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宋朝的綜合實力是非常牛B的,尤其是他的經濟實力更是比周邊國家強的不是一點點。
7
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宋朝哪裡會有貨幣戰爭?就算真有,宋朝的貨幣戰爭,沒有害慘別家,卻把自己坑苦了。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小事,南宋理宗朝的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一覺睡醒,忽然發現“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

    台州城鬧“錢荒”了,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一枚銅錢流通了。後來一查,原來銅錢都被日本人給搶走了。

    (大量銅錢被運往日本)

    倭所酷好者,銅錢而止,海上民戶所貪嗜者。倭船多有珍奇,凡值一百貫文者,止可十貫文得之。凡值千貫文者,止可百貫文得之。

    日本看中宋朝的銅錢,低價出售日貨,大量回收銅錢,“以高大深廣之船,一船可載數萬貫文而去”,因此台州在一日之間就發生“錢荒”。

    宋朝是歷史上一個經常鬧“錢荒”的朝代。

    許多宋朝人認為,是銅錢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錢荒”。宋朝經濟發達,與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乃至非洲開展密切的國際貿易,宋錢差不多成了這一貿易區的國際貨幣,有點接近今日美元的貨幣地位。不但日本“所酷好者銅錢而止”,交阯跟宋人交易,也“必以小平錢為約,而又下令其國,小平錢許入而不許出”。爪哇國也用胡椒交換宋錢。今天在東非、印度、波斯灣等地,均有宋錢出土。

    (宋代對外貿易發達)

    宋人說,緡錢原為中國財寶,而今四方蠻夷通用之。為阻止銅錢外洩,當時有人提議:乾脆關閉貿易港,中斷與外商的貿易。這種做法斷然不可取,不然,宋朝就要閉關鎖國了。

    宋代“錢荒”的元兇並不是銅錢短缺,因為宋代政府投入市場的貨幣總量是非常龐大的。

    北宋時,宋政府每年的鑄幣量高達數百萬貫,宋神宗元豐元年間還創下年鑄幣量超過500萬貫的記錄。與之對比,而唐代的年鑄幣量,最高也不到33萬貫,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還不及北宋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

    北宋末,宋朝政府投入的貨幣總量,足以滿足當時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宋代孔方兄)

    那麼為什麼宋朝還要時常鬧“錢荒”?

    宋人自己也比較困惑,如生活在北宋中葉的李覯就問道:“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積嘗朽貫矣。而近歲以來或以虛竭,天下郡國亦罕餘見。夫泉流佈散通於上下,不足於國則餘於民,必然之勢也。而今民間又鮮藏鏹之家,且舊泉既不毀,新鑄復日多,宜增而卻損,其故何也?”

    錢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很大部分“沉澱”下來了。換成最近流行的說法,“‘錢荒’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錢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方”。

    大量的銅錢,在流動性非常低的地方躺下來不動彈了。宋朝民間的儲蓄風氣,富家庫藏起來的錢叫做“鎮庫錢”,如青州民麻氏,“其富三世,自其祖以錢十萬鎮庫,而未嘗用也。”

    宋人發現,“國之錢幣,謂之貨泉,蓋欲使之通流,而富室大家多藏鏹不出,故民用益蹙。”錢幣被大量貯藏,致使流通領域的貨幣短缺。南宋時,朝廷便出臺了一個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見錢二萬貫,民庶半之”,其他的銅錢必須變換成金銀、鈔引之類。

    這種行政命令要求民眾不準私藏現錢的做法,肯定得不到執行的。後來,南宋朝廷被逼無奈,帶頭把宮殿裡的銅器拿去熔鍊做了銅錢。

    那麼,宋朝富室又為什麼熱衷於收貯銅錢?

