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對光緒帝異常不滿,不僅重新訓政,還把光緒帝圈禁到了瀛臺。一系列舉動之後,朝廷上下都在傳言,慈禧太后將要廢掉光緒帝,另立新君。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即將採取下一步行動時,西方列強們跳了出來,出面干涉清廷,明確反對廢黜光緒帝。

    按理說,光緒帝要“維新變法”,要使得清朝更加強大,西方列強應該反對他才是,為什麼這時候卻蹦出來支援他呢?

    而慈禧太后最終沒有廢掉光緒帝,真的僅僅是西方列強反對嗎?

    一、

    維新變法後期,面對各種反對勢力的阻攔和攻擊,光緒帝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被廢呢?

    要說他沒有這方面的考慮,那真就把光緒帝看低了,這些年來,光緒帝做任何事情,都會顧忌到慈禧太后的看法,必然也會考慮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

    其實維新變法最關鍵的一步是整頓官制,類似於精簡機構,撤除或合併一些部門和機構,提高各部門辦事效率。

    “京中已有裁撤六部九卿,而設立鬼子衙門,用鬼子辦事之謠。”

    真正引發光緒帝執政危機的卻是他撤掉了禮部六位堂官,實際上是這六位抗旨不尊,光緒帝想殺一儆百。而且這也是光緒帝親政以來第一次行使官員罷免權,實在是忍無可忍的前提下。

    作為大清國皇帝,且已經親政,本應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行使官員罷免權,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光緒帝此舉卻觸犯到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變法開始之前就釋出了一條諭旨,二品以上高官都要去她那謝恩。等於是告訴光緒帝,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和罷黜權並沒有下放給皇帝。

    隨後事後慈禧太后只是在光緒帝請安的時候訓斥了他一番,但按照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中記載,早在這件事之前,慈禧太后就在“隱謀”廢掉光緒帝了:

    “蓋彼之計劃早已定,故不動聲色也!”

    二、

    真正迫使慈禧太后叫停變法,圈禁光緒帝,併產生廢黜想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件事便是剛剛提到的某些頑固派大臣的控告,榮祿就不講了,他是堅定站在慈禧太后這邊的。其中的內務府大臣立山,他曾被慈禧太后派往天津跟榮祿密謀,商量怎麼對付光緒帝。

    他回來之後,跪請慈禧太后訓政,但慈禧太后一開始並沒有答應,於是他誣告光緒帝:

    “上派太監往各使館,請去西后!”

    第二件事,則是光緒帝召見了伊藤博文,這讓那些守舊官員大為不滿,畢竟甲午戰爭才剛剛過去兩三年時間。

    本來變法是自己人在變,就算是過分,好歹都是華人,出發點都是為了大清。但光緒帝召見了伊藤博文,等於變法力量中加入了外國勢力。這讓慈禧太后警惕萬分,一旦維新派中增加了大量外華人,那時候再幹涉就會引發列強不滿,也會讓慈禧太后更加難以施展手腳。

    第三件事,則是維新派誤信謠言,誤信慈禧太后將在秋天天津閱兵時,廢掉光緒帝。

    實際上去天津閱兵是榮祿的主意,主要是為了逗太后高興,當時眾臣爭論的焦點也是太后和皇上坐火車去天津是否合適。

    而慈禧太后是非常想去的:

    “太后則甚以為樂,謂己從未坐過火車,今初次乘坐,視為有趣之事。”

    三、

    光緒帝卻不願意讓太后去,認為太后去不妥,這讓慈禧太后憤怒了。於是維新派就認為慈禧太后將在天津廢掉光緒帝,才有了譚詞同去見袁世凱之事。

    維新派都傳遍了慈禧太后將要廢掉光緒帝,慈禧太后必然也會聽到風聲,再加上維新派的一系列動作,最終惹惱了慈禧太后。

    由此可知,真正引發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重新訓政的原因中,有兩條是跟國外勢力相關的,或者說,是她自己認為相關的。

    那麼慈禧太后到底想不想廢掉光緒帝呢?

