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身體內的鉀,主要儲藏在細胞內,另外一部分在細胞外(血漿中)。正常情況下,細胞內的鉀濃度要大於細胞外的鉀濃度,這是維持身體正常電生理先決條件。

    身體缺鉀,主要因為鉀攝入不足以及鉀丟失過多

    1、鉀攝入不足:如禁食、食慾差、偏食、消化不良等,導致鉀攝入不足,可見於癌症晚期患者,腸梗阻患者,厭食症患者,嚴重挑食的患者,腸道術後補液不足的患者等。

    2、鉀丟失過多:如腹瀉、嘔吐、面板燒傷滲出、腎衰竭多尿期、口服利尿劑降血壓、鹼中毒、放胸水/腹水、做血透、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大量運動後不及時補充鹽分等,都有可能引起鉀的丟失。

    身體缺鉀的症狀,取決於缺鉀的速度、程度,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致命

    1、輕微缺鉀:即3.0mmol/L<鉀<3.5mmol/L,病人可無表現,或出現很輕微的疲軟乏力感、倦怠感、精神不集中、心悸感等。

    2、中度缺鉀:即2.5mmol/L<鉀<3.0mmol/L,病人可出現明顯的乏力感,全身疲軟無力,睏倦,腹脹,噁心,反應遲鈍等,此時如果能及時補鉀,症狀會很快消失;如果長時間缺鉀,則會引起肌肉萎縮、壞死、便秘等情況。

    3、重度缺鉀:即血鉀<2.5mmol/L。患者會出現全身肌無力,肢體軟癱,甚至呼吸機麻痺、窒息,嚴重心律失常,腸道水腫脹氣等。

    4、極重度缺鉀: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心跳呼吸停止。

    為什麼缺鉀首先會累及肌肉?使肌肉癱瘓?

    前面說了,身體內的鉀,主要儲藏在細胞內,另外一部分在細胞外(血漿中)。

    大腦對身體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電生理過程。大腦發出指令,影響細胞內外離子改變,從而形成電位差,這種生理電可沿著神經傳導至各個功能細胞,引發功能細胞內外的鉀離子濃度,繼而調整細胞的功能,特別是骨骼肌細胞功能。

    當鉀濃度缺乏時,這個過程會變得非常緩慢,大腦發出的指令,不能及時傳導至各個功能細胞處。這就是缺鉀時,想抬手卻抬不起的原因。

    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缺鉀,如自己不能分析原因,請及時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病情。

  • 2 # 醫療工作者張

    鉀為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索之一,鉀離子大部分(98%)存在於細胞內,少量存在於細胞外液,且濃度恆定。鉀是維持細胞生理活動的主要陽離子,在保持機體的正常滲透壓及酸鹼平衡、參與糖及蛋白代謝、保證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體血清鉀的參考值範圍一般在3.5~5.3mmol/L,如果機體中的鉀低於最低參考值,臨床中就叫低鉀血癥,而不同程度的低鉀血癥對人體的危害也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機體會出現低鉀呢?出現低鉀的原因是什麼?

    一、攝入不足 食物如穀類,水果,肉類,魚類,蔬菜等富含鉀,在正常飲食條件下,每日所獲得鉀可滿足生理需要,當病人不能進食或少進食超過2周以上,容易引起鉀缺乏,在使用排鉀利尿劑或某些病理情況下從尿中排鉀增多時,攝入不足可以是一個加重低鉀的因素。

    二、排出過多 主要經胃腸道或腎丟失。1、胃腸道失鉀 消化液含鉀量較血漿高,胃液含鉀約14mmol/L,腸液含鉀6-7mmol/L,長期或大量嘔吐,腹瀉,持續胃腸引流或吸引,腸瘻等,均可因消化液大量丟失而失鉀;嘔吐合併代謝性鹼中毒時,鉀從尿中丟失,血漿鉀又向細胞內轉移,低鉀血癥將更為明顯。2、腎失鉀 使用排鉀利尿劑如:利尿酸,呋塞米,氫氯噻嗪,乙醯唑胺等;腎臟疾病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尿期,腎小管酸中毒,尿路梗阻解除後的利尿,Liddle 綜合徵,失鹽性腎病,失鉀性腎病,均可使大量鉀從尿排出。腎上腺鹽皮質激素過多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急進性原發性高血壓,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都可引起尿鉀增加。3、其他途徑損失過多 如從燒傷面板,腹腔引流,血液及腹膜透析點等使鉀丟失。

