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分資管

    我以前看到很多答案涉及的東西很多,我不太同意,我覺得就是沒得選,橫向比較的結果就是它。

    以下是一篇來自科學人的文章:

    人類對黃金的態度挺詭異的:化學上講,這貨沒什麼意思——幾乎不跟其他任何元素髮生反應。然而,在化學元素週期表的118種元素當中,唯有金子被我們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挑中作為貨幣流通。為什麼呢?

    為什麼不選鋨、鉻,或氦氣呢?沒準可以選?

    簡單的排除法

    我不是第一個問這個問題的人,但我問的地方絕對是最適合的。我現在大英博物館《前哥倫布時期黃金文物展》的展覽現場。就是在這裡、在一塊純金打造的護胸甲旁邊,我遇見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化學家安德里亞·塞拉(Andrea Sella)。

    他掏出一張元素週期表。

    “有些元素很好排除。”他指著元素週期表的最右邊,“這邊是稀有氣體和鹵素。氣體註定當不成好貨幣,總不能叫人整天帶著個小藥瓶走來走去不是?”

    “還有一件事,它們是無色的。你怎麼知道瓶子裡裝的是什麼?”

    兩種(常溫常壓下)液態的元素——汞和溴——也不實用。而且它倆都有毒,要用來當錢用可不是個好特點。同理,砷和其他有毒的元素也可以劃掉了。

    塞拉又轉向看錶的左邊。“這裡的大部分元素也都能排除,”他很有把握。“鹼金屬和鹼土金屬都太活潑了。很多人都記得在學校裡把鈉或鉀丟進盛水的燒杯裡,會發生滋滋的響聲,在水面上跳——會爆炸的錢怎麼說都不是個好主意。”

    類似的理論也適用於另一類元素——放射性的:你不想錢令你得癌症吧。所以,釷(Th)、鈾(U)和鈽(Pu),還有整整一批人工合成的元素,比如鑪(Rf)、Uup(第115號元素)、鑀(Es)、 (Sg)都不行。後面這些元素都只在實驗室裡存在很短的時間,然後就開始衰變。

    還有一組叫“稀土元素”,實際上大部分都不如黃金稀有。問題是稀土元素很難用化學方法區分,因此你很難知道揣進兜兒裡的究竟是哪種“土”。

    好了,這下我們就只剩元素週期表中間的“過渡金屬”和“後過渡金屬”了。這49種元素裡面包括了一些很常見的名字——鐵、鋁、銅、鉛、銀。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重大缺陷。

    稍靠左邊一些我們有非常堅硬、耐磨的金屬,比如鈦和鋯。但這些金屬的問題是極難冶煉,你把爐子加熱到上千攝氏度才能從鈦礦石當中把鈦提取出來。古時候的人還沒有這種高階裝置。鋁也很難從礦石中提取,而且鋁本身太軟,不適合做硬幣。

    化學符號:Au(來自拉丁文的“Aurum”)

    原子序數:79

    重量:196.97

    “惰性”金屬之一,在普通環境中不易氧化

    用於珠寶、電子、航空航天和醫藥產業

    有說法認為地球上的黃金都源自隕星

    主要出產國:中國、澳洲、美國、俄羅斯

    過渡金屬中的其他元素都不穩定——溼了容易生鏽,就是保持乾燥,在空氣中放久了也容易氧化。譬如鐵,理論上鐵做為貨幣很有前途,看起來好看,打磨了以後還有漂亮的光澤。但生鏽是個大麻煩,除非你一點都不接觸水,否則鐵很容易就生鏽了。

    “會自己貶值的貨幣可不是個什麼好主意。”塞拉說。

    我們基於同樣的理由排除了鉛和銅。兩者都容易生鏽。以前都有人把它們作為貨幣,但都沒有延續下來。

    好了,看看還剩下什麼?

    “值錢”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在118種元素中,我們現在還剩下鉑(Pt)、鈀(Pa)、銠(Rh)、銥(Ir)、鋨(Os)、釕(Ru)和我們的老知交——黃金(Au)和白銀(Ag)。這些金屬也曾被稱為“惰性金屬”,“惰”是因為它們幾乎不跟其他元素髮生反應。

    而且這8種金屬也很稀有,符合用作貨幣的一個重要要求。就算鐵不愛生鏽,它也不太適合作貨幣,因為鐵太多了,到處都有。如果鐵做了貨幣,你到哪兒都得裝上一大坨。

    而除了金和銀以外,其他的6種金屬都和鐵有正好相反的問題——含量太少了,因此鑄造成貨幣單個的體積必須很小,很容易弄丟。它們冶煉起來也不容易——鉑的熔點是1768攝氏度。

    這樣,我們就只剩下了兩種金屬——金和銀。它們兩個都足夠稀有,但還談不上罕見到沒法用的地步。兩者的熔點都相對較低,容易鑄造成金幣銀幣、金條銀條或珠寶。銀也會“生鏽”,它會與空氣中微量的硫發生反應,表面變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尤其看重金子。

    結果,金子之所以這麼珍貴,正是由於這貨在化學上一點意思也沒有。黃金的相對惰性意味著你可以用黃金精心打造一隻美洲虎,在1000年以後仍然可以在倫敦市中心的博物館陳列櫃上找到它,完好無損,一如當初。

