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親王府
-
2 # 秋媚讀史
一個優秀的團隊,需要有人唱白臉,也需要有人唱黑臉;需要籠絡人心的人,也需要不畏強權的人。《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幾個兒子,從小就朝著不同方向發展,在他心目中都有不一樣的作用。胤禛能夠成為孤臣,既是其個人意願,也正好符合了康熙的心意。
大清國需要一位孤臣幹實事,康熙需要一位孤臣分憂康熙晚年,清朝已經開始止步不前,從上至下,吏治敗壞。尤其是朝廷,人浮於事,皇子忙著爭權奪利,百官忙著結交富貴。大家都忙著公關,生活花銷大,但正當收入來源少。康熙朝的京官,每年也就一百多兩銀子,實在是難以養家餬口。於是,這些官員要麼貪贓枉法,進一步敗壞朝綱;要不就是找戶部借錢。
戶部的主理人是八爺,此人假仁假義,盡幹些籠絡人心之事,以博取美名。當有人來找他借戶部的錢時,他來者不拒,反正是慷他人之慨,為自己謀利。只要開了先河,借錢的人必然越來越多,金額也越來越大,於是,一來二往,戶部很快就被掏空了。
等到黃河發大水時,戶部拿不出賑災的銀子。這時候,康熙就需要一個“孤臣”站出來,既然有大無畏的擔當,也要鐵面無私,從鹽商身上虎口拔牙。胤禛主動請纓下江南,為了完成任務,得罪了一大片人,其實已經具備“孤臣”的雛形。
僅僅解決賑災問題,肯定不夠,大清各地,每年都有花大錢的地方,所以,國庫的欠款必要有人出來追。但這又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沒人不願意出面,總不能康熙親自出面吧。於是,又需要一個不怕得罪人的皇子站出來。胤禛剛剛籌款得罪過一批人,已經在康熙心中形成“孤臣”印象,這個追繳欠款的差事,很自然就會考慮到他。
這種得罪人的事,做一次都會想到你,做兩次就成了你的分內工作,於是,“孤臣”這頂帽子戴在胤禛頭上,恐怕想摘也摘不下來。有了胤禛這位“孤臣”,康熙很多不方便辦的事都可以由他代勞,不方便說的話都可以由他代說。
秋媚說:說到底,康熙自己想做仁君,又怕承擔罵名,因此,需要一個人,既能當打手,還能當“擋箭牌”,順便替康熙承擔罵名。當然,朝廷想要長治久安,“孤臣”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皇子很多,但有望成為“孤臣”的,只有胤禛一人做賢王,收買人心的事,誰都樂意;做孤臣,得罪人的事,誰都不願幹,這就是人性。而且做孤臣是個高難度的工作,並不是想做就能做。康熙的幾個兒子,要不不適合,要不就是沒意願。
大阿哥有勇無謀,去西北打仗還行,孤臣與他不沾邊;
二阿哥胤礽,身為儲君,康熙將其作為接班人培養,肯定需要有人支援他,否則,威望不夠難以服眾,因此,胤礽不能失去人心;
三阿哥是文人,天天與清流吟詩作對,負責清朝面子工程。這種人理論素養比較高,沒有實際操作經驗,治國理政缺乏手腕,不適合當孤臣;
八爺黨的老八、老九、老十以及老十四,天天掏空心思,要不算計別人,要不籠絡人心,聽說要得罪人,跑得比兔子還快。這幫人心術不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康熙若指望他們當孤臣,純粹是笑話。
至於老十三,性情中人,有情有義,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許多孤臣的事交給他去辦,都會礙於情面。
看去看來,也只有老四敢作敢當,不怕得罪人,最符合做孤臣的條件。此外,老四的個人意願也比較強烈,都毛遂自薦當孤臣了,康熙求之不得。
當時的康熙,還未打算傳位胤禛,只是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得力干將,將來好輔助太子。誰知後來風雲突變,胤礽不爭氣,胤禛這位孤臣卻越幹越有勁。於是,孤臣更上一層樓,成了寡人。
秋媚說:機會出來了,如果不爭取,就會被他人奪走。四爺與八爺,對待“孤臣”的態度,就註定兩人在康熙心中的形象。胤禛的“孤臣”之位,既符合了當時的形勢,也正好對上康熙的“聖意”。
-
3 # 達摩說