    三、細胞內轉移 血漿鉀向細胞內轉移,見於使用大量胰島素及葡萄糖靜脈滴注,代謝性或呼吸性鹼中毒,家庭性低血鉀性週期性麻痺,棉籽油中毒等,鉀向細胞內轉移,血鉀雖然降低,但機體總鉀量並不減少。

    在我們的電解質檢查中,鉀的濃度低於3.5moml/L,就代表低鉀血癥。血鉀3.0-3. 5mmol/L為輕度,2.5-3. 0mmol/L為中度,2. 5mmol/L以下為重度低鉀血癥。那麼輕度的低鉀和重度的低鉀有什麼區別呢?低鉀血癥有什麼症狀呢?

    輕度低血鉀可以全無症狀,一般血清鉀<3mmol/L時才會出現症狀,低鉀血癥主要會導致以下的情況。

    1、神經-肌肉症狀 細胞外液的鉀濃度,對神經衝動的傳導起決定作用,其濃度均與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呈正相關,血鉀低時輕者表現為肌肉軟弱無力,病情發展則全身性肌無力,肢體軟癱,不能翻身,嚴重者,特別當血鉀急驟下降時,可因膈肌,呼吸肌麻痺而致呼吸困難,長期低鉀還可引起肌纖維溶解。

    2、迴圈系統症狀 體液的鉀濃度與心肌的應激性呈負相關,血鉀濃度過低可產生心律失常,使心臟在收縮期停跳;病理改變輕者,肌纖維橫紋消失,重者,心肌壞死及纖維化;低鉀血癥早期還會出現心率增快,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以後出現多源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嚴重者心室撲動或顫動,心跳驟停。

    3、泌尿系統症狀 長期失鉀可導致腎遠曲小管細胞空泡變性以至萎縮,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受損導致對抗利尿激素不敏感,以致濃縮功能減低,排出大量低比重尿,病人會出現口渴、多飲、夜尿,腎小球濾過率正常或略偏高。長期低鉀導致缺鉀性腎病時,可有輕度蛋白尿,透明或顆粒管型,並使腎抵抗菌素力減弱易患腎盂腎炎等尿路感染。 4、消化系統症狀 噁心,嘔吐,厭食,腹脹,腸蠕動音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現腸麻痺。

    5、中樞神經症狀 輕者表現為倦怠,軟弱無力,精神不振;重者反應遲鈍,定向力減退,嗜睡,以至神志不清,昏迷。

    6、代謝紊亂表現 出現代謝性鹼中毒伴酸性尿。鉀缺乏時細胞內缺鉀,Na+與H+進入細胞內相對較多而致細胞內酸中毒,細胞外H+減少,腎小管上皮細胞缺鉀,腎遠曲小管Na+、K+交換減少,Na+與H+交換增加,Na+與HCO3-回收增多,CI-排出增多,形成代謝性低鉀低氯性鹼中毒。H+和Cl-從尿排出增多的結果,可引起反常的酸性尿。

