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嬴政

    對人不能太好,這是怎麼說的?好像有點問題喲,我們說交朋友要交心,要全情投入,不能留一點餘地。為什麼這裡又建議大家對人不能太好呢?還順便加上了一句比喻句“餵狗不能太飽”,似乎是在印證強化不能對人太好的理由。

    其實這真的是有道理的,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都說“人之初,性本善”,確實沒有錯,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真正十惡不赦的人還是很少的。但是有一個問題恐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那就是人的記性往往很差。

    簡單來說,你有一個朋友遇到困難了,然後出於朋友之誼,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每月給他一百元錢救急。一個月又一個月,後來朋友困難過去了,你也打算停止每月一百元的匯款了。

    這個時候,對方電話打過來了,說你怎麼這個月沒有給我匯一百元錢呀,是不是忘記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原來這個人只記得要朋友每月匯一百元錢,卻已經忘記了當初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是典型的記憶力障礙,只記得後果,不記得前因。

    這種情況在我們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在幫助別人時,你要把握一個技巧,不能一下子把目標值訂得太高,而且時間上要把控得相當準確,該停下來的時候就必須要停下來。

    孫姓藝人資助大學生的例子大家都清楚吧,孫對這個大學生可謂仁至義盡,十年來,每月五百元,直到這個孩子讀完大學才停止資助。可是結果呢?這個孩子卻反過來對孫說三道四,說她是明星,卻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如何如何。網上鬧得沸沸揚揚,至今你到網上還能搜到類似的訊息。

    孫姓藝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喂得太飽”,這裡的“飽”當然不是指錢多,每月五百元並不算多,而是指捐助時間過於固定,每個月像發工資一樣,錢準時到大學生手裡。這樣就讓對方產生了一種心理預期和依賴,認為這個錢每個月是必須到我手上的。

    這種預期,會讓對方產生一種心理上的錯覺,你幫我就是應該的,將來有一天突然錢沒有了,就像母親在毫無徵兆的前提下給孩子斷了奶,孩子當然要哭鬧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幫別人的時候,牢牢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是不是更好呢?

    例如,時間上不固定,也許一月兩次,也許兩月一次,讓對方有一種天上掉下恩寵的感覺。還有,不一定非要每月給錢,可以考慮直接給物,例如學生差學習用品,我就直接買學習用品,差書籍的話就直接買書籍。

    直接給錢的話,有些學生不見得就會完全用在學習上。孫儷這個例子確實教訓深刻,“對人不能太好,餵狗不能太飽”其實是很有道理的,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可是當這種幫助變成一種固定模式的時候,雙方之間原本平等的關係會被打破。這裡面如何把握火候,確實是個問題呀。

  • 2 # 君清傳媒

    相比較城市的繁華開放,農村更顯得封閉保守,當然這幾年,隨著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普及,農村、農村人也逐漸變得開放,讓外界認識到多角度的農村,這裡有新鮮的空氣,還有偌大的宅院,在裡面種點花草青菜,也能自給自足,閒時還能養些雞鴨,還有看家狗,雖不大富大貴,但也落得清閒。

    農村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處世經驗,這些經驗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為了方便傳承,都是非常接地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句子短小,但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些是由物及人,從身邊的小事物聯絡到做人本身,例如這句“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

    “餵狗別餵飽”,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讓狗不能吃太飽。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一定對土狗不陌生,以前家家戶戶幾乎都養家狗,用來看門護院,而且農村人認為狗有靈性,對人類十分忠誠,在農村有句話叫做“再窮不賣家養狗”,也可見得人對家養狗的特殊感情。

    這幾年隨著農村年輕人的大量外出打工,以及農村治安的改善,村裡面的狗是越來越少了,以前一有陌生人走進村頭,狗就一直吠叫個不停,如今連走幾戶人家都不能看到土狗的影子,話還說回以前,家裡面有餵養土狗,每次餵狗吃飯時,家中長輩都會說“別喂太飽了,狗餓不壞,總吃飽容易鬧毛病”,為啥呢?

    因為以前農村比較窮,餵狗吃的都是剩飯剩菜,往往是剩多少喂多少,這樣一來狗很容易吃撐,我們知道,人一旦吃飽就很容易犯困,一般都是吃個7-8分飽的,狗也會因為吃的太飽而犯困,長期下去,體型也會變胖,行動遲緩,那看家護院的作用也會下降,故而有了這句“餵狗別餵飽”。

    “對人別太好”是這句俗語的精華所在,為啥說對人不能太好呢?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應該都碰到過熱臉貼冷屁股,或者說是好心被當人驢肝肺的事情,人的慾望是難以填滿的,一開始你就對一個人很好,那以後這個人就會將你的這種好當做理所當然,日後稍有不滿,那就是你沒有做好,矛盾也就來了,若是你一開始對人不過分討好,在相處過程中,給一點好處,也能讓對方感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羽毛球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