有人說,做孤臣的下一步就是成為寡人,這表明康熙有意將皇位傳給胤禛。
持這種觀點的人,未免把老康熙看扁了。
對於皇位,康熙是很謹慎的。雖然對太子胤礽十分失望,但還是多次出手保全他,甚至在廢掉一次之後還把他再次扶上來穩定局面。而且直到康熙六十一年他去世之前,康熙都不曾暗示過新太子人選,一方面是出於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考察。
所以,康熙希望胤禛去做孤臣,絕不是就此內定他做皇帝了,而是有其他考慮。
在《雍正王朝》中,一開篇就是康熙四十六年黃河發大水,而國庫連救災銀子都拿不出,追查原因,原來是因為主政戶部的胤禩把錢都借貸給官員了。八爺胤禩多年主管戶部,樹大根深,勢力盤根錯節。太子胤礽勢力最大,黨羽眾多不說,各種賣官鬻爵的貪腐之事之事從來少不了他。
可以說,當時整個大清朝貪腐橫行,既得利益集團損公肥私,康熙盛世名不副實。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深知,必須有人站出來打破這一潭死水的局面,動一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做一些得罪人的事,才能重新整理吏治,使朝政為之一振,重換生機。
而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四阿哥胤禛這一次卻橫空出世,不僅私下查清了戶部的賬目稟報給康熙,還主動請纓前往揚州籌款賑災,這種大義凜然擔道義的精神自然讓康熙眼前一亮。而縱觀朝堂和諸皇子,能這樣做的人太少了。
所以,康熙必須最大化地激發胤禛,讓他替自己去辦各種急難險重的差事,否則手底下連一個肯幹髒活累活的人都沒有,這也是一個帝王的悲哀。於是,他才對胤禛諄諄鼓勵,循循善誘道:“只要有一個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康熙自己呢,則躲在幕後,事情辦好了是他的功勞,事情辦不好呢,他再出來收拾殘局,辦事也有餘地,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康熙自然明白,胤禛上趕著去給他當孤臣,不是毫無所求的,儘管他做出一副大公無私的姿態,但他很清楚,胤禛追求的不是蠅頭小利,而是這世上至高無上的榮耀,那就是大清朝的皇位。但他並不介意胤禛去爭取,反而透過各種形式不斷考察他,磨鍊他,讓他能夠真正成為一位“孤家寡人”。
-
4 # 婉兮歷史
既是歷練四阿哥也是保護四阿哥,要想成為一國之君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需要面對的困難也太多了,康熙看出來胤禛一直都是為國為民做實事,但是這些還不夠,康熙爺這樣說就是希望胤禛要不受影響的繼續堅定的走下去,其次胤禛跟胤祥關係太好,這一點也是忌諱,胤祥是個俠義心腸的皇子,講來難保不會被人所利用從而連累胤禛,所以康熙想讓胤禛做一個孤臣。
康熙爺手下皇子眾多,其中幹實事一心為國為民的恐怕只有胤禛一位,太子胤礽當了三十多年的儲君,在黃河發大水的時候居然還有閒心跟康熙爺的嬪妃做不才之事,而一向有八賢王之稱的胤禩竟然對康熙歌功頌德,還說黃河發大水災情未必有那麼誇張,只要國庫及時撥出銀子賑災也就是了,只有胤禛一人查核戶部才發現國庫已經無銀可撥無糧可調了。
這時候太子胤礽毫無計謀,胤禩粉飾太平唯獨胤禛挺身而出去江南籌款賑災解決了這件大事,可是太子不僅不誇獎胤禛反而數落胤禛,康熙只好雍沙琪瑪轉移話題,這時候胤礽其實已經不得康熙認可了,後來胤禛還未回來康熙就派胤禛追繳國庫欠款,還叫胤禛做一個孤臣,這裡面既是對胤禛的歷練,也是對胤禛的保護阿。
-
5 # 咚喃嘻唄
任何時候朝廷裡都要有個跟皇帝一心與大臣們“鬥法”的人物,康熙是皇帝裡面做的講究的了,大部分皇帝都是找太監代言!
-
6 # 猴子的吃貨救兵
韓非子說:想治理國家,必須除掉朋黨;不除掉朋黨,他們將越聚越多。所以皇帝的日常必修是分化下屬,“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所操是“欺君之罪”,所割是“分化制衡”。
自古統治者,尤其是雄主,最喜歡什麼樣的下屬?