    臨床症狀的輕重決定於鉀缺乏的程度及發展的速度。慢性失鉀緩慢下降者,體內雖缺乏嚴重而臨床表現較輕;相反,如在短期內丟失大量鉀和血鉀急驟下降,則臨床症狀明顯而嚴重。

    那麼出現低鉀血癥該怎麼補鉀呢?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正常人一天鉀生理需要量大約是3g,換成氯化鉀大概是5.6g。普通病房的輕度缺鉀患者,可以進食含鉀較多的食物,比如橘子、香蕉、咖啡等;能口服氯化鉀溶液的儘量口服,比如10%氯化鉀口服溶液10ml,一天三次,一天可以補充3g氯化鉀,加上患者還能自己吃東西,基本上可以補回來。但鉀液味道不好聞,入口很苦澀,可以兌點橙汁之類的。缺鉀稍微重點的,可以口服量大點,比如20ml,一天三次 (共6g氯化鉀),若患者不能口服,或者低鉀血癥已經造成心律失常、肢體軟癱等情況,則配合靜脈補鉀,至於靜脈補鉀注意事項就是醫生該注意的事了,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結語:低鉀的情況是鉀越低症狀越明顯、越嚴重,症狀表現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表現明顯,有的人表現不明顯。如果出現了低鉀一定要找到低鉀的原因,並且要補鉀,最好是食物補充,不行就口服氯化鉀溶液,但是氯化鉀溶液真的很難喝,很難吞下。還有一點就是,補鉀也要適量,補鉀過多會引起高鉀血癥,到時候就更麻煩了。

  • 3 # 藍鏻魚

    由於人體胃、腸以及心臟的組成都為肌肉,胃腸的蠕動和心臟的搏動都離不開肌肉。而鉀是肌肉的主要成分,所以人體缺鉀時對胃腸以及心臟的影響極大。

    人體處於低鉀狀態時會發生胃腸蠕動減慢,導致腸麻痺,厭食,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會妨礙腸的蠕動,引起便秘;還會導致浮腫心率不齊、心跳加快、頭昏眼花,嚴重缺鉀還會導致呼吸肌麻痺死亡和半身不遂及心臟病發作等。

    鉀作為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之一,它能夠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所以,人體缺鉀就容易有倦怠感、全身無力、疲乏感。

    另外,人體鈉和鉀的含量是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的,它們各自維持著人體細胞內外的濃度。當人體鉀攝取不足時,鈉會帶著許多的水份進入細胞中,使細胞吸水脹破導致水腫。

    缺鉀原因:

    1、鉀攝入減少

    一般食物含鉀都比較豐富,因此只要正常飲食,不挑食偏食便不會缺鉀。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機體才可能出現缺鉀,例如:消化道梗阻、昏迷、手術後較長時間禁食的患者,這時通常要給患者及時靜脈輸入足夠的鉀。

    2、胃腸道失鉀

    通常是由於嚴重腹瀉嘔吐等在伴有大量消化液喪失的同時喪失大量的鉀。患者腹瀉時糞便中鉀的含量比正常時多10~20倍。

    3、腎失鉀

    4、面板失鉀

    汗液含有一定量的鉀。一般情況下,出汗不會導致低鉀。但在高溫環境中進行重體力勞動,大量出汗時會導致鉀的喪失.

    防治方法

    1、口服10%的氯化鉀溶液;

    2、多吃富鉀食品,多吃水果和蔬菜。

    含鉀豐富的蔬菜有:菠菜、山藥、毛豆、莧菜、大蔥等。

  • 4 # 普外三角針

    “低鉀危險,高鉀致命!”,這是大學上課老師就講過的常識,血清K濃度在3.5-5.5mmol/L,低於3.5為低鉀;高於5.5是高鉀,因為高鉀血癥可以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導致心臟驟停,因此高鉀致命!那麼低鉀對身體有哪些危害呢?

    鉀對人體有何作用?參與動作電位的形成,不管是神經衝動的傳遞還是心臟的跳動以及肌肉的收縮都與鉀離子有關,具體機制很複雜、很難理解,這裡不科普,見下圖;維持電解質平衡,人身體內有很多電解質,其中重要的有鈉、鈣、鉀,參與維持晶體滲透壓,把水份留細胞裡;參與酶的形成,鉀離子作為很多酶的輔助因子,必須要有鉀離子酶才能發揮作用; 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 鉀在體內參與許多代謝反應 , 如葡萄糖合成糖原儲存於肝 ;氨基酸合成肌肉蛋白;ADP 生成 ATP,以及血液中糖和乳酸的消長等。低鉀的原因有哪些?吃的鉀減少,一般情況下,人鉀的攝入量為40-120mEq/d,多的鉀會從腎臟經尿液排洩,當我們選擇性進食、進食減少或長期不經口進食的患者,容易攝入減少;鉀都跑到細胞裡面去了,體內的鉀98%都在細胞內,大多數都在肌細胞(肌肉)內,當細胞處的環境改變時,鉀會跑到細胞裡去,如外界ph升高,胰島素利用增加等經胃腸道丟失過多,只要有胃腸道消化液的丟失,鉀就會溜走,像嘔吐,急、慢性腹瀉,導管引流等;腎臟丟失過多,腎臟對於鉀的排洩遵循一個原則,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但是皮質激素活性和遠端部位流量增加等會導致鉀從腎臟丟失;像出汗過多、低熱量飲食、兩性黴素B的應用等等都會導致血鉀降低。低鉀有哪些危害呢?

