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我看見的

    這個應該就是上熱下寒了,既有上火的表現,也有怕涼等陽氣虛的表現,聽起來很矛盾,但是是有可能存在的。

    首先這個下肢冷是事實,下肢冷的話是由於得不到陽氣的滋養導致,這個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陽氣確實虛,也就是陽虛;第二是不通,導致得不到滋養導致,也就是說有痰飲淤血水溼等病理因素導致陽氣不暢導致。

    易上火有三個可能,第一是確實體質偏熱,容易上火;第二是鬱而化熱,也就是說有痰飲淤血水溼等病理因素導致氣機執行不暢,鬱而化熱;第三種,就是有虛火,再吃易上火的物質,如辣椒,就會引起上火加重。

    那麼就有2種情況最有可能:

    1.虛火,兼有下肢冷。

    這個時候人是陰陽兩虛,陰虛火旺導致,一般會有失眠多夢盜汗等症狀,陰陽兩虛,虛陽浮越於上,所以出現易上火的樣子,而陽虛存在是事實所以也會出現怕冷,治療方法就是陰陽並補,同時引藥下行,引火歸源。

    2.鬱而化熱、氣機不暢。

    我見過一個這樣的病例,女性,20+歲,臉總是紅紅的,臉上長痘,手腳怕涼,也吃過中藥效果都不太好,後來我推薦她做了一份四逆散的中藥茶自己喝,喝了三四天,臉色就不紅了,而且痘也慢慢消了,手腳也慢慢的不覺得多冷了。

  • 2 # 醫楨致聖

    還是要從中醫方面進行分析,這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寒熱夾雜,陰陽失調,心腎不交。

    主要原因跟遺傳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女性朋友,一般都會遺傳媽媽的體質,如果媽媽屬於寒溼體質,那麼懷胎十月,帶給孩子的必定是一個不健康的身體狀態,要麼寒溼嚴重,要麼出現宮寒痛經,形成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

    還有一部分人,跟後天因素有關,飲食習慣不好,喜歡吃寒涼東西,喜歡吃冷飲,吹空調電扇,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容易誘發身體偏寒溼。

    由於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缺乏運動,海吃海喝,暴飲暴食,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有空調伺候著,該走路的時候以車代步,該睡覺的時候熬著夜,該保暖的時候穿著露臍裝,露腰裝,露腿裝,該養生保健的時候還在肆意揮霍著自己的健康,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珍惜自己的身體,又如何能保證我們的身體過度透支?

    如果腎水不足,腎陽虧虛,心腎不交,必然會導致下焦虛寒,中焦淤堵不通,出現手腳冰涼,畏寒肢冷,失眠多夢,頭暈眼花,耳鳴,腰膝痠軟,性慾下降,月經不調,宮寒痛經等等。

    上熱下寒,其實只是腎氣虛,腎陽不能約束腎火,導致虛火上炎。調理的話,只需要記住一點,疏通中焦,把腎陽補上來,把虛火引下來,引火歸元,返璞歸真,再也不怕上火了,手腳冰涼也沒有了。

    在這裡說一下,調理上熱下寒體質,選擇艾灸調理配合針灸調理,一補一洩,一陰一陽,相輔相成!

  • 3 # 中醫杜川

    一、易上火表現

    有人經常上火,比如吃頓火鍋,就會多長几個上青春痘,比如吃個燒烤,就會多長几個口腔潰瘍,還有人是吃幾個大棗,喝點黃芪、黨參水也會上火,覺得口乾舌燥。

    自己吃一點黃連上清片,或者弄些蒲公英熬水,或者用梔子熬水,好像症狀能好一點。但是總是反覆發作,而且還經常覺得下肢發涼,晚上睡覺手腳不暖和,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上火也得分:實火還是虛火

    1 、實火

    心火旺,容易長口腔潰瘍,心煩,睡不好覺,脾氣大,可以用竹葉心、蓮子心泡水喝,可以降心火。這種情況往往不會怕冷,還會有小便黃,大便乾結的情況。

    2 、肝火旺

    脾氣大,容易急躁發怒,肝區容易疼痛,有時胃痛,眼睛紅,乾澀,有時會有小便黃,大便幹。可以用梔子、菊花、玫瑰花、佛手泡水,舒肝洩火。打打太極拳,練練瑜伽,聽聽歌,跑跑步,放鬆心情,凡事不要太計較,正確的面對各種壓力和人際關係。肝火自然不旺。