    如果單純地從慈禧太后的一系列行為中看,她確實是有這種想法的:

    圈禁光緒帝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試探一下西方列強的態度,於是慈禧太后宣佈光緒帝病了,並以皇上的名義召天下名醫來給光緒帝看病。

    但看病講究望聞問切,給光緒帝看病卻是慈禧太后再講光緒帝的病情。醫生摸脈也是虛按在光緒帝手上,根本看不了病,開方子也只能開一些調養身體的上去。

    後面的醫生去了,也基本都是同樣的結局,這時候慈禧太后將要廢掉光緒帝的傳聞,就已經路人皆知了。

    一方面對內宣傳光緒帝病了,要看病,另一方面卻對外國公使講光緒帝身體健康,不用看病,於是引起了各國公使的關注。其中法國公使態度堅決,要派人去看看光緒帝到底病沒病:

    “現在各國會商,要驗看大皇帝的病症,本人奉本國政府的電令,非看不可!”

    雖然慈禧太后一肚子不滿意,也抱怨大清皇帝病了,跟你法華人有什麼關係,但迫於形勢,還是答應了。

    四、

    那麼西方列強為什麼反對廢掉光緒帝呢?

    有好幾種原因,首先就是觀念問題,就類似於現在他們仍然不理解中國。很多在西方人看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放到大清,就不一樣了,價值觀不認同:

    在歐洲各國,哪裡有太后這麼一個職位,國王還活著,他才是掌權者。而且他們認為,妻子比母親重要,可以妻以夫貴,不能母以子貴。他們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卻不能理解太后權力比皇帝大,竟然能廢掉皇帝?

    而且光緒帝並沒有幹什麼錯事,說他不孝?說他執政有問題?說他要政變?說不過去啊,本來大清國就是光緒帝的,他自己反自己?

    其次,更換光緒帝不符合西方列強的利益:

    光緒帝不管怎麼說,也是變法維新派,有向西方靠攏的想法,慈禧太后確是守舊派。他們也清楚,在西方勢力繁雜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把大清變成殖民地。維護一個完整的大清,有利於他們做生意,賺錢,包括兩次鴉片戰爭,主要目的就是逼著大清跟他們做生意。

    光緒帝如果被廢,一方面大清可能會陷入內鬥,另一方面,換一個皇上,或者還是慈禧太后當政。都會給西方列強跟大清經商製造不必要的麻煩,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再有便是維新派的遊說了,畢竟這之前維新變法轟轟烈烈,他們跟西方列強溝通較多。他們會想方設法告訴這些列強們,光緒帝的新政將非常有利於你們,畢竟變法的過程就是不斷在諮詢你們的。

    而如果廢掉光緒帝,你們想想以後即將當權的那些人,跟他們打交道容易,還是跟我們容易?

    五、

    那麼光緒帝為什麼最終沒能被廢掉呢?

    剛才提到了,西方列強反對是一方面,國內反對是另一方面:

    此時的清廷已經不是過去的清廷了,當年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廷給各地方大員下放了很多權力。後來八國聯軍來的時候,東南互保就是各地大員抱團對抗朝廷的展現。

    所以,當時慈禧太后要廢黜光緒帝的訊息傳到各地大員耳中後,他們基本都是反對的。比如當時地方三巨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原直隸總督李鴻章均反對。

    實際上,對於慈禧太后自身來講,廢掉光緒帝,對她同樣不利:

    光緒帝一天還在,她就能一天控制朝政,圈禁光緒帝其中一條原因,也是在宗族勢力的壓力之下進行的。

    她重新訓政的時候,也只說光緒帝錯了,至於錯哪了,她並不說,就是怕被宗族勢力抓到把柄,一心要廢掉光緒帝。

    迫於壓力,也是為了安撫他們,慈禧太后決定立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造成一種即將讓光緒帝傳位的假象,其實這也是慈禧太后對付端王載漪等人的一個手段。

    義和團運動越演越烈,清廷從一開始的圍剿改成招撫,這其中就是被端王一夥利用了,因為仇恨洋人,才利用義和團給清廷施壓,給洋人施壓。

    實際上立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之事,也引發了朝廷上下的不滿。比如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就明確通電朝廷,明確表態支援光緒帝:

    “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

    而且,他們還通告各省:

    “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

    當時一起簽名的有1231人,可都是政商界大佬,這將會影響到西方列強的利益,這也是西方列強幹涉的原因之一。

    後來八國聯軍來了,端王勢力幾乎消亡殆盡,從西安回來後,端王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大阿哥溥儁也因此被廢掉了。