    因為銅錢能夠保值。

    北宋和南宋都有發行紙幣,北宋時叫交子,南宋時叫會子,尤以會子的流通範圍更廣。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如果國家超發,就會迅速貶值,南宋後期的會子就貶值得厲害。

    第一界會子可以兌換近800文銅錢,發行到第十八界時(南宋後期),每貫會子只可兌換銅錢不到200文。這便導致出現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拼命花掉紙幣,貯備銅錢。

    南宋人楊萬里說,“今之所謂錢者”,富商與權貴“皆盈室以藏之,列屋以居之,積而不洩,滯而不流。”

    市面上錢不夠用,宋朝政府就只能超發銅錢,錢的面值會貶值。可是銅本身的價值卻是穩定的,政府大量鑄造銅錢,使得銅錢的面值低於材值,一貫錢價值一千文,但如果將一貫錢熔成銅器出賣的話,其值將超過一千文,如此一來,“毀錢鑄器”便成為了有利可圖之事。

    江浙正是兩宋“錢荒”的重災區。

    面對反覆出現的“錢荒”,宋朝政府的對策是實行嚴厲的“錢禁”,即禁止銅錢外流,禁止民間私自毀錢鑄器,限制民間儲藏銅錢。

    這一思路有點像樓價高企不下了就採取“限購”措施,看起來是對症下藥,實際上經不起經濟學的考驗。宋朝的“錢荒”並不是因為貨幣總量供應不夠,而是貨幣迴圈過程中出現的“短缺假象”,貨幣總量既然充足,“錢禁”不但毫無必要,而且破壞了市場本身的調節功能。

    在自由市場中,假如銅錢供大於求,錢的購買力就會低於銅本身的價值,這時候,市場自會驅使人們將銅錢熔為銅器,使市場的銅錢流通量減少,幣值回升。假如銅錢供不應求,市場也會鼓勵“錢監”(宋朝的造幣廠)鑄錢,並吸引民間儲藏的錢幣流回市場。

    這樣,銅錢的市場流量跟市場需求之間,會自發地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宋朝的領導人雖然有非常明顯的“重商主義”傾向,可惜經濟學知識卻很欠缺,而且比較迷信行政調控的力量,於是將市場的調節機制當成了造成“錢荒”的因素加以嚴厲限制,一邊厲行“錢禁”,一邊鑄幣放水,加大流動性的供應。結果導致銅錢的購買力下降,而“錢荒”卻一直沒有解決好。

    總而言之,宋朝如果用銅錢這種金屬貨幣來充做貨幣戰爭的主角,不管是經濟價值,不管是國情、民情都不可能取得的好的結果。

    如果要說宋朝對四鄰發動了經濟戰、金融戰,那倒是比較貼切,因為宋朝的貿易順差還是相當可觀的。只是遼華人也不傻,他們中間也有聰明人,看過管仲的金融戰,所以他們就發動了反向的經濟戰。限制軍事物資的出口,還向宋朝走私青鹽,大撈外快。

    很多歷史學的專家學者認為:別看每年給遼國、西夏歲貢二十五五千,可是宋人精明,善於貿易,透過宋遼、宋夏貿易,大宋又將大把的銀子賺了回來,實現了金錢迴流。

    1089年蘇轍在出使遼國時,在其所見的奏章中有曰:“臣等竊見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使本朝錢。”儘管宋、遼早已是“兄弟之國”,可在當時的很多宋人眼裡,遼國那是苦寒貧瘠之地,一直以來都頂著“蠻夷”的頭銜。但在蘇轍、鄭價等人眼裡,他們卻看到:遼華人民不但市場繁榮、生活富足,而且用的要是宋人的錢真的多到自己花不完,宋錢成了通用貨幣,那也行,可事實是,在遼人大規模用宋錢的時候,此時的宋人卻在鬧“錢荒”!

    (北宋與遼國對峙圖)

    每年的出銅量有限,加上宋朝的商貿發達銅幣需求量大。而宋朝的銅幣,都流向了遼國。這就導致了,遼國儘管不產銅礦,不鑄幣,但遼國卻不缺錢。宋朝的這種“貨幣戰爭”終於難以為繼,政府不得不超發紙幣代替銅錢流通。結果,政府的紙幣一再超發,通貨膨脹加劇了宋朝的經濟崩潰。

    最後,宋朝是在打窮了國家之後,在忽必烈承諾不改舊制的基礎上放棄了抵抗而亡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組裝臺電腦,打遊戲用,主機預算8k,能不能組英特爾i7的?有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