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

    雪崩,每每是從寧靜的、覆蓋著白雪的山坡上部開始的。突然間,咋嚓一聲,勉強能夠聽見的這種聲音告訴人們這裡的雪層斷裂了。 先是出現一條裂縫,接著,巨大的雪體開始滑動。雪體在向下滑動的過程中,迅速獲得了速度。

    於是,雪崩體變成一條几乎是直瀉而下的白色雪龍,騰雲駕霧,呼嘯著聲勢凌厲地向山下衝去。 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

    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弱小的人體遇到它,後果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為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雪崩的發生: 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產生的,但常見的是發生在雪已經聚積於一定地點之後。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緩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在地平面上開始形成的冰的六角形杯狀晶體)。 其晶體由原始雪粒的蒸發,以及同時在地面附近以蒸汽凝結為較大較緻密的冰晶,而形成鬆散的陣列,這樣就在地面附近雪堆內部形成了一個軟弱帶,帶中的“白霜”顆粒在上層雪開始順坡下滑時,就會充當起潤滑劑的角色,不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還帶動周圍沒有滑動的積雪。

    例如颳風。風不僅會造成雪的大量堆積,還會引起雪粒凝結,形成硬而脆的雪層,致使上面的雪層可以沿著下面的雪層滑動,發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態,雪崩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類活動。

    據專家估計,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們的隊友造成,這種雪崩被稱為“人為休閒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運動愛好者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成為雪崩的導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後,半個小時不能獲救的話,生還希望就很渺小了。

    大多數的雪崩都發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時候。尤其是暴風雪爆發前後。這時的雪非常鬆軟,粘合力比較小,一旦一小塊被破壞了,剩下的部分就會像一盤散沙或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連鎖反應而飛速下滑。

    春季,由於解凍期長,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融化,雪水就會一滴滴地滲透到雪層深處,讓原本結實的雪變得鬆散起來,大大降低積雪之間的內聚力和抗斷強度,使雪層之間很容易產生滑動。

    雪崩的嚴重性取決於雪的體積、溫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產生於傾斜度為25°~50°的山坡。 如果山勢過於陡峭,就不會形成足夠厚的積雪,而斜度過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產生雪崩。

    和洪水一樣,雪崩也是可重複發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在某地發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後它又捲土重來。有可能每下一場雪、每一年或是每個世紀都在同一地點發生一次雪崩,這一切都取決於山坡的地形特點和某些氣候因素。

    雪崩的分類: 雪崩分溼雪崩(又稱塊雪崩)、幹雪崩(又稱粉雪崩)兩種。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 溼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溼雪崩一般發生於一場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凍結,形成了“溼雪層”。

    在冬天或春天,下雪後溫度會持續快帶升高,這使新的溼雪層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於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產生了雪崩。 溼雪崩都是塊狀,速度較慢,重量大,質地密,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

    因此摧毀力也更強。這種塊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為陡坡上的粉雪(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才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它的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岩石,產生更大的雪礫。

    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幹雪崩那樣幸運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凝固,往往令搶救工作十分困難。 幹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衝下山坡後再衝上對面的高坡。

    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幹”的,也是“粉”的。 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容易生成氣墊層。

    探險隊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但是幹雪崩和粉雪崩對Explorer致命的威脅相對較小。幾種雪崩的形式: 山坡雪下滑時,有時象一堆尚未凝固的水泥般緩緩流動,偶爾會被障礙物擋住去路,有時大量積雪急滑或崩瀉,挾著強大氣流衝下山坡,會形成較少見的板狀雪崩。

    鬆軟的雪片崩落 降在背風斜坡的雪不像山腳下的雪那樣堆積緊實。在斜坡背後會形成縫隙缺口。它給人的感覺是很硬實和安全,但最細微的干擾或者像一聲來復槍響的動靜,就能使雪片發生崩落。

    堅固的雪片崩落 這種情況下的雪片有一種欺騙性的堅固表面--有時走在上面能產生隆隆的聲音。 它經常由於大風和溫度猛然下降造成。爬山者和滑雪者的運動就像一個扳機,能使整個雪塊或大量危險冰塊崩落。

    空降雪崩 在嚴寒乾燥的環境中,持續不斷新下的雪落在已有的堅固的冰面上可能會引發雪片崩落,這些粉狀雪片以每秒90米的速度下落。覆蓋住口和鼻還有生存的機會,被淹沒後吸入大量雪就會引起死亡。 雪崩的危害: 雪崩對登山者、當地居民和旅遊者是一種很嚴重的威脅。

    在高山探險遇到的危險中,雪崩造成的危害是最為經常、慘烈的,常常造成“全軍覆沒”。因雪崩遇難的人要佔全部高山遇難的1/2-1/3。但是,Explorer遭遇雪崩的地理位置不同,危險性也不一樣。如果所遇雪崩處正是在雪崩的透過區,危險要小一些,如果被雪崩帶到堆積區,生還的機率就很小了。

