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靂風

    1、彈道彈,題中的洲際彈就是該型彈,一般來說該類彈的彈道是固定的(中俄兩國某些彈例外如白楊M),即是提前計算好即不需要瞄準的,其彈道是一條拋物線,彈道是在發射前就固定好的,而其就是沿著這條固定的彈道飛行的,途中可以透過一些制導手段(如慣性制導、無線電制導…)對其飛行姿態進行修正,以防其偏離彈道,故其也只能打擊固定目標(中國某些彈例外,如東風26)。

    2、防空彈 反艦彈 空空彈 這類彈大都需要火控雷達進行鎖定(瞄準),鎖定後可發射,發射後其制導方式多樣化,複合化,常見的有雷達制導、紅外製導、鐳射制導、無線電制導等。

    3、遠端巡航彈,其固定目標是提前輸入的,再輸入電子地圖,然後根據地形匹配製導,衛星制導(如GPS、北斗)等,打移動目標的方式就有些難了,例如反艦戰斧,這個就不好回答了,不過我覺得其應該會有中繼制導…

    4、反潛導彈 這個不瞄準,其先根據潛艇大概方位飛過去,把反潛魚雷放出來,瞄準就是魚雷的事兒了。

  • 2 # Prussia

    一、導彈根據其屬性,既有在可視距離內實施攻擊的,也有超視距實施攻擊的。在可視距離內實施攻擊的,如光學瞄準跟蹤熱紅外製導的肩扛式‘’毒刺‘’短程地空導彈,以及車載式雷達引導的短程地空導彈(如俄軍的山毛櫸‘’);還有車載式短程地對地反坦克導彈,以及機載發射的短程空地反坦克導彈。如頗具攻擊力的‘’小牛‘’暨‘’幼畜‘’式短程空地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有鐳射制導、電視成像制導、紅外成像制導等三種。另外,雷達引導的空對艦和艦對艦短程導彈也是在可視距離內實施攻擊。而實施超視距攻擊的,一般為射程達幾十公里及以上的機載空空導彈:先由機載相控陣雷達捕捉並鎖定敵方戰機後,己方飛行員隨即摁下導彈發射按鈕。導彈脫離機體後,其火箭發動機隨即自動點火併在雷達引導下摧毀目標。二、在人造衛星問世之前以及之後,使用射程達幾千至上萬公里的戰略(核)導彈攻擊敵方,目前迄今為止還尚未有過實戰先例。

    ‘’小牛‘’暨‘’幼畜‘’式空地反坦克導彈:

    俄軍車載式‘’山毛櫸‘’防空導彈:

  • 3 # 諸葛小徹

    其實導彈不應該叫瞄準,正確的說法是制導。

    導彈制導系統也稱導彈導引和控制系統。測量和計算導彈對目標或空間基準線的相對位置,以預定的導引規律控制導彈飛達目標的系統。導彈的制導系統是在綜合利用自動控制理論,航空和慣性儀表,雷達、電子計算機、鐳射、紅外和電視等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圖為德國二戰期間的V2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E.施泰因霍夫和T.布赫霍爾德設計的 V-2導彈的制導系統,是慣性制導系統的雛形。在此期間,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還研製過多種防空導彈的制導系統,雖然都沒有達到實用階段,但證明了導彈可用雷達波束導引。同時,研究了用於空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上的光學瞄準的有線指令制導系統。戰後,一些國家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各種型別的導彈制導系統。

    圖為美製“響尾蛇”AIM-9X空空導彈

    以美國"響尾蛇"導彈系列中的第4代最新型號AIM-9X空空導彈為例。AIM-9X空空導彈採用先進的自動駕駛儀飛行控制系統,具有很高的機動控制能力。AIM-9X彈身細長,長3米,彈徑0.127米,重85公斤,最大速度超過3馬赫。

    AIM-9X採用新一代紅外線導引頭,具有更高的目標辨識能力,能清楚分辨是人工熱源還是自然熱源。AIM-9X在飛向目標過程中還具有抗干擾能力。具有很好的偏離軸線射擊能力,不單可以直線攻擊,還能選擇不同角度甚至向後方進行攻擊。

