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大乎
-
2 # 史名茅臺深圳安徽人
忠孝完全可以兩全。百善孝為先,孝敬守道是根。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時空縮短,地球都是一個村了。
忠孝不能兩全,那是指遠古時代,區域所造成的,好男兒志在四方,才有"兒行千里,母擔憂"的牽掛。即使古時候也可做到忠孝兩全。不孝,哪有忠?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不孝敬前輩?要是忠的話,可能也是這個"忠"?古時,由於距離問題,生活兩地,導致不能在身邊敬孝,有孝心的人,還是有幾多方式方法敬孝。如今,交通發達便利,即使生活在一起,一個城市小區,不孝,即使再忠,那就是騙人的。一個人連孝心都沒有,他會忠嗎?若忠,也是暫時的,帶有目的性。凡有孝心的人,值得交往。大孝就會有大忠。有了孝的基礎,就會有真正的忠。
忠孝兩全其美。
-
3 # 朱八戒CC
自古忠孝兩難全,過去是那樣,現在還是如此。但是對於忠孝二字的理解,又是各人有所不同。如果是在父母身邊工作,當然是可以做到忠孝兩全,如果離家千里之外,不可能忠孝兩全。儘管現在交通發達,回家方便,手機影片,也可天天問長問短,但對於年邁的父母來說,與床前盡孝畢竟是兩回事。
多少的兵哥哥,多少的公安民警,多少的消防戰士,為著祖國神聖的領土,為著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為著千家萬戶的歲月靜好,他們盡忠盡責,誓死捍衛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著精忠報國,甘灑滿腔熱血,甘願付出大好的年華和青春歲月。在寧靜的夜晚,在月光之下,他又是多麼地思念著父母。他們能夠衛國盡忠,卻難以為父母盡孝。但是他們的付出確是盡到了對祖國和人民的大孝與大愛,他們是把祖國和人民當作自己的再生父母。
多少的國企單位工作者,多少的在外務工人員,多少站在講臺和手術檯的教師和醫生,他們都是建設共和國的先鋒力量。他們忠於職守,默默無聞,辛勤地工作,無私地奉獻,這就是對祖國最大的忠誠。祖國的強大,中華民族的復興,凝集著他們的心血和汗水。忘我的勞動,又哪有精力顧得上遠在家鄉的父母,他們只能是心生慚愧。
人人都有孝心,人人都想盡孝,人人都懂得更要盡忠。在忠孝不能兩全,當然應該以忠於祖國和人民的大局為上,通情達理的父母,也能理解,也能為有這樣的好兒女感到滿足和自豪。
回覆列表
“忠孝”問題是傳統文化的主軸、倫理道德的最高規範、中華民族的的普世價值,世間一切人在世為人、安身立命的最終行為準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必選項。
“忠”、“孝”是人生內外行為圭臬,但自古以來“忠”、“孝”就不是對立的,而是緊密聯絡、對立統一的整體,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外化,有時為適應特定時期現實政治需要所突出的“忠”、“孝”隔離的說法,不是真的認為忠孝完全對立,只能單選,而是為因應形勢而有意為之的極端式宣傳手段、有所側重而已。封建專制社會一直標榜“以孝治天下”,倘若忠孝真的完全對立,就不可能有“孝”存在的餘地和價值了。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里,忠孝對立問題由於交通、通訊以及觀念等問題早已解決了,已完全融合一體,只是因為傳統和習慣使然,沒有特別關注而已,一句“好男兒志在四方”足以說明一切。既然如此,社會上和宣傳文章中為什麼不時會出現“移孝作忠”的故事,以及忠孝不能兩全的感嘆和遺憾呢,我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突出重點、引起注意的宣傳手段造成。某著名作家在回答當作家的條件時指出,“偏激”是作家必備的條件。胡適在新文化運動反對儒家思想時,也採用了“極端”說法和手段。
第二,正常工作崗位特性、職業要求,被一些人雅化為“忠”。現在生活中,因工作崗位特點和職業要求,有些人需要遠離家鄉、親人、城市、甚至是祖國,這些工作,有些是平凡艱苦的工作,但也有一些是通關才能謀得的體面工作,但在特殊時期因為職業要求,他們不能和普通職業人員哪樣正常休息或生活,這本就很正常,可是一些人,特別是一些知名人物就大談特談他們多麼“忠”,多麼無私,比如有的演員上了次春晚,就感覺自己很偉大,付出了很大犧牲,是在為國盡“忠”,難得真的如此嗎?這是內斂式張揚,狡黠式撒嬌,其實他們自由的很,選項多的多,相信沒人強求和綁架吧,如果有人真認為他們哪樣是盡“忠”的話,那麼我認為,春晚現場觀眾比演職人員更無私更偉大,因為他們是既花錢又出力,又無名又無利。現在有這樣一些人,只想享受了自己職業的好處,卻不想接受自己職業的任何一點壞處,特別是一些體面高貴職業的人群,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叫喚和矯情,為什麼他們敢這樣放肆呢?因為有輿論在“慣”他們,致使他們越來越自負,甚至狂妄,比如醫患矛盾、教育爭議中有無其因素影響,我看不能完全排除,如果用“離不開誰”來衡量其重要性或貴賤的話,那麼農民最重要、最高貴,誰能不吃飯?二是在“孝”的問題上沒有與時俱進,還在用老觀念的“孝”來衡量今天的人,我們還用過去的老辦法在盡“孝”,仍用老觀念在衡量“孝”與“非孝”就不合時宜了、迂腐了。要知道,孩子遠處置業有出息比依偎在父母身邊可能“孝力”更大,一旦父母有病,在當前各類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子女能提供足夠的治療經費,找到好醫院好醫生比什麼都重要,倘若能像張居正哪樣,派御醫千里給父治病,地方官代其盡“孝”,就父母心情而言,治療效果而言,社會觀感而言,不比天天依偎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強的多嗎?“愛”不在朝朝暮暮,“孝”又豈能只是依偎和守護?要真想盡“孝”的話,好好幹好工作吧,工作有成就有進步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第三,有些人口中的“忠”是雞湯,有些人嘴上的“孝”裡藏奸。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不再具體說了。
綜上所述,在現實社會中,在現代語境裡,忠與孝已基本融為一體,某種意義上講,忠即是孝,孝即是忠,再過多過濫或不論青紅皂白的談論忠孝問題,很有可能有不公平不道德的問題,同時也極有可能對不起哪些真正為國盡忠的人,也不利於培養華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
職業無高貴,崗位有要求,盡職即為“忠”,發達就是最大“孝”,在這個意義上講,“忠孝”該兩全,“忠孝”已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