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帥逼逼逼逼
-
2 # A人間兇器
我是山東威海的,沿海地區老外不少,其中棒子和鬼子最多,原來在南韓合資企業幹,老闆的侄子有一年來中國過暑假,由於和我年齡相近,經常在一起鬼混,威海這邊海鮮很多,別的美食都不是很正宗,但依然把這個小棒子吃的嗨皮到不行,肉夾饃陪雞柳和涼皮,重慶小面,武漢熱乾麵,羊肉湯,火鍋等等那叫一個來者不拒,由於他在南韓的飲食很清湯寡水,來了以後每天都拉肚子,可能是腸胃適應不了油膩或者是吃的太辣了,即使是這樣也要一邊捂著菊花一邊吃的不亦樂乎,他對中國的肉類和水果的價格表示極度震驚,驚呼實在太便宜了,後來把他的同學從南韓叫過來吃烤牛肉,(南韓釜山和威海港這邊6個小時船程,真的不要太近太方便)一幫人一天三頓的吃,吃完烤肉就不要命的吃西瓜蘋果葡萄香蕉,陪了兩天我是驚呆了
-
3 # 符號帝國
外華人眼中的中餐到底啥樣子?
提到中餐,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外華人眼中的中餐和華人眼中的中餐是不是一樣的呢?中餐在美國越來越“火” ,大部分美華人都喜歡吃中餐。從紐約市來看,曼哈頓島上的唐人街和皇后區的法拉盛,基本上已成了中餐館的天下。如果是初來乍到,不經意間看到這裡中餐館的架勢,再聞一下滿大街飄溢的中餐香味,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是走在北京東華門的食品一條街上。
當然,這裡的食客大部分是華人,偶爾也可以見到黃頭髮、白面板的“老外”,正對著純中文菜譜一臉迷茫。不過,也有不少熟門熟路的“老外”專門喜歡到華人扎堆的中餐館吃飯,因為他們認定這裡的中餐“正宗”。筆者剛到紐約的時候,有一次朋友在一家四川人開的餐館裡請我吃麻辣火鍋,還沒坐下,就看見有不少“老外”正“涮”得滿嘴流紅油。我對朋友嘀咕了一句:“這是不是專宰老外的店?”結果鄰座一位近兩米高的帥哥站了起來,笑眯眯地用臺灣腔的國語對我說:“這裡是美國,你才是老外。”
In foreigners" opinion, Chinese food is basically like this:
中國廚師做飯時,都是這樣的:
Chinese chefs are cooking like this:
中國餐廳大都是這樣噠:
Chinese restaurants look like this:
紅色是必須!
而當你給那些只吃過改良川菜的老外做了一頓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時,你就會變成傳說,並在留學生的圈子裡一直流傳:
* 留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因為沒有抽油煙機,為了散味兒,就把門打開了。於是,5分鐘後認識了全樓的鄰居。他們連汁水都沒剩。
* 一個在英國上學的妹子,在宿舍煮了一鍋雞湯,引來好幾個英國小夥子求婚。
* 請幾個老外吃東北菜,軟炸裡脊、鍋包肉、殺豬菜、乾煸魷魚等。他們吃完激動的不行,一定要跑到後廚和廚師合影,其中一個想留在後廚學鍋包肉,讓老闆半哄半勸弄出去了。
準備出國的童鞋們,去新東方學英語,不如去新東方學廚師,交友必備。
外華人對中餐的愛那是——感動天,感動地,感謝命運讓他們相遇。但是,大部分外華人腦子裡的中餐=川菜。其中,宮保雞丁簡直就是帶外華人開始瞭解中餐的啟蒙老師。
Kongbao Chicken is like a master shifu of Chinese food for most of the foreigners.
If you go to a new restaurant, just order Kongbao Chicken. It never goes wrong.
對於老外來說,條狀食物基本統稱noodles…比如:紅薯粉、 綠豆粉、土豆粉、麵條~而燒麥、水餃等包餡的都是dumplings~
在外華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中式菜餚主要有:
Sweet and Sour Pork/Chicken (糖醋里脊)
Chow Mein (炒麵)
Spicy Tofu (Mapo dou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烤鴨)
然而,華人提到中餐,那淡定從容的大國氣質撲面而來。如數家珍可以數上三天三夜!說話都是浪費時間,直接看圖:
-
4 # 大叔陪你聊娛樂
1 我一個表姐在美國住寄宿家庭,剛去的時候覺得美國東西太難吃了,就自己在廚房做了一頓飯,當時寄宿家庭那一家人都在,我表姐就招呼他們一起吃。他們吃過一頓飯之後,跟我表姐說我們房租給你減半,你每星期給我們做兩頓飯行麼?
2 我留學的時候,有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為了散味,就把房門打開了。結果五分鐘後認識了全樓的鄰居。他們連汁水都沒剩。
4 我姐姐給她的英國室友做了一盤熗拌土豆絲,給她室友感動哭了,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土豆。
5 我們學校的外教每天風雨無阻地早起就為了去校門外面的早餐攤子吃油條,人家論根買,他論筐。
6 我們英語老師也和我們說過,他大學吋學校的外教每天早上去早點攤子買油條吃,兩個四五十歲的美國老男人站在油鍋邊上等看,炸出來一根就吃一根,吃完繼續等著炸,可搞笑了!
7 之前不是新聞說一個妹子在英國上學在宿舍裡煮一鍋雞湯,當時就有好幾個英國小夥子過來求婚的麼
8 我媽朋友的老公是英華人,他就不喜歡吃煮的水餃,必須煮完煎過以後才吃得慣。
9 我高中時候會有南韓交換生來。結果吃食堂的時候看見幾個南韓學生捧個餐盤一臉茫然問我們說,這裡面的肉可以吃嗎?貴嗎?我們說不貴,可以隨便吃。以後他們天天吃肉。
10 我請過幾個老外吃東北菜,軟炸裡脊、鍋包肉、雪綿豆沙、殺豬菜和皮凍。他們吃完激動得不行,一定要跑到後廚和廚師合影。其中一個想留在後廚學鍋包肉,讓老扳半轟半勸給弄出去了。
11 我公司的一個大哥,在德國留學歸來,在那裡自學一手好菜。據他所講,德國的豬蹄沒人買,5毛一個,他沒錢的時候,就大量燉豬蹄。其他國家的學生表示側目。後來尋味而來,長期賴在這裡蹭飯吃,再後來,德國那幫熊孩子湊錢幫他去買菜,一到飯點兒就來扒窗戶。
12 一高中同學在烏克蘭留學,他認識一中國哥們找了一烏克蘭當地的女朋友,未來岳父十分反對不看好的。後來,未來岳父吃了這哥們做的魚香肉絲,就同意他倆的事兒了。同學說那哥們炒的魚香肉絲還沒他做的好吃呢,就是用豆瓣醬稀裡糊塗一炒把他岳父給唬住了。
13 高中的時候過春節,我給幾個關係好的中國朋友做了一桌子年夜飯,到吃吋我倆白妞室友也加進來湊熱鬧。後來又給她倆做了幾次飯從此一妹子告訴我,你別去上大學了,來我家當廚師吧。
14 鄰居姐姐以前在日本讀研究生的時候,給朋友做了魚香茄子。結果日本朋友感動得哭了,說這是什麼,從來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東西。姐姐說是茄子。結果上上週,鄰居姐姐回日本玩兒, 那個朋友給她看他種的茄子。
-
5 # 犇騰的小野馬
國有企業,來幾個南韓人裝機器,剛開始不吃,結果吃了一發不可收拾,吃了三盤,江蘇徐州人,江蘇北部、安徽、河南、山東都吃這個,而且非常香,營養也很高,叫做:爆炒知了猴(蟬)
-
6 # 四季似歌
