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風359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研究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是為戰,而是為了不戰,戰爭是最無奈的選擇。“能攻心則反側自銷,從古知兵非好戰”。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譯文: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 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透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怎樣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譯文: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戰國策》中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講齊王聽從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整頓內政,內強素質,最終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文章總結說“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可以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例子。《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講述公元前630年,秦、晉藉口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與楚國親近,聯合攻打鄭國。兵臨城下之時,燭之武前往敵國交涉,於強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辯,終於使秦國從鄭國退兵。這是用外交手段贏得戰爭的典型例子。

    從本質上而論,戰爭從來就沒有贏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謂“贏”也不過相對而言罷了。所以,研究戰爭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制止戰爭,《孫子兵法》正是站在這個制高點上來研究戰爭討論戰爭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當然,在具體的細節上必須有具體的措施,對待具體的戰爭也必須有出奇制勝的辦法,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不可能贏得戰爭,更談不上制止戰爭。《墨子•公輸》中“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譯文:墨子先生解下衣帶,用衣帶當作城牆,用木片當作守城器械。公輸盤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墨子先生多次抵禦他。公輸盤的攻城的方法用盡了,墨子先生的抵禦器械還綽綽有餘。)墨子如果只有大愛兼愛而沒有具體的守城之術,顯然是不可能制止楚國攻打宋國的。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最終還是必須實力說話!這個實力可能是智慧上的實力,也可能是技術上的實力,但歸根結底應該是智慧上的實力!

  • 2 # 伊蓮聽雪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種更高智商的表現。對於戰爭而言避免了刀兵相見,減少了人力財力的消耗,更是減少了殺戮,人性化角度來說值得稱讚!用於當代的職場裡也是可取,從氣勢到心裡上能夠讓對手心悅誠服體驗了高智慧高情商!

  • 3 # 秒讀世界

    “不戰而屈人之兵”,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第三》:“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指的是使人屈服的意思。

    “不戰而屈人之兵”講的就是不透過兵戎相見的戰爭而使對方的軍隊屈服,這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在戰爭中,迫使對方屈服的直接手段和基本途徑就是作戰,然而作戰則必然要給自己造成損失,雖然可制服對方,也對自身有所傷害,這樣的勝利就不能稱之為完善的結果。

    而不透過直接的交手,令對方在投人戰爭之前就先放棄了作戰的意志,從而屈服於己,既達到了作戰的目的,又沒有令自己的力量受到損傷,如此才是最好的選擇,是所謂善之善者也。

    一般而言,欲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要以己方強大的實力為基礎的,當雙方的實力對比達到了相當程度的反差時,才會有不戰而勝的效果。

    當然,這種強大的實力不一定是完全體現在軍事方面,而還有著更為廣闊的內涵。

  • 4 # 葉海林

    孫子兵法謀攻篇裡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顯然孫子在百戰百勝和不戰而屈人之兵中,更加推崇後者。這是因為孫子很清楚,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戰爭涉及到國家的生死存亡,窮兵黷武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深受用兵之害。

    但是,不能把孫子的這句話理解為孫子反對和敵人正面會戰,而只主張透過戰略謀劃採取迂迴包圍等間接路線動作甚至靠外交謀略乃至於欺騙,去瓦解對手計程車氣,讓對手放棄抵抗。這是對孫子兵法的片面而庸俗的理解。

    孫子同時也強調了軍事行動的目的是戰勝敵人,而且要迅速戰勝敵人,所謂貴勝而不貴久。孫子的意思很清楚,屈人之兵是目的,戰與不戰都是手段和策略。

    擊敗敵人是好的,迅速擊敗敵人就更好了,但無論如何,如果把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解為孫子認為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戰,那不但在理論上膚淺,實踐中也有害。面對敵人,首先想的是如何如何不戰,而不是如何贏得勝利,這不是兵法,這是投降主義,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導向賣國求榮。

  • 5 # 波羅密2

    老子曾說過,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為之,只要起戰爭就有很大的破壞性,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摧,戰爭會揹負巨大的因果,因此真正的得道之士,都不想發動戰爭,假如不得已而為之,都會把戰爭的損失降到最低,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造成極小的傷害,也能達到一定的目的,這是其一。

