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縉雲山人

    其實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偽命題。現在還有人拿出來玄說,就我看來此大大的謬論!為什麼?要知道在晚清和民國時期,舊中國幾乎都在內憂外患中度過。自清末始,內有太平天國戰亂,白蓮教亂,義和團亂,稍後的民國軍閥混戰等,外有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等。可說戰亂使的華人極弱也極窮,國民最大的問題是有口飯吃,所以國民的識字率不到2%,可說舊中國幾乎是文盲國度。這個可以抗戰中,北碚有個統計資料可證明,當時北碚鄉村教育還算全國最好的地方了。但是那時的北碚連初小(即小學一至三年級)都沒普及。新中國始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才開始在普及小學。那時任何一個出過洋向人,可說不到萬分之一,所以那時評說起來,出個洋的人都是大師。好象大師輩出。

    看看今天的大學生幾乎普及了,研究生也多如牛毛,博士生,教授,留過洋的數不甚數。如果還以民國時的大師標準來評說,那大師簡直就是多如繁星。今天,可說要出書或以文字量為標準,那更是大師遍地的野草樣。比如說,我原來以為記者,作家,歌唱家,畫家等很高尚,也很大師的,可玩自謀體的,好象人人都是大師了。

    所謂的大師,沒什麼神秘的,與時俱進,人人都可成大師。吹個牛吧?我在網上發表的文章,小說等至少有千萬字,我也可稱作家了!我曾出去唱歌,別人以為我是教授和哪個省歌舞團的歌唱家。哈哈,啥子作家大師喲,我就是好玩的老百姓。

    當然那些商業炒作起來的大師只是些賺錢廣告而已。過好自已的日子,別去瞎攀瞎評什麼大師,盲目崇拜什麼大師,本來就是十分幼稚的表現。

  • 2 # 一段硬木

    倒不是民國時期會有大家大師出現,應該說社會動盪,人們生活不安,更能促使人們思索和探求。民國之後確有不少知識分子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特別是中西薈萃,融匯東西方文化等方面,也許這就是所謂大家大師吧。但恰恰說明了民國是個何等動盪的年代,民國的一般百姓生活何等的不得安寧穩定。那時的中國經歷了清末的大動盪之後積貧積弱,被列強瓜分。有識之士欲求救國救民,或辦實業,或從醫,或從文,或留洋海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都為大家大師輩出提供了萌芽的土壤環境。待到國內軍閥混戰,國土被外敵淪陷,治學之士多手無縛雞之力之力,潛心苦研,欲從古今中外的書本中尋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待到新中國建立,這些知識分子已滿腹經綸,知識的儲備和積累遠非現如今的學者可比,見地和造詣也絕非現今混文憑拼職稱者能望其項背,成名成家便是自然也是必然。當今社會理應有更好的做學問的環境和條件,但是卻失去了做學問的目的和動力,急於成名或急功近利徹底扼殺了大師的誕生。

  • 3 # GREENWAY

    也許還沒有人仔細研究國內外大師、大家的興起和消亡的規律。並非定量的分析,只是定性的感悟。人說亂世出英雄。在世道混亂、世紀更替、瞬息萬變的局勢下,百姓無所適從、民不聊生。於是盜賊四起,各種思潮洶湧,多有欺世盜名之徒渾水摸魚,亦有代表新興的革命勢力崛起。一部分大師大家抱著舊有的思想制度不捨丟棄。而另一些人,或大師大家,或被大師大家所鄙視的人,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擁抱新思想新制度新時代。所以,反過來說,大凡大師大家蜂擁迭出的時代,也是改朝換代的時代。預示著舊有的秩序即將崩潰,而新興的進步的時代即將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會是多動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