在美國,以前的中餐館做出的菜也就是Panda Express那樣。後來隨著新移民的增多,有足夠的華人來支撐起眾多真正中餐的餐館。
記得有一次,十幾年前,在微軟旁邊的老四川我和一外地來的朋友吃飯。旁邊一桌坐了一位黑姑娘和一位白大叔。服務員過去問她:Are you ready to order? 黑姑娘看著選單,張嘴就是一口地道京腔:先給我來盤兒鍋貼兒,菜我再看看。
我那哥們看見立馬愣了都。
那時候的老四川已有中英兩份不同的選單,儘管英文版的菜其實已經做的很川菜味了。中文菜單只是多了些內臟類菜餚。還有火鍋,$13/位,羊肉片和牛百葉不限量供應,老美不少人喜歡。
-
7 # 貓圖怪談
外華人眼中的中餐必然和華人嚴重的不一眼。一般來說,觀察的視角會從歐美國家出發,那中餐就無外乎是炒麵、炒飯和一些好吃的油炸食物了。至於我們更習慣的小炒菜,在歐美國家可能都不是特別受歡迎。就更別說充滿精髓的各地小吃和特色美食了,那基本上都是對中華文化有特別興趣的小眾外華人才會接觸的東西。但外國又不是隻有這些歐美國家。我打算從一個比較偏門的國家看出去,看看印度人眼中的中餐是個什麼樣子。印度自己也是一個有著豐富飲食文化的國家。我們很熟悉的咖哩只是其中之一,總之醬料是印度人烹飪的核心元素。他們吃東西似乎不是那麼在意傳說中的原汁原味,希望用醬料覆蓋掉食物的原味。中餐在進入印度之後也經歷了類似的本土化過程。印度的中餐廚師把醬料瘋狂使用在中餐的烹飪過程中。本來口味清淡,只有一些醬油的客家炒麵裡,加入了印度特色的酸甜汁。華人吃起這種炒麵來,總是會有種不是太是滋味的奇妙感覺,也算是中餐本土化過程中做出的改變。在炒菜方面,印度的中餐也很有特色。幾道比較著名的菜包括用麵粉裹起來的雞肉和花椰菜,油炸後淋上秘製的醬料。吃起來無論如何都有一種濃郁的印度風情,一點也不像中餐。這種醬料倒還有個充滿中國風味的名字:滿洲里醬。但其實這醬並不是東北人發明的,而是印度當地的一位華人二代廚師發明的。如果說要和東北有什麼關係,大概也就是醬裡的主料是東北大醬。可是大醬僅僅從黃豆發酵中獲得的味道跟印度人的口味差太多,必須加入大量配合的調味料。所以當很多印度人從老家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尋找夢中的中餐時,基本都是要失望的。因為在中國根本找不到他們印象中的這種菜。
-
8 # 美食理想
眾所周知,中國菜與法國菜、土耳其菜齊名,並稱為世界三大菜系,而中國素有“烹飪王國”的美譽,其烹飪以用料廣博,技藝精湛而享譽世界。正如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道:“吾中國近代文明,世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餐館已遍佈全球,甚至有人戲言:“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據不完全的統計:英國全國約有中餐館9000家。荷蘭擁有2200多家中餐館.而德國中餐館和華人速食店超過7000家。法國的中餐館已經超過5000家,西班牙目前中餐館已達3000家,巴塞羅納就600多家,葡萄牙有中餐館600多家,奧地利有800多家。
但中餐館一直給人們“檔次低、價格便宜、油多”等感覺。記得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莘莘學子可以負笈海外的時候,也有不少人“臨時抱佛腳”,出國前匆匆忙忙到飯館裡面學藝,特別是要學那“顛勺”,火助油勢,油助火威,先弄個“像模像樣”再說,因為海外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揹著一口中華炒勺,就可以走遍天下。因為中餐具有這樣的發展背景,所以“開中餐館”在海外就首先成為華僑華人養家餬口的一種媒介,甚至可以說是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它在海外發軔期的實際生存意義遠遠大於文化傳播意義。
-
9 # 覓源良食
武漢這座城市,素有“東方芝加哥”的美稱,武漢同芝加哥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除了有河有湖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事業,芝加哥的教育事業發達,是美國中部的高等教育中心,武漢也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對於這道問答題題,我想從武漢的這些高校作為切入點,給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之所以從高校切入,原因比較簡單,因為武漢的大學多,各個高校裡都有眾多的外教和留學生,武昌是武漢三鎮之一,在武昌的街頭,各國友人都能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還能說幾句武漢話;
有一段時間,工作地點在一所高校,也讓我又再一次回到校園,因為工作的原因,高校裡的食堂,也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比如,我是如何看待一些少數民族學生?他們的飲食習慣,學校非常的體貼,為了讓他們能夠安心讀書,特意還新開了一間符合少數民族學生飲食習慣的食堂;
對於我這個漢人來說,少數民族學生的飲食習慣,在我看來就是神秘的,新奇的,同今天的這道問答題一樣,外華人眼中的中餐應該也是新奇和神秘的,外華人眼中的中餐到底是咋樣的,我們要先從中餐和西餐的哪些區別開始說起?
1、中餐是指中國風味的菜餚,中國是餐飲文化大國、西餐是西方國家的餐食,菜式料理同中餐有明顯的區別,從調味料來說,西餐使用黃油、橄欖油、番茄醬、沙拉醬等調味料,而中餐用的比較多的是豆瓣醬、辣椒醬、各種植物油、豬油、花椒、幹辣椒等;
2、中餐的餐桌大多是圓形的,而西餐的餐桌大多是長方形的,簡單來說中餐比較注重菜餚的味道,而西餐比較看重食材的形狀;
3、中餐的那些食材,對於廚師來說,需要發揮出食材最好的那一面,然後同各種配菜和調味品一同,混合出最精美的味道。而西餐,食材本身好不好吃不是最關鍵的,西餐考慮的關鍵是:食材是否名貴、擺盤是否好看,至於味道,是西餐很少會考慮的;
4、用餐的方式,中餐講究團圓,所以餐桌大多是圓形的,共享美味的形式也影響著菜品的擺盤。而西餐大多是自助餐,依據自己的喜歡將各種食材放在自己的餐盤中,用餐過程也是獨自享受,不會同別人分享自己的美食;
當我們瞭解了西餐同中餐的那些區別之後,再給大家解釋,外華人眼中的中餐是怎樣的?想必下文提出的一些觀點,大家可能會更加的贊同,分享如下:
1、外華人眼中,中餐的所有內容和形式都是新奇的,因為這些都同他們的傳統完全不一樣,中餐是美食分享、中餐是代表團圓,在每一個外華人眼中,關於中餐的點點滴滴都是新奇的,每次用餐都會有好多的問題,在華人看來幼稚可笑的問題中,問出了外華人眼中的中餐;
2、中餐注重菜餚的味道,從外華人對中餐的看法來分析,外華人肯定會特別的好奇,中餐真是太美味的,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美不勝收;
3、西餐食材名貴,而中餐的食材是無所不能,外華人的眼中,可能會有這樣的感慨,中餐的這些菜餚,真的都可以吃嗎?是不是有些食材是用來逗我的;
4、外華人用餐都是自己吃自己的那一份,幾乎不會同被人分享,看到中餐之後,會有很多的顧慮,比如:乾淨衛生問題、是不是會經常吃到別人的口水等疑問?
