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思索。
杜麗娘對《詩經・關雎》的接受是《牡丹亭》整個情節結構的邏輯起點與契機,杜麗娘在學堂的啟蒙教育始於《關雎》。不過,研究者提到《關雎》對杜麗娘的啟蒙作用後,就拋開《關雎》不談了。
誠然,除了第十八出《診崇》中陳最良胡亂用《詩經》中的句子為麗娘開藥方外,文中沒有再提到《詩經》,更沒再提及《關雎》。杜麗娘因《關雎》動了情腸後,《關雎》的作用並未就此結東,而貫穿著整個《牡丹亭》劇本。不僅如此,《關雎》籠罩著整個《牡丹亭》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先看《關雎》的結構。為方便闡明原因,先引出全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章)參差待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第二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符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第三章)
從《毛詩》開始,將《關雎》分為以上所標的三章。《毛詩正義》中孔穎達說:
“此詩所言,思求淑女而未得也,若得,則設琴瑟鐘鼓以樂此淑女。”
也就是說,第一章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後,第二章講求淑女“未得”之時,第三章則講“已得”之時。此後大部分的《詩經》闡釋都將此詩分為三章理解。
朱熹《詩集傳》說第二章“此章本其未得而言”,第三章“此章據今始得而言”。宋人戴溪《讀周南》也說“方求之未得,寤寐在唸,通夕不安寢;及其既得也,欲以琴瑟友之,示其親也鐘鼓樂之,結其歡也”,大意一致。
當然,明人也如此。如許天贈《詩經正義》:“詩人即興美聖配之善,復兩興未得既得之情也。”季本詩說解顧》:“順水之流而求之,未言得也”,“採取而既得也。”陸化熙《詩通》:“如此人豈容易得”,“今幸得之豈能不愛且樂。”色曹學佺《詩經剖疑》“日未得而憂既得而樂。”這樣的分章方法已經成為約定的看法。
明代科舉由八股制義取代詩賦,經學變成了文學的“肥料”。從《詩經》內在的意義人手,體味其中的情味,體會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對《詩經》進行藝術分析,一方面為八股而解《詩》,另一方面又解《詩》如八股法,這兩種力量迫使《詩經》研究內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經學隨之而凋敝,文學因之而回生,遂出現了晚明《詩經》文學研究的高潮。
因學習八股文和文學鑑賞有著共同的原因,明人對《關雎》的結構研究變得更加細緻。如沈守正《詩經說通》以“君子淑女敵德而成嘉耦,此興意也”分析第一章的宗旨,以“二章承好逮來,唯淑女為君子之嘉耦,是以未得不勝其憂,既得不勝其喜”分析以下兩章的意思。
戴君恩《讀風臆評》也是如此:
“詩之妙全在翻空見奇。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速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速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
在將《關雎》分為旨意、既得、未得三部分時加人了很細膩的解釋與體味。
通觀《牡丹亭》全本,《牡丹亭》正是依照著《關雎》三章的結構而進行的。從第一齣《標目》到第十齣《驚夢》,兩個人依次出場,並在夢中相遇,即是《關雎》第一章之意,男女最美的邂近與相互匹配,即張次伸《待軒詩記》所言:“首章說君子好速,真有一見躍然,喜不自勝光景。”
從第十一出《慈戒》到第三十五出《回生》是“未得時一段”,所寫的“牢騷憂受的光景”,既包括杜麗娘的悲傷尋夢、為夢而亡之慟、經歷冥判等追尋夢中之人的不懈努力與回生的擔心與優愁,也包括柳夢梅抬畫玩真時的渴望與助愛人回生的堅決。
從第三十六出《婚走》到第五十五出《圓駕》是“已得時一段”,所寫的“歡欣鼓舞的光景”,既包含“如杭”時二人知根知底的甜蜜、柳生為杜麗娘尋父經歷艱辛的心甘情願,也包括人努力使杜夫人、杜寶及皇帝確認他們的真情。俞平伯《牡丹亭費》說:“積一念之誠,輒顛倒死生如彈丸乃爾,較《關雎》之寤寐反側,不啻放大數百旬矣。”早就意識到了《牡丹亭》與《關雎》精神上甚至結構上的關聯。
《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十分鮮明,而其他角色相比來說稍稍失色。
為什麼整個戲劇會如此凸顯個女子的形象?