    第二,若想達到此種境界,必須有強大的實力作為保障,最好是有碾壓性的實力,讓對手根本喪失信心,就有可能起到這種效果。

    或者是,能想辦法讓別人改變態度,或許也能達到效果。

    最好還是不要起戰爭。

  • 6 # 度度狼gg

    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橫掃江南,而西北戰場上第一野戰軍也是捷報頻傳。在我軍的猛烈打擊下,從各個戰場逃亡的國軍幾乎全部湧進了大西南和四川盆地,番號眾多,建制混亂,但正規軍和地方武裝的總兵力仍然達到90餘萬人,從數量上看幾乎仍然是一支百萬大軍。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

    擔負經略大西南戰略任務的第二野戰軍,由於其第四兵團暫時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因此野戰軍主力只有陳錫聯第三兵團、楊勇第五兵團20餘萬人。加上臨時指揮的四野第42、第47、第50共三個軍10餘萬人、以及川北方向的一野周士第兵團10萬人,解放軍進軍西南的只有不到60萬人,跟敵人的兵力差距還是很大的,大約是二比三的比例。

    西南,成為國共兩軍最後的戰場,而如果解決這90多萬敵人全部依靠武力,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並且耗費相當的時間,但是我黨我軍運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在軍事壓力的同時輔以政治手段,僅用二個月時間就基本消滅了西南地區的90多萬敵人,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

    第二野戰軍從湘西秘密穿插川東南,於1949年11月1日正式發起西南戰役,首先,楊勇兵團附三兵團第10軍,迅速挺進貴州打垮了敵“貴州綏靖公署主任”谷正倫和第19兵團司令何紹周的部隊,這兩人率殘部北逃四川,至此,所有敵人都被壓縮到川渝地區。12月9日,“雲南綏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盧漢宣佈起義,雲貴解放,便徹底截斷了川境內國軍南逃的退路。

    至11月30日,二野主力解放重慶,於是四川盆地裡的國軍部隊開始了爭先恐後的“起義浪潮”:12月10日,“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公署”兩位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率領第24軍和第95軍在彭縣通電起義。之前兩天,駐守宜賓的第22兵團司令郭汝瑰(兼72軍軍長)也宣佈起義。

    (起義將領羅廣文)

    而宜賓正處在拼命逃跑的宋希濂前方,於是這個黃埔一期的“川鄂黔綏署主任”無路可逃,於12月19日在大渡河畔被解放軍追擊部隊俘虜。12月20日,代理“西南軍政長官”的胡宗南放棄成都隻身逃跑,群龍無首的剩餘國軍立刻失去控制:

    12月21日,第16兵團副司令曾蘇元率40000餘人在什邡起義,司令官孫元良帶少數警衛坐飛機逃跑;12月22日,第二路軍總指揮許紹宗率40000餘人在廣漢起義;同日,“西南第一路遊擊司令”王瓚緒率40000餘人在成都起義,兩天之內,共有12萬人馬投向解放軍。

    (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周士第)

    12月23日,第15兵團司令羅廣文和第20兵團司令陳克非分別在郫縣和安德起義。12月25日,第7兵團司令裴昌會率30000餘人在德陽起義,12月26日,第3兵團司令朱鼎卿、第20軍軍長楊漢烈在金堂起義;同日,第127軍軍長趙子立(抗戰時期曾經任薛嶽第九戰區參謀長)率10000餘人在巴中起義。

    12月27日,第18兵團司令李振率20000餘人在簡陽起義,第5兵團司令李文在新津地區率殘部投誠,在成都以東地區宣佈起義,胡宗南幾乎成為了光桿司令。整個西南地區的90萬敵軍,除30000餘人逃往西昌外全部被消滅(次年春再被全殲),第二野戰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當日,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西南戰役勝利結束。

    (起義將領鄧錫侯)

    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殲敵最多的作戰,我人民解放軍僅僅用時47天,共殲滅敵人10個兵團部、49個軍部、133個師共計93萬餘人,包括中央軍、川軍70萬餘人以及雜牌武裝20餘萬人。