5、中餐的世界,大複雜,太多的疑問,這是外華人眼中的新奇,也是外華人對中國好奇的原因之一,5000年的文化,太有意思,我喜歡中國,這可能是外華人的由衷感受;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外華人眼中的中餐是怎樣的?這個沒有固定答案,每個外華人眼中,都有他認為的中餐的樣子,實際上是中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所造就的;
外華人眼中對中餐的所有好奇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因為,中餐就好比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一般,它是有沉澱和積累的,這個不是一句話能解釋的,因為它有5000年的歷史;
-
10 # 視知TV
不少美劇裡都出現過中餐的身影,全美最大中餐連鎖店panda express,出鏡率就相當高。從左宗棠雞到辣條,中國食物不知道俘獲了多少老美的心。可美華人吃的中餐,往往……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裡是文字版
最早吃中餐的美華人我們無從考證,不過200年前,就有美華人吃過中餐了。
1819年,美華人品嚐中餐的記載是這樣的:三小時內,便有20道菜餚用精美迥異的瓷器盛著端上了餐桌,其中有湯品、膠狀菜和五花八門的燉肉丁土豆,幾乎包含了所有肉類,還有華人的至愛美味——幼雞雞冠。
● 美式中國菜左宗棠將軍雞
不過,這是在有錢人家的用餐體驗,普通民眾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則是“粗暴的雜食家”,幾乎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會往嘴裡送。
19世紀40年代,美國西部發現金礦,中國東南沿海的華工成為第一批到美國的華人。
他們自己帶鍋灶蒸米炒菜,美華人認為,吃肉代表男性氣質,大米是羸弱的食物,自然對中餐難談好感。
19世紀50年代,紐約唐人街成型,華人移民多從事洗衣、餐飲業,一道名為“雜碎”的中國菜誕生了。這道菜英文名叫“Chop Suey”,用雞肝、雞胗、蘑菇、筍尖、豬腸、豆芽配以各種佐料烹製而成。
● 雜碎(chop suey)
在美國西部,雜碎可能起源於不擅長做飯的廚子、剩菜合炒糊弄顧客的老闆,東部的雜碎傳說是李鴻章赴美之行的安利。在19世紀90年代的紐約,15美分就能買到一份。
後來,有中餐廚師開始用肉絲代替肝腸肚肺,並演化出雞肉版、豬肉版、魚肉版以適應不同宗教信徒。
一位叫查理·波士頓的人首先把雜碎館開在了更高檔的街區,獲得成功後引起大規模效仿。梁啟超訪紐約時已有三百多家雜碎館。
● 小東京鬧市區雜碎館招牌(美國《僑報》/邱晨 攝)
當時有首流行歌曲叫《我走了,誰將為你炒雜碎》。直到1924年,美國社會才意識到炒雜碎是他們想象中的地道中餐,當時的《洛杉磯時報》稱這是“華人跟世界開了個小玩笑”。
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放寬移民政策,機械取代人力佔領洗衣業,華人越來越多地擠進餐飲業。
2010年,美國共有4.6萬家中餐館,超過麥當勞、漢堡王和肯德基的總和。
美華人每天要吃250多萬份中餐,一年下來能賺200億,佔美國餐飲業一成的營業額。
● 美國街頭的中餐館
不過,大多數中餐館都是快餐店,傾向於快捷廉價而非品質,煎炸烹炒帶來的烏煙瘴氣好像也不夠優雅。
在洛杉磯,八成以上的餐館衛生能達到A級,但六成的中餐館是B級——美國中產階級望而卻步的標誌。
而且,大部分餐館的可選項不過雜碎、芥蘭牛肉、左宗棠雞、宮保雞丁這幾樣,多是一模一樣的酸甜口。
這好像不是我們以為的中餐啊。難怪有人說,美式中餐是比蘋果派還美國的食物。
-
11 # 零食姬
外華人也很喜歡的中國美食都有什麼呢,下邊這幾道是比較多的外華人喜歡的中國美食
烤鴨
外華人對中國烤鴨的印象也是蠻深的,畢竟他們聽過最多的估計就是北京了,所以烤鴨也是他們非常想吃的食物
餃子
好吃不如餃子,對於外華人來說餃子也是一個很能代表中國的菜餚了,不同的
番茄雞蛋
特別喜歡吃的,簡單還讓人喜歡的
魚香肉絲
以為有魚其實是沒魚的,看外華人還蠻喜歡吃的
糖醋里脊
酸甜的番茄口感,外華人是真的非常的喜歡的
火鍋
某乎上關於外華人吃火鍋的體驗,大概能翻出一大堆,外華人連火鍋的湯都愛到不行的
麻辣燙
超愛吃的,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麻辣燙視窗全是留學生,不管男女都是非常的愛吃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的雞丁的口感其實蠻嫩滑的,跟他們平時吃的口感不是特別的一樣,所以他們也是很喜歡的
中國美食真的很讓外華人喜歡的,畢竟中國的美食太多了,總有喜歡的
-
12 # 新東方安徽小杰
外華人也很喜歡的中國美食都有什麼呢,下邊這幾道是比較多的外華人喜歡的中國美食
烤鴨
外華人對中國烤鴨的印象也是蠻深的,畢竟他們聽過最多的估計就是北京了,所以烤鴨也是他們非常想吃的食物
餃子
好吃不如餃子,對於外華人來說餃子也是一個很能代表中國的菜餚了,不同的
番茄雞蛋
特別喜歡吃的,簡單還讓人喜歡的
魚香肉絲
以為有魚其實是沒魚的,看外華人還蠻喜歡吃的
糖醋里脊
酸甜的番茄口感,外華人是真的非常的喜歡的
火鍋
某乎上關於外華人吃火鍋的體驗,大概能翻出一大堆,外華人連火鍋的湯都愛到不行的
麻辣燙
超愛吃的,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麻辣燙視窗全是留學生,不管男女都是非常的愛吃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的雞丁的口感其實蠻嫩滑的,跟他們平時吃的口感不是特別的一樣,所以他們也是很喜歡的
中國美食真的很讓外華人喜歡的,畢竟中國的美食太多了,總有喜歡的
展開全部
-
13 # 萊茵的黃金
按照我們的標準,絕大多數老外的飲食品味堪稱“村炮”。就拿我所在的帝都來說,在老外愛用的點評軟體中,帝都最頂級的餐廳,居然是某坑爹的臺灣小籠包!而在前20名中,也有5家是包子、餃子店。在大多數初到中國的老外看來,小籠包、蒸餃、燒麥這些“dim sum(點心)”就是中餐的極品了。
同時,絕大多數老外也分不清中餐的地域差異,對中餐,說起說去也就是宮保雞丁、古老肉、火鍋、烤鴨這幾樣。對各大菜系、各種複雜多樣的菜式,沒有深入的瞭解。在他們看來,最能代表中國的,往往是川菜中的一些菜式。有一次,我新認識的一個美國教授要約我吃飯,說他找到了一個“好吃極了的餐廳(amazing restaurant)”,我以為他找的是什麼高檔地方呢,結果去了一看,竟然是一家並不太起眼的“成都美食”,而且菜的水平也就是很一般。這位普林斯頓大學的榮休教授在美國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是他居然點了一些蒜泥白肉、辣子雞和夫妻肺片,吃的非常忘我!
