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炎焱蛇
-
2 # 胖爸聊兒童
為人父母之後,似乎忘記了自己也曾有過青春期。自己青春期的時候,也曾讓自己的父母頭疼。想想自己青春期是怎麼看待自己父母的,也就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了。
當然,每個年代的青春期孩子都有著他們這個年代的特點。但,與父母的代溝,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溝通方式,我是這樣看的:
對話比對抗更重要提到青春期,父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這孩子,總和我對著幹。”
其實,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又何嘗不是總跟孩子“較勁”呢。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在和父母交流,他們認為反正自己說了,父母也不明白,弄不好還會數落自己一頓。漸漸地,孩子的QQ空間遮蔽了父母,朋友圈也改為了分組可見,電腦設定了開機密碼。雖然與父母同處一個屋簷之下,卻井水不犯河水。以前,父母還可以偷偷翻看孩子的日記本,隨著科技產品越來越多,孩子更願意將秘密鎖在手機裡,並設定指紋解鎖或人臉識別。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知心姐姐盧勤老師在《告訴孩子你真棒》一書中談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父親,是河南某縣教育局長,兒子是中學生。有一天,兒子跟父親說,爸,本人看上一個女生,漂亮、智慧、好,我能跟她結婚嗎?
父親說:“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嗎?”
兒子自豪地說:“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個女生看中,說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個女生,說明你的眼界開闊了,如果你將來想在縣裡發展,你就跟她繼續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裡發展,你將來就應該在市裡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到省裡發展,你應該到省裡解決問題;如果你想到北京發展,你應該到北京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在世界發展,你應該出國解決這個問題。”
兒子聽了說:“那我就等等再說吧。”
反觀更多家庭,恐怕孩子和父母第一次溝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得到一聲怒吼:“小小年紀,懂得什麼是愛?”
這一聲怒吼,關上了親子溝通的大門。這一聲怒吼,吼掉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這一聲怒吼,直接在親子之間隔上了一道鴻溝。
事實上,父母的吼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越來越糟。那就不如像盧勤老師的案例中那樣,平等地與孩子交流。親子關係,最怕的是溝而不通。
傾聽比一切都重要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傾訴,他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自己的傾聽者。不幸的是,每當孩子剛一張嘴要說某件事,父母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了長篇大論,搶過了孩子的“麥克風”。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並不成熟的階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們對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總覺得父母“跟自己過不去”,也因此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心靈的大門朝著同齡人開放,卻對成人緊閉。這時候的孩子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只有父母把孩子當成最好的朋友,孩子有什麼話才願意和父母說。孩子長大了,有他們的思想,父母想要了解他們就必須學會傾聽。
比如,當孩子揹著書包進門跟家長說:“媽,我和你說個事”的時候,不管多忙,家長都應該聽他說完。如果你說:“炒菜呢,哪有工夫聽你說。”這就等於拒絕,下次孩子也就不會跟你說了。
總之,孩子一天天地長高,父母要適應抬起頭來看孩子,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把孩子硬拉回自己的世界。父母更應該相信,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將是為自己遮風擋雨的依靠。 -
3 # 然媽碎碎念
青春期,可能是每個適齡孩子的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本來軟糯可愛的小丸子一般的小寶寶,無話不和家長說的小鬧娃,漸漸長大了,漸漸不再什麼像家長問十萬個為什麼,也不再願意當家長的小掛件。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秘密以及自己的想法。
叛逆、不聽話、冷戰......似乎是青春期親子關係的必備詞。隔壁家媽媽說初中生的女兒已經一週沒和她說話了。所有的家長都在苦惱,到底該怎麼平穩的度過呢?
