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理諮詢師徐文嬌)
27歲的伊一,跟男友的感情總有些波折,尤其是每次男友外地出差時——常因一些說不上來的小事情,生氣,冷戰或吵架。
這兩年一直如此。
伊一接觸心理學後,感覺這種情況與自身有關,便來心理諮詢進行深層次探討。
每次男友出差,伊一理智上能理解,認為這是工作所需,但情緒上會焦慮、煩躁,甚至抑鬱孤獨。尤其聯絡不上或發信息男友不回時,她就會“情緒崩潰”,擔心男友對自己的愛在減少,男友對自己不夠關注,變得很抓狂,難以心平氣和。
此時,她會不斷call男友,“逼著”男友接影片,好好說上半小時,她的情緒才能緩和;若男友只簡短几句就掛,或態度略微不耐煩,或三心二意,伊一立馬怒火中燒,指責男友對自己不夠好、不夠關心……
冷靜時,伊一覺得男友還是很愛自己的,但情緒一來,就會懷疑男友對自己的愛,質疑男友的付出,對男友極度失望,對兩個人的未來走向悲觀絕望。此時男友無論如何安慰,伊一也難以接受。
時間久了,男友覺得伊一常無理取鬧,無事生非,難哄難伺候,也有些厭煩無奈。
伊一知道自己很愛男友,離不開男友,也想好好相處,但總是控制不了自己。她反思後認為跟男友的相處狀態,可能與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
伊一在家中排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小時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帶了弟弟在身邊,伊一和姐姐由伯父伯母在小鎮幫忙照顧。伯父伯母自己也有兩個孩子。
伊一的童年記憶中基本沒有父母的印象,也回憶不起任何被父母照顧、疼愛的畫面。她跟伯父伯母也不親近,因為伯父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很少跟家中小孩兒講話;伯母只關心她自己的孩子,很忙,根本管不了伊一姐倆。
無論伊一和姐姐多麼乖巧,學習多麼勤奮,伯母都不會看一眼,畢竟不是她的孩子,跟她沒任何關係。
唯一比較親近的只有姐姐,小時候兩個人經常睡一張床,並相約永遠不分開。伊一形容自己小時候像個跟屁蟲,一直跟在姐姐和姐姐的朋友後面,希望她們帶她玩。她沒有自己的朋友,她把這歸因於自己性格內向、自卑、比較害羞。
姐姐初中要住校,那時伊一才小學五年級,難以接受,連續一個月躲在被窩裡哭到睡著。
“那時感到特別孤獨、難過,覺得所有人都不要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伊一回憶說。
沒了姐姐的陪伴,伊一不得不去結交他人,幸運的是她學習好,同學也願意接受她,這才有了兩三個可以陪她玩兒的同學,但小學畢業後又各自遠去了。
伊一發現自己從小就很孤獨,不擅人際,玩得來的朋友極少,也沒有能處長久的朋友,常常玩著玩著就莫名散了。
在諮詢中,針對與男友的相處,我們先一起探討了伊一的分離焦慮。
在早期的成長過程中,伊一跟父母長時間分離,又未得到照料者伯父伯母的愛和照顧,常常感到被忽視、被遺忘。
這導致伊一一旦依戀上某個人,就特別不能耐受分離,一旦有分開的跡象,就激發內心深層的焦慮不安,認為關係是脆弱的、易碎的。
而且,因為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及時給予愛與安撫的早期照養者,她未能發展出安撫自己、讓自己安心下來的能力。
因此,與親密的人一分開,她的恐懼,分離的焦慮,難以忍受的孤獨感,會很強烈。在這些強烈的情緒感受下,採用一系列行為來“消滅”這些感覺,但往往“治標不治本”。
其次,伊一的信任感未發展好。
擁有良好的信任感,我們會覺得彼此可相互信賴,相信自己會被關照,並且對於人際關係的永續性有信心。
而缺乏信任感,常常導致我們時常懼怕他人的侵入、傷害,也擔心會被別人忽視、不在乎,內心深處有種永久性的孤獨感。
早期經歷分離、不被寵愛、未曾得到高質量的照養的成長經歷,讓伊一內心深處不相信他人會真心喜愛自己、關愛自己,覺得:一旦分開了,哪怕是物理上的分離,關係就會變淡、會斷掉、會消亡。
