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文史
-
2 # 隱者康司馬
不是劉備不想進攻,而是陸遜在夷道這個狹隘的咽喉要道兩惻和正面的平原上安營紮寨,這個隘口易守難攻,是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下面詳細的介紹一下蜀帝劉備禦駕親征討伐東吳的經過。
關羽被東吳所殺,蜀國也失去了荊州。劉備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趙雲進諫,他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魏國,再說謀朝篡位的也是魏國,當務之急應該聯合東吳一起討伐魏國,等把魏國消滅了,再收拾東吳。
但是失去理智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反對意見。他派人通知張飛前往江州會師,留下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還沒等起兵,壞訊息傳來,張飛由於醉酒痛打裁縫官範疆、張達,在大帳中睡覺被兩個人暗殺,投奔東吳去了。劉備的兩個結拜的弟弟都被殺了,更加激怒了他。他興舉國75萬《三國演義》大軍,又有說十萬《三國志》大軍討伐東吳。
孫權聽說蜀軍聲勢浩大,心裡害怕了。派使者去向劉備求情,被劉備拒絕了。
《三國演義》裡說,孫權派大將甘寧、潘璋帶領大軍迎戰。甘寧被沙摩柯用弓箭射死,潘璋被關羽的兒子關興砍死。孫權是真的害怕了,又派出使者,答應把荊州還給蜀國,並把殺害張飛的兩個裁縫範疆、張達綁著送到蜀營。劉備命人把範疆、張達綁在大樹上,讓張飛的兒子張苞持刀剮死,拒絕了東吳的請求。
不久,劉備大軍攻下巫縣,一直打到了秭歸縣。孫權只好派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大軍前去迎敵。劉備大軍進軍很快,沒有多久就佔領了東吳大片土地,然後揮兵向東。黃權勸阻,他認為水軍順流而下容易,後退就非常的困難。建議自己做先鋒,劉備在後面壓陣,比較穩妥。劉備急於打敗東吳的軍隊,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他讓黃權守衛江北,防備曹操的魏軍偷襲。劉備率領主力大軍,一直打到夷陵。
劉備從巫縣到夷陵,一路上設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將這些大營連線起來,前後共有近百里長。
東吳的將軍們紛紛找陸遜,要求出戰,陸遜認為蜀軍士氣高漲,而且地處上游,對東吳的軍隊非常的不利,敵眾我寡。他拒絕了將軍們的出戰要求。
劉備派吳班率領幾千人在平地上紮營,向東吳的軍隊叫罵。陸遜的部下大將又要出戰,陸遜說:*肯定有埋伏,看看再說*。等了幾天,劉備認為陸遜看破了他的計謀,就把事先埋伏好的8000士兵們撤了出來。東吳的將軍們才恍然大悟,都非常的佩服陸遜。
劉備在夷陵受阻,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與東吳軍隊決戰的機會。蜀軍是進退不能,江南的三伏天是十分的炎熱,蜀軍是人困馬乏,防備松歇了很多。
陸遜透過觀察,心中已經有數了,於是派一支軍隊試探進攻蜀軍的大營,雖然打敗了,但是卻找到了進攻的方法了。
接著,陸遜命士兵每個人拿著一把茅草衝入蜀營,順風點火,發動火攻。這天晚上,風颳的特別的大,蜀軍的大營都是連著的,馬上就陷入了火海之中。陸遜率領大軍乘機殺入蜀軍大營中,一連攻破四十多個營寨,殺死蜀軍張南、馮刁等眾多將領。蜀軍被大火燒的自相踐踏,包圍夷道的蜀軍也都潰不成軍的逃跑了。
劉備在十幾位大將的拼命保護下,逃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陸遜大軍又四面圍攻,又殺死蜀軍一萬多人。劉備在眾將軍們的保護下,趁夜色逃歸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夷陵之戰使蜀國的實力大大的耗損,劉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勇猛善戰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一大批蜀國年輕優秀的將領在這場戰爭中喪生,從此以後,蜀國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
-
3 # 洛水清風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帶領70萬大軍討伐東吳,陸遜以以區區5萬人馬大破蜀軍,創造了堪比赤壁之戰的輝煌戰績。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想不通了,劉備好歹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在自己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空與陸遜對峙半年線,為啥不進行強攻?
