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說在創業的融資途徑中,風險投資不是慈善家,銀行也不是慈善家?
9
回覆列表
  • 1 # 朱青寶媽

    任何資本都不是慈善家,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

    你把你的身份和投資公司和銀行互相對調一下你自己想一想,你有什麼理由來做慈善呢?如果真要做慈善,可以成立專門的慈善基金。

    再考慮到任何的銀行和公司都是有股東的,如果說都是在做慈善,不以盈利為目的,這個公司他靠什麼來讓股東繼續投入呢?

  • 2 # 博士的投資路

    這個可以用馬雲的事蹟舉個例子,馬雲初期創業阿里巴巴缺乏資金,後臺灣一老闆當時投資2000萬佔了公司主要股份。後阿里巴巴賺錢,大部分盈利都歸這一老闆,慈善家或銀行家的行為相似,別人願意冒險投資,也是看中了你的創業專案,以後賺錢給他們帶來利潤。

  • 3 # 聚點金期

    首先創業-到慈善家-最後到銀行。三者來說他們是共邊關係,也就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同等道理。你慈善家是看到這個產品可創業型才會去投資的對吧?不可以隨便一個創業者你都幫助吧,銀行也是一樣,同理都是基礎在利益共享上何來什麼風險投資和慈善家只說呢?孫悟空那麼費力保護唐僧也是為了拿掉頭上的緊箍咒!所有的一切幫助資助都是建立在共享利益基礎上!

  • 4 # 奮青日紀

    這個問題十分可愛

    風投和(商業)銀行有著巨大的區別,雖然都是靠錢吃飯,但它們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方式都不一樣。

    即便如此,它們都是公司、都是逐利的。尤其是風投,把錢投出去目的就是賺錢,而且是奔著賺數倍、數十倍的溢價增值去的,然後擇機套現出局。所以,對於投資物件要求是非常高的。

    商業銀行不像風投那麼兇狠,主要靠的是吸存、放貸賺利息,現在的銀行金融服務越來越多遠,但目的都是為了盈利。

    他們和慈善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 5 # 賀千城財經

    創業是需要一筆鉅款錢財的專案,創業需要的資金週轉來自自用、資本機構的風險投資、銀行貸款等。

    其中資本機構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是融資方,前者是投資入股和看好您的創業專案,後者是貸款出去得到高額利息。

    那麼,看到這裡,有人說風險投資方和銀行在這裡充當了一個幫助者兼慈善家的角色,然而又不是慈善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創業專案是創業者的事,創業失敗創業者負全部責任

    創業專案是創業者發起的,尋求資金融資也是創業者願意接受風險投資方和銀行貸款的。

    從這點上來看,創業者最後的專案失敗是創業者主導下的失敗,風險投資機構和銀行只是一個不起主導權的旁觀者。

    二、風險投資方和銀行等融資方既想要投資創業者帶來的分紅好處,也不想看到創業者失敗

    風險投資方和銀行之所以會投資創業者,都是基於創業者有不錯的資金週轉能力和專案盈利能力,才會答應創業者的融資需求。

    然而不管創業者發展的怎樣,成功還是失敗,風險投資方和銀行都是要回自己的投資期望的,那就是投資收益。簡單來說,風險投資方要的是投資分紅,銀行要的是高額的貸款利息。

    從這個層面上說,它們不希望看到創業者失敗,同時快到失敗了,它們也不會全力挽救,最後如果創業者失敗後沒有錢還款,風險投資方和銀行也不是慈善家,該要的本金和利息還是要回收的,過期沒還的錢加倍的利息還是要還的。

    總結一下

    對於創業者失敗的不可挽回結果,風險投資方和銀行可以說也是無能為力了,該做的都做了,最後的失敗也只能創業者起主要責任,不會因為創業者的名利、地位等的影響,而減免本息,它們是追逐利益的資本金融體,不是慈善家。

  • 6 # 理查德Sun

    這個問題我覺得先來理解一下“慈善家”這個詞,慈善家的解釋:是指熱心公益,經常參與慈善活動,並有突出貢獻的人,他們願意把自己所有的個人資源與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分享。 慈善簡單來說約等於獻愛心。

    正題,風險投資的發生通常是在企業的創業初期或者成長過程中,此時需要資本來給予助力,但大家要明白,此時的企業在未來成長的目標的結果,並不是一定的,而且隨著時間或者政策等等因素,甚至會有重大變故或者流產的可能。所以,此時介入的資本會有極大的風險,在參與時往往會有苛刻的對價,企業與資本都在賭,企業的心態是不成功便成仁,資本當然更是希望企業能夠達到未來的預期,以獲得在未來的利益最大化。

    我們再看看銀行,有這麼一句話:銀行只會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很現實,當然這也是因為機制的原因。銀行大部分業務定性為傳統融資,其方式也很簡單,前提是沒有風險。在參與企業融資的過程,必須做到借款用途,還款來源的核心,再看看反擔保措施是否能夠接受(如房產)。極個別的銀行也政策性的產品,但其對於可以授信的企業及條件做出了很多框架及限制,不能滿足的話也是空談。我們經常提到國家政策鼓勵實體經濟,但很多時候銀行類的政策及門檻就是無法實現和諧的原因!

    總結:現在的創業及實體經濟要腳踏實地,務實創新,創業不是投機,天上不會掉餡餅!做好基礎,創新科技,企業才會走得更遠,以華為為榜樣,振新中國經濟!

  • 7 # 我叫一片紅

    從我本人融資經歷來看,除非你的團隊或專案能夠讓他們眼前一亮,否則連交換名片的機會都不會有。無論是風投還是銀行,都是資本,而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投資方見過太多想融資的團隊或公司,他們也想從中篩選出有價值、有潛力的專案去投資,所以與其討論他們是不是慈善家,不如努力提高自己團隊的能力,增加自身專案的價值。

    本人2014年因為一個專案參加了天使輪投資大會,感觸博深,雖然距今時隔已有好幾年,但投資方的本質工作應該不會變,會上近百個專案逐一演講,有的投資方比較感興趣,有的投資方僅寥寥數語,聽都懶得聽,我也從中發現一個現象:

    你的團隊是否有海外背景?

    你的團隊是否有高等學府背景?

    你的團隊是否有政府資源?

    你的專案是否切中市場的需求點?

    你的專案是否在盈利狀態?

    你的專案是否是當下熱門的行業?

    其中任何一個點,都會刺中投資方的神經,他們也願意與你交換名片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至於能否真的拿到融資,則要看你的團隊和專案是否真的過硬。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你缺錢就有人給你,能無私給你的可能只有你的父母,投資方關注的是你和你團隊真正的實力,真有實力的團隊,資方追著你也會給你錢。

    所以,與其抱怨風投和銀行不是慈善家,不如先將自己團隊打造牢固,專案實現盈利,那才是你實力的體現,自然也能入得了投資方的法眼。

  • 8 # 量策組合配置學FOF

    資本市場的功能是資源配置,資本是逐利的,創業專案與融資資金也存在經濟學範疇的供求關係,由於風險資金,風險貸款資金的市場餘額是有限的,必然會評估創業專案的優劣,以便於作出價效比較高的選擇,不管是風險投資機構也好,銀行也好,其資金來源是投資人的,投資是要講合理的商業回報的,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下的產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事和你打電話溝通一件事的時候,語氣特別差,是他在需要你幫處理事情,我該不該直接結束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