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代曹植
-
2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最後一位漢人帝王崇禎皇帝最後一份詔書,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崇禎生於氣數己盡的時代,正因為氣數將盡的大明王朝,崇禎的政治手腕太嫩太幼稚太年輕了,崇禎皇帝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還是走上了國破家亡的不歸之路,就是秉筆太監魏忠賢其政治手腕比崇禎皇帝強百倍,如果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就不會滅亡,熬過天災就是勝利,自己不會治理朝政,還不會知人善任,知人用人,國家政權己經面臨崩潰,還任性隨便殺人立威,更不會收買人心,錯殺魏忠賢沒有為他管理朝政,錯殺袁崇煥沒有可靠之人鎮守東北,大明王朝實際亡於財政,魏忠賢執政時期,大明王朝國庫不缺銀子花。天啟皇帝不昏庸,魏忠賢也沒有誤國,只為打壓東林黨,東林黨重點收農業稅,如果不採取果斷措施,崇禎亡國悲劇就會提前上演,崇禎皇帝最大失誤,就是誅殺魏忠賢,直接導致朝政失去控制,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天啟皇帝臨終告誡崇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國家利益安危,永遠是第一位,個人恩怨應該放在一邊,幡然醒悟己經晚了,下令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肯定,也是對自己執政17年全盤否定,魏忠賢臨死時說,天滅大明王朝,殺我魏忠賢大明王朝必然滅亡,一切都是天意。
-
3 # 鐵匠波波
一身功名總成空,半世功業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絕命詩》
看看袁崇煥臨刑前的絕命詩。我們好意思說他什麼不好嗎?英雄往往與悲劇聯絡在一起,他的冤死最該負責的就是暴躁又軟弱的崇禎,崇禎既無識人之明,也無用人之智,面對複雜的形勢既不敢放權給有能力的人,又無正確的戰略決策,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紛繁複雜的人性中分不清忠奸善惡,總體上無大智、無大勇、無大氣。
面對這樣的昏庸皇帝,袁崇煥的一片忠心、一腔熱血都只能付之流水,最後落得凌遲之刑,留下的只有無盡的遺恨。
1630年八月,在奸臣溫體仁及魏黨餘孽的誣告之下,軟弱多疑的崇禎以通敵、擅殺大將毛文龍、欺君等罪名,下旨對袁崇煥處以磔刑。
袁崇煥的冤死,本質上是封建皇權專制的弊端導致的,皇權專制決定了皇帝不可能真正信任臣工,皇帝最怕的就是能臣干將,最不喜歡的就是功高蓋主,有時候對內部人的防備比對外部敵人的防備還強烈,他們真正信任的只有那些宦官,而這種對宦官的信任也不是無限的。他們需要的是毫無原則底線的絕對忠誠,他們一方面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來要求別人,一方面又高度警惕謀逆,為了鎮壓反叛、震懾人心,寧可錯殺,但這種錯殺,最終懲罰的是自己。殺了袁崇煥,軍心開始動搖,各路兵將對自己命運的擔憂、對皇帝的不信任開始油然而生,人心才是最堅固的城牆,殺了袁崇煥失了人心,人心倒了,再堅固的城牆也會倒。而隨著李自成起義軍和滿清軍隊的內外夾擊,崇禎再無像袁崇煥這樣既忠勇又能幹的將帥可用,再沒有真正能擋在他前面的人,他只能選擇往皇城內老樹上的一吊,不但結束了自己,也摧垮了帝國抵抗強敵的最後希望。
從袁崇煥的毛遂自薦,到不依附魏黨;從孤守城池,再到寧錦大捷大捷;從廣安門外的浴血決戰、勇退敵兵,再到午門沉冤……我們看到的只有無私、擔當、勇敢、忠誠,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英雄、一個勇士,一面迎難而上的旗幟,一種對力挽狂瀾的無力,一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巨大遺憾……
說什麼通敵,那隻不過是袁崇煥的緩兵之計,假裝和皇太極談判,為的是備削弱清兵士氣。
說什麼擅殺毛文龍,毛文龍本來就是個粗人,擁兵自重,不受節制,沒有什麼家國情懷,不可能是大明的忠實依靠。
至於欺君,那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袁崇煥欺君,他怎麼可能辭官以後接受崇禎的重新啟用?在皇太極繞過自己防地進攻北京之時,他沒有選擇進攻皇太極老巢,而是選擇緊追清兵、恃機而戰?他怎麼可能在崇禎以議餉為名召他入宮之後輕易就選擇進宮?這也說明他的忠誠和對崇禎的信任吧?
