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國加州YanYan
-
2 # 叄V財經
要想了解一個國家,需先了解它的歷史、民族組成、宗教風俗,一定要在旅遊之前查一些資料,做一些功課,這樣在旅遊的過程中感觸才會深。咱們的老祖宗也說了,讀萬卷書,再行萬里路。如果你想去的是一個不太大的國家,民族也不是像中國有56個之多,那麼找幾個有代表性的城市去旅遊,我認為可以稱為深度遊了。畢竟同一個國家,在絕大多數生活習慣上還是應該都是相同的,再透過在特色的城市觀察一些特定的習性,應該對一個國家的瞭解會比較深入了。
-
3 # 樺哥
現在的外出有旅行和旅遊之分,走馬觀花,組團外出,時間受限,大致看看景點,拍拍照片兒,這應該算是旅遊吧。深度遊呢,應該和旅行差不多。
深度遊應該對對旅遊目的地情況有深刻的瞭解,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緬懷歷史,瞭解異地的風土人情,這樣才能達到深度遊的目地。
當然深度遊途中還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可以品嚐當地的美食,可以結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看到最美的風景,最燦爛的笑容,最可愛的背影。
深度遊的途中還能體會種種艱辛,不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深度遊還可以讓你瞭解很多知識,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心情。
-
4 # 洛米克斯
我個人對深度旅遊的理解是:當你去到一個地方以後,不僅僅是欣賞當地的自然風光,還應當瞭解包括但不限於當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人文典故等等。真正的旅行應該是帶著求知的心態去旅行,而不是跟隨旅行團,大家一起上車睡覺、小車尿尿,到了景點猛拍照,回到家裡全忘掉。這樣的旅行只不過是走馬觀花似的到此一遊,只能愉悅眼睛,而不能充實內心。深度遊,我認為並不是你去了某個國家的多少個城市,而是你在去了多少個城市的同時,對每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當地的習俗習慣、特色瞭解有多少。
我自己還沒有去過國外旅行,所以沒有國外旅行的經驗。但我相信,旅行都是相通的。在國內如此,去國外也如此。為了更好的說明我理解的深度遊,我就拿我在國內旅行的部分具體景點舉例吧。
比如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簡單的旅行是這樣的:買一張門票,乘坐電梯來到塔頂,在東方明珠塔的最高點遙望浦江兩岸,不禁感嘆:哇,上海好大啊。黃浦江好美啊。接著站在各種角度,擺出各種姿勢拍照。不經意間一看腳下,哇,好高啊,太嚇人了。然後回到酒店,等待第二天的太陽昇起,去遊覽下一個景點。
我認為的深度遊應該是這樣的:站在東方明珠塔下,仰望塔身,東方明珠塔1995年就建成了,對比我們那兒1995年左右建成的小區,早已破敗得不成樣子了,可這座塔卻依然風采依舊,矗立在這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中,這個二十多年的“老物件”居然毫無違和感。一點兒也看不出時代的印記。可見當時的建造水平和設計是多麼超前。聽說這塔有四百多米高呢,我們家小區32層的樓房才100多米高。這個塔相當於我們小區樓房的4倍還不止呢。這麼高,我一會兒可不敢到透明玻璃上去踩。進入電梯:哇,這電梯這麼大,而且速度還很快,聽他們說這個電梯每一秒能執行7米呢。要是我們家小區的電梯有這麼大,這麼快就好了,每天早上上班就不用等那麼長時間電梯了。來到塔頂,呼吸有點急促,好高啊,我不敢看。書上說上海是衝擊平原形成的陸地,這樣的地方建這麼高的樓,讓人心裡沒底啊。來,幫我拍幾張照片,我要在這兒打個卡……可以看得出來,簡單的旅行和我理解的深度旅行之間是有差別的。深度旅行知道得更多,明白得更多。和簡單的旅行相比,深度旅行有更多的知識點,比如深度旅行知道東方明珠塔是1995年建成的,塔身有四百多米高,電梯的運營速度7米每秒,而且容量大,為國內僅有等等。