  • 4 # 咖哩咖哩醬

    實際上,不應將導彈稱為瞄準。正確的術語是指導。導彈制導系統也稱為導彈制導和控制系統。該系統測量並計算導彈相對於目標或空間參考線的相對位置,並按照預定的制導律控制導彈到達目標。導彈制導系統是在綜合利用自動控制理論,航空和慣性儀表,雷達,電子計算機,鐳射,紅外和電視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圖為二戰期間德國V2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E. Steinhoff和T. Buchhold設計的V-2導彈的制導系統是慣性制導系統的原型。在此期間,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也開發了多種防空導彈制導系統。儘管它們都沒有達到實用階段,但它們已經證明導彈可以由雷達束引導。同時,研究了用於空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光學瞄準的有線指揮制導系統。戰後,一些國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各種型別的導彈制導系統。圖為美中國產響尾蛇AIM-9X空空導彈以美國“響尾蛇”導彈系列中的第四代最新AIM-9X空空導彈為例。 AIM-9X空空導彈使用先進的自動駕駛飛行控制系統,該系統具有很高的機動控制能力。 AIM-9X的機身細長,長3米,直徑0.127米,重量85 kg,最大速度超過3馬赫。AIM-9X採用了新一代的紅外搜尋器,具有更高的目標識別能力,可以清楚地區分是人工熱源還是自然熱源。 AIM-9X在飛向目標的過程中也具有抗干擾能力。它具有良好的離軸射擊能力,不僅可以直線進攻,而且可以選擇不同角度甚至向後進攻。

  • 5 # 一葉楓流

    導彈分兩種,一種是彈道導彈,一種是有翼的飛行導彈。

    彈道導彈採用慣性制導。只要導彈姿態穩定,就能按照預定彈道擊中目標。

    飛行式導彈在打擊固定目標時 也可以採用慣性制導。依靠飛行自動駕駛儀飛向目標。

    美國的巡航導彈採用匹配製導,主要是地形匹配。

    對固定目標還可以採用衛星制導,如GPS定位。

    以上是自主制導。就是不依靠其他方式獲得目標資訊。全程不受影響。

    還有兩種非自主式制導方式。一種是尋的方式,一種是指令方式。

    指令方式就是控制檯站嚮導彈發出指令,改變導彈運動方向,直到擊中目標。包括雷達指令,電視指令,紅外/光學指令,光纖制導指令。一般多用於反坦克導彈,空對地導彈,防空導彈。

    尋的方式又分為主動尋,半主動尋和被動尋的方式。

    被動尋的就是完全依靠目標資訊跟蹤目標。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紅外空對空/地對空導彈。如響尾蛇。

    主動尋的是導彈本身帶有雷達,自己搜尋跟蹤目標。不死鳥的末制導就是雷達主動制導。

    半主動尋的是載機或地面照射目標,導彈根據目標反射訊號跟蹤目標。這包括麻雀空對空導彈。

    還有幾個特殊型別的,比如反輻射導彈,依靠敵方雷達發射的雷達波跟蹤目標,屬於被動尋的。

    現在遠端導彈都採用複合制導。初始段採用慣性制導 末端採用被動或主動制導。

    美國愛國者導彈採用導彈尋的指令制導。

  • 6 # 光明科普

    不同種類的導彈瞄準方式不同。洲際彈道導彈在發射後的爬升階段中,首要任務是儘快進入外大氣層,接著一級火箭分離,由次級火箭推動彈頭到彈頭釋放位置,這一階段主要利用星光進行導航,進入再入階段後,除裝有特殊裝置的導彈外,此時的彈頭由於不再有火箭發動機推動依據普通彈道進行運動。近程與中程彈道導彈基本上在大氣層內活動,由火箭助推發射,除去助推階段基本上呈彈道路線,因此瞄準基本上是在發射時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發射後導彈嚴格按照程式進行。

    目前此類別中更先進的導彈能夠分階段進行彈道修正或具備改變執行軌道的能力,能夠在導航體系(衛星,預警機,地基雷達等)的指引下打擊大型的移動目標。另外,防空導彈、格鬥導彈、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類導彈主要分為飛行階段與導引階段。首先由作戰體系根據目標設定一系列引數,導彈發射後根據這些引數到達指定位置,然後進入導引階段,這一階段導彈的各種雷達開機,不斷對目標進行搜尋識別,確認目標位置,並結合導彈自身位置進行偏差計算,調整導彈的飛行舵面降低偏差,從而使導彈靠近目標,當到達觸發條件時導彈爆炸殺傷目標。