英雄因陰暗的人心而走上末路,後人因英雄的悲劇而不勝噓噓。
珍惜和學習英雄吧!
-
4 # 見賢超齊
袁崇煥是民族英雄,袁崇煥是明朝時期最大的地方官,官職為薊遼督師,相當於東北三省的省委書記兼東北軍區司令員。
崇禎殺袁崇煥有以下三個原因:
1、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不懂政治);
2、袁崇煥手握重兵,卻任由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崇禎誤以為袁崇煥不願出兵救援,其實是袁崇煥玩的策略,是為了聚殲皇太極(不懂溝通);
3、皇太極使出離間計讓崇禎誤以為袁崇煥投敵(不懂解釋)。
因此,袁崇煥算的上是一名民族英雄,可他性格上的缺陷,而被冤死,嗚呼,哀哉!
-
5 # 無法迴避的歷史
袁崇煥這個“南蠻子”還是有一些想法的,雖然是一介書生,職位低微,但是秉承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一腔豪情,藉著來京接受組織考察的機會,騎著一隻毛驢,山裡走單騎,考察邊關烽火。還別說,真的讓這位看似只讀四書五經的書生看出了一些戰術端倪。於是乎大膽請纓,提出在寧遠壘牆築城,阻止努爾哈赤的囂張氣焰。本來按當時的官場傳統,書生領銜上戰場,就是一種忌諱。兵部尚書,遼東經略,巡撫,總兵,等等,沒有一個是白吃乾飯的,輪不到你一個只知四書五經的小子過來指手畫腳。然而,當時所有這些軍事官僚都被努爾哈赤嚇破了膽,面對八旗兵的洶洶氣概,他們已經毫無膽略和對策。因此,袁崇煥獲得了一次展示自己軍事天才的機會。也許就是命中註定吧,原本善於攻城拔寨的努爾哈赤面對袁崇煥新建的寧遠城池卻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八旗兵勇不僅僅丟盔卸甲,而且最重要的是老酋努爾哈赤竟然被紅衣大炮的怒火傷及了龍體,不得不低頭認輸,這是自起兵造反以來建州人第一次徹底的失敗。也許是傷的過重,也許本身就是年老體弱,二者相互作用,天命汗努爾哈赤在鬱悶中死去,據說死前曾說過滅袁崇煥者可為王,估計應該是後人的附會,以此襯托袁崇煥的厲害吧。當然,這的確是大明朝第一次的勝利,朝廷上下,一片歡騰,彈冠相慶,封賞酬勞。原本苟苟且且躲在角落的現在都出來爭功討賞,而真正奪取這場勝利的袁崇煥卻基本沒什麼彩頭。也難怪,皇帝天天醉心於桌椅板凳,一切權力歸忠賢,國家還能有什麼正義。在此情況下,袁崇煥也只能捆上包裹,騎上毛驢踏上回家的路程。不想還沒到家,新皇帝朱由檢繼位,立即八百里加急傳令袁崇煥立刻返回京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了。面對立志挽回大明頹勢的崇禎皇帝的目光,袁崇煥竟然口無遮攔,不知深淺地答應對遼東望眼欲穿的皇帝,一定“五年平遼”!他不知道明朝這位最後皇帝急切操作的心理,更不知道建州新任大汗皇太極戰略戰術的厲害,僅僅為了取悅皇帝就誇下海口,為其二年後的悲劇打下了伏筆。他的錯誤之一,首先就是擅自殺害毛文龍,一個總兵官,雖有些放蕩不羈,但是大敵當前之時,籠絡軍心,統一力量,才是一個軍事家的基本態度。皇帝授予的尚方寶劍,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榮譽和認可,而不是真的授命可以任意動刀,更何況文龍這樣的封疆大吏。這個莽撞行為讓朝廷上下議論紛紛。皇帝自己可能也有苦說不出,畢竟君無戲言。事實上,袁崇煥也就是一個在築城防禦上有一些特長,其他方面完全算不上所謂的軍事家,很多見識連下層軍官都不如。當時遼東恰逢天災,糧食短缺,袁崇煥竟然答應和皇太極進行邊貿互市,這絕對是一個腦殘的行為。如果說努爾哈赤打仗算是雄才大略了,那他的第四個兒子完全就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了。條條大路通羅馬,你不是在寧遠建城封堵嗎?好吧,我不理你。馬奇諾防線牛不牛,我繞過去走,你能怎麼樣?北上薊門,然後南下騷擾京師。作為薊遼督師,兼管萊登軍務,回京勤王,責無旁貸。然而,在這場運動戰之中,袁崇煥的表現毫無可圈可點之處,甚至很是愚蠢。他基本上沒有做任何的正面阻力,僅僅是跟隨在人家屁股後面,任其像狂風掃落葉一般,略過京畿周邊。估計這時候,崇禎皇帝對袁崇煥已經咬牙切齒了,而皇太極的反間計,為袁崇煥的死,加上了重重的砝碼。一切都無法挽回了。不過,袁崇煥的死,尤其是最悽慘的“磔刑”,然後傳首九邊,無疑是行將滅亡的大明王朝給自己敲響的最後喪鐘!