為何在情之男女兩面中女子之情佔了主要地位?
從某種程度上說,《牡丹亭》這樣的效果與《關雎》的表達不謀而合。
《毛詩》說《關雎》“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主要讚美后妃之德,那麼,后妃這個女子自然是詩的主角。
按照理,詩中的喜怒樂都應該是主角的情感,整篇詩歌自然是說淑女與君子之情。但事實上,明代之前的解詩者並不如此解釋。
鄭玄箋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速”的意思是“悠閒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為君子和好眾妾之怨者”,“參差薦菜,左右流之”為“三夫人九嬪以下,皆樂九嬪之事”,因此“寤寐思服”的是“求賢女而不得”,“琴瑟友之”的也是“賢女之助后妃共若菜,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
也就是說,鄭玄認為,詩的主角是后妃,不過詩的另外的主角不是君子,而是三夫人九嬪等賢女,后妃“寤寐思服”、“琴瑟友之”之情不是對君子的,而是對三夫人九嬪的多情。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費同了鄭玄的說法:“后妃既有是德,又不如忌,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這種“離奇”的解釋朱熹不贊同。
朱熹承認詩讚美的主角是淑女大姒,但他又提示:“但其詩雖若專美大했,而實以深見文王之德。”朱熹這個說法影響深遠,他明確了三個問題:
其一,是“宮中之人”,即特定的“詩人”所作的讚美后妃的詩;
其二,詩中只有后妃與君子,而不牽涉三夫人九嬪等別的女人;
其三,詩雖是專為讚美大姒,也可見文王之德。
這種理解看似與當今人們對《關雎》的理解差異相當大,但宋明兩代很多人都持這樣的看法。如宋人李樗、黃標的《毛詩集解》卷一:
“嘗觀詩人之美是人,不言其所以美之事,而特言詩人喜樂之情,則其人之賢可知。”
範處義《詩補傳》卷一:“詩人識其心,故有是言。”劉克《詩說》卷《關雎》:“詩人極於形容如此其徽美,是以為三百篇之首。嚴粲《詩緝》卷一“國風”也是此意“美后妃之德,所以見文王之德也。”明人許天賜《詩經正義》“國風”卷一:“宮人兩興聖女之既得而必假樂而鳴其情焉。"季本《詩說解頤》:“經旨日:《關雎》,官人詠后妃之德能使人畏而愛之也。”
不過,在明代,這樣確定的見解中卻有了不同的聲音。
姚舜牧《詩經疑問》卷一:“《關雎》之詩不作於文王,而作於官中之人。”在“疑問”即懷疑與問答中,姚舜牧作出這樣的回答,則暗示著,有疑問的人是將《關雎》當作文王所作的詩的。若真是如此,則詩中“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就變成了文王與大姒一對男女之間的兩情相悅。
這樣對《關雎》的不同意見不單模糊地表現在姚舜牧的問答中,還有更明確的說法。
鄒忠胤《詩傳聞》:
“第詩所以首《關雎》,義不寧惟是,蓋《關雎》為四始之始,豈待仲尼始之,周公實始之。何者?《關雎》、《葛覃》二篇皆太姒所自賦,周公表先世之詩為房中之樂,舍是奚先?”