    低鉀血癥所致的危害通常和血鉀降低的程度以及下降的速度有關係,通常血鉀<3mmol/L才會有症狀,或者血鉀突然下降也會出現症狀,但是及時補鉀,症狀也會很快消失。

    一、肌肉系統症狀,我們說了鉀98%都在肌細胞裡,一旦血裡的鉀少了,肌肉肯定是最先收到影響的。

    肌無力,輕微的血鉀降低表現為四肢輕微的疲軟、無力,當血鉀降低<2.5mmol/L時,會出現嚴重的肌無力,通常從下肢開始,逐漸向上到軀幹和四肢,嚴重者導致麻痺;橫紋肌溶解,重度鉀消耗還可導致肌肉痛性痙攣、橫紋肌溶解和肌紅蛋白尿;呼吸肌無力,重度缺鉀可以導致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胃腸道蠕動減慢、消失,缺鉀還會出現腹脹、噁心、想吐,厭食以及分泌性腹瀉。

    二、心臟相關症狀,我們講了鉀是動作電位產生的重要離子,而心臟又是靠電衝動來傳遞訊號,因此低鉀會導致各種型別的心律失常,以及心電圖特徵性改變。

    心律失常,可以出現房早、室早,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室速甚至發展為室顫;典型心電圖改變,典型改變為ST段壓低、T波低平,以及QT間期延長。

    三、腎臟結構和功能改變,長期的低鉀血癥可導致腎臟的多種結構和功能改變,如濃縮功能受損、氨生成增多、鈉重吸收改變和低血鉀性腎病等。

    低鉀怎樣補鉀呢?

    1.口服鉀製劑,可透過給予氯化鉀、磷酸鉀、碳酸氫鉀或葡萄糖酸鉀來補充鉀;

    2.靜脈輸入補鉀,靜脈輸注氯化鉀可用於一些不能口服補鉀劑的患者,以及有重度症狀性低鉀血癥的患者。

    人體內的鉀代謝是很複雜的,補鉀更是一門學問,大家還是要及時就診,切不可私自處理,記得高鉀致命!

  • 5 # 孫漓青

    身體缺鉀會引起血糖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降低,血管中的滲透壓降低,身體為了保證水分的平衡,會讓更多的水滲出血管到達細胞間,導致水腫。

    另外,肌肉細胞如果缺鉀會導致區域性癱瘓。比如胃腸道的側壁肌肉如果缺鉀,就無法正常蠕動,不能讓食物和消化液混合,也很難吸收,因此食物的消化吸收就變得比較困難。那麼,無法被吸收的食物就會留在腸道里,變成還有無數腐敗細菌的糧食,會形成大量的廢氣,引起腹部疼痛。

    由於鉀也存在於心臟的肌肉細胞中,所以身體如果嚴重缺乏鉀,很容易造成心臟停止跳動,引發心臟病致死。冠狀動脈缺鉀也同樣會造成心臟病致死。有很多人心臟病猝死是因為心肌細胞中確鉀所引起的。

    輕微缺鉀和嚴重缺鉀,唯一的不同就是程度的不同,對身體造成的後果,只是輕重的不同而已,危急程度的不同而已。

    到底哪些原因會造成身體缺鉀呢?

    吃鹽過多,也就是氯化鈉攝入身體太多會造成鉀的流失。攝入過多的鹽分還容易造成高血壓。人們要小心嬰兒食品中鹽的攝入量,有很多小孩子由於攝入鹽過多而造成高血壓乃至中風,甚至於造成肌肉無法收縮,導致麻痺或癱瘓。

    精緻的食物,或者攝入過多的糖分,比如說軟飲料和各種加工食品,糖類,也會導致鉀的缺乏。出現無精打采、疲倦、脹氣、便秘、失眠、血糖過低、肌肉鬆弛無力等情形。

    當身體裡面缺乏足夠的鎂的時候,鉀也會大量流失。也就是說鎂能夠使鉀儲存於肌肉細胞之中,所以攝取足量的鎂是維護身體裡的鉀的一個重要方法。鎂或者鉀的缺乏都會造成心臟病猝死或者冠心病。

    如何預防鉀的流失?如何避免身體裡的鉀濃度過低呢?