    後來,慈禧太后宣佈對十一國宣戰,很有可能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端王集團勢力,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猜測。

    也是因為她的這一舉動,徹底把中國拖入了深淵……

    參考資料:

    《清史稿》、《清史通鑑》、《走向共和》、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向斯《老佛爺吉祥》等……

  • 2 # 常棣tandy

    慈禧也就是西太后,在發動政變時囚禁光緒帝,並非其本意。其實,她原欲在當時即將其一舉“廢之”。同時,個別隨風轉舵的朝臣,為了迎合西太后的心意,也在此時鼓譟“皇上得罪祖宗,當廢”的濫調。對此叫嚷,當然西太后聞之是“心喜其言”了。

    然而,要公開廢黜一國之君非同小可,這勢必要產生頗大反響,甚至會在內外引起波動。因此,西太后“未敢”立即採取廢帝之舉,便將光緒帝囚於瀛臺。

    至此,光緒帝已成為“階下囚”,其支援力量也已完全潰散,他在政治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不過在西太后看來,只要光緒帝仍然佔據著國君的寶座,似乎就是對她的威脅。因此,其廢帝的企圖並未消除。

    一、慈禧第一次廢黜光緒的籌劃

    顯然,要廢黜光緒帝,必然還要立一個新皇帝,“廢”與“立”緊密相連。但對西太后來說先將光緒帝廢掉,即是此事的焦點,而且難度最大。為此,她採取了製造輿論先在內外進行試探的伎倆。

    自政變以來,西太后在大肆捕殺維新人士的腥風血雨中沒完沒了地“審訊”光緒帝,便是先在朝廷內部給其羅織罪名、進而為廢帝提供依據的舉動。

    幾乎與此同時,於八月初十日(9月25日),已被西太后直接控制了的清廷便頒諭宣稱:“朕(光緒帝)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切實保薦候旨,其現在外省者,即日馳送來京,毋稍延緩。”

    接著,又在西太后的授意下“令太醫捏造脈案”,並定時公佈於外,極力製造光緒帝“患病”的氣氛。在此之間,清廷還把這一情況通報給駐京的外國使館及密電各督撫。西太后企圖利用這種手法,為其廢掉光緒帝制造藉口和以此來觀察外界的反映。

    但當政變發生,“訓政”上諭的頒發,光緒帝在朝廷中的活動驟然消失,已使那些對變法維新寄予希望的人們感到驚疑。到此,在清廷為光緒帝“求醫”的上諭頒佈後越發使人思索:從四月以來還在雷厲風行地頒詔變法的光緒帝,為何突然“病”得連太醫都不可醫治的程度?更使人們為之震驚。

    從而,種種傳聞和議論蜂擁而起,西太后的廢帝陰謀亦隨之被人識破。

    首先便在國內引起一場風波。當光緒有“病”的訊息傳開後,工商人士經元善等,立刻與一些在上海的華僑聯名致電西太后。

    經元善,字蓮山,浙江上虞人。他十七歲時即“服賈於滬”,開始在上海經商。數十年來,他懷著使國家“振興富強”的願望,歷經波折,成為聞名上海的一大商人。

    並且經元善在積極從事公益事業中,既擴大了聯絡,又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當光緒帝推行變法新政時,他深受鼓舞。至此,經元善便聯合國內外工商界人士,在給西太后的電文中,直接了當地提出“請保護聖躬(即光緒皇帝)的要求。

    實際上,這是對西太后謀廢帝的一種公開挑戰。鑑於這種情況,就連原先在基本上站在變法對立面的洋務派官僚張之洞、劉坤一,也不敢公開支援西太后的暴虐行徑了。以“老成”相標榜的張之洞,對西太后發來的試探密電“依違不劇答”,採取了觀望的態度;劉坤一覆信給榮祿卻說,“君臣之義已定,中外之囗難防,坤一為國謀者以此,為公謀者亦以此。”

    當然,劉坤一說這些話的用意是為了穩定局面,在根本上也是為西太后和榮祿著想的,但他對廢帝卻投了反對的一票。而且在劉坤一、張之洞的影響下,東南其他一些督撫,對廢帝的態度也趨向曖昧。特別是處於關鍵地位的榮祿,政變後他已成為在西太后之下的一個一手遮天的人物。