其實,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據《三國志》的記載,三國時期,因為連年戰亂,人口銳減,那時中國總人口不超過800萬。蜀華人口大約在100萬左右,劉備要是帶70萬大軍,恐怕連老人婦女都要算上。實際上劉備帶領的部隊不過7萬人左右,幾乎佔了蜀華人口九分之一,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再看看吳國,陸遜所帶的兵力有四萬人,駐守的荊州諸葛瑾手上也有1萬兵馬,可協同陸遜作戰,加上孫權手中的2萬激動兵力,陸遜的實力實際並不遜於劉備,可以說雙方是一場旗鼓相當的戰鬥。陸遜是在家門口打仗,無論是糧草供應,還是人員調動,都要強於劉備。
那麼劉備當初為何能夠取得節節勝利,這就是所謂哀兵必勝。劉備是打折為關羽、張飛復仇的口號討伐東吳的,將士們是同仇敵愾,恨不能一下子滅掉吳國,為關張報仇雪恨。因此,剛開始蜀軍士氣旺盛,一路上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深入吳境幾百裡。後來,孫權登臺拜將,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兵抵抗劉備。陸遜深諳兵法,知道劉備老師遠征,貴在速戰速決。因此他避其鋒芒,才去誘敵之計,一路撤退到夷陵、虢亭一帶,據險而守,與劉備打起持久戰。
劉備也是也是一員老將,深知在雙方几乎實力均等的情況下,盲目強攻徒勞無益,只會損兵折將。因此,他就派張南帥兵攻到夷道,想誘使陸遜出兵解圍,來個圍點打援。但陸遜識破了劉備的計謀,依然堅守不出。劉備又派人到兩軍陣前罵陣,欲激怒陸遜出城決戰,陸遜還是不為所動。劉備又心生一計,派吳班領著四五千老弱殘兵坐誘餌,自己則帶領精兵強將埋伏于山谷中,給陸遜來個甕中捉鱉。劉備這點小伎倆,豈能瞞過陸遜的眼睛,陸遜就是倆字:死守。至此,劉備真的已是黔驢技窮。攻又攻不下,打又打不成,只能這樣耗下去。
就這樣,蜀軍被陸遜擋在夷陵寸步難行,加之士兵水土不服 ,士氣大落,早已沒有了剛出正的鬥志了。隨之而來的是炎炎夏日,蜀軍在太陽下是苦不堪言。於是,劉備將兵營移到深山密林之中,以躲避暑熱。想等到暑天過去,在於陸遜決以雌雄。可惜劉備打了一輩子仗,卻忘了一點,在密林中避暑是挺舒服的,可遇到火攻,必將全軍覆沒。
陸遜抓住戰機,主動出擊,以火攻大破蜀軍。被燒死的蜀兵不計其數,包括張南、馮習等大將都戰死。劉備只帶領幾十人倉皇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羞憤、失望中死去。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劉備在夷陵之戰前夕抽調了各地的守備軍集結了五萬人。劉備不敢強攻耗損兵力,一是怕曹魏偷襲蜀漢將會陷入危局;二是強攻以後這一戰也沒有兵力再繼續打下去了。
古代攻城戰非常消耗兵力古代科技並不發達,不像近代戰爭一門大炮就可以將城門攻破。古代強行攻城方法非常單調,第一是雲梯,讓大量計程車兵不顧生命的搶奪城牆,搶佔一處城牆可能需要犧牲成百上千計程車兵生命甚至更多,攻佔一處城牆還不算結束,還要這些士兵奪取城門的控制才能讓大軍入城;第二是用攻城車,用木樁撞開城門這種方式同樣消耗兵力,再者城門並不大一次也衝不進去多少人,百八十人進入城內和石入大海沒什麼區別。
無論是雲梯還是攻城車隊兵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劉備只有五萬人的軍隊,但是強行攻城這五萬人堅持不到兩個月。守城的一方拼命死守,攻城一方很難攻入城內。劉備強攻過程中如果損耗過大,陸遜適機出動那麼劉備就危險了。
劉備如果強攻那麼會出現後繼無力劉備手裡的五萬人是各地集結的,各部人馬的配合還不那麼默契。如果劉備採取了強攻,而且成功的攻下了陸遜的城池,那麼劉備軍的損失不會再小數,後續的戰鬥還怎麼打?
總結:劉備強行攻城這一戰也就到此為止了,而且蜀漢的防禦體系也會變得薄弱。這些劉備都明白,不然劉備也不會一直想引陸遜出城決戰了。
-
5 # 中行偃1
怎麼沒采取強攻呢!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大將軍曹仁)
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
到了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上軍大將軍曹真)
佔領秭歸、包圍夷道、進抵猇亭、吞兵長江兩岸,這不都是強攻的戰果嗎!陸遜為避其鋒芒不得不撤至猇亭一線進行阻擊,直到222年2月劉備的強攻勢頭才被遏制!從221年7月起,8個月的時間,劉備一直都在強攻。注意⚠️,當時沒有機械化部隊!更沒有空軍。需要一座城一座城的奪、一道關一道關的攻、一步一步的走、騎兵部隊都稀缺。況且還是在三峽地區,進兵速度已經相當可以了!