-
14 # 南京美味學院01
提到中餐,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外華人眼中的中餐和華人眼中的中餐是不是一樣的呢?中餐在美國越來越“火” ,大部分美華人都喜歡吃中餐。從紐約市來看,曼哈頓島上的唐人街和皇后區的法拉盛,基本上已成了中餐館的天下。如果是初來乍到,不經意間看到這裡中餐館的架勢,再聞一下滿大街飄溢的中餐香味,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是走在北京東華門的食品一條街上。
當然,這裡的食客大部分是華人,偶爾也可以見到黃頭髮、白面板的“老外”,正對著純中文菜譜一臉迷茫。不過,也有不少熟門熟路的“老外”專門喜歡到華人扎堆的中餐館吃飯,因為他們認定這裡的中餐“正宗”。筆者剛到紐約的時候,有一次朋友在一家四川人開的餐館裡請我吃麻辣火鍋,還沒坐下,就看見有不少“老外”正“涮”得滿嘴流紅油。我對朋友嘀咕了一句:“這是不是專宰老外的店?”結果鄰座一位近兩米高的帥哥站了起來,笑眯眯地用臺灣腔的國語對我說:“這裡是美國,你才是老外。”
-
15 # ChadSir
想知道中餐在老外眼中的江湖地位,那太簡單了,直接看老外的米其林推薦啊!
不過很遺憾啊,目前全世界入選過米其林三星的中餐廳總共只有6家,不及日本(32家)的五分之一,法國(27家)的四分之一。這就是目前中餐在世界飲食界的江湖地位。
你當然可以繼續選擇相信那一連串“老外被中餐驚豔到懷疑人生”的傳說故事,但這將永遠無法提升自己的姿勢水平。整個大中華地區拿過米三的餐廳滿打滿算,香港3家,澳門1家,上海1家(粵菜),臺灣1家(還是粵菜),廣州和新加坡(只有一家三星法餐)沒有。6家當中的兩家——香港新同樂和唐閣後來被降至二星(新同樂出品沒問題,但環境吵雜,沒達到老外的就餐體驗標準;唐閣拿三星,業內都明白是因為朗廷公關厲害,無論是香港店還是上海店,不改善出品的話,降級是必然的)。唐閣這款三蔥爆龍蝦的精緻擺盤,大家感受一下。
某些人肯定馬上要拍桌而起啊,喊什麼“米其林有偏見啊!”“米其林不懂中餐啊!”。雖說這套體系剛進來中國就鬧出了不少爭議,先是在上海的米其林指引中,居然評出了一大堆粵菜。次年轉戰粵菜發源地廣州,最多才給出了一星評價,搞得以“食在廣州”為傲的一眾老廣,三觀都要推倒重建啊!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早年米其林進駐日本和港澳的時候,也被本地人痛罵過。藍鵝,同屬東方飲食文化,甚至深受中華料理影響的日本,卻最終獲得肯定,長年雄踞世界上最多米其林三星餐廳國家的寶座,力壓頂級西餐的代表法國。
這樣看來,可見米其林其實還是能欣賞東方飲食的,也能做到相對客觀。甭管你承不承認,目前世界上的頂級中餐廳在數量是落後一截的。當然,咱們大可以不買老外的賬,只要東西好吃,管他米其林願意給多少個星。可是啊,世上沒有孤芳自賞的絕頂高手,水平到了,不可能不華山論劍比試一番啊。做夢都想做天下第一的歐陽鋒、我行我素的黃藥師、逍遙無束的洪七公、看破紅塵的一燈大師、傳說般存在的王重陽、俠之大者郭靖、放蕩不羈的楊過,都不會錯過華山論劍的高手過招,就連玩世不恭的老頑童也要趕這趟熱鬧。
那麼,飲食屆的華山論劍有什麼評判準則呢?大家可以儘管去搜米其林,但我個人認為官網上的標準並不靠譜(其實也能理解,人家不可能把評判標準全部公開嘛),例如老外極為重視的環境和服務這兩項就沒寫在裡面!不過沒關係,我這有一套簡易的評判系統——“辣評系統”(SPICY System)。把“辣評系統”中的“辣”,也就是英文SPICY拆解開,S=Skills of cooking(烹飪的技術)、P=Personality of the chef(主廚的個人特色)、I=Ingredients used(食材的運用)、C=Consistency(穩定性)、Y=Your feeling(您的體驗)。以上幾個方面決定了一家餐廳的總體評分,我們可以根據“辣”評系統來分析一下中餐的各個菜系,看看其他菜系日後是否能打破粵菜一家獨大的局面,未來的星級中餐廳數量是否有足夠的增長潛力。
1、S = Skills of cooking(烹飪的技巧),包括烹法、火候和手工。
粵菜:烹飪方式非常豐富多樣,油烹、水烹、汽烹和雜類一樣不少。常用的蒸燉燜燒煎炒炸,每一種都考驗廚師對火候的把握和控制。光是蒸,就有蒸籠蒸、隔水蒸和桑拿蒸等幾種,油炸也有新油炸和老油炸的區分。十八般武藝,每一項都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來不斷精進,所以粵菜廚師很少全部烹法都精通的,通常有些廚師精通蒸燉燜燒,有些精通煎炒炸,一般擅長使用當中三四項,就算是師傅級別了。像白切雞這樣以80至90度的水溫來回浸煮至熟,原理類似現在西餐流行的法式慢煮,廣東人一個世紀以前就在用了。手工運用方面,各種手打牛丸和魚丸,需要經過錘、打、攪、摔,直到肉質起膠,才能入口彈牙,肉汁四濺。手磨是廣東一大傳統手藝,芝麻、花生和各式豆類製品都可以手磨,還有石磨腸粉和石磨豆漿,要口感綿膩滑嫩,少不了耐心和時間。海陸豐地區的擂鹹茶,也是其中的代表,“擂”就是磨的次級目。也有工序繁雜的傳統竹升面,用傳統方式“坐升”來進行擀麵,“竹升”則像是巨大的擀麵杖,沒個三五年的功夫難以精進。
川菜:烹飪技藝表現在回鍋肉這類傳統菜式中,每片肉都要勻稱地切出兩毫米的厚度,再厚一分則會使肉片在回鍋時難以卷邊“起盞”。一盤好的回鍋肉,必定是刀工和火候相結合,經過快速爆炒,每片肉都能如燈盞窩一般,周邊捲起,中間圓拱。麻婆豆腐的火候控制也十分考驗廚師功力,最難的地方在於豆腐本身需要時間烹煮入味,但又不能煮爛。一般採用武火煮至文火,能掌握火候漸變的精髓,才能做出香嫩完整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因為一定要選用新鮮雞腿肉,去骨、刮油、斷筋絡等工序,對廚師的刀工要求十分嚴格。炒制過程要嚴格控制,一般下鍋幾十秒內完成放料、上色、兌汁、調味、推轉、起鍋,讓雞丁保證足夠鮮嫩。
淮揚菜:工序繁複的東坡肉,不是簡單地把肉煮軟,煮之前還得油封,以鎖住裡面的水分和蛋白質,這樣做出來的肉口感才不會柴。獅子頭則要求慢燉兩小時後不散不碎,同時入口無須用牙,能用舌面和上顎擠壓溶化,廚師的手打加上火候的控制,才能讓這看上去矛盾的效果變成可能。真要講究,廚師還得有一手按摩的功夫,在醃製鹽水鴨前,要先給鴨胸和鴨腿這些肉厚的部位充分按摩,才能真正入味,據說南京有句俗語:沒有一隻鴨能遊過長江。只盼來世不做南京鴨啊。。。紹興當地也擅長做禽類菜式,比如火瞳神仙鴨,融合了當地特色的金華火腿燉制而成。寧波菜則多用海產,做法相對極端,要不清淡吃原味,要不就醃成鹹的,這倒跟廣東海陸豐的河洛菜一脈相承。口味方面,杭州本地菜喜歡用竹筍,最著名的要數南肉春筍。當然還少不了對色、香、味的追求最為極致的上海菜,也叫本幫菜,代表菜式有蔥燒鯽魚、松鼠桂魚和醃篤鮮等。其中松鼠桂魚最為考驗廚師刀工,因為要把魚炸成松鼠的模樣,整個去骨、直剔和斜剔的過程,要把魚肉切成菱形狀的同時保證不切斷魚皮。說到淮揚菜刀工的巔峰之作,肯定少不了文思豆腐。據說該菜式是古時候一位和尚始創的,需要把豆腐、香菇、竹筍切得細如髮絲,沒有十年經驗的廚師做不出來,可見那位和尚對頭髮絲的執念。。。