    雪崩摧毀森林和度假勝地,也會給當地的旅遊經濟造成非常大的經濟影響。 雪崩的破壞: 通常雪崩從山頂上爆發,在它向山下移動時,以極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將它前面的一切東西捲走,直到廣闊的平原上它的力量才消失。

    這種“白色死神”的重量可達數百萬噸。 比起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災難發生時的猙獰,雪崩真的可以形容為美得驚人。 雪崩發生前,大地總是靜悄悄的,然後隨著輕輕的一聲“咔嚓”,雪層斷裂,白白的、層層疊疊的雪塊、雪板應聲而起--好像山神突然發動內力震掉了身上的一件白袍,又好像一條白色雪龍騰雲駕霧,順著山勢呼嘯而下,直到山勢變緩。

    但是,美只是雪崩喜歡示人的一面,就在美的背後隱藏的卻是可以摧毀一切的恐怖。 領教過其威力的人更願意稱它為“白色妖魔”。的確,雪崩的衝擊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它會以極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捲走眼前的一切。

    有些雪崩會產生足以橫掃一切的粉末狀摧毀性雪雲。 據測算,一次高速運動的雪崩,會給每平方米的被打物體表面帶來40~50噸的力量。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哪種物體,能經得住這樣的衝擊。 1981年4月12日,一塊體積約一棟房子那麼大的冰塊從阿拉斯加的三佛火山頂部冰川上滑下,落在旁邊的雪坡上,造成數百萬噸雪迅速下滾,將沿途13千米地區全部摧毀。

    據有關專家指出,該雪崩產生了長達160千米的粉末狀雪雲,是迄今為止紀錄上最為嚴重的一次。事實上,一旦這種時速可高達400千米、足以吞沒整座城市的自然怪物開始行動,我們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瞭解雪崩的人應該知道,其實在雪崩中,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面的氣浪。

    因為雪崩體在高速運動過程中,會引起空氣的劇烈振盪,在雪崩體的前方形成巨大的氣浪。這種氣浪有些類似於原子彈的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雪流能驅趕著它前面的氣浪,而這種氣浪的衝擊比雪流本身的打擊更加危險,氣浪所到之處,房屋被毀、樹木消失、人會窒息而死。

    1970年的秘魯大雪崩中,雪崩體在不到3分鐘時間裡飛跑了14。5千米,速度接近於90米/秒,比十二級颱風擅長的32。5米/秒的奔跑速度還要快得多。這次雪崩引起的氣浪,把地面上的岩石的碎屑席捲上天,竟然叮叮咚咚地下了一陣“石雨”。

    雪崩的預防與研究: 對雪崩可以採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預防。 人們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後,對雪崩已經有了一些防範的手段。比如對一些危險區域發射炮彈,實施爆炸,提前引發積雪還不算多的雪崩,設專人監視並預報雪崩等。

    如阿爾卑斯山周邊國家、挪威、冰島、日本、美國以及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都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都成立了專門組織,設有專門的監測人員,探察它形成的自然規律及預防措施。 最近,在阿爾卑斯山區,幾個來自法國國家研究中心(Centro Nacional francés de Investigación,CNRS)和法國國家農業機械、農村工程及水與森林資源管理中心(Centro Nacional de Maquinaria Agrícola, Ingeniería Rural, Aguas y Bosques, CEMAGREF)的法國專家團正試圖破解雪崩的產生機制。

    為了模擬雪崩的經過,CNRS的物理學家們將成千上萬的小珠子放入微型人造雪崩機裡。雪崩機可以傾斜。這樣,小珠子向下滑行時相互推擠碰撞,這個過程會被一臺快速攝像機拍攝下來。

    專家們將根據拍攝影象研究 “雪崩”到底是如何行進的。 在這個實驗中,每粒顆粒的運動實際上很容易計算,問題是現在有成千上萬的顆粒,且它們的相互作用是無法計算的。 儘管如此,研究者們的實驗仍然對了解雪崩動態提供了寶貴資料。

    他們證實雪崩猶如成團的顆粒物運動,毫無規則地釋放能量。雖然雪崩由固體物質組成,但它的運動並不與其完全相同,與氣體運動也不同。 根據北卡大學(Universidad de Carolina del Norte)地質學家Tom Drake所說,形成雪崩的顆粒物分成五層:最表層的顆粒在氣流的碰撞中被捲起;第二層的顆粒在持續地撞擊中混亂前行;再下一層,顆粒已經開始有組織地運動;第四層由間距很小的顆粒構成;最底層的顆粒緊密相連,運動最為緩慢。

    但Drake認為:“這隻能部分解釋雪崩。山上還存在很多因素使情況更為複雜。” 個人或登山者對雪崩的預防: 遇上雪崩是很危險的,在雪地活動的人必須十分注意以下幾點: 大雪剛過,或連續下幾場雪後切勿上山。