    那麼,從這個元素排除法當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呢?作為貨幣,首先,你不需要有任何內在價值。一種貨幣之所以值錢,是因為我們人類社會賦予了它價值。其次,貨幣還需要化學性質穩定、容易攜帶、沒有毒性,而且還得比較稀有——你要是知道世界上黃金一共有多少,大概會嚇一跳。

    如果你把世界上每一隻金耳環、每一枚金幣、每一丁點電腦晶片裡的金子、每一座前哥倫比亞時代的黃金雕像、每一個結婚戒指都收集起來,你約莫總共只能得到一個20米見方的金塊。

    但稀有和穩定還不是全部。還有另外一個顯著優點令黃金在元素週期表中脫穎而出。

    那就是,黃金是……金色的。

    金子為什麼是金色的?塞拉表示,科學家直到最近才解開黃金顏色之謎,答案就在原子結構。“單靠量子機制並不足以解釋金子為何是黃色的。”塞拉說。“金元素的原子質量很大,電子運動速度太快,必須要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考慮才行。”

    Sunny照在其他金屬元素的單質上時,會被直接反射回去,唯獨金元素的原子會吸收光譜中藍光附近的一點點光,因此純金才有了那種金燦燦的顏色。元素週期表裡的金屬,除了金和銅之外,都是銀白色的。而且上面已經說過,銅容易生鏽,在潮溼的空氣中不多久就覆滿綠色。這就使得黃金獨具特色了。

    “黃金作為貨幣的另一個秘密就是,”塞拉說:“它美得令人難以置信。”

    黃金不再流通的原因

    但為何黃金不再作為貨幣流通了呢?

    一切的開始是在1973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決定放開美元與黃金的掛鉤。尼克松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美國沒有那麼多的黃金來擔保她印刷的鈔票了。以後,國際上流通的每一種主流貨幣都成了名義貨幣,法律規定你必須接受它作為支付手段,但它實際上沒有任何價值。

    這就是黃金的問題:它的供應無關經濟需求,只取決於你開採出來的量有多少。

    在16世紀,南美洲的發現以及那裡豐富的金礦脈導致黃金價格出現了巨大的回落,換言之就是其他所有東西的價格大幅上揚。但從那以後,問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黃金的供給太缺乏彈性了。許多國家透過取消本國貨幣與黃金標準的掛鉤,躲過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這樣做使他們想印多少鈔票就印多少鈔票,讓經濟再次通脹。

    而另一方面,對黃金的需求量變化很大,考慮到供應量固定,黃金的價格就會隨需求出現劇烈波動。例如,金價從2001年年初的260美元/盎司,2011年9月達到高峰的1921.15美元/盎司,又回落到目前的1230美元/盎司。2020年4月15日1714美元/盎司。這樣的表現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穩定的價值貯存。

    所以,借用丘吉爾的話說,黃金這種元素是能想到的最糟糕的貨幣——除了所有其他的元素之外。 —— 節選於《科學人》

  • 2 # 微金

    首先搞清楚什麼是財富,即:只有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實物或者勞務才是真正的財富。貨幣本身不是財富,只是貨幣可以方便地“購買”到真正的財富,所以,只能說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如果非要說貨幣是財富,那麼對應於真正的實物財富,我們只能說貨幣是一種“虛擬財富”。

    我們再來看貨幣,貨幣分為信用貨幣和實物貨幣,我們說貨幣是“虛擬財富”一般是指信用貨幣,它需要政府背書,以政府信用”抵押“的”負債白條“。而黃金貨幣則是實物商品貨幣,它不需要任何政府信用背書的貨幣,故它能夠世界通行。

    所以,從實物商品的角度上來說,黃金是真正的財富,因為它可以用在人們的佩戴裝飾功能,用在工業、醫藥、電子等領域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相反,各個國家發行的紙鈔貨幣,則是一張借據,在各個工業電子醫藥等領域及不能夠吃也不可以當作原材料,由於它只能夠換取這些領域的東西,所以紙鈔只是財富的”代表“,例如美元就是這樣。

  • 3 # 浦發金服
    一、黃金是很好的避險價值

    黃金曾經的貨幣屬性價值,使得黃金具有很好的避險價值。可能都聽過一句話,亂世買黃金。黃金是貴金屬,價值高,是一種獨立的資源,不受限於任何國家或貿易市場,它與公司或政府也沒有牽連。

    二、黃金能保持久遠的價值

    商品在時間的摧殘下都會出現物理性質不斷產生破壞和老化的現象。不管是房產還是汽車,除非被某個名人使用過,不然經過歲月的磨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貶值。而黃金由於其的特性,雖然會失去其本身的光澤,但是其質地根本不會發生變化。表面經過藥水的清洗,本身還會恢復其原由的容貌。正是由於黃金是一種恆久的物質,其價值又得到了國際的公認,所以從古到今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經濟角色。

    總的來說,由於黃金的避險價值和保值價值得到世界的公認。因此,黃金才是真正的財富,才是世界通行的貨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畢業女孩子為啥割雙眼皮的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