-
6 # 曉風文史
袁崇煥是儒將也是一員悍將,雖然從各方面看來他很有可能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但這個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強悍——清人稱他為袁蠻子。
袁崇煥有知人用人之能。他手下有幾員猛將:滿桂、祖大壽與趙率教。滿桂與祖大壽不說,趙率教卻曾是熊廷弼手下的逃跑將軍,但在袁崇煥的手下卻成了猛將,最終戰死在寧錦血戰之中。同時,袁崇煥還是個精明的政客,雖然從政治傾向上講他靠近東林黨人,但他卻能在東林黨與閹黨之間左右逢源,並且與監軍的太監能保持不錯的關係,可見這人絕不缺少世故與心機。
應該說袁崇煥其時簡直成了一時的中流砥柱,在任何人看來他完全有可能挽狂瀾於即倒——最起碼崇禎是這樣認為的。事實上以他的才幹,如果與大明巨大的人力物力加在一起,是極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袁崇煥此時也一定是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因為這個原因,他覺得有必要讓皇帝安心,讓大明安心。所以他輕率地提出了五年復遼的大話,這為他的被殺埋下了一個伏筆。
殺毛文龍是袁崇煥後來被殺的第二個伏筆。
在皇帝看來,最大的威脅可能不是來自於異族的入侵,而是功勞過大或者是權力過大的臣子。在這個原則下面,再中流的砥柱也是要殺的。袁崇煥殺毛文龍觸及了崇禎的軟肋,雖然崇禎當時不吭氣,但心中是記上了。
袁崇煥的錯誤還在於他居然逼崇禎動用自己的私房錢為軍隊發軍餉。
-
7 # 古海遊
若要客觀評價袁崇煥,首先需要辨析有關袁崇煥的史料及一些段子的真假。否則很難做到客觀評價袁崇煥。
關於袁崇煥的謊言和謠言:
1. 通虜謀叛 2. 斬帥踐約 3. 市米資盜 4. 頓兵不戰 5. 箭射滿桂 6. 聊慰上意 7. 牛酒犒敵 8. 真心議和9. 出言無狀 10. 城下之盟 11. 餉遺清寨 12. 並不能對 13.殺掠良固 14. 乾隆捧袁
袁崇煥的罪名:
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欵則斬師。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麻,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
袁崇煥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匯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郊,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闢何辭?其家屬本當依律正法,姑赦不論,妻子流二千里,安置福建,財產盡沒入官。(《國榷》)
對照《崇禎長編》的袁崇煥罪名(簡稱罪名1)和《國榷》的袁崇煥罪名(簡稱罪名2),《國榷》的袁崇煥罪名是駢體文,應該是正式的、向全國通告的罪名。罪名1和2兩相對比,向全國通告的罪名更直白,也更嚴重。罪名1還有敵我之分,罪名2袁和敵是一夥的了。罪名1“專恃欺隱”所說的欺騙隱瞞的內容應該指罪名2中“謀叛欺君”這件事。
袁崇煥的正式罪名實際上講的是袁崇煥密謀謀反的事。即斬殺毛文龍以履行與虜達成的密約,並且導虜入犯京城,堅請入城,意欲謀反。
但是袁崇煥密謀謀反這件事是怎麼知道的?告發人是誰?謀叛怎麼謀的?欺君怎麼欺的?首先這些都是非常隱秘的內幕,這一內幕是怎麼知道的?