    這些導彈的制導方式各不相同,飛行階段有根據預警機、衛星、地面雷達、機載雷達和艦載雷達導航等,導引方式有根據目標紅外線、己方鐳射對目標照射進行制導等方式。

    以上。

  • 7 # 留白說

    導彈,全稱“導向性飛彈”,是依靠制導系統控制飛行軌跡,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武器。

    導彈能夠鎖定目標,得益於它獨特的結構。導彈通常由戰鬥部(彈頭)、彈體結構系統、動力裝置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等4部分組成。

    導彈和普通炮彈的最大區別,就是導彈本身裝有動力裝置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

    制導系統對導彈非常重要,是測量和計算導彈對目標或空間基準線的相對位置,以預定的導引規律控制導彈飛達目標的系統。制導系統就好像是導彈的眼睛,它能引導導彈準確地搜尋、跟蹤和命中活動的目標。

    導彈制導系統有4種制導方式:①自主制導。制導系統裝於導彈上,制導過程中不需要導彈以外的裝置配合,也不需要來自目標的直接資訊,就能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如慣性制導,大多數地地彈道導彈採用自主式制導。②尋的制導。由彈上的導引頭感受目標的輻射或反射能量,自動形成制導指令,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如無線電尋的制導、鐳射尋的制導、紅外尋的制導。這種制導方式制導精度高,但制導距離較近,多用於地空、艦空、空空、空地、空艦等導彈。③遙控制導。由彈外的制導站測量,嚮導彈發出制導指令,由彈上執行裝置操縱導彈飛向目標。如無線電指令制導、無線電波束制導和鐳射波束制導等,多用於地空、空空、空地導彈和反坦克導彈等。④複合制導。在導彈飛行的初始段、中間段和末段,同時或先後採用兩種以上制導方式的制導稱為複合制導。這種制導可以增大制導距離,提高制導精度。

  • 8 # 兵說

    導彈的瞄準,一般指的就是制導。制導技術非常複雜,不同型別的導彈制導過程差別很大,其原理大體上講,就是對質心運動的控制。早期,主要依靠陀螺儀和加速度計。在力矩發生變化後,彈頭會自己修正姿態,減小誤差。這必須先給出方程式,計算出導彈飛行動力學以及運動的方程式模型。除此之外,還有飛行程式角(角度隨時間變化的函式)等引數的設定,使其可以飛向指定目標。目標地的座標哪裡來?可以是衛星給,也可以是偵察飛機等裝備。

    制導的關鍵是導航。最早的導航技術是慣性導航系統,用在德國v2火箭上。這個導航方式很古老,但沿用至今。因為這種方式有這幾個好處:一是完全自主,很隱蔽;二是能提供多維資訊;三是空中地面水下都能用;四是短時精度好。慣性分平臺式和捷聯式,後者可以縮小導彈體積。除此之外,還有衛星導航,天文導航,地形輔助導航,景象匹配。

    衛星導航,在今天反衛星導彈大發展的時代,變的不那麼可靠。雖然反衛星導彈目前對遠地軌道的衛星打擊效果不佳,但攻破這技術估計只是時間問題。天文導航就是根據恆星的位置來確定目標,目前航天器用的多,但這個技術很有前途。地形導航就是識別地域特點來確定目標,但有限制,平原大海高山基本不能用。景象匹配是透過自帶攝像機來識別地域特點,但這個導彈,如果在未來遇到具備偽裝能力的高技術,就不那麼奏效。