他不認為《關雎》是文王所作,認為是“太姒所自賦”,也就是說,詩人正是大姒自己,詩中“寤寐思服”、“琴瑟友之”不是外在的“詩人”對大姒的感情,而是大姒自己體現出來的與文王之間的男女深情。
這種解釋與晚明重“情”的思潮興盛有關。重“情”,自然會在對《關雎》的解釋中體現出來。如朱朝瑛《讀詩略記》講《關雎》第三章:“興意只在左右二字,以左右無方興起愛慕之心,無所不至。”
在重“情”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再一次強調了“究報女”這個詩中最是,他們再一次強調了“窈窕淑女”這個詩中最美好的女主角。張次仲《待軒詩記》:“李愚公曰:窈窕淑女一句,篇中四番疊詠,總以此人為足重。首章說君子好逑,真有一見躍然,喜不自勝光景。此時即已親愛快樂,但直接以末章友樂,趣便索然,翻從昔日未得懷思一段彷徨之景,反覆追述,則今日得之喜樂何能自已,此詩人之文以情生也。”
凌濛初《孔門兩弟子言詩翼》:
“鍾惺日哀樂,情也。不傷不淫,情而不失其正也。思無邪亦是此意。詩理性情,故以此為詩始,然皆根窈窕淑女來,故章章言之。”
這些詩解,不僅強調了《關雎》之中的“情”,更強調了“總以此人為足重”、“皆根窈窕淑女來”詩中淑女的美好形象。
現在我們再反觀《牡丹亭》,就可以發現,戲曲中不僅肯定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速”之“情”是男女之情,而且杜麗娘形象異常鮮明,這正與《關雎》中頌揚“窈窕淑女”的意旨不謀而合。
《牡丹亭》中用到了很多植物物象,如柳夢梅夢見一個美人立在梅樹下,如杜麗娘夢中書生手裡拿著一條柳枝,以及《冥判》中提到眾多的花。大體說來,若單從戲曲情節上講,這些植物只有前後映照的功能,並不起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王驥德《曲律》中說:“《紫簫》《紫釵》,第修藻豔,語多瑣屑,不成篇章。《還魂》妙處種種,奇麗動人,要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說“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除了指篇章上的枝節散漫外,應該也包括《牡丹亭》使用了大量的看似並無實際作用的植物物象。
《牡丹亭》歷代評本中注意這個問題的批評家較少。清代女子程瓊評《牡丹亭》說:
“木為生意,人貴青春,是矣。何獨取於柳乎?柳枝何詠乎爾?日:柳也者,天地之柔情也,忽眠忽起,最善抽思,縱遠飄空,根萬緒,化為飛絮尚遍房櫳也,真才子也。吾獨以為,但實其節,亦可變梢雲之竹;知斂其氣,亦可變歲寒之松也;春卿之志誠是也。梅奚取?日:雨肥紅綻,汗潮微酸,笑笑美懷,風風潤粉舉似香肌,無能逾比,芙蓉至豔,當波霞裳耳。木之貞氣,春之正態也。”
這樣的解釋,植物只是象徵的作用。
不過,若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就可以看出,《牡丹亭》中的草木物象其實與《關雎》重要的特豔,語多瑣屑,不成篇章。《還魂》妙處種種,奇麗動人,要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說“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除了指篇章上的枝節散漫外,應該也包括《牡丹亭》使用了大量的看似並無實際作用的植物物象。
《牡丹亭》歷代評本中注意這個問題的批評家較少。
清代女子程瓊評《牡丹亭》說:
不過,若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就可以看出,《牡丹亭》中的草木物象其實與《關雎》重要的特點“興”有關。
不同於《毛詩》。明代鄒忠胤《詩傳聞》引鄭樵的觀點:“詩之本在聲,而聲之本在興,鳥獸草木乃發興之本。”張次仲《待軒詩記》也說:
“鄭漁仲謂:興者,一時之興謀而感於心,所見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類推,不可以義理求。故興之所在,鴛鴦雞鳩黃鳥桑扈俱可以詠後娖,如必關雎然後可美后妃,他無與焉,不可以語詩也。”
此物與彼物之間不一定非要有所相似才能使用,“興”是什麼呢?“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物”動“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過,張次仲也說:“觀此可以破說詩之固,然興會感觸亦須情與物有關映之處,則滋味深長。”以這種靈活的觀點來觀察《牡丹亭》,則其中的柳、梅、花草即是如此。柳夢梅手中的柳枝不一定非要有程瓊所說的象徵意義,這些花草在其中只是一種對情與美的興起而已。作者為柳、杜之真情、至情而興會感觸,借筆下的花木一一烘托渲染出來。最妙的是,這些花木正與情“有關映之處”,因而“滋味深長”。