    我們要注意飲食方式,不要吃味道過重過於鹹的食物。每日每人攝入鹽要少於6克。

    另外要注意不要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也要儘量減少各種藥物,尤其是可地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利尿劑等,這幾種藥物會讓鉀大量流失。

    避免精米白麵的攝入和精緻食品的攝入。同時注意各種營養素的補充,比如說鎂的足量補充就對身體裡面保留足量的鉀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如果身體裡已經有輕微缺鉀或者嚴重缺鉀的人群,就需要在飲食中特別的加入一些鉀的補充劑。一般醫生會給開氯化鉀片劑。其實攝入氯化鉀過量也有心臟病的風險。氯化鉀是一種高危的藥物。高濃度氯化鉀會引起心臟病猝死。因此我建議大家不要選擇這種氯化鉀片劑的補充方式,選擇市面上的富含鉀的鹽,用來作為家庭烹飪用鹽。這種鉀的含量比較高,鈉的含量相對比較低。用烹飪用鹽補充的方式比較不容易超標,所以是最安全的補充方式。

  • 6 # 佳園道

    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鉀有四大生理作用:

    ①維持和保證心臟心肌細胞的正常功能;

    ②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

    ④維持細胞膜的應激性。

    正常成人每天需要鉀3~4g。正常的血鉀濃度為:

    3.5~5.5mmol/L ;

    正常的細胞間液為:

    3.0~5.0mmol/L 。

    缺鉀分為輕中重三度

    (單位均為mmol/L ):

    輕度缺鉀:3.0~3.5 中度缺鉀:2.5~3.0重度缺鉀:2.0~2.5。缺鉀產生的後果和缺鉀發生的速度、缺鉀的程度以及細胞內和細胞外鉀濃度的輕重密切相關。慢性的輕微的低鉀血癥或者輕微的鉀缺乏的症狀一般都不重或者乾脆就不會出現什麼症狀。而在短時間之內快速出現的嚴重缺鉀患者症狀往往非常重,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情況下輕度到中度缺鉀,患者主要表現為疲憊、軟弱和無力。而重度缺鉀患者出現全身肌無力,包括四肢肌無力(最早出現:患者表現為軟癱)、軀幹和呼吸機無力,腱反射減弱或者直接消失、出現膈肌和呼吸肌麻痺、呼吸困難和吞嚥困難,嚴重患者可以出現窒息,最後因呼吸心跳驟停而死亡。在談一談缺鉀的治療:去除病因誘因,治療導致缺鉀的疾病 ,對於缺鉀性低鉀血癥患者還要及時有效的補鉀。如果能夠進食,輕微缺鉀患者最好透過飲食補鉀,如進食含鉀豐富的肉類、水果、青菜和豆類、米和麵粉等。而口服藥物補鉀應該首選氯化鉀注射液或者氯化鉀緩釋片,氯化鉀注射液對胃腸道的刺激較大,可以用果汁和牛奶稀釋氯化鉀注射液而減少胃腸道的刺激,在餐後服用,不能經口進食的可以選用鼻飼。嚴重患者往往需要靜脈補鉀,並同時配合口服或者鼻飼補鉀。
  • 7 # 波波醫生說健康

    鉀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陽離子,可以調節細胞內的滲透壓和體液的酸鹼平衡。作為人體內的常量元素,在人體內主要以鉀離子形式出現,可調節細胞內滲透壓和體液的酸鹼平衡、參與細胞內糖和蛋白質的代謝,具有維持神經系統健康、心跳規律正常的作用,可協助肌肉正常收縮,起到預防中風、調節血壓的作用。而生活中,由於一般長期飲食不佳、頻繁嘔吐、服用利尿藥及長期服用含有利尿成分的降壓藥,容易導致低鉀。

