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思絲巾搭配

    布鞋,也叫“千層底”。在古代,做鞋是最重要的女紅之一。

    這不僅僅是因為每個人都要穿鞋,一年四季都離不開,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衣飾當中,鞋的磨損最厲害,尤其是下苦力的男人,差不多一兩個月就磨壞一雙。

    聽姥姥說過,她們年輕時的女人幾乎是手不離鞋底的,似乎那鞋底永遠也納不完。

    在家裡就不用說了,就是到別人家竄門,到生產隊問活兒,都是一邊說話,一邊納鞋底。

    甚至下地幹活,筐子裡都要捎著鞋底子,歇地頭的時候,也要抽空納上幾針。

    我覺得農村婦女一個最優雅的動作,就是她納鞋底的時候。

    尤其是一揚胳膊,在頭髮上抹針的那個姿勢,似乎飄飄欲仙,簡直就是一種優美的舞蹈,體現了東方女性溫柔、矜持、勤勞、賢惠。

    納鞋底看起來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第一步,要先麵粉打漿糊, 接著在一塊平板上,先鋪上一層紙,將平時積攢的破布條、破布塊,鋪滿整張紙;上面刷上一層漿糊(有時捨不得用白麵熬漿糊,就用剩下的殘粥代替),上面再鋪一層破布。如此反覆幾遍,大概有五六層的時候,拿到太陽底下去曬。曬乾了,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要事先按照穿鞋人的腳的尺寸,描繪出“鞋樣子”。

    記得姥姥都會將我們每個家庭成員的“鞋樣子”夾在舊書本里保留著,做鞋的時候,拿出來就直接用呢。

    將曬乾的布夾子按照“鞋樣子”剪成鞋底的形狀,用白布條沿上邊兒,用漿糊把五六層的鞋底夾子粘在一起,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塊完整的好布包在上面,這樣,就可以用針納了。

    納鞋底有幾件工具是不能少的:針線就不必說了,起碼還要有頂針、錐子、小鉗子,有的還會用鞋夾板。

    因為鞋底厚,用針不容易扎透,可以先用錐子扎個眼,針就輕易地穿過了;頂針的作用最大,頂針的作用是往裡頂,小鉗子的作用則是往外拉。這邊頂進去,那邊拉出來,這一針才算完成了。

    那時候看一個女人手巧不巧,要看她納的鞋底好不好。而鞋底納的好不好的標準,是要看針腳是不是夠密,行距是不是勻稱,還要看線勒進去的夠不夠深。

    勒進去的深,才說明用的力氣大,納出的鞋底才會結實。聽姥姥說納出一雙鞋底要一個多月。這種鞋底結實,穿上舒適!

    相信看到這樣的一雙雙鞋, 會勾起許多60、70後兒時的記憶。你是不是也想起了曾經自己穿布鞋的日子呢?

  • 2 # 大鍋aishang燴菜

    這種鞋子我很喜歡,因為充滿著兒時的回憶,穿著特別舒服,都是媽媽一針一線做的,滿滿的母愛,穿上去不臭腳還特別舒服特別溫暖,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鞋子已經被淘汰了,但是現在的鞋子穿上去腳特別臭,出腳汗不是很舒服,還是喜歡千層底布鞋,但是這門手藝現在的女人沒幾個會的,只剩下回憶了…………

  • 3 # 韓康康健

    作為一個北方的80後女孩子!對於這種自己家裡做的布鞋,真的是記憶猶新!

    我是屬於西北的,這個地區的孩子在90年代以前穿的衣服鞋子書包,都是家裡做的!大人孩子都是,包括毛衣帽子手套,還有棉鞋!

    以前的女人真的是心靈手巧,繡花枕頭枕巾被褥沙發套床單都是自己做的,幾乎每家都有臺縫紉機!小時候家裡孩子多,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晚上我媽坐在燈下一針一線縫製的樣子,現在想起來就覺得心疼!

    那時候基本的交通工具就是一雙腿了,走路走的多也廢鞋!尤其是手工縫製的不是特別結實!再加上小孩子好動奔奔跳跳的,特別容易破,所以那時候的孩子露腳趾頭是正常的事!

    而且做那種千層的布鞋很費事!鞋底要用白布做好多層,就像鞋墊那樣的要五六個縫在一起。

    鞋樣大小都是用報紙剪好的,再用漿糊黏幾層布,(女孩子都用花布,男孩子深色的)一雙鞋做好估計得10天左右吧!

    而且做好後不能直接穿!要先撐撐!通常都是用沙子裡面倒上水放幾天就撐開了!這樣就不會擠腳!

    不管冬天還是夏天的鞋都是這樣做!舒適透氣!現在已經沒有人費那功夫給孩子做一雙鞋了!也沒有那樣賢惠的女人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如何看待熱愛健身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