    當代導彈大部分用的是複合制導,多種技術結合,這樣比較可靠。除了彈頭的瞄準技術,衛星偵查,大型雷達的監聽等,都是輔助導彈打擊目標的重要條件。

  • 9 # 大刀吧主的水彩小鋪

    根據尋的方式(的,目標也),有主動式和被動式,主動式就是發射無線電波進行追蹤的主動雷達方式,被動式就是根據目標放出的紅外線等特徵進行尋的。

    還有打坦克的,用鐳射照射目標引導導彈。還有線導的,導彈拉著一根線,操作手透過導線控制導彈飛向目標。

    飛機轟炸有用鐳射照射目標進行制導的,還有GPS制導的,透過衛星定位攻擊固定目標,可以不在乎黑夜、雲雨啥的。

    具體的詳細過程比較複雜,有很多都是軍事機密,期待其它網友補充。

  • 10 # 梁老師說事

    我們都知道,任何武器在射擊之前,都會有一個瞄準工作要做。

    導彈發射的時候也是需要這麼幹的,那麼我們都知道,導彈和一般的武器不一樣,它打擊的目標距離發射地有千里,甚至更遠。

    就這距離,光用手工去瞄準,簡直就是在開玩笑,根本就搞不定。眼睛的距離就看不到目標,所以一般的方法是不能使用的。

    其實我們也明白,導彈的瞄準,一般都依靠發射之前的一些個初始鎖定和自動制導來完成瞄準工作的。

    當然了,這個過程要說起來相當複雜,但是說到根子上,導彈的瞄準和我們一般射擊武器的瞄準原理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所以為了把導彈瞄準這件事說得清楚一些,我們最好按照一般射擊武器瞄準的原理,加以對比來理解導彈的瞄準。

    首先我們要知道導彈瞄準大概分為兩個,分別是距離瞄準和方位瞄準,他們的共同作用最終才能鎖定目標。

    距離瞄準

    一看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這種瞄準模式和距離有一定的關係。

    那麼想要了解這個過程,首先我們得來看一下,步槍瞄準的原理。

    一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要說了,步槍瞄準不是有瞄準鏡嗎?

    現在說這個瞄準和瞄準鏡沒有關係,我們說的步槍在射擊過程中的一個距離變化問題。

    話說步槍的射程和很多因素有關係,比如步槍的俯仰角,槍管的長度,以及彈丸出膛的時候初速度等等。

    其中步槍的射程和俯仰角有這樣的一個關係,當槍體的俯仰角在零度到四十五度之間浮動的時候,步槍的射程是最遠的。

    當俯仰角大於四十五度的時候,角度越大,射程就會變得越近。

    此外槍管越長,那麼子彈飛出去的距離也就越遠。

    原因就是發射藥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對彈丸推動的時間,是在槍管裡進行的,槍管越長這種推動時間就越長,最終彈丸獲得的速度就會越大。

    等到彈丸離開槍管的一瞬間,速度是最大的,此後彈丸的飛行過程全部要依靠彈丸的慣性來飛行。

    那麼我們就把導彈的發射過程比作步槍的這種發射彈丸的過程。

    我們知道導彈在發射的時候,它有一個主動段的說法,什麼意思呢?

    導彈發射到一定階段,它的發動機就會關閉,以後導彈就要依靠慣性來飛行。

    那麼導彈在主動段的發射過程,其實就是步槍在發射彈丸的時候,高溫高壓氣體一直在槍管推動彈丸的過程。

    只不過步槍是高溫高壓氣體在推動,而導彈是在發動機的作用下在推動,動作不一樣,但本質是相同的。

    這就意味著,在發射導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控制這個導彈主動段的長短(相當於槍管的長短),以及最終導彈主動段結束之後(關閉發動機)的速度(相當於彈丸的初速度),來控制導彈的發射距離。

    也就是說,導彈關閉發動機的時候,速度越大那麼導彈飛出去的距離就會越大,導彈使用發動機的時間越長,導彈飛出去的距離就越大。

    綜合這兩點我們就知道了,導彈的發射距離,只要控制住導彈的發動機關閉時間,和發動機關閉時候的速度,就可以很好的控制住導彈的發射距離了。

    那麼這兩個方法在導彈發射的時候一起用嗎?這麼說吧,軍事裝備上的事情,越簡單越好,能用一個方法做的事情,最好不要摻和其他方法,不然的話系統會變得複雜。

    武器裝備一旦複雜起來,到了戰場上它的具體表現就是不好使。

    所以要從這兩個方法中挑出一個來,作為控制導彈發射距離的方法。

    透過實踐證明,控制導彈關閉發動機時的速度,可要比控制發動機使用的時間要來的精確。

    有了這個知識作為基礎,解釋起來就方便多了。

    當我們確定導彈要攻擊一個目標,然後人們就開始計算目標距離導彈的路程有多長。

    根據這個資料,然後計算出一個完美的彈道,彈道出來以後,就需要設定一個主動段,接著設計一個主動段結束需要的速度。

    這些資料都整理好之後,就會被塞入到導彈的計算機中,作為導彈的控制資料。

    導彈一經發射,它就會按照這套資料開始運轉,當導彈的速度達到要求之後,那麼執行機構就會對導彈發出關閉發動機的要求。

    這就是導彈瞄準目標的一個方法,因為是根據距離設定的瞄準方法,所以被叫做距離瞄準。

    說道這裡,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導彈它是怎麼知道自己的速度達到要求的呢?