再比如說遊都江堰。一般到都江堰旅遊就是買一張門票,然後就是看一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看一看魚嘴分水堤,寶瓶口、飛沙堰,過安瀾索橋,上山遊二王廟、秦堰樓、參觀李冰紀念館等等。而深度旅遊不僅僅是遊覽外在的風光,更要了解內在的歷史由來、文化背景等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里的世界是抽象的,現實世界裡的東西才是可以感知,可以觸碰的。如果說讀萬卷書是理論,那麼,行萬里路就是實踐了。總之,我認為深度旅遊要做到“四到”,即:看到、學到、悟到、知道。做到了這“四到”,你去過的地方越多,你的視野越寬廣、懂的越來越多、閱歷越來越豐富、內心越來越充實。當然了,除了對景區本身的瞭解和探索以外,更深度的旅行還應拓展到對景區所在地區的瞭解和探索。我認為這才是旅行的根本意義。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對深度旅行的觀點。說實話,我自己有些時候也沒有那麼的瞭解我去過的地方,有很多為我所不知的,有趣、有料的知識還沒有在我的旅行中被發現,被挖掘。這一點我要檢討。關於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最後總結一句話:帶著知識、帶著求知的心態去旅行會讓我們收穫更多。
-
5 # 呼倫貝爾谷哥
“深度遊”,簡言之是指不同於傳統的觀光性旅遊,它必須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某項主題旅遊之中去,對某項專題或某一目的地進行深入的觀察與瞭解。深度遊是什麼意思
深度遊是什麼意思,西方旅遊界,把這種一次外出只選擇一個地方、而不是在一個相對有限的時段內跑數個景點的旅遊,叫深度旅遊。
當然深度旅遊不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機會自覺、自主地與當地社會和民眾進行接觸和交流,而不需要或者儘可能少地讓導遊介入。
深度旅遊的特點是,對旅遊目的地情況比較瞭解,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緬懷歷史,瞭解異地的風土人情。深度旅遊有助於提高遊客的道德情操、人文關懷和人道情懷,可以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走馬觀花”式狀況。同時,深度旅遊對旅遊中介機構提出一系列的挑戰,旅遊公司、旅行社必須對現在“大包大攬”的習慣做法進行改革,向“資訊中介”模式發展。目前中國深度旅遊還只是處於萌芽狀態,娛樂型旅遊占主導地位。娛樂型旅遊主要是出於暫時性擺脫日常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去外地尋求身心的放鬆與調節的目的,人們到沙灘、大海、高山,享受Sunny和大自然的賜予,我是呼倫貝爾大草原人如果喜歡可以關注我
-
6 # 言午幸的騎行
我認為:深度遊不是你去過多少個地方,而是對當地的文化、歷史、生活規律有了深層瞭解才算的。
按照我個人來講,我喜歡一個人到一個城市生活工作,閒暇的時間用來遊玩,但是即使是這樣,對於很多地方都算不上是深度遊,也應該是當時自己的心態原因,主要是放在走馬觀花的形式了。
希望接下來旅遊業更多的方向是向深度遊方向發展吧,現在國內的旅遊狀況真的很敷衍,更多是以美景來吸引遊客,但是對於當地的文化宣傳有所欠缺,是很應該著重發展的一部分。
-
7 # 波蘭天際東歐遊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呢!我認為這是可行的,但是要在每個城市小住幾天,需要有對當地非常瞭解或者長居的嚮導/朋友帶著旅遊,比跟團旅遊更加有意義。比如去年9月的時間我在波蘭接待了幾個好朋友,他們在這邊計劃玩上四天,由於時間很緊張,所以我給他們安排了華沙和克拉科夫兩個城市,其中去克拉科夫是當天往返,因為他們實在不想換地方住,畢竟拖著大箱子感覺很折騰。
第一天接機,抵達時間已經不太早了,所以帶他們去附近的購物中心吃了飯,簡單介紹了一下就休息了。
接著我們就出發去了華沙老城,帶他們從克拉科夫大街開始漫步,一直走到老城廣場的美人魚雕像。在這一路我告訴他們哪家餐廳是什麼風格;哪家餐廳的服務生很帥;哪家的牛排味道最好等等,再加上我本人在這邊經歷的一些趣事,一路歡聲笑語好不快樂。
(本來是隨手拍景,偶遇大方的波蘭姑娘搞怪)第三天早起趕火車去克拉科夫,由於是當天往返,所以時間安排的很緊湊,好在克拉科夫的火車站距離老城區並沒有多遠,所以就一路走一路看啦~我跟他們也說笑:這是綠色深度遊,除了必要的交通工具,咱們都是靠雙腿在進行深度遊。我帶他們去克拉科夫老城轉了一上午,找了一家餐廳吃了一頓早午餐——為啥是早午餐,因為去的時候太早了,餐廳還沒開始做午餐只有早茶……所以我們每人點了一份不同種類的早茶湊在一起分享。下午帶他們去了瓦維爾城堡,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帶他們入內參觀,不過風景也足夠讓他們留下很美好的回憶啦~接著在乘坐火車之前我隨便找了一家餐廳,坐下了才發現這居然是一個百年的高檔餐廳,大家很開心亞,雖然不免有點拘束,但是確實體驗非常好。
第四天他們要離開啦,因為航班時間是晚上的,所以白天我帶他們去逛了商場——好朋友還沒來就強調要買奢侈品(捂臉),帶著他們跑遍了幾個大型商場,各種買買買,男人們就成了搬運工(偷笑)。當天晚上送機的時候,大家都很依依不捨,哎,說實話,總覺得時間太短了,如果再多兩三天,我肯定會帶他們去山區爬爬山遊遊湖,感受一下波蘭的自然生態環境,讓他們去看看波蘭人的日常生活和傳統文化。