    低鉀原因有三,一是人體在夏季大量出汗,汗液中除了水分和鈉以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鉀離子。二是夏季人們的食慾減退,從食物中攝取的鉀離子相應減少,這樣會造成鉀的攝入不足。其三,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能量增多,而能量代謝需要鉀的參與。當人體處於低鉀狀態時,胃腸蠕動減慢,易導致,厭食,噁心,嘔吐,腹脹,腸麻痺等症狀。妨礙腸的蠕動,可引起便秘。除此之外,還容易導致浮腫、心律不齊、心跳加快、頭昏眼花等等。嚴重缺鉀會導致呼吸肌麻痺死亡、半身不遂和心臟病發作。

    鉀作為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之一, 它能夠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所以,當人體缺鉀時,就容易有倦怠感、身劫、疲乏感,神志淡漠,目光呆滯,嗜睡,神志不清。等等。另外,人體鈉和鉀的含量是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的,它們各自維持著人體細胞內外的濃度。當人體鉀攝取不足時,鈉會帶著許多的水份進入細胞中,使細胞吸水脹破導致水腫。而長期缺鉀者,會有心律不整、神經傳導不正常、嘔吐等症狀。

    當流失大量的水份時(如腹瀉與非常大量的出汗),除了補充水份, 還要補充電解質,若只大量補充水份而未補充電解質,就會產生無力、痙攣、 嘔吐腹瀉等衰竭的症狀。 吸收來源: 肉類、牛奶、乳酪 新鮮蔬果、橘子、葡萄乾、馬鈴薯、香蕉、冬瓜 以香蕉的含鉀量最多。 鉀建議攝取量: 鉀的攝取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鈉的流失與不足。 長期服用抗生素、利尿劑者、鹽分攝取過高者,都必須多攝取鉀。防治低鉀的關鍵是補鉀。臨床上可選用口服10%的氯化鉀溶液,但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富鉀食品,特別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含鉀豐富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柑橘、葡萄、柚子、西瓜等,菠菜、山藥、毛豆、莧菜、大蔥等蔬菜中含鉀也比較豐富,黃豆、綠豆、蠶豆、海帶、紫菜、黃魚、雞肉、牛奶、玉米麵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鉀。各種果汁,特別是橙汁,也含有豐富的鉀,而且能補充水分和能量。

  • 8 # 心血管黃醫生

    即使你每天攝入標準的4700毫克鉀,並不意味著你的體內不缺鉀。因為攝入了過度的鈉(含鹽高的食物),攝入的鈉越多消耗的鉀越多。如果感到疲倦、四肢無力,經常出現頭暈、噁心的症狀,那你可一定得注意,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裡缺了這個重要元素——鉀!

    身體輕微缺鉀和嚴重缺鉀會產生什麼後果?

    鉀能維護心臟正常功能,在細胞的新陳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對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起直接作用;還有助於滲透壓和體內酸鹼平衡。

    身體輕微缺鉀會產生什麼後果?

    輕度缺鉀,血清鉀 3.0-3.5 mmol/L,需補鉀 100 mmol(KCl 8 g)。

    當缺鉀時,會出現四肢軟弱無力,吞嚥困難;

    缺鉀還會使你食慾不振,胃腸蠕動減慢,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缺鉀時,你還出現頭暈、躁動、昏迷、面部等症狀;泌尿系統會出現尿液稀釋、多尿、口渴等症狀。

    身體嚴重缺鉀會產生什麼後果?

    重度缺鉀,血清鉀 2.0-2.5 mmol/L,需補鉀 500 mmol(KCl 40 g)。

    迴圈系統:因為缺鉀之後,心肌受到影響,心肌的正常規律跳動得不到保障,嚴重者出現心跳驟停。

    低鉀血癥時由於心肌興奮性增高、超常期延長和異位起搏點自律性增高等原因,容易發生心律失常。故可引起包括心室纖維顫動在內的心律失常。

    神經系統:意識不清、感覺異常等。

    消化系統:便秘等。

    肌肉系統:常出現呼吸困難,麻木,呼吸微弱等。

    哪些食物可以補充鉀呢?

