新時期,光緒皇帝輕信新派,使得慈禧不得不發動戊戌政變,再一次垂簾聽政,囚禁了皇帝。從這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制止慈禧,大清帝國離滅亡也為時不遠。

    在這裡,多說一句,就是維新派雖然空有思想,但是無論是政治頭腦還是政治手腕,都是極其天真和幼稚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戊戌變法。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 3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我原來一個老師講歷史講到慈禧的時候經常“誇”慈禧,地球上最厲害的老太太,敢跟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國家幾個國家同時宣戰,真是“藝高人膽大”。當然這些都是戲談,但是在晚清三千年之未有之大變局中能夠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那可真是不簡單。無冕女王如何從簾子後面到臺前,不得不說兩次政變。

    第一次,辛酉政變。在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咸豐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自己的帝都都丟了可是奇恥大辱,明朝的崇禎皇帝還寧死不屈吊死景山呢。經歷了太平天國的內亂又遭受英法聯軍的欺辱,咸豐到了承德之後就一蹶不振,最後奄奄一息。繼承人自然是不用考慮,他就一個兒子,但是兒子還年幼,如何能夠還保證自己的兒子長大之後還能掌握權力,咸豐就一下子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他一想顧命大臣又不都是自己的族人,必須要有身邊人掌權,又給了慈禧一個印章,慈安一個印章。所有事情都得經過八位顧命大臣加上兩宮太后一起同意才有效,這樣大大限制了雙方的權力。這之間產生了矛盾,這裡還不得不提一個人,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奕訢是咸豐的兄弟,咸豐還是皇子的時候,奕訢最具有競爭皇位的實力和潛力,也非常能幹,但是咸豐臨終沒有留給半點權力在北京和英法聯軍談判的弟弟。此時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就走到了一起,為了利益聯合起來。在咸豐治喪期間,醇親王也就是光緒的親爹溥儀的親爺爺掌握了北京的戍衛權。恭親王在京聯絡大臣。在眾人要護送咸豐靈柩回北京的時候,兩宮太后提前趕到北京,安排佈置。結果:最終扣押了八位顧命大臣,殺的殺,流放的流放。慈禧、慈安一起垂簾,恭親王奕訢封議政王,同治即位。

    第二次:戊戌政變。慈禧在光緒成年之後交還政權,歸養頤和園。光緒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即是戊戌變法。在此期間,光緒帝政策過猛,一日連發幾道詔書,裁撤老舊保守派大臣,重用新臣,大大觸動了慈禧太后的基礎:保守派勢力。慈禧太后就提醒光緒,並且讓光緒任命的二品以上大臣到慈禧處謝恩。這大大牽掣了光緒,也使康有為為首的維新人士頗為惱火。光緒和慈禧在改革中矛盾越來越大,乃至於光緒給了楊銳等衣帶詔大意“朕位幾不保,命康與四卿及同志速設法籌救”。這之後維新人士想到了掌握新軍的袁世凱,袁世凱滿口答應,但隨機變卦向榮祿告密,榮祿封鎖進京道路,趕到北京向慈禧告發。作為政壇老手的慈禧迅速做出決策,連夜趕回紫禁城,訓斥並軟禁了光緒,並派兵封鎖京城,全城抓捕康梁之輩。結果:慈禧重新訓政,光緒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血濺菜市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最後為什麼會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