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具體闡釋,想必大家也對於這個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與認知。
這個問題很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思索。
杜麗娘對《詩經・關雎》的接受是《牡丹亭》整個情節結構的邏輯起點與契機,杜麗娘在學堂的啟蒙教育始於《關雎》。不過,研究者提到《關雎》對杜麗娘的啟蒙作用後,就拋開《關雎》不談了。
誠然,除了第十八出《診崇》中陳最良胡亂用《詩經》中的句子為麗娘開藥方外,文中沒有再提到《詩經》,更沒再提及《關雎》。杜麗娘因《關雎》動了情腸後,《關雎》的作用並未就此結東,而貫穿著整個《牡丹亭》劇本。不僅如此,《關雎》籠罩著整個《牡丹亭》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01、《牡丹亭》的結構與《關雎》的結構有關先看《關雎》的結構。為方便闡明原因,先引出全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章)參差待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第二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符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第三章)
從《毛詩》開始,將《關雎》分為以上所標的三章。《毛詩正義》中孔穎達說:
“此詩所言,思求淑女而未得也,若得,則設琴瑟鐘鼓以樂此淑女。”
也就是說,第一章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後,第二章講求淑女“未得”之時,第三章則講“已得”之時。此後大部分的《詩經》闡釋都將此詩分為三章理解。
朱熹《詩集傳》說第二章“此章本其未得而言”,第三章“此章據今始得而言”。宋人戴溪《讀周南》也說“方求之未得,寤寐在唸,通夕不安寢;及其既得也,欲以琴瑟友之,示其親也鐘鼓樂之,結其歡也”,大意一致。
當然,明人也如此。如許天贈《詩經正義》:“詩人即興美聖配之善,復兩興未得既得之情也。”季本詩說解顧》:“順水之流而求之,未言得也”,“採取而既得也。”陸化熙《詩通》:“如此人豈容易得”,“今幸得之豈能不愛且樂。”色曹學佺《詩經剖疑》“日未得而憂既得而樂。”這樣的分章方法已經成為約定的看法。
明代科舉由八股制義取代詩賦,經學變成了文學的“肥料”。從《詩經》內在的意義人手,體味其中的情味,體會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對《詩經》進行藝術分析,一方面為八股而解《詩》,另一方面又解《詩》如八股法,這兩種力量迫使《詩經》研究內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經學隨之而凋敝,文學因之而回生,遂出現了晚明《詩經》文學研究的高潮。
因學習八股文和文學鑑賞有著共同的原因,明人對《關雎》的結構研究變得更加細緻。如沈守正《詩經說通》以“君子淑女敵德而成嘉耦,此興意也”分析第一章的宗旨,以“二章承好逮來,唯淑女為君子之嘉耦,是以未得不勝其憂,既得不勝其喜”分析以下兩章的意思。
戴君恩《讀風臆評》也是如此:
“詩之妙全在翻空見奇。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速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速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
在將《關雎》分為旨意、既得、未得三部分時加人了很細膩的解釋與體味。
通觀《牡丹亭》全本,《牡丹亭》正是依照著《關雎》三章的結構而進行的。從第一齣《標目》到第十齣《驚夢》,兩個人依次出場,並在夢中相遇,即是《關雎》第一章之意,男女最美的邂近與相互匹配,即張次伸《待軒詩記》所言:“首章說君子好速,真有一見躍然,喜不自勝光景。”
從第十一出《慈戒》到第三十五出《回生》是“未得時一段”,所寫的“牢騷憂受的光景”,既包括杜麗娘的悲傷尋夢、為夢而亡之慟、經歷冥判等追尋夢中之人的不懈努力與回生的擔心與優愁,也包括柳夢梅抬畫玩真時的渴望與助愛人回生的堅決。
從第三十六出《婚走》到第五十五出《圓駕》是“已得時一段”,所寫的“歡欣鼓舞的光景”,既包含“如杭”時二人知根知底的甜蜜、柳生為杜麗娘尋父經歷艱辛的心甘情願,也包括人努力使杜夫人、杜寶及皇帝確認他們的真情。俞平伯《牡丹亭費》說:“積一念之誠,輒顛倒死生如彈丸乃爾,較《關雎》之寤寐反側,不啻放大數百旬矣。”早就意識到了《牡丹亭》與《關雎》精神上甚至結構上的關聯。
02、“情”的主角與淑女的鮮明形象《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十分鮮明,而其他角色相比來說稍稍失色。
為什麼整個戲劇會如此凸顯個女子的形象?
為何在情之男女兩面中女子之情佔了主要地位?