    而其中僅起義和投誠的部隊就達到50萬人(起義401660人,投誠95640人),幾乎佔到敵人總兵力的60%,因此說,對西南地區大部分敵人的解決方式,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起義將領盧漢)

  • 7 # 蕭武

    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東北國軍就已經無力發動新的攻勢了,反而在解放軍連續的攻勢作戰之下,接連喪師失地,讓原本豪言三個月結束東北戰場戰爭的陳誠心驚膽戰,胃病復發,陳誠趕緊藉機稱病,要求回南京看病,請求儘快找人來接替他。無奈之下,國軍統帥部只好走馬換將,換上衛立煌。

    衛立煌一到東北,就決心收縮防線,進行重點防禦。最後,果軍在東北戰場上就縮到了三個中心城市,也就是長春,瀋陽和錦州。其中,瀋陽為東北國軍軍政中心和補給基地,兵力最為雄厚,錦州連線華北和東北戰場,經過範漢傑整頓之後,從兩個軍增編為四個軍。只有長春在六十軍從永吉撤退之後,縮到長春,解放軍隨即長圍久困,既不強攻,也不撤退。

    這樣,東北就成了一個對雙方都很尷尬的局面。解放軍這邊圍困長春是圍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真實意圖是打援,東北解放軍主力在瀋陽和長春之間張網以待,就等著瀋陽果軍主力來救援,然後加以消滅。國軍這邊在東北問題上的中心議題也變成了如何從東北將幾十萬果軍將士撤退出去。統帥部一度想撤,衛立煌又力主堅守待變,最後就成了一個僵局。

    到九月份之後,解放軍這邊率先變招,以求打破僵局。在中央嚴令催促之下,東北解放軍留下一個主力縱隊並配屬六個獨立師繼續監視和圍困長春,主力則側敵南下,突然圍攻錦州。先是打下了錦州外圍的義縣,接著是圍攻錦州。範漢傑請求將在山海關的部隊調來增援錦州,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成行。最後形成了瀋陽廖耀湘兵團出遼西西進,華北傅作義集團抽調部隊從葫蘆島登陸後東進,東西對進,與解放軍在錦州決戰。

    但國軍這時候內部矛盾重重,東進兵團侯鏡如兵團一開始攻勢很猛,但卻始終沒有突破塔山防線,瀋陽國軍幾乎將東北國軍主力盡數編入廖耀湘兵團,西進增援。但是廖耀湘始終認為解放軍仍然是圍點打援,只是這次把戰場從長春到瀋陽之間轉移到了瀋陽到錦州之間。所以,廖耀湘在遼西出工不出力,磨磨蹭蹭,徘徊不進,坐等東進兵團突破塔山防線,然後他才肯大踏步西進。

    廖耀湘磨蹭到十月十五日,錦州城破,範漢傑被俘,整個錦州國軍全軍覆沒。廖耀湘兵團這時候就成了下一個目標,但國軍卻還是想著廖耀湘兵團和侯鏡如兵團東西對進,反攻錦州,在錦州與解放軍進行決戰。廖耀湘堅決拒絕這個方案,國軍統帥部也是意見紛紛,各執己見,互不相下。到十月二十日,六十軍起義,長春不戰而降,廖耀湘終於下定決心南逃營口。但這時候已經晚了,最終在黑山大虎山一帶被解放軍包圍並全殲,廖耀湘本人也被俘。

    廖耀湘兵團增援錦州時,因為是準備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所以瀋陽附近的國軍主力全數編入了廖耀湘的西進兵團,留下的瀋陽留守兵團名義上還是第八兵團,實際上剩下的兵力只有五十三軍和青年軍二零七師。其中,二零七師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師,但是實際上下轄三個旅,相當於一個軍。只是這個師的許萬壽旅也被編入廖耀湘兵團,在遼西走廊被消滅了。

    留守兵團司令官為原來的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五十三軍出身東北軍,抗戰期間因為東北軍被分割使用,周福成也就鐵了心投靠中央軍,曾經參加過印緬作戰,也在抗戰結束後關上了美式裝備。不過,五十三軍原來的三個師在解放戰爭前兩年就被消滅了兩個,後來增編了兩個師,名義上仍然是三個師,但實際上戰鬥力早已大不如前,只有一一六師沒有遭遇過殲滅性的打擊,是五十三軍的絕對主力。

