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慈安之死,是一件歷史迷案,有多種猜測的版本,正確的是哪個,現在也沒有定論。

    光緒七年(1881)三月十日,一向慈祥康健,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被宣佈“鳳馭上賓”,暴卒而逝了。訊息傳出,朝野震驚,因當時慈禧正患一場大病,幾乎不起,諭令各省舉薦名醫入宮治病。因此,當宣佈太后病逝時,大臣們以為是慈禧死了,入宮後才知是慈安。

    慈安之死,確實可疑。按照清廷官方說法:慈安太后“體氣素稱強健”,只是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痾,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既然說前一天只是得了一點小病,怎麼第二天就突然病重致死了呢?於是,各種傳說便接踵而至。 上圖電影《垂簾聽政》中的慈安太后

    一種說法,據傳咸豐帝早知自己死後,慈禧會不法亂政,因此,在臨終前,曾交給慈安一道親筆御旨,說慈禧如安分守己則罷,如她恃子為帝,肆意妄為,即以此手詔將其除掉。

    此事慈禧也微有所聞,成為一塊嚴重的心病。於是,慈禧對慈安執禮甚恭,百般討好。傳說一次,慈安得了感冒,久治不愈。據說慈禧曾把自己手臂上的一塊肉割下放到藥中同煎,送給慈安喝,慈安大為感動。在一次與慈禧歡宴後,屏去左右,追述往事,欷歔涕零,慈禧也感動得痛哭流涕。慈安忽然說:“我們姐妹現在都老了,說不定哪一天就要死了。我們相處二十多年,沒有傷過和氣。有一件東西,是先帝給我的,現在也沒有什麼用了。”說完,便拿出那份手詔,當著慈禧的面燒掉了。慈禧表面感激得淚流滿面,內心卻羞憤交加,暗藏殺機。過了幾天,慈禧給慈安送去了一盒她平時最愛吃的點心,慈安吃後不久,就被毒死了。

    有的版本還詳細到點心的品種,說是“餌餅”。還有所謂“太監回憶錄”說是傳膳過程中將藥放在了湯中,慈安死後,兩個傳膳太監也神秘失蹤。上圖清東陵中慈安陵

    另一種傳說,慈禧在光緒七年得的那場大病,實在不是一般的病,而是懷孕早產所致。相傳,慈禧好看戲,一位名角因相貌英俊,很受慈禧寵幸,經常召入宮中演戲。後來個人竟搞到一起,藝人每次入宮,往往夜不歸宿。一天,慈安有急事要找慈禧商量,沒有事先通報就去慈禧寢宮。當她進去時,發現慈禧不在宮內,風床上卻躺著一個男人。慈安大吃一驚,連忙退出。

    她把所見告訴了宮婢,讓她轉達慈禧。慈禧得知,十分驚恐,便毒死了藝人。由於兩人肆行淫亂,以至懷孕。慈禧亂服打胎藥,以致“大病”一場。御醫們都以血崩之症治之,久而無效。後來無錫名醫薛福辰入宮診視,表面上仍以血崩治之,實際上所用之藥都是產後補藥,這才治好慈禧的病。慈安太后透過多種方式委婉地規勸慈禧。慈禧懷恨在心,為了殺人滅口,便令人毒死了慈安。

    這些傳說雖然不盡可信,但慈安之死絕非正常病逝。

    大學士翁同龢在日記中也露出了蛛絲馬跡。據記載,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感冒,沒喝什麼。當晚卻傳出病亡的訊息。次日,翁入宮,看到十日的藥方尚在,早晨所開為天麻、膽星之類,據說因為慈安頭痛得厲害。中午一方未開藥,病人已神智不清,牙關緊閉。晚間開了兩方,只有些喝的藥,但慈安已進入彌留狀態,不能喝藥了。當晚,慈安很快離開了人世,桌上還有一張九日的藥方,但並未抓藥。其中緣由,翁氏百想不得其解。翁氏所見,可能是慈禧故意佈置的現場,藉以掩人耳目。

    不管什麼版本,都有一個共同點:慈安是被投毒謀害的。所不同的只是細節,當然此事也不可能從正史上找到確切的記載。

  • 2 # 看遍山川

    慈安太后的死和慈禧太后有沒有關係,這類深宮隱秘當然在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的,以慈禧的謀略狡詐,哪怕真是其主謀,各種證據也會抹得一乾二淨。只有在翁同龢的日記裡能看出慈安的死非常突然,從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早上患感冒,到當晚就離開了人世,確實不太正常,令人不解。

