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聞雜
-
2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兩宋18位帝王中,宋哲宗真的不算出名,但就是如此沒有存在感的皇帝卻造就了兩宋最鐵血輝煌得時代。在世人眼中提及最多的莫過於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這樣的帝王,但在專家學者或者宋史有專門瞭解的人心中宋哲宗是宋朝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帝王,正如元朝宰相脫脫的評價:哲宗以衝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復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櫱複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復善良,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籲,可惜哉!很好的概括了宋哲宗的一生,尤其是評價得結尾可惜哉真的道出了宋哲宗一生的不幸。
年少繼位的宋哲宗如傀儡一般被自己的祖母和大臣擺弄,在朝堂奏事之時,群臣眼中只有高太后,沒有宋哲宗,甚至許多大臣在奏事之餘連最基本來君臣禮儀都不顧,只奏事於高太后,至於宋哲宗這裡連最基本的過場都不走,以至於宋哲宗在親政後談及當年高太后垂簾聽政時,他自己只能看到朝臣的臀部和背部(宣仁登仙,上親政,數與臣僚論昔垂簾事,曰:“朕只見臀背。”)。
而高太后又與宋哲宗的父親宋神宗理念不同,對於變法持反對態度,垂簾聽政之時重用司馬光等舊黨,對新黨進行打擊。宋哲宗親政後展現出了自己的逆反心裡也好,不滿舊黨當年對自己的輕視也罷,他一親政就將這些舊黨官員,貶的貶,罰的罰。之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於當年王安石的一些變法又重新推行,如此國勢漸有氣色。
對外的話宋哲宗也不虛,他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然而當一切順利進行之時,宋哲宗卻英年早逝了,之前的成果因為新皇的登基大部分又被推倒重來,徽欽二帝登基後的一系列騷操作徹底將北宋引向滅亡。當然這一切都不是宋哲宗所能知曉的了。
假若再給宋哲宗幾十年,也許北宋的歷史會改寫,但假設也只能是假設了。宋哲宗確實可稱為有為只主,但時間和時代都不站在她寫一邊,只能可惜哉!
回覆列表
際遇經歷和康熙皇帝類似,幼年上位,但是死得太早了。一輩子的兒皇帝,好不容易開始親政,結果年紀輕輕就死了。成為黨爭之下的犧牲品。
宋哲宗是宋神宗第六子,哲宗登基時,只有9歲,由高太皇太后執政。高太皇太后執政後,任用保守派大臣司馬光為宰相,“凡熙寧以來政事弗便者,次第罷之”。司馬光上臺後,不顧一切盡罷新法(熙寧變法),“舉而仰聽於太皇太后”。宋哲宗對此感到不滿。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十月,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後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聖”,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正月十二,崩於福寧殿。
歷史上對宋哲宗的正面評價有:
以章惇為相,主持恢復熙豐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國力因而得以恢復發展,更取得對西夏的多次戰略性軍事勝利。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哲宗以衝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復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櫱複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復善良,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籲,可惜哉!”。
他死的不是時候,本來是大有作為的年紀,結果上天不保佑,導致英年早逝。
另外宋哲宗缺點也有,那就是無法控制當時的新黨和舊黨的黨爭,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多少造成朝廷的動盪。哲宗親政後,絕大部分支援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宰相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製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紹聖三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1100年正月,宋哲宗患病,不數日死去,二月十日開工建陵,限五月十日完工。宋哲宗停喪七個月,於八月下葬永泰陵。永泰陵因為建造倉促,因此只能抓緊建造,光石匠就有4600多人,採用的各種石材達3萬多塊,呼叫民工、役兵超過1萬人,山陵使章淳等官員督工急,民工們不堪虐待,紛紛逃亡,工地上飢餓、病、累而死的日日不斷,死者多被棄屍荒野亂石之中。《採石場碑記》記載說:“居山土人皆雲,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魂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
1130年,劉齊政府盜掘北宋陵寢,陵上建築被破壞殆盡,陵內洗劫一空。永泰陵的水晶注子賣到杭州,1148年南宋太常寺少卿方庭碩出使金朝,到宋陵,見各陵均被掘開,宋哲宗屍骨擲在永泰陵外,方庭碩脫下身上的袍服,將趙煦的屍骨包裹起來,重新置放陵中。後人曾有詩記述此事道:“先帝侍臣空灑淚,泰陵春望已模糊”。元朝初年,此陵再次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