“斬帥以踐虜約”,指的是殺毛文龍是履行與敵人達成的約定,但這一驚天內幕是怎麼知道的?當時後金高層既沒有明朝高階間諜以通風報信,也沒有袁崇煥身邊親信主動揭發,若非後金故意放回來的太監密報,明廷怎麼可能知道這一驚天內幕?只此一條罪名可知崇禎是相信了假情報,中了計。
其他罪名如“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匯入犯”說的是賣米給蒙古部落束不的並且引導束不的侵犯明朝,但實際上束不的沒有跟隨皇太極入侵,沒有來的蒙古部落稱不上是“強盜”。
“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只不過是袁崇煥見敵人勢大,明軍援兵尚未聚齊,不宜力敵,暫時分兵防守而已。
“及戎馬在郊,頓兵觀望”,北京城下,袁崇煥領軍擊退後金軍,取得廣渠門之戰和左安門之戰兩戰勝利。歇了幾天,就被指責為“頓兵觀望”。
“暗藏夷使”指的是帶來的喇嘛,但前任皇帝明熹宗卻是表揚過喇嘛。
“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請求入城休息,被攻擊為別有企圖,意欲謀反,恐怕是崇禎相信了從後金營中逃回來的太監密報而大起疑心吧。最後袁崇煥被處以“磔刑”,即千刀萬剮,這也是隻有“謀反大逆”罪才會有的“待遇”!
5.箭射滿桂:廣渠門的箭不可能射到德勝門
清兵攻南城,袁崇煥復不戰,獨滿桂以五千人與清一日二十戰。清兵益盛,滿桂不支而走,經袁營,竟不出救。俄滿桂中流矢五,三中體,二中甲,拔視,乃袁兵字號。滿桂初疑清將反間,偽為袁號耳。及敵騎稍遠,細審,果為袁兵所射,大驚,入奏。(明季北略)
對照《滿文老檔》《邊事小記》等明清及北韓史料可知十一月二十日滿桂戰德勝門,受傷,二十三日,滿桂進入城內養傷。二十日袁崇煥戰廣渠門,獲勝。
十一月二十日滿桂戰德勝門,袁崇煥戰廣渠門。因為距離遙遠,廣渠門的箭不可能射到德勝門。
二十日至十二月初一袁崇煥下獄,因滿桂戰敗,部下僅剩一到二百殘兵,且滿桂受傷,入城修養,史書也沒有滿桂出戰的記錄。
二十七日,袁崇煥戰左安門,擊退敵軍。《滿文老檔》也記錄了後面幾天除了二十七日外再沒有戰鬥,二十七日《滿文老檔》記載袁崇煥軍據於城東南隅,安營紮寨。後金兵遂往攻。這幾天《滿文老檔》也沒有滿桂出戰南城的記錄。
【常識:古代打仗可不是演義小說中的將領單挑哦,滿桂手下僅剩一到二百的殘兵,其他人的兵滿桂一兵一卒都指揮不動的,因此這期間滿桂不可能再戰。】
《明季北略》箭射滿桂的內容系縮寫自抹黑袁崇煥、吹捧毛文龍的小說《鎮海春秋》(一本袁崇煥死前突擊編造出籠以陷害袁崇煥的小說),這個從其中滿桂與清兵一日二十戰也可以看出來。一日一戰就不錯了,一日二十戰,那不得累死啊。再有就是箭上面還有袁兵字號也是胡扯,箭上有必要寫字號?戰場上箭射來射去,哪能分得了品牌,何況廣渠門之戰後肯定撿了不少敵人射的箭呢。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箭射滿桂這樣的醜聞既沒有崇禎給袁崇煥定的罪名予以證實,也沒有當時當事的其他大臣的書稿奏疏證實。一些黑袁史家如張岱、文秉等也沒有記載袁崇煥箭射滿桂之事。要說這些黑袁史家沒聽說過箭射滿桂這樣的壞事似乎不可能,只能說他們也認為箭射滿桂是謠言而不予記錄。
6. 聊慰上意:
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崇煥憮然自失。(明史 袁崇煥傳)
1)袁崇煥如果說出聊以是相慰這種話,很明顯是欺君之語。為什麼作為言官的許譽卿當時不彈劾袁?此後也沒見有人彈劾許譽卿知情不糾,這不是很奇怪嗎?要知道明代的言官是連皇帝的過錯也敢批評的。袁崇煥大言欺君,然後馬上被人打臉,然後這人也不彈劾袁欺君,後來也沒有言官彈劾許譽卿這人知情不糾,坐其為袁同黨。然而這許譽卿膽也挺大,還敢彈劾溫體仁。如果存在袁許對話,溫體仁及其他朝臣咋不彈劾許譽卿,坐其為袁黨?