魯菜:代表著北方菜系,主要烹飪方式有爆炒、溜(蘸粉爆炒)、扒(跟燉差不多)、烤和煮。調味方面,魯菜要求濃味而新鮮。湯水分成兩類,清湯和濃湯,常用韭蔥與海鮮一起烹煮。跟另外幾個菜系一樣,魯菜對刀工的要求也很高,譬如源自清代的宮廷名菜“八寶葫蘆鴨”,需要做到把整隻鴨剔骨而皮肉不碎,每個關節的處理和各部分骨架的走向順序都十分考究。北京烤鴨則有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兩派,掛爐烤鴨是燜爐烤鴨的改良版,由清代的河北師傅始創,掛爐烤的鴨子皮脆肉滑,目前全聚德賣的就是這種。
2、P = Personality of the chef(主廚的個人特色),包括獨門秘方、個人特色和自我創新。
粵菜:我們平常能買到的醬料,在很久以前剛出現時,都是某地某師傅研發的獨門配方,因為當時大受歡迎,才廣泛傳播到現在人人都能享用。粵菜的醬汁調配令人眼花繚亂,蒜蓉豆豉醬、糖醋醬、叉燒醬、柱侯醬、海鮮醬、沙茶醬、滷水、豉油、蠔油、蘇梅醬、大紅浙醋、蝦膏、桔油等數之不盡。毫不誇張地說,醬汁調配代表著廚師的靈魂。比如久負盛名的潮汕滷水,不同店家也會有不同風味和特色,有些擅長滷鵝,有的擅長滷豬腳,而且傳統的滷水店必然少不了一罈獨家秘製的老滷。廣式燒味也是如此,不光燒製技法,過程中每家店用到的醬料比例配方也各不相同,一份香氣四溢的鵝汁是不可或缺的。港澳地區的粵菜創新會更多一點,比如傳統雲吞本來是豬肉餡的,香港師傅創新加入蝦仁、蟹子、鮑魚或蟹黃,還有蛋撻、葡撻、多士、菠蘿油和紅豆冰等融入了西式風格的茶餐廳菜式,以及芝士蟹蓋、鵝肝伊麵、黑椒牛仔骨等,大量運用老外喜歡的黃油、喼汁和芝士烹飪的菜式。我從不懷疑粵菜的特色發掘和創新能力,甚至在各個菜系中也是處於領先位置的。
川菜:調味大膽而豪放,日本米其林三星主廚石川秀樹曾說過“日本的烹飪是做減法,中國的烹飪是做加法。”說的就是川菜。滿盆缽的蒜、辣椒、花椒掩埋著食材,這是大眾對川菜的第一印象。誰也沒想到,從墨西哥遠道而來的辣椒竟然會與四川花椒碰撞出如此激烈的火花,所謂麻辣,由此而來。但川菜不光有成都和重慶特色菜,還有自貢菜和佛家素菜。要數川菜中的特色配方,非重慶火鍋的湯底莫屬。和滷水一樣,各個店家都有自己的招牌湯底,雖說總體上都是麻辣湯底,但用料的混合比例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除了麻辣外,四川風味的特色調料還有豆瓣醬、魚香和怪味。其中豆瓣醬是一切川味菜式的定調醬料,類似麻婆豆腐和回鍋肉等名菜,都少不了豆瓣醬的運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廣東的街頭大排檔非常流行一款叫魚香茄子煲的菜式,很多國外的粵菜館時至今日還保留著這道菜。也許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道粵菜,但這其實是當年的四川移民帶到廣東進行改良的正宗川菜。來自四川的“魚香”,正宗的做法是必須要用鯽魚和辣椒混合,泡製成魚辣子。運用“魚香”,混合香油、醋和檸檬酸、花椒和豆瓣醬等,就是另一道正宗川味——怪味,只是運用範圍相對較小。
淮揚菜:與川菜相反,在口味偏甜的淮揚菜中幾乎找不到辣的蹤跡,江蘇鎮江香醋是淮揚菜調味的點睛之筆,品嚐小籠包、生煎和醉蟹等的必備蘸料。出自魚米之鄉的淮揚菜,食材豐富多樣,從來不缺乏創新的嘗試。已故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中把黃蓉做給洪七公吃的精美菜式描繪得天花亂墜,叫花雞、好逑湯、二十四橋明月夜,光聽名字就讓人垂延欲滴、欲罷不能,這些菜式的靈感正是來自以精緻美味著稱的淮揚菜啊!而金庸大師正是浙江人。再次懷念一下他老人家,他的精彩小說呈現的寶貴价值太多,甚至都啟發我們認識淮揚菜日後發揚光大的無窮潛力,以及源源不斷的藝術創造力。
魯菜:雖然在國外的知名度不如另外三個菜系,但因處於大華北地區,是古時的經濟文化中心,故有不少看法認為,魯菜是絕大多數的中華料理的起源。其他地區很多烹飪的方式都衍生自魯菜,尤其是北京菜和天津菜,包括古時京城的宮廷菜,都帶有魯菜的影子。手工拉麵、手工餃子和北京烤鴨都是目前國外中餐館的熱門菜式,雖然做北京烤鴨的廚師很少來自北京,多數是香港廚師上世紀從北京老師傅那裡學藝,後來帶到海外去的。等米其林到北京站,北京烤鴨肯定會是評委們重點品鑑的菜式,估計有專門做北京烤鴨的餐館會因此摘星。可惜老外對魚翅有偏見,否則京城的官翅和一品雞鮑翅絕對可以為摘星貢獻一份力量。
3、I = Ingredients used(食材的運用),包括食材的品質、配搭和料理方式。
粵菜:在中國八大菜系當中,粵菜的口味最為清淡,用油量也最少,因此對食材的品質和新鮮度的要求最高。無論是廣府菜、潮汕菜抑或客家菜,都強調食材的原味,尤其是潮汕菜,對新鮮度的苛求簡直達到了痴狂的程度。潮汕人吃的魚飯,如果好吃的話會說這尾魚“鮮”。吃黃牛火鍋,假如有客人說這份牛肉“不鮮”,那這家店甚至有被砸的危險,反正以後的生意是不用做的了。打火鍋的黃牛必須趕在肉質排酸前,趁新鮮吃掉,一般是在牛肉屠宰出來的4到6小時內。好的滷水鵝肉必須的用澄海地區的獅頭鵝,在廣州,一個正宗滷水獅頭鵝的鵝頭便售價上千。至於廣式燒鵝,則要採用黒鬃鵝,最好用荔枝柴來燒,說荔枝柴有果香味那是騙人,真正原因是因為荔枝柴燃燒過程中散發的焦苦味很少,能保持鵝肉原有的鮮香。說到底,粵菜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食物越簡單就越好吃。都說廣東人蒸魚厲害,舊時的廣東人哪有那麼多講究,吃魚就直接把魚蒸熟得了,蒸得多,自然會感受火候了。日本人更直接,只要這塊魚夠好,直接切了吃。配搭和料理方式同樣講究簡單、天然、純正,光是姜蔥蒜或豉油糖,就可以料理清蒸魚、豉油雞、煲仔飯、蒸肉餅等很多的粵菜了。
川菜:與粵菜相反,川菜更擅長於運用大量草本調料,如辣椒、花椒、丁香、小豆蔻、茴香、肉桂,甚至沙姜、當歸和罌粟籽等混合出特殊的芳香。至於食材,無論是肉、下水或是素菜,雖然有著不同的口感,但都不過是這種混合香料的承載體罷了。當然,這與四川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四川盆地是個高海拔盆地,除了米飯和蔬菜,還盛產大量草本調味香料、菇類和菌類。肉方面,豬肉是當地最普遍的了,比如說做一道好的回鍋肉,那一定要用肥瘦相間的二刀肉。二刀肉指的是屠宰豬肉時,切掉豬尾後,第二刀開切的後腿肉,肥四瘦六,是黃金比例的精品豬肉。還有聞魚香不見魚的魚香茄子,一定要選用皮薄肉嫩的墨茄,還有“魚辣子”。當然,兔肉是不得不提的一大特色,各種燒、滷、油炸、火鍋,不過我本人不太吃這個,倒不是因為兔兔那麼可愛,而是更喜歡四川的各式醃製肉腸和煙燻肉!