孤臣。
最擔心的是什麼下屬?
同氣連枝,因為結黨營私必然不奉公,甚至會造反。黃帝有一句話最貼切:上下一日百戰。這“百戰”有明刀明槍的,有忌憚猜疑的。
古往今來,帝王不長壽的兩個大原因,不算計下屬讓下屬聯合起來玩死了,另外一種是時刻算計這下屬,情緒惡劣短壽了。如果下屬都是有操守的孤臣,那麼會省很大心,活得滋潤些。康熙鼓勵胤禛是有政治遠見的,如果胤禛捲進複雜的黨派內耗中去,那是個大漩渦,另外這些結黨的臣子派系本身就是皇帝的敵人,皇權的蠹蟲,預期說康熙是希望不如說是鼓勵。
因為胤禛走的路子就是孤臣純忠之路。從當時的環境背景看,存在要樹立胤禛的功績可能,因為電視劇中康熙說孤臣一事是追款重擔。胤禛奏請十三弟一起,康熙回絕了,說了孤臣一番話。
這個交代也許是希望胤禛能夠成為太子的柱石,也可能繼承人的重新考量,還可能是一種試探,帝王心術,浩渺不可洞悉啊。
-
7 # 鑫菲農林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以純粹電視角度來看的話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說這個話的時候是要派老四去追查戶部欠款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大清朝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滿朝文武大臣,誰都欠錢,這時候你老四去追錢,不做孤臣你怎麼去要錢。第二也是比較重點的,康熙終其一生他是很反對也最討厭的就是結黨,那是對皇權最大的挑戰,老八基本就是因為這個而直接被康熙排出太子之位人選的。如果不讓你老四做孤臣,這麼大的事我讓你做,你趁機做人情,做大自己勢力,那不是又要培養出一個大的對皇權有威脅的勢力來。因為當時兩大勢力,一個太子黨,一個八爺黨已經很明顯了,這點康熙豈會不知道。所以康熙才指名道姓要老四去追繳戶部欠款,還要他做個孤臣的。
-
8 # 鳥盡弓藏獵狗烹
康熙帝讓四阿哥成為真正的孤臣,目的是讓四阿哥有獨立的團隊去奪取皇位!而不是和其它幾個阿哥斯混在一起追波逐流!
-
9 #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做孤臣,其實是中了老四胤禛的計策:
《雍正王朝》之所以是一部神劇,全在於越品越香,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都飽含深意,蘊含著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職場潛規則。
在劇中,老四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雖然每一次出場都是高大上的形象,實際上很多動作背後,都藏著他至高無上的謀略。
這種謀略甚至騙過了眾臣,騙過了兄弟,騙過了康熙帝,並最終登上了皇位。
今天我們回到劇集的開端,給大家分析一下,老四胤禛江南賑災,為什麼揭開了他奪嫡的序幕?
一、《雍正王朝》一開場就是一座龍椅,隨著鏡頭往下推,是兩邊的對聯,是CROWN上的珠子,是CROWN,是皇上……
這其實就是一幅江山社稷圖,外面電閃雷鳴,裡面眾臣跪倒一片,就說明這個江山出了問題,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此時康熙帝的心情必然跟這天氣一樣,愁雲密佈,他盯著一副對聯的下聯仰望: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意思就是說,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謹言慎行,這樣才能萬國來朝,國家統治才能長治久安。同時要遵循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做人要仁、義、禮、智、信,不要輕視人民所從事的事情,且能體會到民間的疾苦。
在這種情況下,眾皇子得以出場,在這場朝堂議事上,只有老四胤禛的表現讓康熙帝滿意。
太子胤礽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還不忘跟鄭春華鬼混,面對南方水災,竟然毫無辦法;老八胤禩顧左右而言他,只說好話,不提問題,也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只有老四胤禛,不僅發現了問題,也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案。
實際上當時朝堂之上,或者講在康熙帝的心目中,太子胤礽是堅定的皇位繼承人,候選人是老八胤禩,老四胤禛從屬於太子,根本沒有入康熙帝的法眼。
他要想打破這個局面,就必須不走尋常路,也只有如此,才能爭取一線希望。
二、如果沒有這場大雨,沒有黃河的泛濫,沒有國庫的空虛,老四胤禛根本就沒有機會。太子胤礽監理國事,老八胤禩都能掌管戶部,而老四胤禛,當時沒有具體負責的事務,僅僅有康熙帝的一句不走心的話:
“皇阿瑪讓兒臣平日裡留心政事!”
