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道三尺
-
2 # 胡代泉
修道不易,得道也不難。難的是終身要養道,養道就是養性,修行明心見了性,算是得道。你要使心性不死而生萬法,就必需要養性,明心見性後還要養幾拾的性才能圓滿。不是得道就圓滿了,在這個渾濁的世界裡打滾,還有可能失道。失道容易,在想得道就很難。得道後幾拾年的滲悟要想不失去,就不要進入塵世,要無為,要無所作為。要自性圓滿了,來去自由了,實在可靠了,才可以岀世說法,普渡眾生。否則就是瞎子牽瞎子。
所謂“修道”,要看您修的是哪一“道”。
又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我個人的修行來言,與各位分享如下。
一、立“道心”
每個修行者對“道”的理解不同,所追求的“道”也就不同。我追求的道,很難用直觀的句子來描述,粗淺的已一些詞彙密集表達一下:自然、和諧、不忤逆、對大家好的、與社會核心價值觀一致的。
“夫道心者,立於志,起於行,化於為,爭而不取,順而不逆,行而不亂。”
我的感悟是,只有自己的“道心”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利他”的,行動是建立在思考分析之後的,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又能夠變通方式不改變主要“三觀”的,才是可以“立”得住的“道心”。
“道心”穩固,才能談到後面的修行。
二、善“道行”
修行從字面簡單理解,“修”可以理解為“學習”,“行”可以理解為“行動”。
簡而言之,我理解的“道行”,是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將之付諸於行動之中的過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打坐”“誦經”“做法事”這樣的行為。
善,不僅僅是表面意義的善良,行善,引申義是“善於”,“精通”。
綜合來看,要想提高自己的“道行”,要善於學習和思考問題,能夠在自己“道心”的基礎上去“善行”,這樣才是“道行”。
舉例子:
小區中有很多流浪貓,愛貓人士定期不定期的餵養,討厭貓的居民被貓叫騷擾。作為修行者,如何去“善行”?
1、我的做法是不參與餵養,同時忍受貓叫的騷擾。因為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達成這個矛盾的解決,修行者要“觀己”,就是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
2、從一些資訊渠道看到有組織的關愛小動物行為,比如收養,可以提供資訊給他們。儘自己所能,從大規律來看,這些有組織的行為會對流浪貓給予比小區流浪更好的照顧。
3、自己說的上話的鄰居抱怨貓叫擾民的時候,勸慰一下,減少抱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流浪貓的境地,讓他們多一些理解,如果對方不聽,拂袖而去,再也不提。因為“人”相對於“流浪貓”而言,與我的生活更貼近。
4、自己丟垃圾的時候,食物殘渣和塑膠尖銳物品分開扔,以免誤傷。因為動物的天性中有獲得食物的本能,不能因為我知道它們的這種本能還不經意間誤傷它們,此為“不仁”。
三、凝“道骨”
這裡說的“道骨”,可不是飛簷走壁乾坤大能的肉體仙法,而是“精神”、“氣質”。
我們生活中遇到一些修行的人,會很明顯的感覺他們與別人不一樣,是那種突出的“氣場”,其實就是一個人“堅定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實現”過程中產生的“氣質”。在軍人身上也能感受到這種不同。
凝練“道骨”,是一個多方面約束自己行為的過程,讓自己“變成想要變成的樣子”。
1、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擴充套件自己的見聞,有利於更好的瞭解社會和環境,遇到問題不慌亂,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處亂不驚”是一種“道骨”。
2、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去“利他”,幫助別人,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並且樂於幫助別人是一種“道骨”。
3、明辨是非,很公正的去看待一些問題,會得到大家的認可,被人認可是一種“道骨”。
4、善語良言,好好說話,不諷刺,不挖苦,是一種“道骨”。
所以,在逐漸凝固一種或者幾種“道骨”的過程中,會慢慢形成自己獨特的“氣質”,很多前輩的高德大能,被大家讚譽為“仙風道骨”不無道理。
四、悟“道”
修行其實不是人人可以做的,但是也是人人可以做的。
上面的話聽起來有些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因為“聰明”或者說“有道緣”的人,對修行中的問題看的很透徹,少走彎路,修行的速度很快。而“無道緣”的人通常很難通曉一些晦澀難懂的道理,看待事物比較片面,修行起來容易誤入歧途。
由此可見“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修行者“道行”的高低,有些“後天”的所為是補不了“先天”的。
但是這些也不妨礙哪些善良可愛的人們修行自己,透過自己的努力帶給他人和社會應有的貢獻。
綜上個人的一些感悟,與各位分享,回到提問的問題上,“修道”者若要鞏固自己的修行,應該不斷的去“修”和“行”,兩者缺一不可。
另外,有人始終對“修道”的“法門”“功法”感興趣,下面這段經文送給各位,有道者得“知”。
“大道謂之法,謂之能。道乎,法乎,孕於先天,生於中天,行於後天。諸天之法者同,日月星辰有法,人與鳥獸皆有法,行法,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