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綿bb

    曹操出身豪門,確因為是宦官之後,仍然是被當時的人看作是寒門。宦官之後是怎麼回事呢?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時期有名的宦官,也就是太監。曹騰沒有生育能力,但是也想像正常人一樣,有人為他向老送終,於是收養了個養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

    曹操幼年才華出眾,後被州縣以“孝廉”推薦給了朝廷。東漢末年,爆發了著名的黃巾大起義,曹操就是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步步的強大起來,逐步掌握了兵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大諸侯。曹操和當時的一些諸侯不同,他沒有急著稱帝建國,而是繼續奉漢獻帝,直到病死也沒有當一天的皇帝,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稱帝才給他追加了個魏武帝。

    曹操致死不稱帝的原因有哪些呢?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曹操挾天子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發動對外戰爭,發動的戰爭在名義上就可以說是正義的,這種正義是任何諸侯(包括董卓)都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東漢末年王室衰微,何進、董卓等人都曾把持政權,但是都沒有敢貿然稱帝,曹操如若稱帝,必然會背上漢賊的罵名,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再有就是當時戰亂紛爭,曹操並沒有統一天下,只是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等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使孫劉聯合成為可能。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

    梟雄曹操可是再精明不過了,他自然看的更為透徹。既然已經掌握了國家大權,就運用這些便利的權力實現自己統一全國的霸業吧,皇帝的虛名不要也罷。

  • 2 # 峰峰說史

    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計程車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 3 # 後浪新生

    曹操是三國一代梟雄,曹操並不是不想稱帝,當時時局人心向漢,如果稱帝必定會遭到劉備、孫權的北伐,最主要是民心不在曹操這邊,魏國統治時期還不夠穩定和成熟。曹操是一個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才不會為了這麼一個虛名而把到手的江山給斷送掉。

  • 4 # 漢時明月

    曹操曹孟德,大家都知道是三國時的一代奸雄,他很早就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一統北方自封魏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為什麼曹操如此大權在握並且有能力稱帝,可為何他到死都沒有這麼做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軍事鬥爭的需要。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曹操挾天子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發動對外戰爭,發動的戰爭在名義上就可以說是正義的,這種正義是任何諸侯(包括董卓)都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而如果曹操一旦稱帝,必然會背上漢賊的罵名,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再有就是當時戰亂紛爭,曹操並沒有統一天下,只是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等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使孫劉聯合成為可能。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這一點精明的曹操自然是看得非常透徹。

    其次,曹操內部陣營中還有很多人不支援他稱帝。建安十五年冬,曹操在鄴城建了一座銅雀臺。築成之日,曹操邀請文武百官登高集會,可是在當時能築高臺的人只有皇帝,其忤逆之心人人兼知,結果這次集會,朝中重臣都沒有去,就連曹操最重視的荀彧荀攸叔侄也沒有到,由此可以證明,當時朝中大部分人還是心向漢帝的,曹操多聰明的一個人,自然明白這個時候如果稱帝,不僅在外會招來仇敵的進攻,在內部中也會眾叛親離,失去人心,就像曾經稱帝的袁術一樣,只能灰飛煙滅,帝夢嘆息了。

    最後還有一點,他還沒有解決好自己的接班人問題。眾所周知,曹丕和曹植作為最熱門的接班人選,早已經明爭暗鬥很久了,而如果此時自己稱帝,則只會更加加劇雙方奪位的激烈程度,甚至還會引發內部動亂,這一點也是曹操最不願意看到的。

    綜上所述,我們的曹丞相併非不想自己當皇帝,只是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而沒有貿然稱帝。

  • 5 # 農民變身城裡人

    電視版的曹操是民間接觸最多的了。所以大多數人們對曹操的認知是透過電視,而電視裡所放大曹操的都是壞人的一面。回到主題 ,其實曹操內心非常想當皇帝,考慮百年 千年後的名聲了。史書記載真實的曹操可謂是一代梟雄了,有智慧 仗義 體貼手下,接觸過曹操的人都豎起大拇指!

  • 6 # 北冥說史

    曹操從實力上可以稱帝,但從他的發跡史來看,以及從要為曹丕打基礎的需要看,曹操都不能稱帝

    一、曹操曾自詡學周公輔政,做君主要講誠信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這首詩裡表達了人生短暫,渴望建功立業的理想。並且自比周公,只要有人才到來,他就會像周公一樣,即使剛把飯填到嘴裡,也要吐出來,即使正洗著頭,也不洗完,攥著頭髮就會出來迎接。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武王滅掉殷紂王,建立周王朝後沒多久去世了。武王的兒子稱王年幼,周公沒有到他的封國魯國去,而是留在京城輔佐成王。