僅僅是留心,老四胤禛就把這項權力發揮到了極致,不僅瞞著太子,也瞞著老八,私自就把戶部賬目查了個底朝天。
兩個人跪倒在朝堂之上,一個鞋底是溼的,一個是乾的,就給康熙帝留下了實幹家的印象。
要知道,這時候的康熙帝還是相當維護太子胤礽的形象,雖然恨鐵不成鋼,但還是盡力維護:
“玄燁把國事交給太子……還有你們這些阿哥們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都不知道!”
這個爛攤子是你們這些阿哥造成的,自然也由你們這些阿哥來收拾,但是眾人都退縮,只有老四胤禛挺了上來。
他為什麼這樣做?
其實他準確了判斷了眾阿哥的心理,先說老八胤禩,他為什麼不敢接這個差事?
按照常理判斷,老八胤禩掌管戶部,出了這麼大虧空,本應該由自己收拾爛攤子。同時江南是他的勢力範圍,去籌款再正當不過,但是壞就壞在他是以“賢”著稱。他立身之本就在於這些擁護他的大臣,逼他們捐款,就等於挖自己牆角,這事不能幹。
三、但是如果這個差事讓太子胤礽的人去幹,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
幹成了,則得罪一大批朝臣,這群人一邊罵太子,一邊聚集到老八胤禩身邊。這事要辦不成,災情的災民就不是災民了,那就是一群義民,水淹的就不是黃河兩岸,而是紫禁城,最後擔罪的還是太子。
所以,老四胤禛接下這個差事,就是抗雷的活,只會讓老八胤禩高興,讓太子胤礽難過:
“沒把握就不要去了,兩百萬兩銀子你向誰要?就算籌到了,還不得得罪一大幫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
太子胤礽越強調老四胤禛是自己的人,其實就越讓老四胤禛堅定,自己不要成為他的人!那麼怎麼才能在這次賑災的過程,作為獨立的個體出現在康熙帝面前,同時具備奪嫡資本呢?
這就是老四胤禛的聰明所在!
“為皇阿瑪分憂、為太子分勞、苟利社稷、吾願往矣!”
老四胤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選擇了這麼一項高難度的差事,給康熙帝的印象就是,毫不為己,專門利人,為了江山社稷,在所不辭。
為了逼那些富商和官紳就範,老四胤禛使了不少手段,包括縱容災民進城、截留任伯安書信、逼有錢人捐款等等。他能截留任伯安書信,必然也能截留那些彈劾他的書信,但是他沒有這麼做。
他是在康熙帝面前刻意營造“一心為國”,寧可留罵名的印象,他回京後專門提到“孤臣”這個詞,這就是在做鋪墊。
四、老四胤禛必須透過這些彈劾的奏摺,來試探康熙帝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也試探了太子胤礽。
如果大家一致認為老四胤禛該罰,那麼這個罪過會記到太子胤礽頭上,畢竟他是太子的人。如果這個罪最後康熙帝沒有任何處罰,那麼恭喜老四胤禛,他已經脫離太子黨,可以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參與到奪嫡之爭了。
果然,康熙帝面對江南官員交上來的彈劾老四胤禛的奏摺後,召集太子和上書房大臣商議,太子胤礽先是肯定了老四胤禛的功勞,又擔心功高蓋主,於是又否定了他的行為:
“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在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太子胤礽簡直是神助攻,他也用“德”和“仁”來評價老四胤禛,可是他站的立場卻是那些官員。對他們“德”和“仁”恰恰是對那些受災百姓的“不德”,“不仁”,反觀老四胤禛反而是“大德”和“大仁”。
太子的境界實在是低,他是想表明,自己才是太子,自己不認可老四胤禛的表現,你們大臣們怎麼說?
而在場的三位大臣,表情各異,顯然對太子此舉不理解,康熙帝急忙轉移話題:
“啊,天津桂順齋啊,進上來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御膳房的做法不一樣,李德全,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嚐嚐。”
康熙帝的意思就是說,只有接地氣的真狗奶子沙琪瑪才是真正有味道的,要想真正治理國家,還需要像老四胤禛這樣接地氣,不要人為跟百姓製造鴻溝。
五、難道老四胤禛有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要知道這時候的他還沒有把鄔思道招納營中呢?