因此,在伊一的戀愛中,當兩個人出現情感的短暫分離,比如,男友因忙於事業而無意冷淡,或雙方有些小衝突等等,伊一會很緊張焦慮,難以接受“關係中存在一些的矛盾和不一致是正常現象,是可以修復的”,常採用一些過激、過急的言行與對方互動,讓對方感到無語、無奈、厭煩。
另外,對伴侶的處境缺乏共情的能力。
當父母或照養者對我們的需要不敏感,未真正理解我們的需要,沒有給予正確且恰當的迴應時,會導致我們也出現類似的困難:
難以明晰自己的內心需要,也難以從他人(比如伴侶)的視角看事情,難以理解他人(比如伴侶)可能有他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動機,難以對他的需求產生共鳴,對他的處境給予共情。
就比如說,伊一理解男友出差、在外奔波是非常辛勞的,需要充分的休息來保障精力。但這種“理解”只是理智層面的,是腦袋裡的,不是情感層面的,不是心裡那種“感同身受”。
因此,她常常不確定男友此時此刻真正的感受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難以體味男友“簡短几句就掛,或態度略微不耐煩,或三心二意”可能是男友真的太辛苦了就想休息、輕鬆一下。
好在伊一具有一定的自省能力,
會思考自己當時為什麼會那樣對男友,自己的心理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對目前的局面應負多大的責任,在這個事件中,是否有自己的問題;事情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樣;……
這是伊一的優勢,有利於提升她感知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減少破壞行為,解決她與他人(如與男友、朋友、父母)之間的相處問題,也是諮詢得以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出於心理諮詢保密原則,來訪者相關個人資訊和諮詢已進行修改處理)
(文:心理諮詢師徐文嬌)
27歲的伊一,跟男友的感情總有些波折,尤其是每次男友外地出差時——常因一些說不上來的小事情,生氣,冷戰或吵架。
這兩年一直如此。
伊一接觸心理學後,感覺這種情況與自身有關,便來心理諮詢進行深層次探討。
每次男友出差,伊一理智上能理解,認為這是工作所需,但情緒上會焦慮、煩躁,甚至抑鬱孤獨。尤其聯絡不上或發信息男友不回時,她就會“情緒崩潰”,擔心男友對自己的愛在減少,男友對自己不夠關注,變得很抓狂,難以心平氣和。
此時,她會不斷call男友,“逼著”男友接影片,好好說上半小時,她的情緒才能緩和;若男友只簡短几句就掛,或態度略微不耐煩,或三心二意,伊一立馬怒火中燒,指責男友對自己不夠好、不夠關心……
冷靜時,伊一覺得男友還是很愛自己的,但情緒一來,就會懷疑男友對自己的愛,質疑男友的付出,對男友極度失望,對兩個人的未來走向悲觀絕望。此時男友無論如何安慰,伊一也難以接受。
時間久了,男友覺得伊一常無理取鬧,無事生非,難哄難伺候,也有些厭煩無奈。
伊一知道自己很愛男友,離不開男友,也想好好相處,但總是控制不了自己。她反思後認為跟男友的相處狀態,可能與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
伊一在家中排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小時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帶了弟弟在身邊,伊一和姐姐由伯父伯母在小鎮幫忙照顧。伯父伯母自己也有兩個孩子。
伊一的童年記憶中基本沒有父母的印象,也回憶不起任何被父母照顧、疼愛的畫面。她跟伯父伯母也不親近,因為伯父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很少跟家中小孩兒講話;伯母只關心她自己的孩子,很忙,根本管不了伊一姐倆。
無論伊一和姐姐多麼乖巧,學習多麼勤奮,伯母都不會看一眼,畢竟不是她的孩子,跟她沒任何關係。
