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俠cyc
-
2 # 吃好喝好藥好
因為他一直在想著怎麼一直讓大宋變強大,也一直在做著改變,但這些最後大部分都失敗了。
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最後沒有推行成功一個好政策,受到各種勢力的掣肘,不得不說是可憐。
最可憐的是繼任者推翻他的一切改變,然後送給了他一個“神”字,看著說是誇呢,實際上確實貶義,嗚呼哀哉,何其可憐啊!
註明:王安石變法,還有去歲賜(向周邊國家進貢買平安)出兵西夏,都失敗了。
-
3 # 我真的有個洗臉盆啦
出名的皇帝分三種
第一種:有野心有希冀管理好國家,夠強勢斬草除根的,例如秦始皇,唐太宗,朱元璋那種。
第二種:天天享受生活荒廢朝政亡國帝,例如夏傑紂王。
第三種:有心想朝政好,但礙於阻力鬱郁不得志的,就宋神宗了。崇禎也是好皇帝,披星戴月勤於政事,不過那時明朝已經是個收尾的爛攤子了,連個可以依靠輔助的大臣都沒有,又沒有錢,宋神宗至少有王安石,還有以前那個朝代還有個神人沈括,就是寫《夢溪筆談》那個。怪不了他。
我一直覺得崇禎是最慘的皇帝,不是宋神宗。
-
4 # 齊若一
一輩子很想幹一件大事,政治變法,卻用保守派阻力重重,不得己而終止變法,壯壯未酬。養了一群不孝子孫,貪圖享樂,葬送北宋半壁江山,轉南宋;無奈,不蓄力而發,收復失地,國家大統,繼續風花月夜,禍害主上基業,以致於南宋亡國,悲哀。
-
5 # 綠球永珍
宋神宗不一定是最苦命的皇帝,但絕對是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博的皇帝,雖有遠大志向,但是能力不足以實現夢想,必定是個失敗者。
要說宋神宗趙頊是個很聰明的人,而且極有上進心,只不過接了祖上的一堆爛攤子,也是有心無力,趙頊19歲登基,接過的大宋王朝表面上是欣欣向榮,可背地裡卻要就危機四伏了,財政支出一直讓國庫空虛,腐敗的官僚主義也是讓朝堂處於尷尬的地步,還有就是永遠也打不贏的軍隊,這一切都等著新登基的趙頊解決……
剛登基的時候趙頊也是朝著明君的方向努力的,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可是很快,他就發現他的能力就跟不上他的夢想,於是想到了變法,並深信變法是改變這一切最好的辦法,於是讓王安石進京,與他見面,聽取了王安石有關政治、財政和軍事上的變革策論,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一起成就大業的人,而王安石也對趙頊富國強兵、整治國內亂想的遠大理想而折服,於是決定與趙頊一起實現理想,於是在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變法初期,因為新法觸動了擁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野間的一片反對,包括趙頊的親人,變法初期有很多的缺點,連一些正直的大臣也反對,缺乏堅強意志的趙頊也是猶豫不決,打起來退堂鼓,對王安石的意見也是不在聽從,冷落與他,沒有人支援的變法也是越走越難,正逢王安石兒子壯年而死,王安石也沒心思過問政事,變法的失敗在所難免,如果趙頊能堅定的把王安石變法完成,估計也能成為一個千古名君。
除了變法上的失敗,在軍事上趙頊也是敗得一塌糊塗。
由於當時大宋國力、軍事實力不足,一直向西夏進貢維持兩國的和平,剛登基的趙頊年輕氣盛,不甘如此窩囊,下了滅西夏的意願,元豐四年,趙頊派兵兵分五路攻打西夏,可是大宋軍隊毫無戰鬥力,被打的抱頭鼠串,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元豐八年,由於對西夏戰事的殘敗,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打擊,加上病情惡化,年僅38歲的趙頊就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幾類型的皇帝:一類是兢兢業業,孜孜不倦,立志幹一番事業,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皇帝,卻命運頗折,遭人暗算,對其不公。一類是荒淫無度,荒誕不經,荒唐無恥,不理朝政,不務正業,不幹人事的皇帝,遭人斬殺。還有一類是庸庸碌碌,無所事事,朝廷混世,未乾出大事也未出大禍。宋神宗應為最前一類。
說起中國古代皇帝的命運,還真是不好說,有運氣好的,也有運氣差的,運氣好的皇帝並不是生來就運氣好,而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比如,天災沒有,就是沒有大旱也沒有水澇,持續幾年都這樣,也沒有什麼戰爭,就是邊境犯邊的情況未出現,當然當朝皇帝若本事不大或平庸,但還不至於胡來,朝內大臣有奸有忠互相牽治倒也相安無事,這樣朝廷上下未出現大亂,主要是老百姓生活過的安逸,這是主要因素,天下不大亂,未有什麼農民起義什麼風起雲湧情況,有這樣命也還可以。
其實,小編從歷史程序中發現中國很多朝代幾乎大都是官逼民反,造成農民起義運動大量產生,最終匯成極大力量,勢不可檔,或被外族乘機而入,很多朝代就這樣被推翻了,取而代之別的朝代產生,如果當朝皇帝沒有碰到這樣情況又怎麼可能垮臺?地利人和也是佔主要,沒有人起來造反,朝廷政策又比較適合人心,誰又願意起來革皇帝的命?得民心者則得天下!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比如設都問題,如宋朝有南宋北宋,那麼同樣是一個宋朝為什麼有的時間存在長些有的時間存在短些?