他當然無法判斷朝堂之上,面對眾臣的彈劾,康熙帝和上書房大臣們會怎麼說。但是他也有輔助之策,那就是江南歌謠: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
那麼這段歌謠究竟是誰編的,又是怎麼傳到康熙帝的耳朵裡呢?
真的是江南那些災民編的嗎?顯然不像,結合後來李衛推行新政時編的歌謠,老百姓飯都吃不上了,哪裡編的出這麼工整,又形象的歌謠,畢竟還有幾個隱喻在裡面。
會不會是江南那些官員編的呢?
顯然也不是,這段歌謠一看就是歌頌老四胤禛的,受益人也是災民,他們彈劾還來不及呢,哪有可能去歌頌他。
所以,這段歌謠只能是老四胤禛自己編出來的,然後想方設法送到康熙帝的耳中,他此舉有何目的?
很簡單,他就是要製造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是眾多大臣在彈劾,一方面又是廣大群眾在歌頌。孰對孰錯,一目瞭然,別忘了他前往南方賑災的目的是什麼,一切脫離目的的表現,都是假象。
就這樣,老四胤禛在康熙帝心中的形象瞬間放大,也進入了他的考察範圍,他回京述職,特意提到孤臣二字,康熙帝大為欣賞:
“好!有個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康熙晚期,社會腐敗日益顯現,有心重新整理吏治,但力不從心,也不符合康熙帝“仁德”的形象。老四胤禛敏銳地捕捉到這個資訊,太子胤礽也罷,老八胤禩也罷,都沒有這麼大的魄力和決心。只有老四胤禛表現出來的,讓康熙帝大為感動,也為大清的未來,帶來了希望。
老四胤禛出奇制勝,不惜得罪眾臣,在康熙帝心中牢牢刻上了“孤臣”標誌,“孤臣”再演變就是“孤君”,他後來能當上皇帝,就是從這次事件開始的。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雍正王朝》,喜歡就關注吧!
-
10 # 歷史茶坊
康熙四十六年,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決堤,淹沒田土房屋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這場水災將康熙盛世、天下太平的謊言一舉揭穿,四阿哥胤禛經過調查得知:除了鄰近省份無料可調,朝廷甚至連賑濟災民、修建河堤的幾百萬兩銀子都撥不出來。戶部存銀幾乎都被官員借走,虧空竟達一千二百萬兩,以致於國庫空虛到只能勉強湊出五十萬兩用於賑災。這就是追比國庫欠款案的背景,也是胤禛立志大不了做一介孤臣所面對的複雜局面。
一
在震驚之餘,康熙馬上想到要將國庫虧空的銀子追回來,以應付朝廷的不時之需。然而站在朝堂上的兒子當中竟然沒有一個願意替父分憂,主動承擔追比欠款的差事。因為這是一樁既得罪人,又不討好的苦差事。借錢的官員上至宗室王公,下至功臣故舊,大多是朝廷的重臣。向他們追討欠款無異於得罪滿朝文武,讓自己陷入到孤家寡人的境地。唯一令康熙感到欣慰的是,前往江南籌款賑災,剛剛返京的四阿哥胤禛,主動向他表示願意承擔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胤禛並不是沒有考慮到辦理這樁差事的難度,而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所做出的艱難抉擇,“只要對朝廷有利,對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兒臣大不了做個孤臣就是了。”也就是說,胤禛準備冒著得罪滿朝文武的風險,也要把追比欠款的差事辦好。
康熙對四阿哥勇於任事,不計得失的行為極其讚賞,“好,有個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好的事。”面對吏治敗壞,朝綱混亂的歪風邪氣,康熙太需要像胤禛這樣辦事不講情面、勤勉而又能幹的兒子。敢於做一介孤臣,也就意味著願與一切歪風邪氣展開鬥爭,不惜冒得罪天下人的風險來辦理差事。既有這樣的勇氣與決心,康熙相信追比欠款的差事一定能夠辦好。