唯一比較親近的只有姐姐,小時候兩個人經常睡一張床,並相約永遠不分開。伊一形容自己小時候像個跟屁蟲,一直跟在姐姐和姐姐的朋友後面,希望她們帶她玩。她沒有自己的朋友,她把這歸因於自己性格內向、自卑、比較害羞。
姐姐初中要住校,那時伊一才小學五年級,難以接受,連續一個月躲在被窩裡哭到睡著。
“那時感到特別孤獨、難過,覺得所有人都不要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伊一回憶說。
沒了姐姐的陪伴,伊一不得不去結交他人,幸運的是她學習好,同學也願意接受她,這才有了兩三個可以陪她玩兒的同學,但小學畢業後又各自遠去了。
伊一發現自己從小就很孤獨,不擅人際,玩得來的朋友極少,也沒有能處長久的朋友,常常玩著玩著就莫名散了。
在諮詢中,針對與男友的相處,我們先一起探討了伊一的分離焦慮。
在早期的成長過程中,伊一跟父母長時間分離,又未得到照料者伯父伯母的愛和照顧,常常感到被忽視、被遺忘。
這導致伊一一旦依戀上某個人,就特別不能耐受分離,一旦有分開的跡象,就激發內心深層的焦慮不安,認為關係是脆弱的、易碎的。
而且,因為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及時給予愛與安撫的早期照養者,她未能發展出安撫自己、讓自己安心下來的能力。
因此,與親密的人一分開,她的恐懼,分離的焦慮,難以忍受的孤獨感,會很強烈。在這些強烈的情緒感受下,採用一系列行為來“消滅”這些感覺,但往往“治標不治本”。
其次,伊一的信任感未發展好。
擁有良好的信任感,我們會覺得彼此可相互信賴,相信自己會被關照,並且對於人際關係的永續性有信心。
而缺乏信任感,常常導致我們時常懼怕他人的侵入、傷害,也擔心會被別人忽視、不在乎,內心深處有種永久性的孤獨感。
早期經歷分離、不被寵愛、未曾得到高質量的照養的成長經歷,讓伊一內心深處不相信他人會真心喜愛自己、關愛自己,覺得:一旦分開了,哪怕是物理上的分離,關係就會變淡、會斷掉、會消亡。
因此,在伊一的戀愛中,當兩個人出現情感的短暫分離,比如,男友因忙於事業而無意冷淡,或雙方有些小衝突等等,伊一會很緊張焦慮,難以接受“關係中存在一些的矛盾和不一致是正常現象,是可以修復的”,常採用一些過激、過急的言行與對方互動,讓對方感到無語、無奈、厭煩。
另外,對伴侶的處境缺乏共情的能力。
當父母或照養者對我們的需要不敏感,未真正理解我們的需要,沒有給予正確且恰當的迴應時,會導致我們也出現類似的困難:
難以明晰自己的內心需要,也難以從他人(比如伴侶)的視角看事情,難以理解他人(比如伴侶)可能有他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動機,難以對他的需求產生共鳴,對他的處境給予共情。
就比如說,伊一理解男友出差、在外奔波是非常辛勞的,需要充分的休息來保障精力。但這種“理解”只是理智層面的,是腦袋裡的,不是情感層面的,不是心裡那種“感同身受”。
因此,她常常不確定男友此時此刻真正的感受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難以體味男友“簡短几句就掛,或態度略微不耐煩,或三心二意”可能是男友真的太辛苦了就想休息、輕鬆一下。
好在伊一具有一定的自省能力,
會思考自己當時為什麼會那樣對男友,自己的心理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對目前的局面應負多大的責任,在這個事件中,是否有自己的問題;事情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樣;……
這是伊一的優勢,有利於提升她感知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減少破壞行為,解決她與他人(如與男友、朋友、父母)之間的相處問題,也是諮詢得以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出於心理諮詢保密原則,來訪者相關個人資訊和諮詢已進行修改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