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賓士的d絲

    鍋大,養的人多。

    不知進取,沒有好領導。

    國內沒有完全放開石油市場,民營企業沒有加入市場充分的競爭,就會變成壟斷企業,壟斷後就更加不思進取了。反正怎樣都是躺著掙錢,說虧本只是做賬的技巧罷了,如果它賬做的太好,那麼會減少很多國家的補貼收入,這是企業不想失去的一部分收入。

  • 2 # 海邊漫步人

    答:資訊透明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要求農村村委會每年公佈收入、支出情況,可是國企,那麼大的企業,收入那麼高,支出給你公佈過嗎?

    這樣的企業,不改革,有出路嗎?

    所以,他說虧損,你相信嗎?

  • 3 # 粉嘟嘟的饅頭

    我覺得漲高了才是真虧,低價還虧損就是管理問題,畢竟國內原油進口占大部分,低價進口自然賺的多。他們可是壟斷了煉油。

  • 4 # 智慧社會袁應會

    1、訂單就是提貨權

    家樂福購物卡內的儲值,對家樂福而言是訂單,對持卡人而言是提貨權,是錢。

    中石油加油卡內的儲值,對中石油而言是訂單,對持卡人而言是提貨權,是錢。

    公交卡內的儲值,對公交公司而言是訂單,對持卡人而言是提貨權,是錢。

    原理:A的訂單=B的提貨權。

    如果所有企業與商戶在一個統一的公共網路平臺記憶體儲訂單,會產生以下結果:

    1元家樂福的訂單=1元家樂福的提貨權=1元中石油的訂單=1元中石油的提貨權=......=無差別的1元錢。

    原理:中國製造希望分銷的訂單=中國製造的提貨權。等號的含義是兌換。全市場參與,會產生質變點。

    因此,一旦全民控股的公共網路建成:訂單就是提貨權,就是錢。

    訂單由什麼決定?答案很明顯:生產能力決定。

    訂單由生產能力決定+訂單就是提貨權=等於什麼?

    答案不言自明,提貨權(財富)由生產能力決定。

    誰的生產能力天下第一?

    答案很明顯,中國!

    因此,與其我們眼巴巴的盯著海外訂單,

    不如我們直接把自己的訂單存入統一系統,完成兌換,所有訂單都會轉化為無差別的提貨權。

    透過訂單產生的提貨權,不僅先拿到了錢,更能直接鎖定了訂單,讓使用者追著你消費。

    對比傳統模式:中國製造要先生產大量的貨物去換美華人的提貨權(美元)。

    什麼是金融霸權?

    你要用真正的貨去換別人的提貨權。別人不換,你就會陷入虧損。

    如何打破金融霸權?

    華人建成一套公共網路體系,訂單與訂單直接兌換,就可以創造提貨權。

    套用毛主席的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開啟內貿,不帶你玩了,你的霸權還存在嗎?

    2、雲庫房

    雲庫房,希望分銷訂單儲存、兌換、管理系統。

    雲庫房,也是提貨權分銷、支付與管理系統。

    雲庫房作為一個服務單元,自身也會存入的訂單,就是雲股權。

    雲股權處理訂單的範圍包括現在和未來。因為未來是無限的,所以雲股權可以持續產提貨權。

    雲股權在個人使用者、企業使用者和商戶使用者賬號,就是分散式記賬。

    雲股權固定產提貨權,如果有人不能履約,其賬號的雲股權分紅就會為其自動平賬。

    關鍵1,未來是無限的,未來雲庫房可以提供的服務也是無限的。以無限的服務為有限的提貨權擔保,是充分擔保。

    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與人、企業與企業、商戶與商戶之間的互信問題。

    關鍵2,雲庫房是大家的,因此大家只要求運維技術團隊更換功能,而不更換平臺。公共屬性使雲庫房未來永續,越來越好!

    3、增加值

    訂單=消費品+工業品+新機器+新裝置+新基礎設施+新住房+新技術+新智慧農業設施+......

    如果你只盯著人民幣(虛的),確實人民幣不會增加,雲庫房也不會生產人民幣。

    但如果你轉頭看各個實體領域,你會發現:提貨權會給市場帶去充足訂單,這種訂單不僅包括消費品,更包括新機器、新裝置、新基礎設施、新住房、新技術、新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新醫療基礎設施、新生活娛樂基礎設施......

    如果你發現提貨權可以帶來的訂單和增加值,你會發現:通往未來的路徑實際很簡單。

    400萬>>>800萬>>>1600萬>>>3200萬>>>6400萬>>>1.28億>>>2.56億>>>5.12億>>>10.24億>>>使用者主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如果你要想加速中國製造的認知,你可以去登記採購中國製造的訂單(提貨權)。

    10億人,每人登記1萬採購意向,總量是10萬億訂單。

    中國製造會乖乖的被吸引過來,會自然發現:他們可以存入更多訂單,產生更多提貨權。

    這個提貨權可以納稅,可以漲工資,可以採購,可以投資創新,可以給員工繳納養老金。

  • 5 # 貼地飛行!