    此時,新下的雪或上層的積雪很不牢固,稍有擾動,甚至一聲叫喊都足以觸發雪崩。 天氣時冷時暖,天氣轉晴,或春天開始融雪時,積雪變得很不穩固,很容易發生雪崩。 不要在陡坡上活動。

    因為雪崩通常是向下移動,在1:5的斜坡上,即可發生雪崩。 如必須穿越斜坡地帶,切勿單獨行動,也不要擠在一起行動,應一個接一個地走,後一個出發的人應與前一個保持一段可觀察到的安全距離。 注意雪崩的先兆,例如冰雪破裂聲或低沉的轟鳴聲,雪球下滾或仰望山上見有云狀的灰白塵埃。

    雪崩經過的道路,可依據峭壁、比較光滑的地帶或極少有樹的山坡的斷層等地形特徵辨認出來。遇到雪崩的急救措施: 不論發生哪一種情況,必須馬上遠離雪崩的路線。 判斷當時形勢。出於本能,會直朝山下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

    而且時速達到200公里。向下跑反而危險,可能給冰雪埋住。 向旁邊跑較為安全,這樣,可以避開雪崩,或者能跑到較高的地方。 拋棄身上所有笨重,如揹包,滑雪板,滑雪杖等。帶著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動起來會顯得更加困難。

    切勿用滑雪的辦法逃生。不過,如處於雪崩路線的邊緣,則可疾駛逃出險境。 如果給雪崩趕上,無法擺脫,切記閉口屏息,以免冰雪湧入咽喉和肺引發窒息。 抓緊山坡旁任何穩固的東西,如矗立的岩石之類。

    即使有一陣子陷入其中,但冰雪終究會瀉完,那時便可脫險了。 如果被雪崩衝下山坡,要盡力爬上雪堆表面,平躺,用爬行姿勢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動,休息時儘可能在身邊造一個大的洞穴。 在雪凝固前,試著到達表面。

    扔掉你一直不能放棄的工具箱--它將在你被挖出時妨礙你抽身。節省力氣,當聽到有人來時大聲呼叫。同時以俯泳,仰泳或狗爬法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邊緣。 被雪掩埋時,冷靜下來,讓口水流出從而判斷上下方,然後奮力向上挖掘。

    逆流而上時,也許要用雙手擋住石頭和冰塊,但一定要設法爬上雪堆表面。

  • 2 # 來看世界呀

    密度小和重量輕可不是一回事,一片雪很輕可是數平方公里內的雪加起來就是千噸萬噸的級別,雪從山坡上衝下來不斷地積攢著能量、質量,到達地面後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雪的密度比較小,堆疊在一起的時候雪中就會有很多微小的縫隙,而且很多雪多在一起的話自身的重量也比較大,它們能夠積在山坡上是由於各種力的穩定。因為雪比較疏鬆,風力可以鑽入縫隙,攜帶著能量的聲音也可以進入雪的縫隙中,激起雪堆的微小構造的改變,由此就可能導致其受力的變化造成結構不穩定,於是形成雪崩,大片的雪順著山坡向下滑動,在滑動的過程中,雪運動的速度不斷增加,而且雪因為結構疏鬆且邊緣多突起,能夠結合在一起,越滾越大越滾越大,順著山滑下的時候速度也會因為重力不斷加速,造成雪攜帶著十分大的動能,速度可以達到20-30米/秒,這麼快的速度加上在山上滾動,雪的密度也會有多改變,冰碴子、岩石也會被雪崩的威勢裹挾,這樣的雪崩衝擊威力就十分巨大了。

    雪崩造成人的死亡一般並不是壓死人,而是瞬間的衝撞撞擊到人的時候,會將人掀飛撞在石頭上撞在山上,而雪也會覆蓋人,導致窒息等死亡,而不僅僅是衝撞。雪的密度雖然小,但是事物是會發展變化的,雪崩過程中裹挾的雪不是一片雪,也不是剛降下來、以微薄作用力堆疊在一起的雪了。當一片山峰上的雪都滑下的時候,光靠重力就已經是可以壓死人的了,更不要說它們的運動速度很快,而且融化的雪對山的侵蝕、山體的重力、雪崩的衝擊還可能造成山石滑脫、山體滑坡,更加重了雪崩的威力。

    如果在外出遊玩的時候很不幸地遇上雪崩,緊要的是找到一塊堅固的岩石,將自己藏身在岩石之後,岩石可以抵擋雪對人的衝擊,而且胳膊要環抱起來,在頭部處創造一個空間,為人保證可貴的氧氣,這樣起碼能多為救援人員正確一些時間,增加自己存活的機率。

  • 3 # 關注點

    雪崩不是壓死人,幾十噸的雪壓在你身上,首先,你的體溫會下降,接著氧氣越來越少,大多數遭遇雪崩的人,基本是被雪崩捲進去,出現骨折之類的,骨折後,低溫缺氧環境,人很快就窒息暈厥了,時間一長會有生命危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s55各方面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