    其實,榮祿既不願有違於太后的意圖,又不希望因廢立皇帝(尤其立新帝)而打破已形成的清廷權力格局。因此,在廢立皇帝的問題上,後來他的態度有所改變。

    遂與劉坤一等“益相親”,又“謀阻廢立”了。榮祿傾向保留光緒帝的虛名,是為避免發生新的權力之爭。所以,逐漸他對廢立之事也不那麼賣力了。

    另外,原在西太后發動政變,隨著光緒帝的蹤跡之消失,也已在列強各國駐華使館和人員當中引起了關注,早在變法維新期間,英、美、日等國在華的一些人,曾在光緒帝、原帝黨官員和維新派身上作過一些打算。但從這些國家的政府來說,當時尚未對中國的變法維新形成確定的方針。

    當變法維新運動被絞殺,隨之而來的是頑固派的全面復舊活動。到這時,列強各國的在華勢力才越發強烈地感到,西太后的復舊有可能使中國“回覆到四十年前排斥外華人的時代”的危險。

    對比之下,他們認為還不如支援光緒皇帝出來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清政府,似乎對其更為有利。於是列強各國才對光緒帝產生了特別的“興趣”。尤其是在得到光緒帝“患病”的訊息後,英、日等駐華公使一再要求進見光緒帝,力圖摸清其“病情”與下落。

    同時,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和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都頻繁地向其本國政府電告政變後的中國政局和光緒帝的情況,加緊籌劃對策。在此期間,英國在華的輿論工具《字林西報》等,連續發表抨擊西太后和讚揚光緒帝的文章。

    其國內的《泰晤士報》駐京記者,也不斷髮回報道光緒帝的訊息。並且,一些外國的兵艦亦駛進中國沿海進行示威性的遊弋。關於光緒帝的去向問題,又在列強方面產生了強烈反響。事實說明,從戊戌政變後,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出自維護它們在華的侵略利益的需要,的確想在光緒帝身上下點賭注。

    二、中外輿論下的慈禧的謀劃

    由於西太后“看到國內輿論人情的反抗”,特別是看到其親信榮祿等在廢帝態度上的變化;一些地方實力派督撫亦未響應,這些情況,都使她不能無所思。而列強方面的動向,西太后尤為不敢輕視。

    因此,她經與榮祿再度密謀,感到不得不暫且收斂一下廢帝活動。遂議定,在加強囚禁光緒帝的同時,仍繼續以利用其名義號令天下的辦法,再徐圖計議。正是在此內外形勢的壓力下,在此後一年來的期間裡,她除了嚴密囚禁光緒帝之外,再未敢大肆進行廢帝活動了。西太后的廢立之謀,到此告一段落。

    但是,光緒帝在朝廷中即使只剩下一個空名,但他仍如一個“魔影”在困擾著西太后的心神。在她的心坎上,康有為、梁啟超固然是其兩大不共戴天之敵,但他們畢競遠在天涯而光緒帝卻在自己的身旁,似乎是她的直接隱患。

    因此,在西太后的心中,光緒帝一日不去,似乎她就時刻不得安寧。

    三、慈禧第二次廢立的企圖

    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冬,西太后看到外界對廢立皇上的反響有所平緩,從而其廢帝之念又重新湧上心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前曾兩次想“承大統”而未得到的端郡王載漪、“久廢在私第”但又野心勃勃的承恩公崇綺、“覬政地綦切”之大學士徐桐以及另一個別有用心的啟秀等人,摸透了“太后之意”。

    因此,這些人都想利用廢立皇帝的機會,以撈取更大的權勢和尊榮。恰恰是基於這種緣故,載漪等人便勾結在一起“日夕密謀”,極力策劃廢立活動。顯然,他們的這種活動是正中西太后下懷的。

    但是已在這件事上碰過壁的西太后,到此未再迅速表態。而是故技重演,仍採取了利用他人之口表達己意、然後再出面定局的伎倆。

    於是,當經載漪、崇綺、徐桐等人謀定,遂由崇綺、徐桐擬就請求廢立的奏疏以後,他們為了壯大聲勢,又拉最受西太后寵信的實權派官僚榮祿署名。企圖讓他領頭,搞聯名奏請。從而,“換皇上”的風聲,又轟動了宮廷。

