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嬸麗姐

    這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 2 # 渴玉難求

    作者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

  • 3 # 青青吾心

    《惠崇春江晚景》這兩首詩是蘇軾為宋初九僧之一的惠崇所作畫《春江晚景》所作的組詩。第一首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描寫早春時節的景象,從植物到動物,從視覺到觸覺,無不體現出詩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敏銳的感知能力,春天來了,萬物都甦醒了,紛紛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春天的迎接,處處都是生機和活力。詩人此時官場並不如意,也是藉此表達他想在仕途也能順應春天的時節有些作為。

    第二首詩相對陌生些,這是一幅大雁北飛圖,詩人用了擬人手法,將其中兩隻差點掉隊的大雁比作北歸人,又更一步對心理進行描寫,想必覺得北方現在風雪還多,想在這邊再待些時日吧。有種對大雁的同理心,和對處於不順意環境下的感同身受。

  • 4 # 江湖夜雨92

    《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為朋友惠崇和尚所作的一幅畫所題寫的絕句。第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第二首就鮮為人知了。

    其一為: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為: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指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兩首詩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呢?僅僅是愛惜,喜愛春天嗎?咱們一起來走進詩歌吧。

    春意越來越濃了,竹林外,江水上漲,江畔,有幾枝灼灼的桃花剛剛綻放,幾隻野鴨在水上游來游去,野鴨該有多麼開心,最先感知到江水變暖。顏色青蔥的河灘上,遍地是鮮嫩的簍蒿,和剛剛發芽的蘆筍。此時,正是一群群河豚,逆江而上的時候。簍蒿,在古代,是南方家家都很喜歡吃的野菜,如此新鮮的簍蒿,蘆芽刺激著蘇軾的味蕾,他很自然地想到了一道美食,河豚燉蘆蒿,蘆芽。所以,蘇軾最後就隨口來一句神來之筆,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河豚畫面上本沒有,是詩人的想象而已,這就叫虛寫,因此達到了虛實相生的效果。

    第一首是正面描寫春天,第二首是從側面反襯江南之美。仲春是大雁北飛的時節,可有那麼兩隻大雁總是想脫離團隊,如北歸的人一樣,依依不捨。因為它們知道,北方的大漠仍春寒料峭,風雪交加,氣候惡劣,還想在江南多待半個月。蘇軾年輕時曾在杭州做通判,時間不長,就被調到北方密州做太守,這首詩很可能是他北歸時做的,所以蘊含著自己的身世之感。

    結束語:讀蘇軾的詩詞,我們總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律動,一種人生的豪邁與灑脫。在這首詩中,有碧綠的江水,粉紅的桃花,肥碩的簍蒿,鮮嫩的蘆芽,活潑的野鴨,一切都是那麼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所以詩歌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江南美景的愛惜,喜愛之情,也表達了詩人的不捨,和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

  • 5 # 鬱輪

    惠崇,“九僧”之一,。

    在葛立方的《韻語陽秋》中,說惠崇“善為寒汀煙渚,瀟灑虛曠之狀,是謂惠崇小景,畫家多喜之。”

    當時西昆體盛行,九僧不滿西昆體的浮豔詩風崇奉晚唐賈島、姚合一派,互相唱和,作品多寫隱逸閒趣及林下生活,風格清奇雅靜。

    大部分以清緊為主,而益以佳句,神韻孤遠。

    附一張《沙汀煙樹圖》。

  • 6 # 天天讀詩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時節)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後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資訊。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緻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 7 # 時代藝術臻藏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全文)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一首詩,詩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最後,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影”,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

  • 8 # 小話詩詞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蘇軾的題畫詩,所謂的“題畫詩”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題寫在畫作上的詩,題畫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題畫詩把無聲的畫和有聲的詩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使畫意與詩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以說題畫詩是中國傳統書畫的特徵之一。

    這兩首題畫詩,是蘇軾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是蘇軾題寫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畫作上的兩首詩歌。兩首詩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還是按照我一以貫之的回答方法:在賞析詩歌所表達的感情之前,先把畫作的作者惠崇和題詩的作者蘇軾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後再回答樓主的問題。這樣就能“知人論詩”,也能較好地將問題回答精準。我先說一下畫作的作者惠崇。

