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茂影視
-
2 # 梓晨影視剪輯
(一)科學性
科學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學必須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則擔負著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啟蒙思想的職責,更應保證科學性。失去科學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對於科普作品的創作者而言,應盡力發掘自己的專業所長,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用全面發展的觀點,把成熟的、切實可行的知識,介紹給廣大讀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樑。它在向讀者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使讀者受到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薰陶,宣傳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和思想素質。因此,科普作品要透過普及介紹科學知識,讓人們深刻地理解科學的世界觀的方法論,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體現。當然,科普創作的思想性,是內在的、從作品中自然表現出來的,不是貼上一些政治標籤或外加一些政治術語。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曉暢的文字介紹科技知識,使之生動、易懂。“整個科普創作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專門知識通俗化的過程。”(章道義等編《科普創作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頁)這句話點明瞭科普創作的實質。不通俗地把科學知識表達出來,讀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創作的作用,科普創作也就失去了意義。科普創作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藝形式創作,使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寫清楚,同人們的實際生活和工作聯絡起來,就能達到通俗化。切忌簡單化、庸俗化,或簡單得殘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資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變成庸俗化,迎合低階趣味,這些都應在科普創作中杜絕。
(四)藝術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個特點,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運用文藝形式來介紹科技知識, 創作過程中,不僅使用邏輯思維來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時還採用形象思維,使之以情動人。
(五) 知識性
二、科普創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於其它科技論文,可採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勝。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創作技巧。
(一)命題
科普作品的命題方式有直敘式,如“青少年吸菸危害大”;疑問式,如“小兒缺鈣會影響智力嗎?”;警句式,如“氣候縱橫談——宇宙、日、月”故事式;如“從《血疑》談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醫生’——啄木烏”;此外還有寓意式、啟迪式、成語式等多種命題方法。
(二)開頭
科普作品的開頭的技巧有,以生動的故事開頭;以發人深思的提問開頭;開門見山,起首點題開頭;描述性開頭;議論性開頭等。如:“艾滋病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就是以提問的方式開頭。而茅以升《沒有不能造的橋》中,就是開門見山點題的:“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了路,要就橋,哪裡有路,哪裡也就可能有橋。人是需要橋的,同時人也能造橋。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沒有不能造的橋。……”再看秦牧《海灘拾貝》,一開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們帶到了景色誘人的大海邊:“在藝術攝影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無邊無際的海灘上,一個人俯身在拾些什麼;天上漂浮著雲彩,遠處激濺著浪花……”
(三)結尾
科普作品的結尾也象文學創作一樣要令人回味無窮,並與文 章的開頭相照應。其方式有總結性的結尾;啟發性的含蓄結尾;鼓動型結尾、首尾照應型結尾等,無論哪一種結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簡潔。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極限是80億,如超過80億,吃飯就成了嚴重問題。所以,開啟‘昆蟲糧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是總結性結尾。有一篇題名為《健康長壽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壽的措施及其作用機制後,堅定地相信。“……善於把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結合近代生命科學進行研究,就一定能夠找出一條抗老防衰的正確途徑,使更多的人達到健康長壽……。”這種有鼓動意味的結尾,能夠感染讀者的情緒,激發讀者為科學獻身。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過程中,還可以採用如下技巧:
(一)比襯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較抽象、深奧,讀者不易理解。作者這時就可以找出一些與表現物件相類或相對的、比較淺顯、具體、為讀者熟悉的比襯物件,將它與表現物件相比,講清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所要表現的事物或道理就會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讀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極了,……五十萬到一百萬個原子,一個緊挨一個排起‘長蛇隊’來,也只有一根頭髮直徑那麼小的一點兒。”就用了比襯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二)比喻
比喻與比襯不同。比襯的兩個物件在本質上有某種共同點,而比喻的兩個事物在本質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將這兩種有相似之處的物件,透過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顯示真正要表現的事物或道理。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體。通常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如“就其輪廓看,細菌大約可分為六大類:一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遊絲似的‘真菌或黴菌’;三為斷杆折枝似的‘分支桿菌’;四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為小棒於似的‘桿菌’;六為彎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類,有的多彎了幾彎,象小螺絲釘,就叫做‘螺旋菌’。”就是把通常看不見的細菌的形狀,比喻成人們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絲釘等。
(三)虛擬
虛擬是設計一些現實生活中沒有,甚至讓人感到荒唐情形,來使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獲得鮮明的印象。如把人當成物,把物的世界當成人的世界來寫。例如:它(天鵝)在水上為王,是憑著足以締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嚴、仁厚等;它有威勢,但有不濫用權威的意志,非自衛不用武力的決心,它能戰鬥,能取勝,卻從不攻擊別人;它是水禽界裡愛好和平的君玉,卻又敢於與空中的霸王對抗;它等待著鷹來襲擊,不招惹它,卻也不懼怕它:它的強勁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堅韌,翅膀的頻繁撲擊對付著鷹的利爪,打退鷹的進攻。”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虛擬的方法。
(四)曲筆
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作者往往透過採用一些表現手法,把科普作品寫得波瀾曲折、跌宕起伏。這就是曲筆。“假如我們把一隻螃蟹從美國的東北部新英格蘭的海灘帶到世界的另一端,它還會知道新英格蘭的海灘在什麼時候漲潮。這是為什麼?一隻果蠅在黑暗地方呆了一星期後,還能知道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黑夜。這又是為什麼?蜜蜂是怎樣知道時間的?把一隻猴子帶到宇宙空間,對它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是不是所有生物體內都有一隻時鐘?”作者一連用了幾個設間句使得這篇科普文章一開頭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五)白描
白描就是不尚修飾,用樸實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的特徵真實、準確地表現出來。素材可以從國家地理網和中國大百科中找
-
3 # 上善若水咫尺天涯
閱讀各種科學知識的基本教材。先搞個三,兩分的懂得。理解,然後提取基本原則基本概念在進行加工改造,使他簡單易懂,可以普及大眾!這個工作需要專業人士從事。同時也可以閱讀國外的科普類書籍,吸收借鑑翻譯也是一個途徑。
-
4 # 沙瓤甜大西瓜
科普類素材有很多,問答類、百科類網站都有,這個不難找,難得是怎麼去消化並且理解這些科普知識,把原作者闡述的結論換成你自己的理解,加以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描述出來一個通俗易懂的文章或影片效果。這個如果沒有點理論知識基礎,還是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和結論的。
科普類的文章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到資料,這些資料是不便更改或者不便大範圍更改的,如果因為更改資料出現錯誤結論,容易有誤導的大眾的可能性,既然是科普,就要遵循科學普及的態度,要實事求是、邏輯嚴謹、資料準確,這樣才能給大眾樹立一個正確的科學導向。
可是,這樣做往往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尤其是資料準確度要求高,資料出現篇幅大的文章和文獻中,如果大量沿用原來的資料和術語,會不會被平臺判罰?這是個未知數,這個沒測試過,也不準備去冒險。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也可以提出來。
回覆列表
找文章素材的渠道?
讓文章變得更流暢易讀
1.梳理文章的結構
2.梳理文章的一致性
3.小圈子測試
給文章寫導語的五個套路
1.寫一個內容推薦,給使用者一個必看的理由
2.寫一個背景介紹,科普選題
3.寫一個內容概要
4.寫一個文章裡的爆點,學會換位思考
如何寫好文章的開頭
1.摘要開頭,濃縮精華
2.表明觀點,激發站隊
3.與你有關,對你有用
4.描述痛點,戳中讀者
5.提出疑問,激發好氣
6.金句開頭,引發共鳴,增加認同
文章結尾的重要性
1.總結全文,有價值感
2.強調觀點,引發站隊
4.熬製雞湯,引發共鳴
6.使用者落點,增加好感
2.幫助他人,結尾激起使用者的利他心理
3.站隊心理,結尾強化兩種對立觀點,激發讀者站隊心理
4.尋找談資,一個容易引發讀者吐槽的結尾
5.一個能引發共鳴的雞湯式結尾
6.文末一句通用的提示語
7.文末一張有趣的提示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