淮揚菜:食材運用最為講究的當屬上海菜。常見的菜式透著通紅的亮光,因為食材大都經過酒的醃製。尤其是魚、蝦、蟹等海產,更要先用酒灌醉,然後爆炒、清蒸或直接生吃。都說淮揚菜偏甜,沒放糖就做不出來那個味,而且要配合醬油的使用,做出來的菜式最適合下飯。所以江浙和廣東多食米飯,北方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淮揚菜還講究食材口感的軟糯,就是要保持食材原本形態的同時,做到入口即化。正如好的東坡肉,首先不能用普通的五花肉,而要挑選五花肉中的三線肉。三線肉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豬皮和瘦肉中間那層肥肉,會夾著一層細薄的瘦肉。這樣的肉吃起來口感更軟糯,層次更豐富。
而獅子頭選用的豬肉,則要求Q彈有油香,必須採用豬肋條的硬肉部分,六成肥四成瘦。湯底用排骨和豬皮燉制,排骨濃香,豬皮粘口。禽類方面可不能用肥的了,像金陵鹽水鴨必須要用瘦鴨才能做,同時還要配上慢火炒制的花椒鹽。水產必須要當季節嚴格挑選,方能保證賣相和味道,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無錫太湖“三白”,銀魚、白魚和白蝦。
魯菜:大北方地區廣袤無際,食材的種類多樣,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還是水裡遊的,都能作為魯菜的食材。做八寶葫蘆鴨就要用未成年的仔鴨,因為鴨皮薄而鮮嫩,最適合低溫油炸,還需有八種食材齊備,混合做成的糯米飯才能稱為八寶飯。北京烤鴨以前叫做北京片皮鴨,那是用的是肥鴨,現在為了照顧顧客的飲食健康並和國際潮流接軌,已經改用瘦鴨來製作了。蔬果類則多用糖著色、醋溜,比如醋溜白菜,一定要霜淋後的白菜,因為沒有苦澀味,吃起來更清甜爽脆。膠東地區以青島為代表,有著豐富的海鮮資源,尤其連線到大連的渤海灣一帶,海產種類和豐富程度並不亞於日本的大間町、加拿大的阿拉斯加海域和澳洲的林肯港。
4、C = Consistency(穩定性),包括食材品質和環境服務的穩定性。
穩定性這一點其實要說的不多,但要真正做到卻很難很難。總的來說,穩定性並不算一種技藝,而是一種理念、心態,甚至一種人文關懷。具體說來就是兩點:服務意識和相互尊重。
服務意識體現的是人文素質,來自職業素養的專業管理。好的職業素養要去除個人情緒對工作的影響,只要拿起鍋鏟或穿起制服,就必須做出最精緻的菜餚和提供專業的服務,令個人因素對出品品質的影響降到最低;專業管理則有效提升效率,減低出錯機會。
相互尊重的重點體現在“相互”二字,餐廳精心出品一道佳餚,為客人提供貼心服務就是對客人的尊重,遺憾的是,國內目前的環境下,社會暫時比較缺乏對廚師和餐飲從業者的尊重。現在我們說的“廚師”,舊時被帶有輕蔑意味地稱作“廚子”,然而今天我們已經很少稱呼表演藝術家們為“戲子”了,“廚子”翻身的時候是不是也該來了?在日本和歐美,頂級廚師是非常受人敬仰的,你看小野二郎和Gordon Ramsey這些,在國外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在香港某些頂級餐廳,有時會看到很多明星、富豪跟主廚的合影,別以為是廚師拉著知名人士在為餐廳做營銷,人家可是因為吃得開心請主廚出來聊兩句,順便合影留念的啊。如果有一天,國內餐廳的主廚無須拉攏名人合照,而是名流們“高攀”主廚合影留念的話,國內的大廚們才算真正得到了尊重。只有賦予餐飲業一種神聖感,從業者們才會尊重自己的職業,對每一份出品和服務都傾注熱忱。
5、Y = Your feeling(您的體驗),貫徹到個人具體的就餐體驗,包括味道、環境和服務等。
很多吃貨也許會說,環境服務弄得再高階都是虛的,關鍵還得看東西好不好吃。其實這樣說也沒錯啦,但咱們以前都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掙扎,後來條件好了,懂得品嚐高階稀有的食材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啊。在各行各業、各類產品都在講求使用者體驗的今天,做餐廳的是否也應該考慮如何更進一步呢?為什麼好吃的餐廳一定要環境糟、服務差呢?一頓美味佳餚吃了一半發現有根毛髮是什麼感受?假如還帶卷的呢?為什麼好好的一道菜端上來就非要碰到侍應的黑手指甲呢?當美味已經被體驗過之後,全方位的良好體驗便是更高的追求,這也跟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來自傳統經濟發達地區的粵菜和淮揚菜,明顯在包裝和服務上更為精緻。米其林來到國內頭兩站去的就是上海(雖然評出了一堆粵菜)和廣州。同樣是聽音樂,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在地鐵上用手機聽,有的人會去音樂會現場聽?一場電影為什麼不在電腦顯示器看,而要去電影院看呢?法國菜之所以會吃幾個小時,是因為他跟舞臺劇一樣有不同篇章讓客人一一感受。日本人也會穿戴整潔、莊重而肅靜地享用一頓精緻的懷石料理。以後再聽到有人說法餐日料吃不飽沒意思的,拖出去騸了!你有聽說過有人在音樂會要求樂手單曲迴圈演唱的嗎?有聽說過有人在電影院嫌黑要求開燈看片的嗎?