    3 、胃火旺

    額頭容易長青春痘,容易便秘,口乾、口臭,小便黃、大便便秘。熬夜,吃燒烤,喝酒,長期大魚大肉,都會助長胃火。我們可以偶爾使用黃連上清丸去胃火,或蒲公英熬水喝,但都不能長期使用。

    4 、虛火

    腎陰虛一般都是虛火,因為腎陰虧虛,陰陽平衡失調,陽氣相對偏亢,導致的虛火上衝。有些人會有心煩,口渴,手心腳心發熱,頭暈、耳鳴,這種情況可以用六味地黃丸調理。或者陰虛火旺比較明顯,也可以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

    5 、特殊上火

    有些人本來是脾陽虛或腎陽虛的體質,同時體內有痰溼較多,阻滯經絡,所以一碰到性質溫熱的食物或藥物,比如生薑、大棗、黃芪,黨參,就會出現這種上火的情況。痰溼把經絡堵得死死的,就好比地震受災,公路毀壞,外來物資運不進去,整個堵在那裡,不就著急上火了嗎?

    長期脾陽虛、腎陽虛,同時痰溼阻滯,氣血執行不暢,所以就會出現又上火,又怕冷的矛盾現象。

    首先要健脾除溼,而不能一味的用清熱的藥物。如果長期服用清熱藥物,會形成惡性迴圈,加重身體陽氣的損耗。必要時可以使用茯苓10-15g" 陳皮5-10g 枳殼5-10g、升麻5g、薄荷5g,熬水服用,行氣除溼。當然很多時候情況是複雜的,還得請專業醫生望舌、把脈,針對性治療。

  • 4 # 營養佳

    對於患者怕冷還容易上火的症狀,其實是中醫中提到的上熱下寒的表現。這類病症的患者一般是因為腎陽亢於上從而不能溫煦其腎水,同時其腎陰虧於下從而不能滋養其腎陽。這類患者常表現上部為一種身熱的症狀伴隨著下部是一種寒性的症狀。

    上焦內火旺,下焦內寒大,可以觀察自己的舌象,一定是舌尖發紅舌根發白的。上熱下寒的出現,中醫認為大致有兩方面原因:1.腎陽不足無法溫煦腎水,導致下焦寒盛,同時腎陽虛導致心腎不交,出現心火旺即上火的表現。2.中間氣機阻滯上下不同出現上熱下寒的表現。

    中醫的治療可以從經絡入手:1.每天空心握拳敲打代脈200-300次。2.搓八髎,每次搓5分鐘或者敲打200-300次,有些人會感覺到膝蓋發熱,上下相通的最好感覺是腳心發熱。3.每晚臨睡前艾灸湧泉和太溪穴20分鐘。

    堅持一段時間上熱下寒的症狀會明顯改善。

  • 5 # 維德易

    心腎之氣無法相交,導致上熱下冷

    中醫認為,心屬火,心臟位於人體的上焦,正常的心氣是要往下走才是正常健康的表現。腎屬水,腎臟位於人體的下焦,正常的腎氣是要往上升。心氣往下,腎氣往上,這屬於陰陽結合,水火既濟。心肺之氣往下降有助於小腸與大腸的正常分解排洩大便。如果心肺之氣過旺就會熱氣往上走,導致身體上火,如口乾舌燥、眼赤舌紅、便秘生瘡、失眠多夢等症狀。

    當心火過旺,心氣也就不降也會導致腎臟寒冷,腎氣不足,此時就會出現下身寒冷手腳冰涼、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對於這種症狀應當上洩下輔。所謂上洩就是洩掉心氣之火,讓火氣不再往上走,而是往下走,可用黃蓮洩心火。下輔就是輔助腎氣不足,讓腎水得以上升與心氣相交,可食用肉桂。此兩種藥同時服用,方可調理陰陽平衡,以至心氣得以恢復原狀往下走,腎氣恢復原狀往上升,自然就水火既濟,身體得以恢復健康。

  • 6 # 省立醫院徐磊

      針對您所描述的這種情況,屬於上熱下寒,多是由於陽氣不足、裡寒盛,逼迫虛熱上擾頭面所致,治療要溫寒,不可清熱,越清裡越寒。

      此外,上火的還可能與您平時的飲食、壓力過大有關係。

      意見建議:

      忌食生冷食物,晚上熱水泡腳搓腳心;

      少吃點辛辣刺激飲食和熱性的食物,如荔枝、桔子、桂圓等,以免引起上火。

      儘量的多吃蔬菜,注意多飲水,吃苦瓜是有很不錯的效果的,如果有熬夜的習慣最好改正哈。

  • 7 # 青青草原的羊

    上焦容易上火,下焦易冰冷,還有個原因是中焦於堵。人體是個大的迴圈,是個整體,中醫有個說法叫陰陽調和,陰陽不調問題就來了。

    從肋骨最下緣到恥骨這個範圍叫中焦,剛好就是腰臀部位。現在社會因為有高科技的一切便民工具,導致我們現在普遍坐的時間較長,長時間壓迫我們的腰臀部,氣血迴圈就差,時間一長就出現婦科問題,腰部肌肉勞損,臀部冰等問題。

    其實身體的亞健康都來自於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運動,適當的按摩就可以。泡腳,艾灸,食療等都可以調理這個問題,但是效果來的比較慢。可以用可暖,純中草藥提取精華,塗抹在面板上,快速的疏通經絡,暢通氣血,一次就效果明顯

  • 8 # 脾胃範兒

    容易上火,下肢冷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平時手腳冰涼,雙腿寒冷,以為自己是虛寒體質,想透過一些溫性食物來改善,發現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出現上火現象,口腔潰瘍,臉上爆痘,臉上容易出油等等症狀。

    有一種情況是上熱下寒引起的,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體質,對於上熱下寒體質最重要的就是要引火下行。那麼我們無論是透過飲食,還是運動,都是一個目的,讓中焦不再堵塞,氣血能下行。

    那麼因為上熱下寒引起的易上火,下肢發冷該怎麼調理呢?【平時練習金雞獨立】

    金雞獨立,這個辦法百試百靈,只要堅持下來的人,都能有收穫,記住做的時候閉住雙眼,感受氣血下潛,雙腿發熱甚至足心的力量,每天堅持3分鐘。

    【烏梅丸】

    頭面部經常呈現火象,愛長痘痘,而下肢冰涼,小便清長,甚至便溏,這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火不歸元。那麼清上溫下內服烏梅丸,可以引火歸元,再配合平時練習金雞獨立,恢復起來效果好。

  • 9 # 金匱真言

    人體是非常複雜的,中醫採用了簡單的概括,寒熱。寒證易認,熱證易認,但是人的疾病更多的是寒熱錯雜的中間地帶。上熱下寒,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等等,調和寒熱就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因此,會調節人體寒熱的中醫,才是中醫的更高境界。

    為什麼人容易下邊冷,上邊熱呢?其實,這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火焰燃燒之時,熱量上升;水由於重力的作用,而向下流,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因此,“火曰炎上”,“水曰潤下”,此乃自然之法。

    同樣,人體的熱也有向上的趨勢。但是,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心火與腎水相互吸引,團結在一處。陽溫煦人體,陰滋潤臟腑器官,人體就不會出現寒熱的自覺症狀,而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在人體之中,脾胃一上一下,脾胃位於人體中部,是調節氣機的樞紐。如果脾胃的氣機出現了停滯,清氣不上,濁氣不下,團聚於胃脘部,就會出現“心下痞”。心下痞就是胃脘部脹滿,在《傷寒論》中特立專篇記載“心下痞”。

    治療胃脘部脹滿的方劑有很多,如果是熱毒蓄積,則需要清熱解毒,瀉下脹滿,最具有代表的方劑是三黃瀉心湯;如果是水飲停留在胃脘部,則有五苓散溫陽化氣祛溼;如果是痰熱粘滯的胃脘部,則有小陷胸湯,病情嚴重則有大陷胸湯。

    當然,該篇章還重點介紹了治療寒熱錯雜的“心下痞”。這個系列的方劑就是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調和脾胃的寒熱。後世稱這種治療方法為“辛開苦降”。苦味的黃連、黃芩,可以清上焦的火,乾薑、甘草、大棗、人參可以溫補脾陽,是陽氣上升。

    就這麼一升一降,使脾胃的功能恢復,最終使上焦的火與下焦的水“交流”,最終恢復寒熱的平衡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讀過的好繪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