    榮祿原是一個廢帝的主謀者之一。不過如前所述,頗為奸詐的西太后的頭號“大紅人”榮祿,鑑於兩江總督劉坤一等的活動,其“廢立”態度有所改變。尤其是對立新皇帝,他又惟恐由此激起朝內的爭權風波,以致危及自己的已有權勢。

    同時,對列強的反應更有所顧忌因此這時榮祿既不願立即廢掉光緒帝,更不主張立新帝。但對此,他又不便公開表露,以免得罪西太后。從而榮祿對崇綺、徐桐的再三鼓動沒有給予明確迴應。

    只是到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99年12月31日),榮祿才親自與西太后密商大計。在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中,記述了他們的密謀:

    榮祿首先若無其事地問:“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

    西太后先是故作鎮靜地說:“無有也。”緊接著她又表示:“事果可行乎?”企圖乘機試探榮祿。

    榮祿:“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者?顧上(光緒帝)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西太后:“事且露,奈何?”

    榮祿:“無妨也,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即皇儲),為上嗣,兼祧穆宗(已故同治皇帝),育之宮中,徐篡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

    西太后沉思片刻道:“汝言是也。”

    就這樣,他們便在秘密之中議定了以立皇儲的辦法,來逐步替代光緒帝的主意。顯然,這對榮祿來說,一方面,對西太后的已被卡住的廢立之謀,可起到為之圓場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緩解皇位之爭。而且如此較為隱秘,似乎還可以減輕對外界的影響。因此,當時西太后、榮祿均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計。

    原來,在清代前期康熙皇帝在位時,曾在宗室內因爭皇儲互相傾軋幾乎演成彼此火併。因此,康熙帝到其末年,為避免重演這種紛爭,作為“家法”頒立了“永不建儲之諭”。但到此時,這個把“祖制”、“家法”視為命根子的“老佛爺”西太后,為了達到自己的卑鄙目的,也居然要把他們的“家法”扔掉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物色,又由於載漪蓉於獻媚、鑽營,取得了西太后的“歡心”。因此,他的兒子溥儁(時年15歲)被選中了。到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西太后就把王公大臣們召集於儀鸞殿,向他們公佈了以光緒帝的名義頒發的硃諭,正式宣佈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以備在將來承繼“大統”。

    並定於明年正月初一日(1900年1月31日),為立溥儁為大阿哥舉行典禮。接著,溥儁便被接入清宮,闢弘德殿為其書房。從此,這個終日以玩犬為樂的花花公子溥儁,便成了事實上的新皇上。光緒皇帝在清朝政壇上,只是暫且留下一個空名而已了。

    溥儁被立為實際上的皇帝,當然其父載漪也就因之而身價百倍。同時,為此賣過力的崇綺被任命為溥儁的師傅,徐桐受命照料弘德殿事宜,都受到了西太后的特殊封賞。

    其實,西太后和榮祿的如意算盤又打錯了。當立大阿哥的上諭公佈後,繼“都中人心大為震動”,上海、湖北等地的廣大紳商士庶也都“人心沸騰”紛紛起來揭露西太后的這種行徑是“名為立期,實則廢立”的陰謀。

    人們不約而同地發出:“我皇上二十五年勵精圖治,深入人心”甘願與君共“存亡”的怒吼聲。當時,上海各界1200多人“合詞電奏”強烈反對立大阿哥;湖北官紳50多人親赴北京“拼命力爭”。甚至南洋各埠和美國舊金山等地的華僑,聞訊之後亦均“異常譁憤”接連電達總理衙門“諫阻此事”。

    事實說明,透過維新變法,光緒皇帝的影響確已遍及海內外。與此同時,英、日、美等國的駐華公使,也紛紛表示要出面“干預”,各國兵船先後自上海北駛。從而,在國內外又激起了一場來勢迅猛的大波瀾。

    次年初清廷正式立大阿哥時,一些國家的公使又拒不致賀,不斷向西太后施加壓力。對於來自國內人民中的抗議,當然西太后有辦法對付,但列強的抵制,她雖然極為憤怒,卻又無可奈何。總之,這種來自不同方面反對廢棄光緒帝的強烈反響的確對西太后的廢帝活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牽制作用。