總結:
粵菜在國際上更受推崇是實至名歸的。首先粵菜食材為主,醬料為輔,口味清淡考驗食材質素。很多大師級的師傅在香港、澳門、加拿大和澳洲等地經營粵菜餐館,也做出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創新嘗試,這點倒是很接老外的地氣。
淮揚菜有著粵菜所有的優點,甚至在製作的精細度上比粵菜有過之無不及。唯一一點欠缺的,恐怕是口味上的中西融合,但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淮揚菜也逐漸融入了國際化的口味。因此,除了粵菜之外,我最看好淮揚菜能向三星的目標進發。事實上,主打淮揚菜的鼎泰豐早就成功摘星了,相信未來會出現更多的星級餐廳。
說到川菜,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麻辣火鍋。根據中國飲食行業內的資料,去年(2017)全國餐廳數量增長最快的型別就是火鍋店,日式拉麵店排在第二。可惜的是,火鍋通常不需要什麼廚師的個人技藝,即使全國上下開得再紅火,專業評審一般也不會去考驗火鍋店的出品。那到底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火鍋很好吃呢?香港最懂吃的富豪劉鑾雄日常光顧的“富豪餐廳”叫福臨門,那裡的主廚陳佑良說過,哪怕再頂級的炒飯,最佳食用的時刻就是上桌後的7分鐘之內(一般是上碟後10分鐘內,但通常上菜就用了3分鐘)。再好吃的菜式,最最最好吃的時刻也就那麼幾分鐘,燒鵝燒雞燒乳鴿也一樣,燒完上來馬上撕開來吃最爽。有些日本拉麵店還會規定,端上來超過5分鐘沒開吃的拉麵必須收回重做!所以華人講究趁熱吃是很有必要的,火鍋就是因為把握住了食材最佳賞味的那一刻,才能做到用普通的食材也讓人吃得很爽。當然各位有興致的話,歡迎下次把火鍋撈上來的食物放涼了再吃,感受一下差距。麻辣火鍋本來就源於一個世紀前的碼頭搬運工吃的宵夜,為了掩蓋廉價食材的腥臊味而使用重油重辣重麻的湯底烹煮,為了入口順滑而大量蘸染香麻油。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再不好吃的東西也能讓華人給煮好!川菜要在國際頂級評比上獲得承認,還需時日,希望中國兩大美食之都之一的成都能為大家帶來驚喜吧。
魯菜和川菜一樣,有個天然的劣勢,就是味太濃,重調料,導致主角食材經常被搶戲。在川味和魯菜的調料作用下,食材本身的品質被大大忽視了。當然四大菜系的手工、刀工,以及各道工序的講究程度,都比西餐的要求更苛刻,還是看好北京的餐廳能征服老外傲慢的舌尖。可惜很多北方菜的傳統手藝在國內失傳了,以至於有說法說最正宗的魯菜館在臺灣和香港。這情況跟潮菜相似,現代的潮菜就有三個分支,平民派的國內潮汕菜、傳統派的東南亞潮州菜以及精緻派的香港潮州菜。
中餐在外國受歡迎的傳說非常非常多,以至於還有一種說法,說世界上粵菜製作水平最高的地方,是墨爾本和溫哥華。其實不光是在西方國家,亞洲各國比如在日韓和東南亞地區的烹飪文化中,都能發現源自中國餐飲文化的元素,例如炒飯、麵條、餃子、醬油和豆腐等等。然而,日本多家餐館已經把“辣”評系統的S, P, I, C, Y刷得淋漓盡致了,我們還在努力提高C(穩定性)和Y(您的體驗)的過程當中。
不好意思還一直拿“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和“炸蟹角”們糊弄老外了,華人聰明,何妨再下點笨功夫?
-
16 # 智課探校
嗯,說一個我知道的小栗子,請大家自覺備好小板凳。嘻嘻~
維克森林的Y同學剛上大一的時候,發現他們這一屆大概有一半的國際學生,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鍊之後,都得了腸胃上的疾病,主要是因為不適應特別美國這種生冷、深度油炸的食物。於是Y同學就想,為什麼不在學校建立一箇中餐視窗呢?
說幹就幹,Y同學透過在學生中大量調研,帶著企劃案跟學校食堂的高層去談,沒成想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和透過。敲黑板,劃重點,有趣的事兒發生了。
Y同學一開始擬定了一份選單,這裡面有魚香肉絲,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燉牛腩……這時候分歧出現了:
魚香肉絲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肉絲切得像糖醋里脊的肉條,美國的廚師特別不能理解為啥華人要把肉絲切得那麼細,因為這樣很耗費人工,並且不能惠及食堂每天中午要照顧的1700多名到食堂用餐的學生。最終這個菜還是被否了,因為大家在食材的切法上達不到一致。
說到西紅柿炒雞蛋這道很家常的菜,就更好玩了。美國的西紅柿要麼向指甲蓋一樣的小塊,要麼是片狀的,美國廚師很費解為啥華人要切成塊狀?Y同學解釋說,“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把西紅柿的汁水釋放出來。”然後主廚說,“那為什麼不直接用番茄醬呢?”(有咩有被氣笑)
所以啊,廣大在國內上大學的童鞋們,不要再抱怨食堂大媽盛菜時的抖三抖了,不知道你們的同齡人在國外羨慕死你們每天可以吃上魚香肉絲、西紅柿炒雞蛋嗎?!反正,我現在是終於明白,為啥我那位朋友留學前,他媽媽要教他蒸饅頭了,還有為啥留學生把“老乾媽”奉為“聖母瑪利亞”!
故事的最後呢,靠著美國廚子撐起中餐視窗的計劃最終還是破產了,但是,Y同學還是沒有放棄,最紅引入美國中餐連鎖品牌到學校食堂。而這個視窗,不僅解決了中國學生的就餐問題,還成為食堂最火爆的視窗。
額,雖然我講的是一個關於美國中餐的話題,但其實相信大家也能夠感受到Y同學這種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付出實際行動來讓生活發生改變的意義。每天都要加油鴨~~
-
17 # 楊姐姐的美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這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古代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飲食文化,有多少菜都是流傳了幾千年!
說起中餐的話,我想世界各地都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外華人眼中的中餐與我們華人眼中的中餐是不是一樣的呢?在國外其實有很多的中餐廳,中餐在美國是特別火的,大部分的美華人都很喜歡吃中餐,在美國很多街上都有中餐館的店鋪滿大街都飄溢著中餐的香味,你走在街上,可能還以為自己走在中國的小吃街上呢,當然,這裡的食客大部分也都是華人,偶爾可以看見黃頭髮白面板的老外,還對著我們這些純中文的菜譜一臉茫然。不過有一樣食物對於外華人來說是特別熟悉的,那就是火鍋。許多老外都沉迷於火鍋的香味,每次吃火鍋都算得滿嘴流紅油,即使辣,但他們還是依舊拒絕不了這樣的美味。
當你給那些只吃過改良中國菜的老外做了一頓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時,你就會變成學生中的傳說,並在學生的圈子裡面一直流傳:
有網友說,他之前在國外留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因為沒有抽油煙機,所以他為了上位就直接把門打開了,於是五分鐘後,他直接認識了全樓的鄰居,那些鄰居,把他的這一鍋糖醋排骨吃得連汁水都沒剩。
還有一位妹子,她在英國留學,自己一個人在宿舍煮了一鍋的雞湯,結果他引來了好幾個英國小夥子的求婚。
還有一位中國朋友,他請幾個老外吃東北菜,比如鍋包肉,乾煸魷魚,軟炸裡脊,殺豬菜等等,他們吃完過後就激動的不得了,說一定要跑到後廚與廚師合個影,其中一個還特別想留在後廚學習鍋包肉,結果讓老闆給半哄半勸地弄出去了。可見他們對於中國菜的美味是有多麼的沉迷。
在外華人的眼裡,中國廚師做菜都是一項很不得了的技能在他們看來,中國廚師炒菜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的:火花連天,特別神奇。
而且他們眼中的中餐廳也都是這個樣子的:紅彤彤的,看起來特別喜慶。
外華人對於中餐的愛簡直就是——感動天感動地,感謝命運,讓他們相遇,但是呢,大部分的外華人腦子裡面的中餐差不多都等同於川菜,因為宮保雞丁就是讓外華人開始瞭解中國菜的一位啟蒙老師很多外華人一提起中國菜都說宮保雞丁是最好吃的。
-
18 # 刺眼的小兔子
看見美味的中華料理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心想果然中餐人人愛呢~不過,西方人眼中的中餐好像有點不一樣?來聽外國小夥伴親自講述吧!