什麼原因大家有沒有想過?歸根結底,小編認為與設的首府有關,首府必須要設在既能拱衛又便於疏導,又有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方,而不是一攻就破,如南京,開封,必須有山有水,當然還有皇帝的個人能力,這也很重要,如果是碰到一個昏君那就完了,誰能經的起他的折騰?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如果一個朝代出現昏庸的皇帝來執政,試想那將會是這個國家的夢魘,如果是一位有想法有膽識,卻沒有個人魄力的皇帝執政,同樣也會將朝廷帶入深淵。
樓主說的這位宋神宗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一上位,不知輕重緩急,應解決民生問題,卻先搞起什麼內部整肅,積極開始實施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但由於大多數大臣害怕危及自身利益,卻竭力從中作梗,朝內亂開始,也導致其變法失敗,讓本來就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宋朝,更是雪上加霜,這也就是宋神宗為什麼獲得昏君稱號的由來。正如一些資料所說《宋史·神宗紀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將大有為。” 小編覺得讓這位宋朝皇帝趙頊主持的熙寧變法其實就是朝廷階級的一個自救運動,又怎麼可能想到解決朝廷岌岌可危的根本問題?
那麼,回過頭來看看這位宋朝皇帝宋神宗,容小編先介紹一下此人上顯的簡歷:這位宋神宗本名為趙頊,生卒:公元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起名趙仲針,是宋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為宣仁聖烈高皇后,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於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被進封潁王,後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12月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即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繼位。
其實神宗在即位之初,也並不是無所作為,只是如上面說的,有膽識卻無能力,即大的魄力,未當朝時耳聞目睹了北宋朝積貧積弱的艱難困境,故即位不久也想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這位神宗帝確以君權的力量,以保證一系列朝廷新法的推行,若繼續推進應該有一定效果,不知什麼原因後又改變初衷,幹了半截撂挑子了。
我們看到在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2月,由丞相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朝廷先後頒佈實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等有關利民政策。還是在熙寧變法期間,也是由丞相王安石大臣統一指揮下,積極任用了王韶出兵抗禦西夏開發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實取得了一些療效,這場積極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雖然遭到一些朝廷守舊勢力的攻擊也並沒有停止跡象。
但就在這積極大好形勢時,這位神宗帝意志卻不堅定了,昏君現象開始展現,思想左右搖擺,可即使這樣也還能勉力維持新政。並且還在元豐年期間,由這個神宗皇帝親自主持改制,仍希望在保持朝廷新法,既得上述成果的基礎上,使朝廷改革緩慢推進。至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邊境上的西夏部落王朝皇室出現了內亂,這位神宗帝自以為人聰明,覺得正是乘亂時有機可乘,開始腦子進了水,瞎指揮起來,下旨遂出兵還五路伐夏,但聰明反被聰明誤,犯了兵家大忌,不知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之計法,卻一味大兵長驅直入,還深入到夏地腹中,終因斷炊致各軍馬因糧草不濟,遇到極寒的冬天,反而無功而返,落落而歸,四十萬大軍僅餘聊聊無幾。
這還不算,又在元豐五年(1082年),偏聽徐禧之計,大興土木築永樂城,搞起防守戰略,以為高築牆別人攻不進,偏偏人家西夏不聽這種邪理,一頓土炸藥就轟塌了,三十萬大軍攻進永樂城內,導致宋朝戰敗。透過宋朝軍隊兩次戰敗經歷,也直接讓這位神宗帝所希望攻夏雪恥和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到元豐八年即公元1085年,這位宋神宗趙頊皇帝終在福寧殿中,憤憤不得志,憂鬱而逝,享年三十八歲,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
大家應該看到這位皇帝雖然命苦,但還是想幹一番事業和功績,還想幹點實事,也就是說出了苦力卻未有效果。小編覺得這一位並不是一個荒淫無度,無恥霸道的皇帝,也正所謂個人能力特點原因,如有些地方過於示弱,未能正確領導朝廷施政,以及改革一些不合理朝廷制度,反而導致在守舊勢力的竭力反對下,這位神宗帝未能拿出應有魄力,繼續推進自己的方針政策,反而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這也是他的不堅定性,小編覺得作為一個皇帝,應該有自己嚴格措施手段,怎麼能讓一幫大臣在朝廷興風作亂,皇帝說話都不能算數,推三阻四,還內訌窩裡鬥。