從二月到六月,兩軍相持不決,這是因為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在這裡劉備犯了致命的錯誤,舍舟船上岸!把擁有絕對優勢的上游打下游的戰機給葬送了。另外,劉備在此戰中的心態就不對,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採取了許多毫無疑義措施,如,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等等,徹底暴露了他的迫切求戰的焦急心態。(徵東大將軍曹休)
其實,之前趙雲曾經告誡過他,和東吳交戰容易,停戰難!豈能卒解?怎麼能馬上就打完了呢。劉備應該做長期打下去的思想準備,如果按照趙雲的經驗做長期作戰的準備,別說白白耗了大半年,耗他個三年五載的,也不是沒有過,攻取益州就打了三年!不是嗎?誰知道還會發生什麼變故!真的,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不信你們繼續看!(徵南大將軍夏侯尚)
同年222年10月,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曹丕勝利在望……
!這個時候劉備如果順流而下,勢如破竹是肯定的了。為什麼說趙雲才是常勝將軍呢!不聽能打勝仗將軍的建議,無異於自取滅亡。
-
6 # 泛湖幽客
我來回答:
夷陵之戰是三國政權正式確立前的最後一次影響版圖的大戰,對戰的雙方是吳與蜀,過程艱險,最後吳國獲勝,蜀國方面徹底失去了戰略重地荊州,成為三國時代最弱小的國家,而吳國獲得了戰略要地荊州後,將長江防線完全置於自己境內,保障了國土防線的安全。
戰爭經過中,因為東吳方面在偷襲荊州得手後就防備著劉備方面的反擊,所以一路上也是有哨所進行守備的。所以劉備軍的行動沒有吳軍攻打荊州時的那種突然性,先期劉備得益於兵力優勢集中,並且水路兩路並進,得以迅速進擊。而東吳方面於水路方面派孫桓扼守險要,劉備軍久攻不克。陸路方面,東吳陸遜主動放棄了前線防守陣地,率領數萬軍隊退守夷陵,也是控制了江漢平原前的最後一道山川地形。
當時的情況,陸遜堅守不戰,劉備的行軍路線有以下幾個方法:一個是放棄陸路進攻,直接繞過夷陵迅速推進至江漢平原間,這樣做風險很大,首先東吳方面在現在的九江、長沙一帶也是有駐軍的,劉備軍遠征疲憊,不一定能很快打垮吳軍,另外一個是有夷陵這個釘子在後面,對於軍隊的補給線那是致命打擊,而陸遜一開始就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方針,蜀軍無法在吳境內獲得糧食,所以這個冒險的方針久于軍事的劉備肯定是不會去實施的。
另外一個就是樓主所說的強攻。因為冷兵器時代戰爭不像近代,有大炮等工程武器。夷陵的地形是山地,陸遜又已經在幾條主要的行軍道路上設定了柵欄配備了重兵,當時蜀軍經過前期一段時間的順利進展後已經相當疲憊,而陸遜主動放棄前線陣地退守夷陵,這樣在戰略生氣上吳軍是佔上風的;另外,當時的吳軍有約5萬餘人,雖然夷陵道路有多條導致兵力會有部分分散,但是山地行軍本來就不利於軍隊的展開,所以哪怕劉備集中力量攻擊一點,在兵力未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單點兵力並沒有優勢,再加上吳軍是防守,在山地那是易守難攻的。所以劉備也是採取過多次對峙及進攻,但是沒有什麼大的效果,他更加想引誘陸遜出戰,可是陸遜沒有上當,加上天氣越來越炎熱,蜀軍又是外線作戰,糧草兵器等都需要國內輸送過來,而四川古代號稱就是蜀道難,所以整個蜀漢從國力上已經開始不支。
在當時的情況下,最好的局面其實就是與東吳媾和,然後撤軍,養兵觀望,但是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在沒有取得多大成果的情況下被一個後輩所辱,可能有氣氛等個人情緒吧,一直在死扛,終於導致犯下錯誤將軍隊移入林中,被陸遜偷襲得手。
說兩個題外話,一個是山地作戰的情況,遍觀三國情況,山地作戰中,一般都是有大軍臨敵,然後遣奇兵尋小路繞道敵後進行合圍而勝,不然只靠單方面的硬打很難。曹操攻打漢中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那也是艱難的作戰,張飛敗張郃,黃忠偷襲漢中,都是有這種奇兵或者誘敵戰法。
另外一個就是夷陵及其附件一帶地區,那是東吳長江防線西部戰區的重心,因為一過這些地區就是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南進可以迅速推進到現在的湖南等一大片地區,東征那南京就危險了。所以東吳及其以後的東晉宋齊梁等朝代都是在荊州佈置了重兵的。曹魏以及後來的西晉對於東吳荊州方面的攻擊次數很多,被陸抗打退過多次。後來西晉順利滅吳,也是在荊州方向得手後,將東吳主力引誘至南京以西進行防禦,而給了淮南地區晉軍以突破良機的。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7 # 風去了無痕D
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耗了大半年,而沒有發動強攻。他為何不強攻呢?