    玉米、土豆、黃豆、紫菜、木耳、菠菜、番茄、海帶、香菇、芋頭、芹菜、南瓜、山藥、香蕉、榴蓮、草莓、桃子、哈密瓜、木瓜、葡萄、紅棗等。

    靜脈補鉀時要遵循的原則

    鉀的補充應注意防止高血鉀的發生,應用利尿劑和激素時應注意補鉀。輕者可口服補鉀。嚴重缺鉀或不能口服者需靜脈補充。無尿時不補鉀,尿量在30-40ml/h或每天大於500ml時才補。

    1、濃度不宜過高。氯化鉀濃度一般不超過0.3%。濃度過高還可抑制心肌,導致心臟驟停。

    2、速度不宜過快。血清鉀濃度突然增高可導致心搏驟停。成人靜脈滴入不超過60滴/分。

  • 9 # 南開孫藥師

    在醫學上,輕微缺鉀稱為鉀缺乏症,是體內總鉀量丟失所致,嚴重缺鉀即低鉀血癥,是指血清鉀低於3.5mmol/L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缺鉀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鉀攝入不足,比如長期禁食、偏食、厭食,每日鉀攝入量低於3g,持續2周以上;第二是鉀排出過多,如長期大量嘔吐、腹瀉、胃腸膽道引流或造瘻等胃腸失鉀,腎臟疾病(如失鉀性腎病、急性腎衰竭多尿期等)、內分泌疾病(如醛固酮增多症、庫欣綜合徵等)、排鉀利尿劑(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等)、某些抗生素(如青黴素、慶大黴素等)、補鈉過多、酸中毒或鹼中毒等引起腎臟失鉀。

    輕度缺鉀症狀較輕或無症狀,如乏力、軟弱、噁心、厭食、心悸等,嚴重缺鉀症狀往往很重,甚至致命,首先是骨骼肌表現,如全身肌無力、肢體癱瘓、腱反射消失、呼吸肌麻痺、呼吸困難、吞嚥困難,甚至窒息,可伴有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病程較長者常出現肌肉纖維壞死、肌肉萎縮、神經退變。其次是消化系統表現,如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腸麻痺,甚至腸黏膜下水腫,以及中樞神經系統表現,如反應遲鈍、萎靡不振、嗜睡,甚至昏迷。最後是迴圈系統表現,如心動過速、心肌病、心肌壞死、纖維化,甚至心室撲動、心室顫動、心臟驟停或休克而猝死,以及泌尿系統表現,如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尿液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多飲、多尿、口渴,進而發展為失鉀性腎病,出現管行尿和蛋白尿。

    輕度缺鉀可以透過飲食補鉀,各種綠葉蔬菜、番茄、黃瓜、南瓜、青豆、毛豆、香蕉、橙子、哈密瓜、土豆、紅薯含鉀量高,是補充鉀元素的良好來源。較嚴重的患者可以選擇口服補鉀,常見藥物包括氯化鉀、枸櫞酸鉀、門冬氨酸鉀鎂等,以氯化鉀為首選,為減少胃腸道反應,可以將氯化鉀溶液稀釋於果汁或牛奶中,餐後服用,或使用氯化鉀緩釋片或枸櫞酸鉀,嚴重缺鉀患者應及時就醫,靜脈補鉀。補鉀時應監測腎功能和尿量,保持尿量每日多於700ml或每小時多於30ml,以免誘發高血鉀。

    總之,輕微缺鉀即鉀缺乏症,一般症狀較輕或無症狀,可以透過飲食補鉀,高鉀飲食包括新鮮水果、蔬菜、豆類、薯類等。嚴重缺鉀即低鉀血癥,症狀往往很重,累及骨骼肌、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迴圈系統、泌尿系統等多個系統,甚至可致命,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補鉀或靜脈補鉀,氯化鉀是首選藥物,補鉀時應監測腎功能和尿量,以免引起高血鉀。

  • 10 # 馨虹口

    體內缺鉀很危險,我認識的一個人就是缺鉀住院,但鉀可能沒掌握好劑量,心臟出問題一下子走了,所以缺鉀是需要及時補充,而且每天都要測量血指標,至於補鉀劑量是要看醫生水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放誘蜂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