-
8 # 風飛沙旅遊媒體
首先,親要理解深度遊的概念,什麼是深度遊呢?飛沙找了一下深度遊的概念。
“深度遊”,簡言之是指不同於傳統的觀光性旅遊,它必須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某項主題旅遊之中去,對某項專題或某一目的地進行深入的觀察與瞭解。在看完深度遊的概念後,相信小夥伴對深度遊有一定的理解了,這裡面飛沙提煉幾個詞語,“主題旅遊”、“專題”、“某一目的”、“深入的觀察與瞭解”。雖然說,我們日常的深度遊沒有必要像概念說的這樣的深刻,但是,深度遊絕對不是看數量,只是看質量。不是說走了多少的路,看了多少的風景,學習了多少這個地區的文化就叫深度遊的。
假如題主去了一個國家,舉個例子,法國。
題主先去了巴黎,看過來埃菲爾鐵塔,驚覺鐵塔的高、鐵塔的美麗,不由得讚美起來;然後去看了盧浮宮,這裡有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讓題主覺得受到了極大的文化薰陶;然後去了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看著這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看著古老巴黎的象徵,覺得好壯觀;然後又去了塞納河,在河畔喝了一杯咖啡,覺得,嗯,人生真的很美好。
去過了巴黎之後,題主又去了尼斯。發現這裡是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旅遊勝地,有美麗的海灘、舒適的地中海氣候、充滿活力的購物中心和豐富多彩的旅遊景點,頗有幾分世外桃源的味道,題主覺得好美好美。
好,雖然只走了2個城市,但是就這2個城市,飛沙要問的問題是:埃菲爾鐵塔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盧浮宮裡面有哪些典藏,為什麼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式風格,那麼巴黎聖母院是因何而建,哥特式風格是怎樣的風格呢?尼斯的海灘與其他地方的海灘有什麼不同呢?
不百度的話,很難回答滴對吧。這就是看風景與深度遊滴區別呀,日常旅遊都是以看風景,瞭解文化為目的,而深度遊則是帶有目的的深入觀察與瞭解。
回覆列表
“深度遊”,顧名思義就是將旅遊期間的“尺度和時長”從緯度上,邊界上都同步放大,放寬,並能夠挑戰旅行中的變數!真正的”深度遊“者,不以去過的旅遊地數量而論,而是以對每個單位旅遊地的認知深度而定。
普通的旅遊,大致都是三五好友或與更多遊客一起出行,在“定量的短期地遊覽,拍照,品嚐,觸控或無意識地參與中,放鬆心情,以休閒休息為主!而深度遊則不同,出行者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行前對景點的人文和史料做過“功課”由興趣而生髮,並提前檢索旅遊地的背景知識,人文歷史,學習各路高人的支招,擬定出行方案,設計一些可能發生的場景。
旅遊過程如同“解鎖”帶著來之前的攻略和認知, 實地感受,並試圖還原“真相”,總是喜歡與大腦中已有的場景和現實的體會想對應與比較,樂在其中。
探索未開發的“處女地”衝動常伴有“哥倫布精神”, 不滿足於常規導遊的推薦,喜歡並刻意去挖掘不在景區的新鮮的景點,人文,並以當地人的角度去感知旅行城市和地域的真實風貌。行者停留在旅遊地的時長主要隨心情而定!
捕捉常規景點之外的“吃住行體驗”無論是自駕遊還是跟團遊,人們抵達的旅遊都是有具體的行程和三餐安排。而深度遊者的探索路徑更為隨意,邊走邊感悟,一般不會選擇條條框框都安排好的行程。深度遊者總是能以不同的視角發現“美”,記錄“美”。越不是景點地方,越有興趣去探索!
忽略旅遊的舒適度,注重“認知吸附”深度遊的行者,喜歡揹包,不喜歡拖著箱子住五星級酒店。客棧,民宿往往是他們的首選住地,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睡到自然醒,把一個不屬於這個城市的自己,幻化成這坐城中的普通居民,度過365天中的某些日子,從知名景點,到不為人知的大街小巷,漫無目地,而又刻意所為,有行進中進行“認知吸附”,不斷地進行旅行的認知迭代。真可畏,路尚在腳下,心卻已遠!
興奮點不一樣普通旅遊,大家都希望航班準時,行程順利,吃好睡好購物好。深度遊的行者,略帶有些許自虐傾向,常常隨興而遊,飢一頓飽一頓,甚至風餐露宿。他們不希望行程不順,但真有不順,往往悲喜交加,有種意外收穫的滿足感。不會有太多抱怨,反而有種滄桑後的豐殷感!
上述是我個人理解,所以到一個國家走了幾個城市,去過了多少景點,並不能算是深度遊!大多數都是能耐得住寂寞,又守得住繁華的人。一次美好的深度遊,往往引發之後更多的獨行僻好,從而一發不可收拾,越遊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