    說實話跟咱們的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管理成本都有關係。當然大宗商品的採購離不開政治,所以不能單純從國際油價來直接掛鉤國內成品油價格。

  • 6 # 泰川約財經

    一是企業經營水平不高,二是承擔了儲備戰略石油等重要的責任。相對於盈利,有時候兩桶油對國家的戰略意義更重要。如果一個民營公司長期虧損不賺錢,早就倒閉了。兩桶油背後有國家支援,虧損並不影響兩個公司的發展壯大,不過兩桶油也幫助國家做了很多事,具有戰略意義,所以國家還是需要他們的。

    第一個問題,兩桶油說的虧損指的是什麼?其實兩桶油說虧損,應該指的是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而不是上市公司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上市公司只是集團的一部分,其實上市公司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每年幾乎都是盈利的,比如中國石化2019年淨利潤高達576億元,中國石油2019年淨利潤高達457億元。

    但是今年以來,無論是油價漲了還是跌了,兩桶油都說虧損了,應該還是指集團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相對來說,上市公司都是兩桶油的優質資產,盈利水平高,但是集團公司的其他業務部分都是集團的非優質資產,不適合上市,容易虧損,而非上市部分其實佔的比例更大,從而可能導致兩桶油虧損。

    第二個問題,兩桶油怎麼總是虧損?國際油價高了成本上升了,如果虧損大家覺得合理;可是油價低了成本降了,如果虧損確實讓人不好理解。

    不過現在我們也可以站在兩桶油的角度去理理,虧損的具體原因。

    1.兩桶油由於是國企,還肩負著建設中國石油儲備的任務。建石油儲備基地需要花錢,買石油放基地儲存需要花錢,長期做好石油基地安全防護也得花錢,但是這個是不掙錢的,淨虧損,兩桶油把這淨虧損加上,導致公司整體虧損。

    2.為了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長遠發展。兩桶油需要不斷投資和建設,其每年花在新投資和新建設上的錢比較多,主營業務賺的錢還不夠建設和投資,所以會導致虧損;

    3.中石油、中石化屬於全產業鏈,既開採石油,也加工石油,還賣石油。這樣的話油價高了,煉油廠和加油站虧損;油價低了,開採石油的廠又虧損了。所以怎麼樣都會虧損;

    4.儲存石油是要花錢的。石油屬於危險化學品,必須在特定的地方儲存,而且需要做好安全防護,這樣儲存就會花很多錢。國際油價漲了,兩桶油賣的汽柴油會漲價,這樣消費少了,庫存多了,大量的庫存需要花很多錢儲存,這樣容易導致虧損;

    5.中國進口的石油大部分是協議油價。什麼意思,就是說兩桶油買了某個國家一定數量的石油,需要五年運完,賣家考慮到保險起見,會與兩桶油簽訂一個合同,規定油價一直都是一個價,不管國際油價怎麼變,這個協議油價是不變的。如果國際油價降了,兩桶油賣的汽柴油價格也跟著降,但是她們買的石油其實還是原來的價格,這樣也會造成虧損。

    6.企業攤子大,員工多,效率低,運營成本高,這幾乎是所有大型公司的通病。

  • 7 # 理財偵探

    首先,油價太低,對兩桶油來說是暴擊!你要知道兩桶油不只是賣油,他們還採油,煉油。

    國內採一桶油成本要60美元,而目前一桶油跌到20美元左右,這意味著在國內採一桶油要虧損40美元;即使國內規定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就不再下調油價,那一桶還是要虧20美元!

    而且採油不像打水一樣,不能說不採就停下來,一停整個井就廢了,一個鑽井可要很多錢的。所以中石油董事長把現在稱為至暗時刻!

    油價適當高,其實是對兩桶油來說是利好,雖然煉油的環節成本更高,但採油和賣油更掙錢,整體來說企業是更掙錢的。比如2002年至2007年原油均價由25.03美元逐漸上漲至72.66美元,三大石油公司的淨利潤呈持續增長趨勢。

    但如果油價太高,那對兩桶油來說就不怎麼有利了,畢竟國內還有一個特別收益金的制度,俗稱“暴利稅”。一旦國際石油價格超過40美元一桶,就要徵收暴利稅。超過60美元的那部分徵收比例高達40%,所以其實油價太高也不是特別划算。

    比如2010年至2012年間,原油均價由80.34美元上漲至116.67美元,達到歷史高位,但三大石油公司2011年、2012年的淨利潤增長率卻下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被拘留過對孩子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