二
康熙為何希望胤禛做一個孤臣,這涉及到清朝特有的宗室制度。大家知道明朝的皇子在成年之後會分封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沒有得到皇帝的同意是不能夠私自回京的。明朝太子除了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外,還接受治國理政的專業教育,而其他皇子平日裡只學習文化知識,而且一旦成年就要到封地就藩,成為圈養在當地的高階囚犯。清朝在對待宗室親貴上,完全擯棄了明朝的分藩制度。皇子在成年後安排在朝中當差,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親貴勢力,他們與文武官員互相勾結,串通一氣,形成各為其主的黨派展開明爭暗鬥。這對於太子來說極具威脅性,大家都是皇子,誰也不比誰高貴,憑什麼你能做太子而我就不能呢?這也是康熙晚年發生九子奪嫡慘劇的原因之一。
三
康熙希望胤禛做一個孤臣,是希望他能夠一心替朝廷辦差,不結黨營私,日後成為太子的左膀右臂。應該說,康熙是滿心希望太子胤礽能夠擔起這份千鈞重擔,不枉費自己多年以來的苦心栽培。對於胤禛,當時的康熙僅僅只是將他放在未來朝廷柱石的位置上,絲毫沒有把皇位跟四阿哥聯絡起來。所謂“孤臣”,指的是勢單力孤的臣子,也就是不拉幫、不結派,全心全意替朝廷辦差的忠臣孝子。但康熙沒有料到的是,太子胤礽的行為舉止實在讓人不堪忍受,他不僅賣官鬻爵、貪汙納賄,而且淫亂後宮,意圖謀反。這才促使康熙痛下決心,廢黜胤礽的太子名位。在熱河狩獵大會上,稚氣未脫的皇孫弘曆一番理直氣壯、有理有據的說辭,讓康熙在龍心大悅之餘,心中不由得冒出一個此前從未有過的念頭:這難道就是天意嗎?
-
11 # 莫言茶曰
康熙晚年的時候,我還是對自己整個帝國的問題情況還是比較瞭解和清楚的,自己也知道解決的辦法,但是因為年齡問題而自己無法實現,所以它既希望於自己的奇人能夠改變整個帝國的走向,但是這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跟現階段的統治階層能夠有一個鬥爭,改革都是要有鬥爭的,康熙自己也知道解決的辦法,但是因為年齡問題而自己無法實現,所以它既希望於自己的傳人能夠改變整個帝國的走向,但是這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跟現階段的統治階層能夠有一個鬥爭,改革都是要有鬥爭的,所以他希望雍正做一個孤臣,而不是被現在的統治階層擁護上去的,未來在做改革的時候很難推動。
相關內容
- 《雍正王朝》康熙帝不同意封賞十三阿哥,對胤禛說:做一個真正的孤臣,真正意思是什麼?
- 《雍正王朝》中,老十三胤祥為何急不可耐的慫恿老四胤禛爭奪儲君?
-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權力很大,到底有沒有機會,取代康熙皇帝的統治?
- 《雍正王朝》高福罪不至死且有鄔思道謀劃,胤禛一定要殺他是否別有用意?
-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助力四阿哥破解了幾次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
- 《雍正王朝》裡胤禛登基,大將軍王胤禵手裡握著二十幾萬的人馬,他為何不反呢?
- 《雍正王朝》康熙帝臨終前是否有意向傳位給四阿哥胤禛?為什麼?
- 《雍正王朝》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面前出爾反爾是為耍老八嗎?
- 《雍正王朝》胤禛籌款歸來,老八百官宴設套接風,為何老三胤祉卻與他打趣?
- 《雍正王朝》中身為臣子的任伯安為何敢頂撞身為皇子的胤禛?