從某種程度上說,《牡丹亭》這樣的效果與《關雎》的表達不謀而合。
《毛詩》說《關雎》“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主要讚美后妃之德,那麼,后妃這個女子自然是詩的主角。
按照理,詩中的喜怒樂都應該是主角的情感,整篇詩歌自然是說淑女與君子之情。但事實上,明代之前的解詩者並不如此解釋。
鄭玄箋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速”的意思是“悠閒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為君子和好眾妾之怨者”,“參差薦菜,左右流之”為“三夫人九嬪以下,皆樂九嬪之事”,因此“寤寐思服”的是“求賢女而不得”,“琴瑟友之”的也是“賢女之助后妃共若菜,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
也就是說,鄭玄認為,詩的主角是后妃,不過詩的另外的主角不是君子,而是三夫人九嬪等賢女,后妃“寤寐思服”、“琴瑟友之”之情不是對君子的,而是對三夫人九嬪的多情。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費同了鄭玄的說法:“后妃既有是德,又不如忌,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這種“離奇”的解釋朱熹不贊同。
朱熹承認詩讚美的主角是淑女大姒,但他又提示:“但其詩雖若專美大했,而實以深見文王之德。”朱熹這個說法影響深遠,他明確了三個問題:
其一,是“宮中之人”,即特定的“詩人”所作的讚美后妃的詩;
其二,詩中只有后妃與君子,而不牽涉三夫人九嬪等別的女人;
其三,詩雖是專為讚美大姒,也可見文王之德。
這種理解看似與當今人們對《關雎》的理解差異相當大,但宋明兩代很多人都持這樣的看法。如宋人李樗、黃標的《毛詩集解》卷一:
“嘗觀詩人之美是人,不言其所以美之事,而特言詩人喜樂之情,則其人之賢可知。”
範處義《詩補傳》卷一:“詩人識其心,故有是言。”劉克《詩說》卷《關雎》:“詩人極於形容如此其徽美,是以為三百篇之首。嚴粲《詩緝》卷一“國風”也是此意“美后妃之德,所以見文王之德也。”明人許天賜《詩經正義》“國風”卷一:“宮人兩興聖女之既得而必假樂而鳴其情焉。"季本《詩說解頤》:“經旨日:《關雎》,官人詠后妃之德能使人畏而愛之也。”
不過,在明代,這樣確定的見解中卻有了不同的聲音。
姚舜牧《詩經疑問》卷一:“《關雎》之詩不作於文王,而作於官中之人。”在“疑問”即懷疑與問答中,姚舜牧作出這樣的回答,則暗示著,有疑問的人是將《關雎》當作文王所作的詩的。若真是如此,則詩中“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就變成了文王與大姒一對男女之間的兩情相悅。
這樣對《關雎》的不同意見不單模糊地表現在姚舜牧的問答中,還有更明確的說法。
鄒忠胤《詩傳聞》:
“第詩所以首《關雎》,義不寧惟是,蓋《關雎》為四始之始,豈待仲尼始之,周公實始之。何者?《關雎》、《葛覃》二篇皆太姒所自賦,周公表先世之詩為房中之樂,舍是奚先?”
他不認為《關雎》是文王所作,認為是“太姒所自賦”,也就是說,詩人正是大姒自己,詩中“寤寐思服”、“琴瑟友之”不是外在的“詩人”對大姒的感情,而是大姒自己體現出來的與文王之間的男女深情。
這種解釋與晚明重“情”的思潮興盛有關。重“情”,自然會在對《關雎》的解釋中體現出來。如朱朝瑛《讀詩略記》講《關雎》第三章:“興意只在左右二字,以左右無方興起愛慕之心,無所不至。”
在重“情”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再一次強調了“究報女”這個詩中最是,他們再一次強調了“窈窕淑女”這個詩中最美好的女主角。張次仲《待軒詩記》:“李愚公曰:窈窕淑女一句,篇中四番疊詠,總以此人為足重。首章說君子好逑,真有一見躍然,喜不自勝光景。此時即已親愛快樂,但直接以末章友樂,趣便索然,翻從昔日未得懷思一段彷徨之景,反覆追述,則今日得之喜樂何能自已,此詩人之文以情生也。”
凌濛初《孔門兩弟子言詩翼》:
“鍾惺日哀樂,情也。不傷不淫,情而不失其正也。思無邪亦是此意。詩理性情,故以此為詩始,然皆根窈窕淑女來,故章章言之。”
這些詩解,不僅強調了《關雎》之中的“情”,更強調了“總以此人為足重”、“皆根窈窕淑女來”詩中淑女的美好形象。
