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71188
-
2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沒有北洋海軍衙門,只有海軍衙門,海軍衙門並不像它名字所說,只管海軍事務,因此它的經費並非都是海軍經費,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確實有部分用於了頤和園修建。
光緒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清政府鑑於此時雖然已經初步建設了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但是兩者分屬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管理,而福建水師等地方水師更是由各督撫自行管理,缺乏一個統一管理機構,遇到戰事缺乏配合。於是建立了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總管海軍事務。
海軍衙門建立以後,由醇親王奕譞負責,初期主要負責南北洋海防經費的收放。不過由於清末財政緊張,原定的每年400萬兩海防經費實際到位的不過一半,加上海軍衙門還要撥出100萬兩用於東三省練餉,因此經費一直非常緊張。像1888年海軍衙門實際收款不到300萬兩,但是放款卻達到了380萬兩,缺口很大。
由於後來奕譞除了管理海軍衙門之外,還負責修建頤和園,因此很多人認為頤和園修建款全部來自海軍衙門,甚至有說挪用海軍軍費達到了2、3000萬兩之巨,不過這個說法並不屬實。
在修建頤和園時,確實從海軍經費中挪用了部分款項,根據姜鳴先生考證,前後海軍衙門經費挪用到頤和園工程上的,共計有400餘萬兩。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海軍衙門經費並不都是海軍軍費,而海軍衙門檔案在戰亂中大多散失,因此實際挪用了多少海軍經費,現在已經是一筆爛賬了,無從考證。
綜合北洋水師經費到賬情況看,基本的日常維護和士兵軍餉等開支基本得到了保證,這點來說,海軍衙門做的還是不錯的。但是北洋水師成軍以後只能勉強維持,再無擴充。而南洋水師更是一直得不到發展,顯然海軍衙門沒有完成其預計使命。
-
3 # 冷兵器研究所
1894次甲午戰爭失敗後,許多研究者總結了軍費開支不足的主要原因,並批評慈禧侵佔海軍資金修建頤和園,導致北洋海軍裝備跟不上世界海軍的快速變化。那麼,北洋海軍的經費是否足夠?北洋海軍的經費分配在哪裡?
1875年,當時朝廷提出要建設兩大海軍,即為南洋北洋。當時是清朝末年,清政府多年來的積蓄幾乎是空的,因此,最困難的問題缺乏資金。
很快,總理衙門就要求在將關稅分配給南北洋水師作為海防經費。具體方案是每年從每個地方分配200萬以上的關稅,每年從江蘇和浙江撤回400000餘銀稅款,每年從江西、福建、湖北和廣東利津撤回300000餘銀,合計200萬兩。他們全部分為南北大洋海防部長沈葆楨和李鴻章。海防經費總計每年400多萬兩,數額巨大。
但現實是,李鴻章發現,實際資金很少。例如,從1875年7月到1877年6月的兩個財政年度,省海關實際結算額僅為200萬兩,僅為名義分配額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朝廷的指示並不是由地方政府統一執行的。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負責國家海防建設。海軍衙門收繳併發放了用於核算南北大洋收支的海防經費。除了海防的年度撥款外,海軍衙門開業時還從其他方面籌集了總計300多萬兩。
總的來說,北洋海軍建設支出總額,包括20年海防費率、軍艦購置、官兵工資和日常開支共3500萬兩白銀,約佔同期國庫支出的2%,遠遠低於軍隊的軍費開支。但對於一個瀕臨崩潰的封建國家來說,它仍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多年來,一直有一個問題:海軍衙門總說資金不足,那麼他們籌集的資金是否全部用於海軍業務?