回答是,並非劉備不想強攻。而是吳軍各據關隘險要,深溝高壘,堅壁而守,劉備根本沒辦法強攻,因為無從下口!
在險要的關隘上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保壘,就是在二戰之前,缺少中口徑直射火炮的近現代軍隊,就比如八路軍。輕重機槍有,就是少直射火炮,如此,欲想打下一個碉堡就很難!
古代打仗,可不是戲文演義中的兒戲,什麼來將通名,單挑決鬥等。防禦一方的軍隊,也是要認真的構築防禦工事的。雖無鋼筋水泥,但用花崗岩、條石、夯土堆徹成的堡壘關隘,防禦力相對也真不差於鬼子的碉堡。
所以古代軍隊,非到生死存亡關頭,是絕不會去強攻堅固堡壘的。
夷陵就是今日宜昌,那裡有條沿長江的江邊省道。古人行軍打仗,凡千人以上規模,萬人大軍行動,每天都離不開水源。所以亦只能沿著江邊行進。看過那裡地形的人,都會深刻理解,什麼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
劉備,身為一個打了半輩子仗的老軍頭,他是絕不會把好不容易養出來的精銳之師,去消耗在強攻堅固堡壘之上的。
我們常受小說誤導,以為古人打仗就是兩軍擺開了陣勢硬拼。實際真不是這樣的。
凡古今打仗,都是各自扺達前線後,先構築堅固營壘,這叫結硬寨。然後,各自透過斥侯、前哨接觸、相互試探攻擊等等規模不等的戰鬥,先方摸清對方的兵力部置與戰鬥力等等,
再以此判斷對方的戰術戰略意圖,查詢對方的防禦漏洞。
然後,再根據敵情,制定出己方的作戰計劃~老複雜嘍,哪那麼簡單的。
官渡之戰,曹袁兩軍就是長期對壘,然後終於讓曹操抓到了烏巢漏洞。
夷陵之戰,也如此。可惜,半年對峙後,是陸遜抓到了劉備的防禦漏洞。使得百戰梟雄,晚節英名喪在了東吳書生之手!
呃,順便提一下,陸遜其實也不是書生。自入孫權幕府,再外任海昌縣令屯田都尉到夷陵之戰擔任方面軍統帥,從軍已有十七年,其間剿匪、練兵,行軍打仗不斷,身歷大戰小戰數十次。早已是個十足的老軍伍了,豈是演義中的書生。
-
8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劉備率領蜀國五萬大軍進攻孫權的吳國,以報失荊州關羽被殺之仇,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軍隊應戰蜀國。
陸遜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避敵鋒芒,找準時間,利用吳地的有利自然條件,擊敗劉備大軍,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積極防禦的典範。
劉備面對陸遜採取的防禦策略,也使用了各種方法加以破解,結果沒有發揮實質作用,加之勞師以遠,天時地利人和不在劉備一方,所以不能強攻。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1]
-
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劉備用兵多年,當然有自己的算盤。
事實上,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一些部署,瞞過了吳軍眾將。若非孫權、陸遜傑出的表現,劉備未必大敗。
第一件事:經營秭歸,策反荊州。221年7月,劉備開始徵吳。吳班、馮習迅速攻破了巫縣、秭歸。
攻取秭歸後,劉備經營秭歸5個月,未進軍。
劉備不急著進軍,是有自己的顧慮和算盤。
首先,秭歸必須經營好。
由於魏國已經奪取上庸,秭歸直接受到魏國的威脅。如果蜀軍貿然前進,側後將非常危險。
因此,劉備在秭歸臨江沿山,修築城池,以防備曹丕的威脅。
其次,劉備利用自己在荊州的影響力,開始策反。
劉備、關羽在荊州多年,而荊州地區,尤其荊南各郡的蠻族,都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如果劉備能得到響應,無疑十分有利!