現在我們再反觀《牡丹亭》,就可以發現,戲曲中不僅肯定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速”之“情”是男女之情,而且杜麗娘形象異常鮮明,這正與《關雎》中頌揚“窈窕淑女”的意旨不謀而合。
03、《牡丹亭》的植物意象與《關雎》之興《牡丹亭》中用到了很多植物物象,如柳夢梅夢見一個美人立在梅樹下,如杜麗娘夢中書生手裡拿著一條柳枝,以及《冥判》中提到眾多的花。大體說來,若單從戲曲情節上講,這些植物只有前後映照的功能,並不起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王驥德《曲律》中說:“《紫簫》《紫釵》,第修藻豔,語多瑣屑,不成篇章。《還魂》妙處種種,奇麗動人,要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說“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除了指篇章上的枝節散漫外,應該也包括《牡丹亭》使用了大量的看似並無實際作用的植物物象。
《牡丹亭》歷代評本中注意這個問題的批評家較少。清代女子程瓊評《牡丹亭》說:
“木為生意,人貴青春,是矣。何獨取於柳乎?柳枝何詠乎爾?日:柳也者,天地之柔情也,忽眠忽起,最善抽思,縱遠飄空,根萬緒,化為飛絮尚遍房櫳也,真才子也。吾獨以為,但實其節,亦可變梢雲之竹;知斂其氣,亦可變歲寒之松也;春卿之志誠是也。梅奚取?日:雨肥紅綻,汗潮微酸,笑笑美懷,風風潤粉舉似香肌,無能逾比,芙蓉至豔,當波霞裳耳。木之貞氣,春之正態也。”
這樣的解釋,植物只是象徵的作用。
不過,若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就可以看出,《牡丹亭》中的草木物象其實與《關雎》重要的特豔,語多瑣屑,不成篇章。《還魂》妙處種種,奇麗動人,要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說“無奈腐木敗草,時時纏繞筆端”除了指篇章上的枝節散漫外,應該也包括《牡丹亭》使用了大量的看似並無實際作用的植物物象。
《牡丹亭》歷代評本中注意這個問題的批評家較少。
清代女子程瓊評《牡丹亭》說:
“木為生意,人貴青春,是矣。何獨取於柳乎?柳枝何詠乎爾?日:柳也者,天地之柔情也,忽眠忽起,最善抽思,縱遠飄空,根萬緒,化為飛絮尚遍房櫳也,真才子也。吾獨以為,但實其節,亦可變梢雲之竹;知斂其氣,亦可變歲寒之松也;春卿之志誠是也。梅奚取?日:雨肥紅綻,汗潮微酸,笑笑美懷,風風潤粉舉似香肌,無能逾比,芙蓉至豔,當波霞裳耳。木之貞氣,春之正態也。”
這樣的解釋,植物只是象徵的作用。
不過,若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就可以看出,《牡丹亭》中的草木物象其實與《關雎》重要的特點“興”有關。
不同於《毛詩》。明代鄒忠胤《詩傳聞》引鄭樵的觀點:“詩之本在聲,而聲之本在興,鳥獸草木乃發興之本。”張次仲《待軒詩記》也說:
“鄭漁仲謂:興者,一時之興謀而感於心,所見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類推,不可以義理求。故興之所在,鴛鴦雞鳩黃鳥桑扈俱可以詠後娖,如必關雎然後可美后妃,他無與焉,不可以語詩也。”
此物與彼物之間不一定非要有所相似才能使用,“興”是什麼呢?“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物”動“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過,張次仲也說:“觀此可以破說詩之固,然興會感觸亦須情與物有關映之處,則滋味深長。”以這種靈活的觀點來觀察《牡丹亭》,則其中的柳、梅、花草即是如此。柳夢梅手中的柳枝不一定非要有程瓊所說的象徵意義,這些花草在其中只是一種對情與美的興起而已。作者為柳、杜之真情、至情而興會感觸,借筆下的花木一一烘托渲染出來。最妙的是,這些花木正與情“有關映之處”,因而“滋味深長”。
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具體闡釋,想必大家也對於這個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