    曹操認為他和周公有兩點相似之處:一是盡心盡力,招納賢才,為國所用;而是引來誹謗,被人認為心懷異志,圖謀不軌。

    即使曹操沒有稱帝,劉備等人也極力的抨擊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欲廢漢自立久矣。”為此,曹操不得不寫了篇《讓縣自明本志令》來替自己澄清。

    孤始舉孝廉……,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此其志也。……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在這篇文章裡,先說自己只想當一個好的太守,之後,遇到天下大亂又想為國立功,博取封侯,自己不交兵權只是為了讓那些野心家沒機會稱王稱帝。

    曹操自比周公,周公是沒有篡位的,他的文章傳遍全國,幾乎等同於發誓了。如果他違背諾言稱帝,實際上就是打了自己的臉。一個帝王沒了誠信,也就不會有士人和百姓的支援。

    二、曹操以輔助漢獻帝為名,吸引來大量人才,貿然稱帝,會失去部分人才支援

    曹操當初在漢獻帝落魄到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的時候,把他迎接到許昌,可以說贏得了許多忠於漢朝的官員、讀書人和百姓的支援。

    許多人就是衝著漢獻帝才投奔了曹操,比如荀彧、荀攸叔侄。

    (孔融被殺)

    曹操只是稍微露出點不臣的苗頭,就有許多朝廷大臣明確表示了反對,從小因為讓梨而天下聞名的孔融就因不斷抨擊曹操而被殺。

    (孔融)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後漢書·孔融傳》

    三、曹操稱帝會促使孫劉在道義上佔上風,不利於北方政權穩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每次曹操都打著漢獻帝的旗幟攻打其他軍閥,在道義上就佔了上風。

    袁術稱帝時,曹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命令孫策和呂布對袁術進行討伐,使得袁術很快就被討袁聯軍擊敗。

    赤壁之戰時,曹操在給孫權的書信裡就自稱是奉了漢獻帝的命令來討伐有罪之人。孫權把書信給手下看,孫權的長史張昭就因此害怕地說:曹操是豺狼虎豹一樣的惡人,挾持天子征討四方,動不動就用朝廷為藉口,我們抗拒他,事情就會很不順利。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資治通鑑》

    曹操如果稱帝,就會讓孫權和劉備佔據這個道義上的制高點,“曹賊”的名聲可就做實了。

    (曹操挾太子以令諸侯)

    曹操稱帝,時機還不成熟,他內部就會出現分裂,孫權和劉備就會以此為藉口更加聯合一致的對付他。

    四、曹操先為丞相,封爵魏公,再加九錫,封魏王,大權獨攬已等同於皇帝

    曹操在公元212年,就和西漢丞相蕭何一樣,拜見皇帝可以不稱自己的名字,帶著劍穿著鞋上殿。

    沒過幾年,曹操的爵位就成了公爵,已經達到作為一個大臣的頂峰了。但很快,漢獻帝又被迫封他為魏王,不用對皇帝稱臣,也不跪拜,車馬服飾都和皇帝一樣了。所有官職的任免都要他說了算。

    (曹操劇照)

    這時的曹操跟皇帝已經沒了區別,要不要這個稱號都不重要了。

    五、曹操要學周文王,給曹丕稱帝打下基礎

    曹操當了魏王之後,很多手下都勸他登基稱帝。曹操卻認為不是時候,自己稱帝會帶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為了子孫長遠打算,自己不稱帝比稱帝更有利。

    所以曹操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丕劇照)

    意思是,如果天命在我曹操,那麼我就當周文王吧。也就是說,自己不稱帝,讓自己的兒子學周武王滅掉前朝,然後登基。

  • 7 # 執筆灬寫史

    細數三國風流人物,最值得說道的我想莫過於魏武大帝曹孟德了。自下里巴人之作《三國演義》全民普及以來,曹操就被扣上“亂世之奸臣”的帽子,尤其是他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更是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口誅筆伐的物件。

    反觀西蜀的劉備,“漢室宗親”的招牌不但成為他爭奪天下的重要資本,就連後世文學著作都傾向於將其當作正統的一方。

    相較之下,曹操“唯一”值得讚許的一點就是到死都沒有代漢自立,而是將其交由兒子曹丕去完成,那麼問題來了——大權在握的曹操為何至死都不稱帝呢?