    惠崇其人

    惠崇,宋初著名畫家,福建建陽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僧人,惠崇就是他的法號。宋代著名畫家郭若虛著有《圖畫見聞志》一書,這是一本記錄繪畫理論和繪畫歷史的專著。

    在書中郭若虛對惠崇是這樣記載的:“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書影)

    根據郭若虛的記載,可以知道這樣的資訊:惠崇善於用工筆細描鵝、大雁、鷺鷥等鳥類,尤其善於描繪“寒汀遠渚”,也就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或者小沙洲,而且惠崇的畫作具有瀟疏曠遠的特點。

    蘇軾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曾評價過惠崇的畫作,黃庭堅還專門寫詩說“惠崇筆下開生面,萬里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

    從黃庭堅對惠崇畫作的評價可知:水波、植物、斜陽、水禽是構成惠崇畫作的主要素材。

    (黃庭堅書法作品)

    此外王安石在《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中,也有“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這樣的詩句。可見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畫作的,他非常讚賞惠崇的繪畫技法,由此也可見惠崇的畫作在當時是享有盛譽的。

    由於年代久遠以及畫作的不易儲存,惠崇的畫作流傳下來的很少,今存惠崇的畫作只有三幅:《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秋浦雙鴛圖》。

    《沙汀煙樹圖》為絹本設色,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水流緩緩,斜分兩岸,沙洲橫臥,近岸處有水草浮萍,兩岸植株茂密。曠遠飄渺,墨色淡雅史《沙汀煙樹圖》的最大特色。

    (印有乾隆印章“古稀天子”的惠崇《沙汀煙樹圖》·區域性·遼寧省博物館藏)

    惠崇的《溪山春曉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呈現的是江南山水。整個畫卷以崇山峻嶺為背景起伏相接,山上樹木蔥鬱,岸邊楊柳依依。河中間舟船飛禽,寧靜致遠。山色湖光交相輝映,畫境空靈渺遠是《溪山春曉圖》最大特色。

    (惠崇·《溪山春曉圖》·絹本設色·區域性·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惠崇的《秋浦雙鴛圖》,今存於中國臺北故宮,此圖大小與《沙汀煙樹圖》相近,岸邊荷葉殘,蘆葦枯敗。洲渚之上,一對鴛鴦水鳥停息在岸邊,一隻轉頸梳理著自己的羽毛,一隻定睛看著前方,兩隻鴛鴦惟妙惟肖。素雅的設色也使秋意更濃。

    (惠崇·《秋浦雙鴛圖》絹本設色)

    從以上惠崇現存的畫作來看:山水相映,水渚飛鳥,淡雅疏曠,明亮曉暢是他的畫作的共同點。但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今已失傳,我們無法一睹畫中景緻,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是一幅絕好的畫作。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可以從這三點上得出這個結論:一來根據宋代畫論和筆記中對惠崇的評價和介紹;二來可以對比參照惠崇今存的三幅繪畫作品;第三就是蘇軾留下的詩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書法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我們從蘇軾的兩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惠崇的《春江晚景》一共是兩幅:一幅是春江鴨戲圖,一幅是春江飛雁圖。

    蘇軾是否懂得繪畫鑑賞和點評

    蘇軾,北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在詩、詞、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這裡有一個問題要交代一下,樓主問題中的這兩首詩既然是蘇軾的題畫詩,那麼蘇軾懂繪畫嗎?

    答案是肯定的,蘇軾不光懂得繪畫的鑑賞,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繪畫大師,他還提出了許多繪畫方面的理論。

    (蘇軾傳世名畫《古木怪石圖》)

    蘇軾在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就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就提出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繪畫創作理論。

    如在《書蒲永升畫後》一文中,蘇軾提出畫水的重要技法,他認為:畫家畫水有“死水”、“活水”的區別,並認為一切藝術作品,不但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如蘇軾在文中寫到:“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為至妙矣。”

    在《書蒲永升畫後》一文中,蘇軾還說“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

    從蘇軾對畫水的理論上看,他是深得繪畫藝術奧秘的。

    (蘇軾《瀟湘竹石圖》·絹本水墨·藏於中國美術館)

    蘇軾的《瀟湘竹石圖》中的遠山煙水、風雨瘦竹,近水與雲天,蹲石與遠山,筱竹與煙樹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畫作展現的正是湖南省零陵縣瀟、湘兩條江河交匯處遙接洞庭湖的蒼茫景象。