可是,劉備的舉措被孫權挫敗了。
孫權任用劉備的荊州將吏,啟用武陵人潘浚為輔軍中郎將,且徵且撫,穩固了荊州。
結果,延宕5個月,除了武陵蠻沙摩柯在馬良的引誘下發兵響應,整個荊州風平浪靜!
第二件事:快速進軍,遭遇頓挫222年正月,劉備再次出發。
三峽地形狹窄,“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因此,必須以精兵迅速衝破窄口!
劉備以吳班、陳式為先鋒,令他們承擔突破的任務。
劉備選兵、擇將還是不錯的。吳班、陳式迅速擊敗了吳軍先鋒孫桓,圍其於夷陵道。
可是,陸遜深知:夷陵是“國之關限”,不能再退了!
於是,陸遜迅速組織兵馬,以宋謙為將,擊破蜀軍在夷陵道上的突出部,攻破蜀軍營寨5座。
由此,雙方轉入對峙!
陸遜在夷陵-猇亭站穩腳跟後,劉備很難從正面強攻突破!
夷陵以西,道路狹窄,又多茂密山林,蜀軍兵力難以展開。
即使蜀軍先鋒擊敗對手,開啟口子,蜀軍大部隊從狹窄地形前來,兵力投送效率也非常低,吳軍有充分的時間組織兵力將蜀軍趕出突破口,穩固防線!
可以說:劉備的急進險些得手,但陸遜精準的戰場選擇和快速的反應,使雙方轉入對峙!
第三件事:圍點打援+誘敵劉備正面進攻難以得手,遂採取“誘敵”之策。
劉備手中有一張牌:孫桓。
吳班、陳式擊破孫桓後,已將其圍困。
孫桓是孫權同族,一旦有失,誰也沒法交代!
因此,吳軍眾將紛紛請戰。
只有陸遜沉得住氣:孫桓深得眾心,城堅糧足,不必擔心!等我們擊敗劉備,自然就救了他了!
孫桓,及吳軍眾將皆以陸遜為怯!
圍點打援無效,劉備遂取“誘敵”之策。
劉備以吳班率數千軍棄船上岸,在平地紮營,挑戰!
自開戰以來,吳軍連戰連退,如果對立足未穩、如此囂張之敵都認慫,士氣必大挫!
於是,吳軍眾將再次紛紛請戰!
可惜,陸遜不是一般人。
他識破劉備計策,不輕舉妄動,劉備只得將吳班軍撤出。
可以說,在誘敵出動階段,劉備展現出一定的軍事謀略。
劉備的計策瞞過了吳軍多數將領,若非陸遜老成,劉備幾乎得手!
隨著劉備計策接連被識破,蜀軍頓兵難進,兵疲意沮,陸遜的反殺即將開始!
總的來說,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確實犯下了許多錯誤。
不過,劉備的軍事才能絕非一無是處。他在此戰的計策,也騙過了多數吳軍將領。若非遇上陸遜這樣的對手,勝負未可知!
最後,連擊敗他的陸遜都表示“備是猾虜,更嘗事多”,我們後人又哪來的底氣嘲笑劉備“不知兵”呢?
回覆列表
劉備夷陵之戰戰敗,可以說影響了蜀國此後的國運。至於劉備為何不採取強攻,不是不想,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劉備伐吳準備不足首先,要打贏一場戰爭涉及到從後勤補給到前線戰術戰略方方面面都需要考慮,而劉備伐吳本就遭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眾多大臣的反對,這就在內部都沒有完成統一戰線,更何況對付的不是小魚小蝦而是一方霸主東吳呢。
劉備的兵力嚴重不足史料記載,劉備伐吳的兵力並不超過四萬。
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三國志·文帝紀》三國志記載劉備伐吳,孫權上書曹丕,請求救援。既然孫權是向曹丕求援,那對劉備的兵力只能往多了報,或者如實上報。所以劉備其實伐吳的兵力並不多,還有其他兵力防守,防止曹魏偷襲。不僅如此,東吳本身水戰就強,有學者提出,劉備計程車兵水軍戰力遠遠不如東吳。
劉備伐吳將領缺乏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的時候,他的好兄弟關羽,張飛皆已身亡。五虎上將中的黃忠也已去世。剩下的馬超鎮守西羌,魏延鎮守漢中,趙雲因反對劉備伐吳,被派去江州。跟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的吳班、馮習、張南等連傳記都沒有,說明其戰力,將才令人質疑。
綜上所述,劉備倉促的伐吳,準備不足,雖然前期取得了一點勝利,但是最終卻依然不能迅速的拿下東吳,耗了那麼久的劉備不是不想強攻,而是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