小編覺得這位皇帝還是過於軟弱,政策過於寬鬆,讓一班守舊勢力以及一些老臣支配了皇帝的行為,試想若是皇帝拿出魄力,殺一儆百試試?誰還敢多言?皇帝的一個方針政策,老是讓這些混賬大臣干擾還怎麼做事?不過,大家應該看到這位皇帝鬱郁不得志,出力不討好,想幹大事未乾成,但神宗還是以維持新政和堅持變革的決心卻未變。雖然兵敗時感到自己有皇權可以下令,讓人覺得還是個空架子,甚至卻連追究殺一個官員都無法執行,執行者幾句話就推的一乾二淨,不能殺,說了先祖定的刑不上大夫。還有他母親太后動不動就干涉阻止他行動,有點像後來清朝慈禧和光緒境況,可見他是多麼的無奈。
小編認為宋神宗趙頊帝畢竟有著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應該說神宗皇帝還是宋朝一位有理想和有些作為的皇帝,而且他也全心全意去做了,並且那時手下還湧現出很多歷史名人,比如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是千古留名的人物,當然這也和趙頊帝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繼位之初就能付諸實施分不開,也與他重用丞相王安石有關,還是一位善用人才之人,只是太不順利。
並不是一個如明朝嘉靖帝那樣,整天去鑽研什麼長生不老之藥方,去專學道教的不務正業之人,這個應該充分肯定這位神宗皇帝!
大家也應看到,上題說這位宋神宗最苦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確實是這樣,雖然宋神宗受命即位可謂還是順利的,自即位後就坎坷不斷,也沒過個一天好日子,因為此時大宋王朝國力日衰,內外交困,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做好事還沒人支援和承認,心累體累,怎麼不命苦?從趙頊帝即位初就接手了上任的一個爛攤子,家底幾乎空絕還怎麼過日子?所謂變法改革也是因此而為,否則還用的著這麼大費周張,勞命傷財,至死也未能實現?說他三十八歲就死了,是一個操心的命,卻因力不從心致心梗而亡,他命苦短家眷也遭不幸,未能安排保護好,此皇雖一大家子但最後不是被殺就是被貶或早夭折,當時他雖有重量級人物曹太后三朝鎮守紕護,還能抗擊朝廷巨大勢力。
接手朝廷就已經面臨了一系列經濟危機,還有宋朝的三冗現象,這種冗政冗兵冗費的沉重壓力,導致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讓北宋財政年年虧空。依據《宋史·食貨志》資料記載:宋朝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的時候,北宋財政虧空就已達一千七百餘萬,這還不算,朝廷內的廣大民眾受欺壓,受到地方豪強兼併,以及一些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層層加重,直接引起屢屢發生暴動反抗鬥爭。可說值此內外憂患和財政睏乏之際,宋神宗趙頊帝才有了對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這也促使年輕的趙頊深信,只有變法才是緩解危機的唯一大法,這也是歷史上王安石變法的由來。
那麼北宋神宗趙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呢?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所處的階段來說,小編覺得若說他昏還真說不過去,因為他敢於改革變法,整頓朝廷制度和秩序,積極施政,傾力而為,並重用王安石變法,你能說這位皇帝昏嗎?還有從一開始想透過改變朝廷不合理的思想動態出發,也不能說他昏,他還有著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但若說他有可昏,當出兵四十萬大軍進剿西夏,卻沒籌和先運糧草準備,卻讓兵士餓肚打仗後全軍復沒,不僅未剿反致己滅,這不是昏又是什麼?對此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所以說宋神宗是一個爭議很大的皇帝,
小編認為我們應該從歷史觀點來對待他,如果把你放到當時環境和條件以及思想動態,覺得你能做的比他好嗎,不信試試?這可不一定吧?人非神仙孰能無過!所以衡量一個皇帝也要一分為二,有昏有不昏,昏只是相對的,更不能把一個朝代滅亡完全算到一個皇帝身上?最好的政策,遇上最壞的執行者,結果會怎樣呢?這種情況哪個朝代沒有?就連現在一些地方還有人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又何況當朝皇帝時期?
當然人們怎說也只能隨人說,有人說宋神宗積極主持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朝後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弊端,只是未用到點子上,也有人說宋朝政局的混亂,便是從宋神宗一朝開始的,這兩方面的評價從其廟號上也能看出,內有褒貶的神供便可以看出端倪,儘管這位皇帝命很苦,處在內外交困,沒過一天安份日子,甚至到死都還有人貶他,就因變法得罪朝廷一班人,把他罵的很慘,還讓他背黑鍋,你說可命苦?在宋神宗去世後,以他母親高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卻將他一生抹黑到了什麼程度?查查資料別知。不過,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給予個人評價,按現在說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謂積勞成疾,比起其他皇帝還是應給一個點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