    導彈的裡邊有一個關鍵性的裝置,它就是陀螺儀。

    這個陀螺儀分為內軸和外軸,它用這兩根軸的方向建立了一個座標軸,這種座標軸被叫做陀螺座標軸。

    我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學習都明白,座標軸一直就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點,都知道這東西是可以確定方位的。

    那麼陀螺座標軸如何確定方位呢?這個過程比較複雜,我們簡單地說一下就成。

    導彈在飛行過程中,陀螺儀的內軸,外軸和空間位置不會變化的轉子軸之間就會形成一些個角度變化。

    而這些個角度變化,就可以推斷出導彈的加速度或者角度有什麼偏差,所以陀螺儀也是調整導彈方向的一個工具。

    那麼這個時候,把一個加速度表安裝在陀螺儀上,就可以很直接地觀察到陀螺儀的加速度變化。

    如果在導彈里弄上兩套陀螺儀,一個測量水平位置,一個測量垂直位置,一個完美的空間座標就出來,還附帶加速度值和角度偏差。

    所以兩個陀螺儀就可以完美地解決,導彈飛行的速度值。

    方位瞄準

    那麼射擊距離有了,還要有一個方位才成,畢竟我們的世界不是二維的,所以在導彈發射瞄準的時候,方位的確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說道這裡,很多人就會認為,目標都確定了,方位搞不清楚,這不很搞笑嗎?

    還真就不是你想的那樣。

    還是以步槍為例加以說明,我們都知道步槍在瞄準目標的時候,槍口要瞄準目標,然後進行射擊。

    但在射擊的過程中,有人抱著槍會上下移動,這叫做俯仰偏差,有人抱著槍會左右移動,這叫偏航。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有些是人的一個下意識動作,有些乾脆就是槍支後坐力造成的。

    如果有人能把槍控制好了,這個人必然就是一位神槍手,如果忍受力都很好的話,這必然會晉級成為一名狙擊手了。

    但大部分人做不了神槍手,更做不了狙擊手不是。

    而這種事情放在導彈上也是一樣,你別看導彈是一種機械,給我們的感覺,只要輸入資料,它就會不帶任何偏差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想錯了,世界上同一款導彈你都不可以說它是一模一樣的,畢竟世界上都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不是。

    所以在發射的過程中,同款導彈因為本身的一些零件或者燃料多少等原因就會出現微小的偏差,這種微小的偏差如果不做及時調整的話,最終就會出現大的錯誤,老話說得好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嗎?

    這是導彈本身,再加上各種氣候條件,導彈發射出去了,前一發還是一級風,誰能知道後一發是不是五級風了,而且風向都有可能改變。

    其他的環境條件就不說了,畢竟地球就是一個大磁場,還存在磁偏角,再加上地球不是平的而是橢圓的,它還自轉呢?

    而我們把導彈的主動段當作了步槍的槍管,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導彈上下浮動,左右移動,出現一個細微的變化,這都不叫個事。甚至是主動段結束之後,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那麼這種細微的變化,我們肉眼又看不出來,可當導彈發射到目的地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偏差了。

    畢竟導彈發射的距離都比較遠,有上千公里,甚至還有上萬公里的。

    也就是說導彈不僅有可能上下左右偏移,保不齊來個翻滾都有可能。

    所以導彈對於方位的瞄準也是有講究的,不能沒有。

    那麼導彈的方位如何確定呢?

    它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發射地點到目標畫條線就能確定方位了。

    它是畫兩條線,一條是發射地點進過的子午線,另一條是發射線,而沿著這條發射線畫出去的話,發射線位於目標的下方。很驚奇是不是?

    也就是說目標其實是在子午線和發射線之間。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以狙擊槍為例說明。

    如果狙擊槍的目標在兩千米之外,而狙擊槍的有效射程僅僅是一千五百米的距離,那麼瞄準鏡基本上就不靠譜了,從瞄準鏡可以看出去,要打的目標就要往目標頭上偏,高一米或者兩米,甚至還得往左右偏幾米的樣子,子彈打出去,這次能擊中目標。

    也就是說距離太長的話,你看到的和彈道不是一個位置。

    導彈其實也一樣。

    所以導彈就是依託這兩條線形成一個夾角發射,導彈朝著目標下方發射,最終導彈就會擊中發射線上方的目標。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需要確定三個點,第一個發射點,第二個目標點,第三個瞄準點。