    但就是這個一一六師的師長王理寰早都已經對打內戰感到厭倦了,所以一直想著給五十三軍的東北子弟找一條光明的出路,主動與解放軍取得了聯絡,約定等到時機成熟後就舉行戰場起義,走向光明新生。王理寰本來該一直想拉上週福成一起行動,但是周福成一心要報效黨國,不僅拒絕了王理寰的好意,而且該聲稱玩懲辦王理寰。最後王理寰無奈,只能私下聯絡另外的兩個師長,約定一起行動。

    廖耀湘兵團再遼西走廊被全殲之後,瀋陽國軍已經成了驚弓之鳥,瀋陽城中更是一片慌亂。按照統帥部的指示,衛立煌等東北高階人員被緊急撤往葫蘆島,卻沒有通知周福成,反而留下週福成要求他繼續死守待援。實際上,這時候就算周福成死守,也經常等不來援軍了,國軍統帥部得真實意圖無非是讓瀋陽國軍就地堅守,遲滯解放軍向遼南推進,好有時間把遠在遼南的五十二軍,以及其餘一些部隊撤回關內。

    最終,反而是長春解放後原來圍困長春的解放軍率先進抵瀋陽城下,這時候衛立煌早已經逃到葫蘆島去了,只剩下周福成,而五十三軍早已經聯絡好了解放軍,只要解放軍一到,他們就會放下武器,迎接解放軍入城。所以,最後解放軍到達瀋陽的時候,周福成實際上已經成了真正的光桿司令,五十三軍全部放下武器,只有二零七師的兩個旅抵抗了幾個小時,很快也就被消滅了。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央堅持要求先攻錦州了,因為這確實是打破東北僵局的牛鼻子,只要打掉錦州的範漢傑集團,剩下的東北國軍就成了甕中捉鱉的態勢,敵人劉不戰而潰了。果然,錦州國軍被消滅後,長春首先不戰而降,接著是廖耀湘兵團馬上就慌了,進退失據,輕而易舉被消滅,再接下來瀋陽也幾乎不戰而降,遼南國軍殘餘部隊就趕緊從海上逃走了,東北就完全解放了。

  • 8 # 情戀中國紅

    對於如何理解“不戰而屈人之兵”。

    隨時作好戰勢準備,必要時提前採取行動,一戰定乾坤。以最少兵力完成最大回報。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該有。

    縱觀華夏曆史,中華民族歷史上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出秦朝甘羅外,作為軍事將領可能只有古今兩位四川人。

  • 9 # 月輪山老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孑兵法》。這是軍事戰略思想。比如,我、敵雙方即將開戰,我方謀略英明,周密偵察摸清敵情,分析力量對比,估計如武力解決可穩操勝劵,但考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箴言,儘量不作戰,採取重兵壓境、攻心為上相結合辦法解決之,使敵人屈服嚇退了,避免了戰爭,保持了邊境安全。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又如解放戰爭中的北京和平解放,更是運用這一軍事戰略思想的優秀範例。例。例。

  • 10 # 史上曾最強

    俗話說:“鋼碰鋼,必有傷!”

    戰雖能勝,也必有傷!但實力強大到足以壓制住對手反抗的慾望,則可以不用直接接觸而無傷取勝!——此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 11 # 邵葵yz

    查閱資料後獲知,此話來自《孫子兵法》,譯成白話是不需要戰爭,即不動用槍炮、兵器等,使敵人屈服於我方。

    人類進入21世紀,智力和道德意識已高度進化。廢除戰爭是人類從低階向高階進化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當人類進化到一個比較高等的層次時,是會憑藉理智逐漸放棄用粗暴和一切武力手段解決問題的方式。因這個層面的人群已可以逐漸完整地、自覺地服從道德對人類地制約,會因著愛德的服務,摒棄各種錯誤和多餘的貪念,並因此而化解一切矛盾,以寬忍、奉獻、悲憫的態度面對和服侍眾生,因此,是不會有敵人的。在這個恩典的時代和平的曙光以在世界上冉冉升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價格適中質量走心的國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