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巍道來
-
2 # 獨木難舟
從前有一個叫康替龍的人,他熱衷於開發和研究社會總資產的再生產問題。傳世有《康替龍流通圖》。後來,一個叫魁奈的人發現了這個“圖”,腦洞大開,將“圖”發展成了“表”,流傳於後世,就是《經濟表》。《經濟表》為早期古典經濟理論中對於社會總資產的再生產問題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後來的經濟增長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嗯。迴歸正文。首先,毋庸置疑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闢了系統研究經濟學的先河,早在斯密的書中就已經提到了經濟增長的問題,只不過沒有如此明確而清晰的概念。斯密的著重貢獻正是在於批判當時的重商主義將貨幣作為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而相對提出了影響財富收入的原因、經濟實現增長的途徑方法。他的研究使得經濟學早期就產生了從“靜態”到“動態”的研究方法論,因為他著重關注於生產領域的經濟實現增長的形式。
隨後,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李嘉圖開始嶄露頭角,他對於經濟增長的研究變換了研究思路,他不同於斯密的是,從分配領域來探討經濟實現增長的形式,從而形成了工資、地租以及利潤這三大因素格局,從而影響了後世的政治經濟學。這中間出現了一個“另類”的研究,他是從人口學角度探討經濟增長的,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其對應提出了實現經濟增長的途徑就是要嚴格控制人口。但這一說法相對於當時的其他幾個主流學說而言影響力相對較小,可以作為一個插曲。
緊接著,另一大經濟學研究學派出世,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目前主流學派中,似乎有好多學者不同意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探討過經濟增長,其實應該是有的。馬克思為經濟增長帶來新鮮血液,他更多的在於系統性地探討分工與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所做的貢獻。英國的克魯姆·赫爾姆公司在其出版的《卡爾·馬克思》(1988)一書中說道:“馬克思是一位增長理論家”。
再隨後,要為古典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研究畫一個句號,那個人就是約翰·穆勒。作為一個增長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總和了前人主流的所有的經濟增長理論,提出了勞動、資本、技術、人口等影響因素,再輔之以當時開先河的、最流行的邊際分析法。提出了在邊際收益遞減的情況下,經濟增長會從動態增長髮展到靜態均衡(從早期的靜態到動態,現在再到靜態,兜兜轉轉,繞成了一個圈)。這就為後來的經濟增長“穩態”打下了基礎。
古典經濟理論,是人類經濟學發展的開端,創造了“經濟增長”這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但因為研究方法的落後與數理實證方面的短缺,因此存在一定缺陷。在古典論中,斯密和李嘉圖堅持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提出了勞動二重性,薩伊卻又不同意將勞動的價值過分誇大,認為凡事可以帶來效用的東西都具有價值,效用論的苗頭開始出現,又因為邊際革命開展的如火如荼,微觀經濟學開始系統地顯現出來,而經濟增長理論卻在這個過程中離其越走越遠……在這個過程中,歷代的經濟學大牛們開始對完善與系統提煉出微觀經濟學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而經濟增長理論被“無情”的拋灑在一個世界的角落裡……
時光匆匆流逝,“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髮",此時,經濟增長理論被主流經濟學淡忘已經有一百年了。在這一百年中,經濟學家們將數學理論引入了經濟學中,經歷了工業革命的完成,自由市場的完善,資本主義系統建成,這時一場大蕭條在”無情“否定了薩伊定律 的同時,讓經濟增站理論再度出山,只不過這時它早已和微觀經濟學相隔太遠,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學科——宏觀經濟學的序列。這時,按照羅賓遜夫人——一位傑出的女性經濟學家的說法是“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的圖式,為研究儲蓄和投資問題……它被哈羅德和多馬進一步發展成為長期經濟理論發展的基礎。”(《馬克思、馬歇爾和凱恩斯》,商務印書館,1963).而按照多馬本人的說法是:“就我來說,探索一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增長模型……是值得的。”(《經濟增站理論》,商務印書館,1983).於是,哈羅德-多馬模型橫空出世!(具體就不展開了,詳見各種中級宏觀課本,前面的答主也有提到)。
再後來,擴充套件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就是索羅斯旺模型。這個模型是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一個巔峰之作。隨後,新古典模型因為解決不了人力資本、技術等內生化問題,而面臨危機。內生性經濟增長出現,(有意思的是,可以看出,現代經濟學的演化過程已經不是思想的演化,同時也包含了數理技術處理的演化,這樣也好,也不好。正如張維迎去年在學校的一個講座中談到的數學不是經濟學的目的,而要善於處理這二者的關係。)扯遠了,此時的一代年輕才俊阿羅,在《幹中學的經濟含義》一文中提出了技術的重要程度,提出了這種溢位效應的邊際遞增不能夠再滿足過去的邊際遞減恆律。於是內生性成為了重點關注的物件。但是阿羅模型的缺陷也同樣明顯,其一般均衡的實現途徑與技術的溢位不能相容,那麼動態均衡的結果無法保證了帕累托最優。1986年羅默在《邊際報酬與長期增長》文章中修正了這一點,也算查漏補缺吧。但是同時,羅默模型無法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於經濟增長中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的投資動力問題。再後來,盧卡斯提出了人力資本問題與再教育可以部分彌補羅默缺陷。人力資本的內生性更強。模型更完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穿插了宇澤(1960,64,65)、菲爾普斯(1966)、諾德豪斯(1969)的對於內生性經濟增長的貢獻,具體可看書。現代,又有了對於經濟增長的前沿研究。具體問題可以檢視近期的中外文獻,瞭解前沿,不過,如果只是對於這個演化過程感興趣,則瞭解不瞭解就無傷大雅啦。
-
3 # 金融街民工
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解釋了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出商品使用價值,抽象勞動衍生出商品價值。從而推出“剩餘價值學說”,進一步解釋資本組成、資本積累、再生產等理論。經濟的增長就是“剩餘價值”作用的結果。
簡單說就是,人的勞動,創造出我們需要用的東西(使用價值)以外,還有一部分“剩餘價值”。勞動產生剩餘價值,透過“資本積累”實現“再生產”,導致經濟增長。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產生代表無產階級的經濟學說。但它的來源,依然和現代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來源於英國古典經濟學。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的古典經濟學從更宏觀角度闡述經濟增長,也就是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
回覆列表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誌。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政治經濟學中,把增長方式劃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依靠生產要素增加實現的產出量的增長,稱為外延增長方式;一種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而實現的產出量的增長,稱為內含增長方式。我們接受了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方式的劃分,並且成為最近有關經濟增長的討論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