    由此可見蘇軾對繪畫是很專業的。他在畫評《韓千馬十四匹》一文中,自稱“蘇子作詩如見畫”,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蘇軾不光善於繪畫,而且他是一位很專業的繪畫鑑賞家和點評家。

    蘇軾詩文出色,加之對繪畫有著很高的鑑賞能力,所以當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圖》後,欣賞之餘,題寫下這兩首詩作的。蘇軾對惠崇畫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態描寫非常生動,而且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一首題寫在春江鴨戲圖上的詩作,蘇軾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他以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全詩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畫以詩傳,詩如見畫。尤其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的第一首,還成為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中的一篇選編篇目,也可以說是一首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的詩歌。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是《古詩三首》,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是其中之一)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賞析

    詩作開篇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是蘇軾對惠崇畫作遠處靜景的描寫。詩人蘇軾隔著畫作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資訊: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次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詩人對近處動景的渲染:春江水面,一群活潑的鴨子在自由地浮蕩,撲騰嬉戲。竹桃與水鴨,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岸上竹外與江中綠水,一遠一近,層次分明,富有圖畫的縱深感。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詩情”與“畫意”最為融洽。蘇軾透過鑑賞畫作時產生的聯想,以鴨的感受寫出了人的感受。江中有群鴨戲水,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經暖和了。接下來的“萎篙滿地蘆芽短”一句,是對畫境的繼續描摹,是眼前最近處的景物。“萎篙”,即白篙,一種野草,可以入藥,也叫“茵陳”,民間有“三月的茵陳四月的蒿”的說法。

    “蘆芽”,蘆葦的嫩芽,也叫蘆筍 。在長江下游,鮮嫩的“萎篙”和“蘆芽”都是春季的新鮮蔬菜,也是河豚魚的食料,而做河豚魚羹,都要用新生蘆葦的嫩芽作配料。這樣,就為後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筆。

    以上三句,是詩人對“春江晚景”的具體、真實地描繪,直接地再現畫面形象。

    結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一種海魚,肉味鮮美,但是肝勝、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專業人員處理才可以成為食材。

    南宋著名詩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寫到:“浙人食河豚於上元前,常州江期最先得,方出時,一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二月後,日益多,一尾才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

    惠崇的畫作中雖然沒有描繪河豚的動向,但詩人蘇軾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

    蘇軾就是透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在蘇軾眼裡,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

    蘇軾用“三兩枝”、“蘆芽短”以及“河豚欲上”,又巧妙地暗示出這正是一個萌動的春天,因而更能挑逗起人們美好的遐想。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在蘇軾的這首詩裡,詩人把“詩情”與“畫意”融 為一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詩中緊緊扣住“春江晚景”這個中心,從最足以顯示畫意特徵的景物著筆,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蘆芽”,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經結束,一個生機盎然的暖春已經來到。

    我們雖然沒有見過惠崇畫的《春江晚景》畫卷,但讀到蘇軾這首詩,眼前就彷彿出現一幅活生生的圖畫:春水初生、綠竹猗猗、桃花綻放、群鴨嬉水,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詩情畫意顯得是那樣活潑生動,多采多姿,那麼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賞析

    本組詩中的第二首詩的知名度顯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但詩作的創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開篇“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兩句是對惠崇畫作中“飛雁圖”的描繪,詩人筆下的“飛雁圖”是: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不捨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

    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捨的幾隻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第三句“遙知朔漠多風雪”,也是擬人化的寫作手法,詩人給北歸的大雁賦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

    結句“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畫作由靜態轉變成了動態,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總結

    惠崇的《春江晚景》畫作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我透過介紹惠崇今存的三幅畫作《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和《秋浦雙鴛圖》;透過惠崇那個時代人們對他畫作的評價。我們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畫家,他善於描摹水鳥和植物,而且水波、斜陽、汀渚都是構成其畫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卻留下了蘇軾的兩首題畫詩,在蘇軾對惠崇畫作的傳神描寫中,讓我們可以想到惠崇畫作所呈現出來的景物,這一點就很重要了。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這兩首題畫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

    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可以這樣說:惠崇的畫和蘇軾的題畫詩兩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算去一個新的城市找工作,但是沒熟人!怎麼安排去好,網上投簡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