    在筆者看來,曹操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避免遺臭萬年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但這僅僅只是政治格局上的分裂,漢朝所宣揚的儒家思想文化仍舊沒有崩潰而是深深影響著所有人,哪怕是一代梟雄曹孟德也不例外。

    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曹操格外看重自身的名譽,尤其是後世之人的看法。雖然劉備、孫權等人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不過這種攻訐更多是屬於敵對方之間的言語攻擊,同理曹操也可以用“亂臣逆賊”等詞彙予以反擊,其他人眼中的“挾天子而令諸侯”在他這裡則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無法徹底說服廣大百姓。

    可一旦曹操代漢自立,那之前一切說辭都會不攻自破,他將立刻揹負“漢賊”的罵名,甚至遺臭往年,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魏氏春秋》 曾記載了夏侯惇和曹操這樣一段對話:

    “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由此可見曹操的志向是成為周文王那樣的千古仁君從而流芳百世,想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自然不可能自掘墳墓給後人留下把柄,這也是他至死都不願意稱帝的重要原因。

    二、當時的形勢不允許他稱帝

    想要代漢自立就必須擁有過硬的實力,曹操雖然權勢滔天可也並非一定能夠成功。早期的何進與董卓同樣是權傾朝野,可他們依舊不敢違背全天下人的意願公然稱帝,袁術拿到玉璽後沒有抵制住誘惑宣佈自立為帝,結果不到三年就被其他諸侯覆滅,可見稱帝的道路上佈滿荊棘。

    當然曹操比這些更為強大,不過也沒有達到絕對碾壓的程度,否則就不會留下“赤壁一敗天下三分”的遺憾與惋惜。一旦曹操稱帝,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將不復存在,他本人也會在道義上陷入被動的局面,甚至成為眾矢之的,我想西南方向的劉備、東吳方向的孫權都很樂意看到這種情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給曹操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尊奉他為帝,但曹操卻笑著說道:“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可見曹操也明白自己一旦稱帝必將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唯有緊緊依靠漢獻帝劉協這棵大樹才能立足於不敗之地,這份政治遠見亦是遏制了他稱帝的念想。

    三、與儒家集團的無形約定阻止了曹操稱帝

    前面我們說到,天子相當於曹操手中的一張王牌,而這張王牌還為他帶來了另一張王牌——以荀彧為首的漢室文官集團!從一開始荀彧等人就意識到想要復興漢室必須依靠曹氏集團,而曹氏集團同樣需要這些人來穩定後方,於是雙方達成了一項互利共贏的無形約定。

    即使身為北方儒家領袖之一的孔融被殺,雙方關係陷入冰點,這一項無形約定依舊沒有被打破,原因很簡單,孔融不遵守約定配合曹操平定天下從而興復漢室。曹操後來能夠成為睥睨天下的一方諸侯,以荀彧為首的漢室文官集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可見這項約定所帶來的力量。

    當然看著地盤越來越大,曹操的野心也日益膨脹,為此他曾在打破約定的邊緣進行試探,最後的結果卻令他無比失望。為了阻止曹操加封魏王,跟隨他幾十年的大臣荀彧自盡而亡,稱王以後曹氏集團內部更是出現了分裂,許昌的耿紀、韋晃殺死王必造反,而後侯音、衛開亦是背叛了曹操。

    雖然最後叛亂都被鎮壓,可它還是給曹操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只是加封一個魏王就遇到這麼多的阻撓,要是直接稱帝又將如何呢?那時候還能捍衛住曹氏的榮耀嗎?曹操不敢想也不願意去想,所以他到死都沒有徹底打破那個無形約定而代漢自立。

    四、曹操注重實際性而非虛名

    曹操能有成為天下第一大諸侯,和他注重實際性密切相關。有著四世三公尊貴背景的袁紹,表面上看起來唯才是舉仁慈寬厚,實則是“外寬內忌”,這也是他難以成功的原因。

    但曹操有所不同,他做任何事情都強調實際性,政治上他想要一統江山,為此敢於使用各種不光彩的手段,與此同時他又求賢若渴,無論出生如何,只要才能達標曹操就敢任用他們。在這種務實心理的影響下曹操一步步架空漢獻帝的權力,直到最後成為說一不二的無上至尊。

    到那時,曹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皇帝”,漢獻帝只不過是一具任人擺佈的傀儡,根本無法對他造成任何威脅。不僅如此,後來曹操還受封魏公加賜九錫,使用天子專屬的旌旗,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六馬齊驅金銀車,這是古代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

    曹操在《述志令》曾說過: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如今更加一步,曹操自然是心滿意足,況且他也明白利用漢獻帝所帶來的收益遠大於自己稱帝,利益權衡之下他還是選擇了扶持漢室而非代漢自立。

    綜上所述,為了避免遺臭萬年、順應當前形勢、防止集團內部分裂,實幹家曹操終是沒有稱帝。

    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曹操死後曹丕繼承王位並代漢自立,這使得曹魏集團同時失去漢獻帝、諸多儒家人士的支援兩張王牌,雖然短期內沒有太大影響,可從長遠看為曹魏覆滅埋下伏筆,司馬氏能夠崛起與這一點密不可分。

    可憐曹操努力奮鬥一輩子,最後還是給司馬氏做了嫁衣,讓人不免有些惋惜,或許這就是研讀歷史的感觸所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插電混MPV,家用,宋MAX DM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