在雍正正式接手追比戶部欠款的差事前,康熙向他提出,希望雍正能成為一介“孤臣”。這是康熙對於雍正的一種期望與期待,同時也是其對於雍正的提點與要求。
然而,雍正則從這個“孤臣”之中,讀到了康熙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將其作為了自己參與奪嫡的核心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就此一步步贏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與器重,也最終成為了康熙皇帝的繼任者。
所謂“孤臣”,首先要做的到便是“臣”。眾位皇子中,由誰繼承皇位是康熙皇帝最為希望看到的,毫無疑問是太子胤礽,至少在“二廢皇太子”之前,康熙皇帝都是這個想法。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自己的這些兒子們,康熙皇帝非常想要看到的情況是,眾位皇子與太子胤礽之間,保持一種非常和睦而又和諧的關係,胤礽能夠在兄弟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同時其他皇子也能夠對其保有足夠尊重的同時,並對其提供支援與協助。
然而,這樣的想法也僅僅是康熙的一廂情願而已。事實上,太子胤礽荒誕不羈、碌碌無為的表現,已經引得了朝中大臣以及眾位皇子的一致不滿,而包括其他皇子,特別是大阿哥胤褆與八阿哥胤禩,不僅對於胤礽的儲君之位有著強烈的覬覦之心,甚至已經開始逛街黨羽,佈置勢力,準備將胤礽拉下太子之位以取而代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的表現,可以說是讓康熙倍感欣慰的。
首先,是在劇情開始,朝堂上議論處理黃河災患的時候,雍正就對太子胤礽保持了極度的尊重。
尤其是在“八爺黨”的眾人,對於雍正擅自清查戶部存銀提出質疑的時候,雍正的回答可謂是給足了胤礽“面子”。
“皇阿瑪曾對兒臣說過叫兒臣平時多多留心國事,軍政民務凡有重要建議,要隨時向皇阿瑪和太子奏陳。”這既是在表明太子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他對於太子的態度,這樣的說法無疑會在康熙的心中加分不少。
其次,雍正想要去江南籌款賑災,一定要透過太子胤礽的舉薦。
“太子,千里澤國,百萬災民,可直接關係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為皇子,臣願為皇阿瑪分憂,為太子分勞。苟利社稷,個人的榮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如果繞過太子胤礽,直接向康熙皇帝請命,或許康熙也會同意雍正的請求,將其派往江南籌款賑災,但是其內在的意義則是完全不同。
一方面,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一種急於邀功的表現,會給人,特別是康熙皇帝留下急功近利的印象。另一方面,此事透過胤礽口中表述,不僅可以獲得胤礽的支援,並且為了保下胤礽的舉薦功勞,康熙也會全力支援雍正,這樣的話無疑會事半功倍。同時,當康熙看到了胤礽與雍正的如此關係,必然會感到無比欣慰。
再次,就是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雍正也是在一直遷就這太子胤礽。
在所有虧欠戶部款項的眾人中,胤礽是當之無愧的最大“債主”,可為了保全胤礽的名聲,在魏東亭尚未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前,雍正都選擇了隱瞞太子胤礽的所欠款項。
而即便是最後,胤礽當著所有人的面,對於雍正追比戶部欠款的行為予以了徹底的否定,雍正也沒有在康熙面前說胤礽一個不是,反而繼續將所有的責任歸咎於自身,對於胤礽可謂是做到的仁至義盡。
最後,就是在“一廢皇太子”之後,雍正主動上奏,請求復立胤礽。
此時的雍正並不是想著藉助胤礽被廢黜皇太子之位的時機,與其他皇子一較高下,進而爭奪儲君的位置。相反,他與十三阿哥胤祥在鄔思道的指點下,主動向康熙皇帝遞上奏摺,請求復立胤礽。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昭顯在其心中,皇太子胤礽是當之無愧的儲君,是對其地位的充分認可,同時也是在表明自己並沒有奪嫡之心。
由此可見,自始至終,雍正都在堅持著為“臣”的心,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康熙所非常希望看到的。
這一時期的康熙皇帝,希望的眾位皇子能夠對他有“人臣”之心,這是為了維繫皇位的穩固與皇權統治的根基牢靠。並且康熙希望皇子對於太子胤礽,也能施以“君臣之心”與“君臣之禮”,他想要看到胤礽得到眾位皇子的支援,眾位皇子也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願。這樣一來,不僅讓康熙對於現在非常的放心,對於未來,其也會充滿欣慰。
而雍正也正是用這樣的方式,樹立了自己與其他皇子不一樣的形象,同時,更是極大了滿足了康熙內心的需求與渴望,這樣一來,康熙對於雍正的好感也必然是會明顯提升。
所謂“孤”,即是“舍小利,取大義”。康熙第一次提到“孤臣”,是在雍正主動請旨,願意接下追比戶部欠款差事的時候,並且在這個時候,康熙還語重心長的對雍正說了一句:
“我要你做一個真正的孤臣。”這個時候康熙要雍正做一個“孤臣”,並且是要做一個真正的“孤臣”,實際上是包含了兩層意思。
其一,康熙希望雍正抱著的是不怕得罪人的心態。
按照鄔思道的說法,拖欠戶部官員的情況分為三種:第一種,確實是因為俸祿過低,並且或是處在清水衙門,或是單純的清廉為官,從而導致了其沒有其他額外的進項,致使生活窘迫,已經到了不借錢難以維繼生活的狀態;第二種,則是利用借取的款項為自己謀取私利的;而第三種,則是為了不被朝堂所孤立,隨波逐流的,算是為融入朝堂上的主流風氣而用向戶部借款獻上了一份“投名狀”。
針對這三種情況,雍正的追款行為,都將對其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於第一種人,是影響到了官員們的基本生活;對於第二種人,影響到了他們的“財路”,算是砸了他們的“飯碗”;至於第三種人,則是讓其徹徹底底的折掉了面子。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項得罪人的事情,而這樣一來產生的後果不僅僅是當下雍正會為朝堂上的官員所記恨,並且在之後也很難再讓這些官員對其進行擁戴與支援。
而康熙讓雍正做“孤臣”,無疑就是讓雍正放下這樣的包袱,不要因為擔心得罪人就畏首畏尾,而是應該堅持原則,絕不姑息。
其二,康熙希望雍正想事情、看問題要以朝廷的大局為重,懂得自我犧牲。
而康熙也希望用自己這樣的態度,讓雍正明白事態的嚴重性,與此同時更是要讓其明白,得罪人也好,無法贏得官員們的支援也罷,這僅僅是個人的“小利”,但是從整個國家的“大義”出發,讓國庫充盈起來,才是當務之急,才是雍正最應該考慮,也是他最應該著手解決的問題。
所以,這無疑就是要讓雍正要懂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隻顧自己的眼前利益。
當然,雍正在整個追比戶部欠款中,態度非常的堅決,這一點還是令康熙非常的滿意,只不過此時的雍正處理事情的方法還是比較稚嫩,於是並沒有很好的完成這次追比欠款的任務。
即便如此,康熙還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沒有就此廢黜他的郡王爵位,只是處以了罰俸的懲罰,並且還用“自詡聰明”評價的雍正,而這是在肯定雍正辦事態度的同時,給予了雍正辦事方式方法上的批評。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雍正已經理解了康熙“孤臣”的真正意思,而在之後“舉薦大將軍王”的過程中,雍正則再一次將“孤臣”的心智表現的淋漓盡致。
按照雍正的本意,他希望的保舉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將軍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胤祥就此脫離圈禁的狀態,同時還能讓自己獲取強有力的外部軍隊支援。
然而,雍正這樣的想法被鄔思道所否定。
按照鄔思道的觀點,此時的雍正不應該只從自身層面去想問題,而是要站在康熙的高度,用康熙的“帝王心術”去看待。於是,在鄔思道的提點下,雍正果斷舉薦十四阿哥胤祥出任“大將軍王”,並且就此順水推舟的讓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他自己同樣從中獲利頗豐。
而更為重要的是,雍正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康熙面前再一次將“孤臣”的本質展現了出來。
一來,從全域性的角度出發,所有皇子中,具備領兵打仗才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與十四阿哥胤禵了,所以雍正舉薦胤禵出任“大將軍王”,本就是為國舉賢的舉動,體現的是雍正公平公正的一面。
二來,雍正沒有保舉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反而是保舉了敵對陣營的十四阿哥胤禵,這是雍正寬容與胸懷的體現,同時也讓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現了自己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慾”,而破壞“大局”的政治氣度與政治品質。
三來,從當前的局勢來看,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必然是最佳的選擇,其能夠獲取最多的支援,並且也不會被人從背後掣肘,進而能夠確保西北平叛的勝利,所以雍正的這次舉薦是從朝廷和國家的利益出發,而沒有顧忌雙方的政治立場不同,這種精神是頗為難能可貴的。
正是因為如此,正是因為康熙看到雍正的這份顧全大局的寬和與度量,算是完成了對其的終極考驗,也就此決定要將皇位傳給雍正。
縱觀整部《雍正王朝》,雍正能夠將康熙對於他“孤臣”的期望與要求,化作自身的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進而以“孤臣”的標準來對照建立外在的形象與為人處事的口碑,使其最終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認可,進而使其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