Chinese people are, quite rightly, proud of their food. However, when foreigners like Britons and Americans think of Chinese food, their impression of it is different to what you might think.中餐理所當然一直是華人的驕傲。然而,當諸如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人提起中餐時,他們的想法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
Growing up in the UK, the Chinese food I was used to eating was food I now recognize as being from Guangdong. For example, a typical dish I would order growing up would be pork in sweet and sour sauce, probably with some rice and spring rolls on the side. This is the type of food we generally eat because most Chinese immigrants to the UK have come from Guangdong.我從小在英國長大,現在才知道原來常吃的中餐其實是粵菜。比如我常點的經典菜糖醋排骨,可能還配有米飯和春捲。我們通常吃的就是這類中餐,因為大多移民英國的華人都來自廣東。
You can tell, because when most British people try to imitate the sound of Chinese, they actually imitate the sound of *Cantonese – hearing *Mandarin Chinese is sometimes a shock to British people who have grown up thinking it sounds completely different!這個你可以聽出來,因為大多數英華人所模仿的漢語發音實際上是粵語——有時,土生土長的英華人聽到普通話會很吃驚,因為跟粵語相差太遠。
British attitudes to Chinese food may be changing, though.然而,英華人對中餐的態度也許正在發生改變。
Chinese-American chef Ken Hom has been on British TV for 30 years, and he told BBC Food: “Chinese foo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80s [in the UK] was sweet and sour pork, mainly. Most Brits had a very *stereotypical view of Chinese food… Now you are seeing more regional Chinese food from Sichuan, Hunan and other areas of China. It is no longer just Cantonese food.”美籍華人廚師譚榮輝已在英國電視熒屏活躍了30年,他對英國廣播公司美食頻道說:“80年代初英國的中餐清一色的糖醋排骨。當時,大多數英華人對中餐的看法就是刻版化的粵菜……但現在英國已經可以看到類似川菜、湘菜等更多中國地方菜系了。已經不再只是粵菜的天下了。”
Similarly, to most Americans, Chinese food doesn’t go too far past orange chicken and fortune cookies, but more regional cuisines are becoming successful, especially in big cities like New York.同樣,對大多美華人來說,中餐依舊擺脫不了陳皮雞和幸運餅的印象,但更多的地方菜系已經在紐約這樣的大城市扎穩腳跟。
Attitudes have not quite changed completely, though. Many foreigners who live in China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is question from a relative back at home: “Have they given you dog yet?” Yes, perhaps because people still know too little about Chinese culture,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Chinese people love to eat dog meat. And of course, some people do eat dogs, which to Americans is like “eating a member of one’s family” according to Vision Times.然而,人們對中餐的看法並沒有徹底改觀。許多生活在中國的老外經常會聽到家裡的親戚這樣問:“你吃過狗肉了嗎?”是的,也許因為人們對中國文化還是瞭解太少,許多人依舊認為華人喜歡吃狗肉。當然,有些人確實吃。視覺時代稱,吃狗肉對美華人來說就像“吃掉一個家庭成員”。
Also, Chinese people eat many other things people in the West do not –chicken claws, duck heads and some animals’ organs.當然,華人也吃許多西方人不吃的東西——雞爪,鴨頭和某些動物器官。
But what do foreigners think when they come to China and taste real Chinese food? You’ll be glad to know that in my experience, the impressions have been very good.但是,當外華人來到中國,品嚐真正的中餐時,他們作何感想?告訴你一個好訊息,我個人對中餐的印象非常好。
My personal favorite cuisine is Yunnan food, and every foreigner I’ve eaten it with has been amazed by the different spices and flavors when they’ve tried it.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雲南菜,和我一起吃過雲南菜的每個外華人都對雲南菜獨特的配料和味道讚不絕口。
Everyone, that is, except my friend who lived in Yunnan for a year, who says she still hasn’t had “proper Yunnan food” since. That’s the problem when you finally eat real Chinese food –you become picky!真的是每個人,除了我那個已經在雲南待了一年的朋友。她堅稱自己還沒有吃到“正宗的雲南菜”。這就是當你吃過真正的中餐後才會有的問題——你的嘴變得太挑了!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回覆列表
現在已經是2017年啦!2017年開心要吃不開心也要吃,所以今年大家也要開心地繼續吃吃喝喝哦!偶然看到一個吃遍中國的歪果仁的影片,覺得挺有意思噠。借他的年終總結來拋磚引玉,跟我說說你們去年吃過最好吃的東西唄?
首先介紹一下主角:常樂,在中國生活了三年的小夥子,他的夢想跟很多吃貨一樣:環遊世界還有吃遍全世界。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他的榜單裡有些啥~
9.皮蛋
皮蛋對於外國朋友們來講絕對是一款殺傷力到爆棚的一種食品,不過常樂在來到成都的一個市場後還是決定鼓起勇氣嘗試,老闆娘當下敲碎蘸了點辣椒給他吃。他覺得有股硫磺味。
8.肥腸粉
對於老外來講吃內臟是難以想象的,老外一般唯一吃的內臟就是鵝肝,不過常樂這次嘗試過覺後覺得好像被沒有得沒有想象中難吃:“肥腸在嘴裡融化,湯底有點辣”。
7. 小龍蝦
小龍蝦也是隻有少數國家才食用的一款美食,雖然在北美部分國家也有吃小龍蝦的習慣,不過這次在上海吃的麻辣小龍蝦對於常樂而言也是頭一次,他還調皮的給攝像機展示了一下剝開的小龍蝦肉。
6.酸湯餃子
在西安的美食天堂可以說是美食大雜燴,有很多穆斯林式菜品在結合了中國菜的特點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格,比如涼皮、羊肉串、五香牛肉……
小哥在西安待了三週,獨愛酸辣味的餃子,他覺得很香。在吃的過程中還不忘稱讚一下老闆的手藝了得。
5.街頭烤鴨
小哥瘋狂迷戀成都早上的市場,除了常見的瓜果、肉類以及蔬菜之外,早上的市場還有這許多早點小吃,這或許是小哥迷戀早市的原因,這次小哥選擇了一家街邊的四川特色烤鴨,而且還吃了四五次這家烤鴨。
4.北京烤鴨
除了街頭烤鴨,帶上家人品嚐一下中國的國際名片招牌菜“北京烤鴨”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帶上父母品嚐了北京烤鴨,獲得一致好評。
3.腸粉
來廣州如果沒機會品嚐廣州的早點那基本等於白來!非常同意小哥的觀點,看來小哥也算吃貨裡的行家了,而且他吃的還是布拉腸,比一般的腸粉要更滑一些。
2.紅糖包
又是四川怎麼又是四川無奈四川美食太多對於一個吃貨而言,四川絕對是美食的天堂,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在樂山。據小哥描述餅皮非常軟,像麵包一樣,裡面是滿滿的紅糖,聽他描述得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1.燒麥包
大家都聽過武漢熱乾麵,但可能對小哥而言相比熱乾麵,他可能更加喜歡武漢的燒麥包。
他說吃起來像胡椒肉汁球,嗯,頗有些西式的感覺。
看到最後你可能會問,究竟是誰幫他拍的?答:他的女朋友。是不是突然又被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