1885,慈溪慈禧太后認為光緒即將掌管政府。如果她想重建圓明園,不僅會得到國家的財政支援,還會遭到反對。於是在那年6月21日,她下令重建三海。根據記錄,事實上,這個專案在那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三海工程包括北海、中南海所有的寺廟、房屋、道路、河流、假山、堤防、電燈、鐵路等。專案有100多個,專案總資金約600萬兩白銀。從1885年到1895年的10年間,三海工程向海軍衙門借了437萬兩。
清末,由於海軍經費未能按計劃足額撥付,李鴻章與總督、總理、海軍衙門、家政等部門爭吵不休。
1891年5月和6月,李鴻章檢閱了北洋海軍,然後要求在煙臺和膠州建造更多的炮塔。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請求。但幾乎在同一時間,慈禧太后要求再增加圓明園工程,所以實際上李鴻章的經費始終就不足,因此甲午海戰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
4 # 帝國中興
海軍衙門籌集的軍費並沒有完全用在海軍的發展上,海軍衙門從成立到撤銷總共為全國海軍籌集到了2000萬兩白銀,這些錢根本不夠全國海軍的正常開支,以北洋海軍為例:北洋海軍的全部開支,包括海防協餉,購買軍艦的費用,以及官兵的俸銀,軍艦的燃料,修理費共用去白銀3500萬兩,佔到了全國國庫開支的2%。因此海軍衙門籌集的軍費根本不夠用,為了滿足建設海軍的需要為此開辦了海防捐。
從1886年直隸一個省的海防捐收入就超過150萬兩白銀,三年總共收入212萬兩白銀,其中被撥給旅順軍港63萬,其餘的給了北洋海軍,廣東三年籌集到的資金為113萬兩,到了1888年海防捐一共收到了212萬兩白銀。之後海防捐的資金收入不斷減少,1890年到1895年海防捐無奈你的收入只有117萬兩白銀,整個海防捐期間海軍衙門一共籌集到了大約612萬兩白銀。
1885年6月慈禧下令重修三海,三海工程的全部工程有一百多處,幾百個專案,整個大修預約需要白銀600萬兩。三海工程處從光緒十一年至十六年共收白銀513萬兩,而工程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官員捐獻,戶部撥款,海關收入,海軍衙門,神機營經費等。其中海軍衙門和神機營被借撥的白銀為230萬兩,以後海軍衙門又代工程處還款66萬兩,1891年到1895年這期間又借走海軍衙門141萬兩,從1885年到1895年共計挪用海軍軍費437萬兩。
可以看出海軍衙門籌集的軍費並沒有完全用在海軍發展上,但是慈禧修建三海工程所挪用的海軍軍費並不是無償挪用,所挪用的海軍款項後來都指定專款歸還,後來所欠的海軍軍費都如數歸還了,但是挪用海軍軍費使得海軍發展的步伐停滯不前,就連原有的軍艦因為缺少經費不能得到妥善的保養,使得整個中國的海軍發展嚴重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海軍強國和日本!
-
5 # 現說新解
北洋海軍的軍費在前期大部分用於購買軍艦、炮彈等物資,但是在中後期就是被挪用和貪腐的較多。
有人說北洋海軍的軍費被清皇室與慈禧挪用揮霍完了,因而導致北洋水師軍費短缺,沒有足夠的銀兩更新槍炮,進而導致甲午戰爭的慘敗。
其實不然,慈禧並沒有挪用海軍軍費。當初慈禧確實是想要拿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但是被李鴻章否決了,之後奕譞又想起修頤和園了,是想修好頤和園給慈禧養老,但是慈禧此時也知道輕重緩急,就拒絕了眾人的提議。
但是北洋海軍的軍費也的確是被挪用了,被拿去建設昆明湖海區了。
還有水師內部的官員貪腐嚴重,各級官員層層剝削。
其實北洋水師並非沒錢,是北洋水師領導人李鴻章不捨的拿自己的錢。當時最賺錢的金礦、煤礦,什麼漠河金礦、廣濟煤礦,李鴻章就有十多家。
回覆列表
1895年,日軍攻下威海,從北洋艦隊母港庫房中掠走白銀1200萬兩(北洋小金庫),黃金十餘萬兩,是歷年外購軍艦軍火所花的總額還多。所以根本不存在無銀購艦、購彈之說。
按今天來看,甲午戰爭其實是清庭與北洋集團相互算計的結果:
清庭覺得北洋開始尾大不掉,北集團已威脅其地位,斷北洋銀、糧,斷絕支援後強行開戰,以日本來削弱北洋的實力,所以甲午戰爭出現讓人看不懂的國戰無他省出一兵,而海戰時南洋艦隊更無葉舟北上。
北洋集團則養賊以自重,欲將日十月陸軍向北京引,兵臨京城後北洋再以救世主形式出現。所以我們看到了期鮮的北洋陸軍如紙,不光一觸即潰,還將大量的大炮、彈藥、糧草完好儲存送日軍,敗將回來只停職入牢,無一立斬,這完全是貫徹領導意圖。後來斬一將不過是國戰敗局無可收拾後堵天下人之口舌。
從根本來說,甲午戰前,清庭和北洋都認為日本不可能戰勝中國,只不過一把可利用可控的小刀,大不了就是割條小口流點血,卻能達成借刀殺人之妙計。但日本卻不按雙方規劃的線路走,哪怕北洋陸軍一路安排食宿補給,日軍也不向北京打,更不按清庭的計劃與北洋拼消耗,反而先集中力量滅掉北洋艦隊,確保制海取得進攻主動權,最終大勝。
從骨子裡講,甲午戰爭是北洋與清庭將私利放於國利之上的政治鬥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