1.首先是家長的心態要平和。
幼童時期的孩子對家長是無條件的依賴和信任,但是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社交圈,對家長的依賴漸漸消減,這時家長可能就有焦慮和煩惱,家長期盼孩子的成長,但是也害怕長大了的雛鷹的高飛。所以家長需要克服自己的“分離焦慮”。
試著相信孩子,試著漸漸放手,也是家長成長的一個必經的過程。
2.轉變自己的身份。
孩子身體和智力的成長,家長也要漸漸從主導者變成協助者。孩子經常說家長嘮叨,其實家長從孩子出生起就是這樣的說話方式,只是孩子長大了,他們多了自己的思考,開始不接受家長命令式的對話。所以家長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觀念,從命令式改成商量式。
大吼大叫或者不停的嘮叨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每天在怒火中,家長和孩子不能好好溝通,憤怒只是情緒的宣洩,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對孩子多誇獎和肯定,如果和孩子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不能馬上否定孩子,而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3.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正確的引導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學校老師多溝通,從側面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學校是孩子最大的社交圈,是孩子受影響最大的地方。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交友情況。
孟母三遷只為了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交友環境,其實也告訴我們,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力巨大。良師和益友是孩子一生受益匪淺的禮物。
尊重孩子,平等對話,多鼓勵和肯定,良好的家庭氛圍是躁動的青春期孩子最好的安撫。我們都從青春期走過,讓我們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們的青春期吧。
-
4 # 1974的大叔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呢?以下幾條,可供參考: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這個技巧並不僅僅是個人意見,更是太多孩子的呼聲。中國的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還會被埋怨。
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後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比如說爸爸媽媽一定要兒子學一樣樂器,並且根據他們的喜好選擇了鋼琴,還貌似理智地對孩子講:“我們並不是要你學到什麼水平,也不要你成為李雲迪、郎朗。彈鋼琴對陶冶情操、磨練氣質很有好處,甚至有的人說彈鋼琴的人智力水平都更高!你就給我好好學吧!”
於是,花費大價錢買來鋼琴,更是日復一日接送孩子學琴、練琴。可孩子從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不喜歡的態度,父母就是這樣選擇了無視,或者說選擇了用大人的意識強加給孩子,無視任何反抗。其結果就是,學琴半年,孩子越發沒興趣,家長也沒了熱情,琴技也一點點荒廢了。
無論是在指導學生選擇興趣愛好也好,選擇報考的高中也好,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的成分,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我發現他們能尊重我時,我也是會講理的”。
第二、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
常見的是,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嚴重的,導致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到了餐桌上,就應該先放一放。過多地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或是考試名次,只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說話,就要營造說話的愉快氛圍。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這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或是,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誠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說最近看過的電視劇或電影,收穫到了什麼,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或是學校裡的飯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第三、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反觀現在的家庭溝通方式,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
這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確。說的直白一點,很多家長“屈尊”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製、貼上到孩子的腦海裡。這種完全專制、獨裁的指揮棒不得不說也是孩子的悲哀。他們應該有形成自己獨有價值觀的機會。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理解、傾聽。
“傾聽是高明家長的必備技能”,但能實現傾聽的前提一定是家長能夠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只有以信任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長傾訴,家長才有傾聽的機會,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家長們切記,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就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
要記住,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賦,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性尤其強烈。傾聽是為了瞭解孩子的需求,那麼在有效傾聽後,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長的方案,家長要有妥協,要有商量,要給彼此餘地。
要相信:孩子不會百分之百都是錯;絕大多數孩子還是講理的。想要良好的親子互動,家長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下高高在上的地位,耐心的去做,孩子就會樂意和父母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也願意接受父母所給的意見和建議,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
-
5 # 曾姐春春
對孩子青春期的看法?對教育和溝通?你會怎麼做合適?第一點,換位思考,父母與孩子無法溝通,原因就是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第二,不斷的學會接納新生事物,對孩子來說,他們對於一些社會上出現的新生事物是敏感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而我們大人固定的思維模式,對新鮮事物是牴觸的,這樣跟孩子的溝通肯定會有代溝的
回覆列表
1、青春期兒童,實際上很多家長都覺得蠻頭疼,就是兒童好像開始長大,開始不聽話、反叛。實際上在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時候兒童開始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想法,是一個成長的標誌,證明兒童已經長大,開始慢慢向成人過渡。
2、所以其實這是一個好事,問題是這個過渡跟家長對他的期望有差別。所以不是壓制兒童不讓他成長,而是家長自己要成長,把自己高度拔高,那兒童就會跟家長一起升高,這樣才可以達到效果。
3、對於怎麼去拔高,實際上不同年齡家長有不同的角色。首先在1-2歲的時候,家長是幼兒的守護神,這個時候要關注到他的安全,吃喝拉撒睡基本東西需要保證好,保證其安全和成長。
4、3-6歲的時候,兒童需要玩伴,這個時候就要跟兒童玩,要讓其跟父母有很好的親子溝通,然後讓他在玩中學習,去遵守規則。到小學階段是6、7歲,然後到12歲左右,即青春期前,是家長做教練的過程,就是訓練兒童自己去面對學習,讓他學會自己去面對生活,然後學習各種技能。
5、到青春期以後,實際上家長的角色就升級到朋友,家長跟兒童的關係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對待朋友一樣去尊重他的決定,不能像小時候那樣,要求他聽話,要求他遵守什麼規則,要求他按我的想法做,其實這不太可能。所以對於青春期少年來說,最關鍵是要升級父母的角色和升級父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