    其中瞄準點是位於發射點後邊的,瞄準點也有一條子午線穿過。

    這個瞄準點就相當於是導彈的一個瞄準鏡,子午線穿過兩個點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確保導彈發射方向的一致性。

    接著瞄準點開始使用儀器確定目標的位置,這個時候子午線和瞄準點以及目標點,三個點以瞄準點為中心點形成了一個夾角,我們把這個角叫做角A。

    然後要確定發射線(原因和狙擊步槍射擊有效射程之外的目標是一樣的),這個中間的過程比較複雜,總之經過一系列的計算就會得到另外一個角度,我們把這個角叫做角B,這個角度算是角A的外角。

    從瞄準點為中心畫出這個外角,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到了一個角度角A+角B,這麼一個大角。

    最終發射點就按照這個角度,以子午線畫出角A+角B這個大角,一條線是子午線,另一條就是導彈的發射線了。

    彈道就這麼神奇,這和狙擊槍射擊超過有效射程的意思是一樣的,你從瞄準鏡看到的狙擊位置看起來,就不在目標上,但子彈打出去之後,哎,它還就落在了目標上了。

    當然這是一個瞄準的過程,在發射之後,還要防止導彈發射上下左右的偏移,甚至是翻滾,所以還得在空中不斷地調整,讓導彈始終保持預定好的方向。

    這個時候就需要三個系統來維持上下左右翻滾三個現象的產生,那麼這三個系統用的東西都一樣,都是有敏感裝置,綜合裝置,放大變換器以及執行機構來組成。

    判斷依據是來自陀螺儀角度的變化,如果出現了變化,那麼相應的系統就會啟動,放出電流來控制導彈的偏移和翻滾。

    總結一下吧。

    首先確定目標,然後使用瞄準點的各種儀器測量出一個發射角度,這個角度是由子午線和發射線構成。

    角度確定以後,導彈開始執行這個角度,按照發射線的方向發射導彈,而發射線延長之後,你不會看到目標就在發射線上,它還就能擊中目標。

    與之同時,測量一下發射點和目標的距離,從而確定導彈發動機關閉時候的速度,把這些資料提前輸入到導彈內部,來控制導彈。

    跟著導彈發射了,那麼導彈發射以後,為了避免各種條件讓導彈偏離了原來的彈道,這個時候就需要內部的三條系統來隨時根據陀螺儀的角度變化,來釋放電流,讓導彈至始至終都在彈道內飛行。

    以上算是導彈瞄準和發射的一個簡化版,大體就這麼個意思。

  • 11 # 兵工科技

    圖注:導彈發射後,首先是程式指令飛行階段,導彈按照預先輸入的引數飛向目標概要位置

    導彈有很多種型別,不同型別的導彈,瞄準的情況也是不同的。

    以彈道導彈為例,通常採用慣性導航,也就是說,導彈發射前要提前輸入一系列的目標位置引數指標,導彈發射後就按照這些預先給出的程式指令進行慣性導航飛行。慣性導航會存在累積誤差,飛行距離越遠,誤差越大,尤其對於洲際導彈來說,飛行距離往往會超過一萬公里,按照程式指令飛完全程,誤差就會特別大,早期洲際彈道導彈的誤差大到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都很常見。隨著高精度慣導裝置的開發使用,如今這種誤差已經極大縮小,瞄準後打擊目標也越來越有準頭了。

    對於空空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這些戰術導彈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們主要在大氣層內飛行,飛行距離十幾或者幾百千米不等。這些導彈的全程飛行,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程式飛行階段,這和前面說到的彈道導彈相似,都是事先給導彈輸入目標大致方位的各項引數,導彈發射後根據程式指令進行飛行,飛到一定時間和距離之後,導彈開始進入制導階段,可以是由導彈自身的導引頭進行搜尋和鎖定,也可以由其他平臺的搜尋裝置來引導飛行中的導彈不斷接近目標。就這樣,透過主動或被動制導的引導,導彈會越來越接近目標,最終實現精確命中並摧毀目標。當然,也有可能導彈按照程式指令飛行到預定的位置後,此時目標透過猝不及防的快速機動逃脫得無影無蹤,那麼這枚導彈也就成了無的放矢之箭,盲目地一直飛行下去,直到燃料耗盡而墜落,或者啟用自毀裝置引爆銷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小說中出現其他作家筆下的人物或者調侃其他作家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