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槲柞櫟

    人的劣性是是人性的一個缺點,除了自我教育外,家庭教育,也需要社會的渲染。孺子可較,較而不學,學而不思,不如不教也。

  • 2 # 範磊

    孺子可教這個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裡面的一個經典故事,《圯橋三進履》,張良經過黃石公的多次刁難考驗,得到黃石公的認可,認為他孺子可教,傳授他太公兵法。在這裡孺子可教的意思是,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可教的前提是這個人值得教育,在這裡,黃石公沒有對張良進行智商慧根方面的考察,單單從他的品德是否善良,是否守信,從他的虛心重教等幾個道德層面進行考察,認為張良可以教育,承受他的衣缽,還是很有啟迪意義的。如果是一個品德敗壞的人如果傳授他兵法真傳,估計他的破壞性就會比較大。

    但是一個品德敗壞的孺子就不需要教育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孔子還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教育,壞人反而更需要教育,需要引導他向善,只不過教育的方法和內容不一樣而已,西遊記裡面有一集也提到了《圯橋三進履》的典故,孫悟空打死了六個壞人受到師傅的批評說教,一氣之下跑到了東海龍宮,見到了《圯橋三進履》這幅畫,受到龍王的點撥,悟空又回到了師傅身邊,在這裡悟空不想張良一樣,打死了人 ,不能讓師傅說一下,按理說他品德方面不過關,不是孺子可教的範圍,可是悟空還是一步步向善,最終修成正果。

    “孺子可教”這個成語的具體意思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使用,今天它也用在很多口頭語中,擴大了它的使用範圍。孺子可教在文字中,我們更看重的是它的故事的寓意,是教年輕人要心懷善良,要尊師重道,不怕磨難,積極進取,方能成大器。

    況且《紅樓夢》一書中描寫的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塊頑石都能得道教育點化,何況一個孺子。

    當然如果說到具體的教育方法上,還有反對意見的,不能一視同仁,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在教育無類思想的指導下,每個人都可以教育,但是這個人不發憤學習,不到想說又說不出的的關鍵處,又不能舉一反三時,孔子是不教他的。

  • 3 # 東華舊夢

    為什麼要反駁孺子可教觀點?孺子可教是針對某個具體少年有培養前途而言的成語,並非籠統說所有孺子,語義明顯,沒有一點錯誤!

  • 4 # 陳安農觀點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裡面有這樣的一個經典故事《圯橋三進履》,張良經過黃石公的多次刁難之後,得到黃石公的認可,認為他孺子可教,傳授他太公兵法。這裡黃石公為什麼認為張良“孺子可教”呢?主要是張良經住了黃石公的刁難,老人家認為這小夥子品性良好,尊重我老人家,所以這個小夥子“可教”!

    題主問的是如何反駁“孺子可教”的觀點,我覺得應該肯定重品性的同時,來分析品性是教育的唯一條件嗎?

    那麼,品性是否應該成為黃石公教育張良的唯一條件嗎?肯定不是的!

    古人重品性,覺得一個人的品性會影響以後的成就。我來說我的分析。

    黃石公傳授給張良的是大名鼎鼎的《太公兵法》,是要把張良當做一個將領培養的,所以黃石公覺得張良重要的是應該沉得住氣,這個張良小子能被我三番五次的耍弄而做到彬彬有禮,是個可教之才!因為這種沉穩的品性是有利於戰爭的判斷的。一場戰爭成千上萬的生命,怎麼能不慎重呢?

    其實黃石公老人家可能不知道,當時還有一個受“胯下之辱”的韓信,按照他的標準來看,也是“孺子可教”的!

    但是一個將軍,可不能僅僅是品性良好就夠了的,帶軍對靠的也不能僅僅是道德。

    古來良將除了出色的戰術,還有一個特點我覺得不能忽略,就是取捨之道。

    用一人的生命來換取一個機會你換不換?十人呢?百人呢?萬人呢?

    所以這裡就又涉及了更多的譬如大局觀等等問題了。

    說殺一人救萬人你取是不取?

    黃石公在選擇兵法傳承人的時候是謹慎的,怕自己所託非人,所以他定的標準是懂禮貌,尊老的品德型人才。

    但這都是想當然的,古語有云;一將成名萬骨枯。真正的一個道德家怎麼能當將軍呢?還好張良不是,所以他是留侯張良。

    我覺得題主既然說要反駁“孺子可教”的觀點,應該來個“釜底抽薪”。

    什麼意思呢?黃石公選擇的是培養一個將軍,那麼黃老先生的出發點就應該從選將軍的角度出發,但顯然,他沒有!

    有人可能會說了,老先生是怕生靈塗炭啊,當然要選擇一個仁慈的人來傳授兵法。這個我不反對。兵者,兇器也!肆意妄為,掀起戰爭,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但這個品德關卡應該是其中之一,而不是成為唯一的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像鄭強教授一樣的老師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