    她雖然立起了大阿哥,但卻遲遲不敢進而廢掉光緒帝,當然,光緒皇帝的可悲處境並未此而有絲毫的改變。

    (正文完)

  • 3 # 飛魚入天

    關於這件事,也許光緒應該感謝一下八國聯軍,據聞當時慈禧邀請八國聯軍參加光緒的禪讓儀式,但是八國聯軍全體缺席,原因是在西方,君主制是一個國家的事情,光緒是大清的皇帝,那麼他的廢立就由大清百姓決定,而不是慈禧一人,這和中國古代的家國思想不同,在慈禧眼裡,光緒是我兒子,廢立由我一言而絕,這種行為在八國聯軍的眼中被看作了一個無知老太太的無禮行為,他們自然是不買帳了。

  • 4 # 混元形意掌門人

    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

    經歷過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雖然割地賠款,但並未傷筋動骨。但是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就不一樣了,讓大清帝國顏面盡失。因為英法遠在西方大清帝國有些陌生,感覺很遙遠很神秘;但是日本可就不一樣了,日本近在咫尺,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二千多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的小徒弟小學生小跟班。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入侵北韓還被我大明軍輕鬆打敗呢。可是一瞬間,我們眼中的這個小倭寇竟然把老師給打敗了!

    鴉片戰爭加上甲午戰爭的失敗,令大清國舉國震驚。大清帝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和光緒皇帝都意識到:再不變法,就要亡國了!

    於是,康有為、梁啟超等組織發動了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要求變法維新,史稱“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的過程

    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後釋出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佈新,變法內容涉及到科學文化,政治改革、軍事訓練、教育制度、農工商業等等。目的是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本國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從而讓國家富強起來。

    但是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殺害戊戌六君子,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圖強運動以失敗告終。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的最高領導者光緒皇帝沒有實權,更沒有軍權,在受到外力阻撓時無計可施,自古以來變法沒有不受到阻力的,戊戌變法缺乏強權推動實施。其次,戊戌變法的某些內容不切實際,急於求成,脫離群眾基礎,也得不到貴族的支援。光緒皇帝本人的舉措也太激進,得罪了成千上萬的人的利益。例如王照上書被阻一事光緒皇帝一下子罷免了六個部長級大員。而康有為本人也是一個不學無術之徒,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的他,什麼“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

    慈禧太后對光緒變法的前後態度

    與歷史課本和民眾心目中普遍認為的情況不一樣,慈禧太后最初對光緒皇帝的變法是預設支援的。如果變法能讓國家變強,慈禧為什麼要反對呢?透過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的支援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慈禧並不排斥學習西方變法維新啥的,也是儘可能支援光緒皇帝和李鴻章這麼幹,但是慈禧反對的是亂來!慈禧不能容忍光緒皇帝透過變法而損害自己和貴族的階級利益。

    當越來越多的受害者向慈禧打小報告時,慈禧終於不能袖手旁觀了,再這樣變法下去,天下非得讓光緒給搞亂了不可!於是,果斷出手,囚禁了光緒。對外宣聲是光緒生病,由太后訓政。民間紛紛謠傳慈禧要廢帝。

    慈禧太后為什麼不廢除光緒皇帝

    慈禧囚禁了光緒皇帝后,那些頑固派大臣慫恿太后廢帝,慈禧也拿不定主意(內心更傾向於廢帝)。慈禧太后擔心會引起列強不滿與干涉。於是派榮祿測探一下西方列強的態度,結果是絕大多數外國公使都不贊同。外華人的思想是君主立憲,君主有罪也得公開審判,而不是說廢就廢。最重要的是,西方各外在中國有大量的公館、租地、經商、投資等,一旦廢帝引發政局混亂,不利於他們的利益。於是,慈禧保留了光緒皇帝的名號,把他囚禁在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

  • 5 # 秦右史

    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籌劃多時,打算廢光緒帝,以其病狀危告天下,瘤疾在躬,難於誕育為幌子,而養痾為要,意欲皇帝主動退位,讓於嘉慶皇帝曾孫、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