    慈禧太后一生權力慾望膨脹,積極參與朝政。而咸豐皇帝早已覺察到慈禧在政治上那顆不會安分守己的心,臨終前給予慈安密旨,有臨機處置任何人包括慈禧的權力,並受“御賞”印,對慈禧的獨攬大權是一種極大的掣肘和威脅。

    慈安太后的離世,誰是最大受益人,這一點心照不宣,從辛酉政變前後來看,先向對手示弱,麻痺對方後一擊致命,慈禧這個權力偏執狂的政治手腕非同尋常。慈安為長,禮制束縛,是慈禧專權道路上的絆腳石,是隨時懸在慈禧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所以慈禧有作案的動機。

    慈安太后對政治權力不是很感興趣,喜靜恬清,為人忠厚。這一點可以從她作為咸豐皇后,沒有子嗣,有權把慈禧的兒子領過來扶養,但她並沒有那樣做,在咸豐死後,讓同治生母慈禧和她這個嫡母同居養心殿,共同扶養年幼的同治皇帝。

    一般認為,在倆人長期合作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大的矛盾,一直到同治八年安德海事件,才是兩宮太后矛盾有所體現。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了功,又得到慈禧的恩寵,和所有史上得到主子喜歡的太監一樣,氣焰囂張,行為跋扈。奉慈禧私令出宮採辦,這已經違反了祖制,一路上還龍旗招展,高調鋪張,被山東巡撫丁寶禎以假冒聖命逮捕。

    慈安太后本來就對安德海平時的所作所為極大不滿,趁此機會召開軍機大臣及內務府總管議安德海的罪,並下令就地正法,慈禧無奈遷延數日後被迫發下諭旨。安德海之死肯定讓慈禧感到慈安太后是自己進一步擴大權力的最大障礙。

    而那道咸豐授予慈安隨機處置的密旨,讓慈禧惶恐不安,對慈安敬畏有加,不敢造次。慈禧用了各種手段,百般討好,在連哄帶騙下,慈安太后放鬆了警惕,在一次宴席上,當著慈禧的面燒了這份“救生符”,最大的忌諱解除了,慈禧該動手了。

    野史中有一說法,慈禧和一個戲子在宮裡相好,被慈安知道後,讓慈禧十分害怕,慈禧也為了將來獨攬大權動了害死慈安的念頭。是這個原因,還是安德海的事,不管什麼事由,慈安一定是讓慈禧如鯁在喉,而去之為快,只不過是時機成熟是否,而密旨的銷燬讓慈禧肆無忌憚。

    至於慈禧用的什麼辦法害死慈安的,有送毒點心說,有命太醫用不對症下藥說。這所有一切只能是後人猜測,如要更確切的細節真相,也許只有確鑿證據的史料發現。

  • 3 # 千秋文史

    慈禧害死慈安的說法多是野史傳聞,缺少說服力,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對慈禧的權力沒有任何的威脅和影響,所以慈禧根本沒有必要逼死或者毒死慈安。

    從《翁同龢日記》看慈安去世的過程

    慈安去世過程,翁同龢在他的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而且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脈案、藥方和病情的進展情況,可以從中瞭解慈安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上八點前後)仙逝”。依據這一病情進展的記載,慈安多是因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致,而關於醫學上的論證,這裡就不過多的分析了。

    《翁同龢日記》中關於慈安病史的記載

    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老毛病。為啥說老毛病呢?我們還得從《翁同龢日記》中看,在《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當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這次生病24天,從“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看,應該屬於中風前兆,只不過病情比較輕,最後恢復了。第二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當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了,“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菔子”。這次所誒的“厥逆”依舊是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還是由於治療及時,沒有後遺症。

    病發的背景

    當時慈禧生病了,暫時由慈安一個人獨理朝政,我們知道慈安不善於擺佈朝政大事,心裡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感覺身心疲憊是在所難免的。慈安在病發前,有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感覺沒有大毛病,但從面色判斷,她的血壓很高,有可能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慈安太后是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不是傳聞野史中所說的被慈禧害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寶釵離開大觀園一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