    在剛毅、榮祿、徐桐等人的支援下,載漪也有野心,力主重設自己15歲的兒子為小皇帝,繼承大統,振興朝綱,這個事件被後世稱之為己亥建儲,可以看作是戊戌變法運動的延伸與後續反應。

    慈禧名為光緒口中的親爸爸,實際上兩人無母子血緣情分。百日維新之後,宮闈之內、母子之間,蓋有難言之隱矣,慈禧與光緒幾乎勢成水火、光緒被軟禁於瀛臺。

    光緒曾發牢騷:太后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慈禧知曉後自然極其憤怒,說:他不願坐此位,我早已不願他坐之。慈禧認為光緒要害他,令徐桐把退位封號都想好了:乃昏德公是也。

    實際上,建儲立新君,乃是甲午之後清廷權貴集團一系列鬥爭的連鎖反應。長期擔任宮廷起居注官的惲毓鼎文章中就寫道:

    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故,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後可論十年之朝局。

    他的時論與眼光可謂很有見地。那麼,為什麼光緒帝被廢會失敗呢?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流亡海外康梁派的極度反對與輿論攻勢。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組織迅速擴大到五大洲近二百埠。國內各地保皇會得知慈禧要另立大阿哥,抗議電報如雪片一樣飛進清廷。保皇會派唐才常、林圭等回國創立自立會,成立自立軍,發動勤王起義,以重行新政。康梁派大罵後黨違背祖制,諸般無恥,無疑是國弱的罪魁禍首。

    第二,社會各界的普遍不滿與抗衡。上海、武漢紳商3000多人聯名上書清廷,反對立儲,對後黨的廢立行為形成直接挑戰,統系所關,至為重大,各地士人形成一場保全光緒的民間運動。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與1231位知名士紳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聯名電奏,簽名者有葉瀚、馬裕藻、章炳麟、汪貽年、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名流。同時發表《佈告各省公啟》,要求各省賢達共同力爭: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他們呼喊:光緒帝不過而立之年,身強力壯,體質甚好,怎可隨意更換,喪失國本?要求光緒皇帝: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

    第三,各地疆臣實力派的模糊與搖擺態度。劉坤一、李鴻章、張之洞皆表示此策有失,劉坤一致電錶示: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坤一為國謀者以此,為公謀者亦以此,堅決反對廢立,各地督撫或沉默或留置諮詢電報,坐等時機變化。到了最後,支援廢立的榮祿也開始動搖,認為不應強行立儲:朝廷不能獨立,賴眾力以維持之。疆臣服,斯天下莫敢議矣。臣請以私意先觀四方動靜,然後行事未晚。太后寵臣岑春煊也出來反對,表示不宜廢除光緒,以免釀成天下大亂。第四,西方在華列強的公開反對。英、日、美等國始終反對,立儲上諭剛發,各國公使拒絕入宮朝賀,英人將以兵力脅歸政,並公開表示皇位繼承問題,乃貴國之事,吾國何得干預,惟以後不認中國有新皇帝耳,並派出西醫給光緒檢查身體,以揭露後黨皇帝病危:氣體違和,庶政殷繁,時虞叢脞的惡意謠言。

    光緒作為英明變法的形象,甚至部分政客寄希望於列強能代救光緒,重新整理政治:各國公使也有密電至滬,飭兵輪北上。清廷末期患外人為梗,乃是一掣肘之事,在此事上尤為明顯。一些公使表示:假如光緒帝在這政局變化之際死去,將在西洋各國之間產生非常不利於中國的後果。

    時代變了,慈禧掌控朝局的能力已經不如從前。清廷後黨在輿論、現實以及具體操作上陷入了困境,各地甚至有武力勤王的呼聲與趨勢,只能以光緒皇帝身體逐漸康復,生育尚有可能,暫緩立大阿哥為由,終結了建儲這場政治鬧劇。

    當然,慈禧對列強與康梁之怨念日漸深厚,乃至於庚子年(1901)義和團運動興盛時,因而用之:各國阻止,乃極恨外人,思伺時報此仇,向多國同時宣戰,報一箭之仇,以挽回自己顏面,導致了晚清又一輪秩序重構和社會危機,東南互保和南方叛亂也氤氳其中。不過,這是後話也是必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在家應該怎麼預防冠狀病毒?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