2)黑袁小說《鎮海春秋》是袁崇煥下獄後被殺之前出籠的,《鎮海春秋》也有崇禎平臺召見袁崇煥的內容,但沒有“聊慰上意”的段子。這也說明了不存在袁許對話。“聊慰上意”這條謠言應該是明亡後明遺民編造。如果存在袁許對話,《鎮海春秋》作者怎麼可能不知道,怎麼可能不載入小說?
3)御史毛羽健上疏質疑袁崇煥能否五年復遼,袁的答覆證明了袁是胸有成算,不是大言欺君。“夫臣自天啟二年役遼,與奴相持者六年。下手了手之著籌之,熟□□敢漫無成算而大言欺皇上哉?”(明朝檔案總彙 袁崇煥的回覆)
由此可見,袁崇煥許譽卿對話是明末文人編造出來黑袁的段子。這個段子被清修明史採用以此宣揚滿清不可戰勝。
7.牛酒犒敵
南明吏部尚書徐石麒:“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弘光實錄抄》
【“敵至,牛酒犒勞”,這兩軍都把酒言歡了,可以說是親如兄弟了,那麼後來袁崇煥被逮被殺,何以關寧軍不投了皇太極?尤其是皇太極還屢屢招降的情況下。關寧軍不降反而殺敵說明了牛酒犒敵是謠言。】
8.真心議和
“袁崇煥既殺毛文龍。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諱言。即惠徼宗社。還侵地。歸叛人。而我存北韓。存建州。何憚不為。又奏令建虜去年號。方為代請。從後面袁崇煥的議和條件“惠徼宗社。還侵地。歸叛人。”(國榷)
可以看出,袁崇煥並不是真心議和而是假議和。假議和就是提出一個很高的條件,要求皇太極歸還侵佔的土地,送回叛變之人,這樣的條件皇太極是不可能答應的。
9.出言無狀
崇煥出言無狀,對百官訟言:"達子此來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極矣。"戶部尚書畢自嚴至撟舌不能下,舉朝皆疑之。”(《烈皇小識》卷二))
這一段明顯是編造出來的謊言。韃營中的事情不是你想知道就能知道的。這裡的意思是袁崇煥是漢奸,所以能知道皇太極某天占卜、某天要做皇帝的事情,更可笑的是這個漢奸還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與皇太極私下有聯絡的底細,將韃營中發生的事情抖摟出來,引起舉朝懷疑。哪有這麼傻的奸臣啊,王莽還知道謙恭下士呢。這條謠言,黑袁小說《鎮海春秋》作者及其他黑袁史家如果知道,豈有不記載之理,這說明了此謠言編造較晚。
10.城下之盟
引敵長驅,欲要上以城下之盟者,袁崇煥也。(溫體仁家書)
這是溫體仁的猜測而已。另外《東江客問》也有所謂的“城下之盟”之說。
但周文鬱《邊事小紀》記載很明白。袁崇煥說:“兵馬凍餒三日,而迫之戰,亦非得巳。賴 主上威靈,諸公戮力,獲此一㨗,實出意外。然賊自闌入以來,未嘗一矢加遺,今遭此挫其氣必沮。俟士馬休息數日,再以奇著,破之必矣。”袁崇煥所思所想就是怎麼擊退敵人。
明史袁崇煥傳也有辨析: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
另外《國榷》抄了一段夏允彝《倖存錄》的言論:先張皇敵勢聳朝臣。冀成欵議。見上亦然。上慰諭久之。崇煥懼上英明。終不敢言欵。第力請率兵入城。不許。(國榷)“及入對,先以危言聳侍臣,冀朝臣懼而從款議也。賴上英明,終不敢以款上奏,第力請率兵入城休養。上不許,已深疑崇煥矣。”(《倖存錄·東夷大略》)
【《國榷》和《倖存錄》關於袁崇煥的心裡描寫明顯不可信。崇煥不自安,你是袁肚子裡的蛔蟲,知道崇煥不自安麼?既然袁崇煥終不敢言款,怎能知道袁崇煥冀成款議。而且敵勢較大本來就是實情,談不上“聳朝臣”,廣渠門一戰後人心大定,袁崇煥沒來京城前朝臣都很“聳”吧。】
11.餉遺清寨 。
遙見袁兵亦溷清兵劫掠,城內運餉袁營,反遺清寨。(明季北略)
這也是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通敵的神論!《明季北略》記載的袁崇煥通敵和箭射滿桂等內容系改寫自黑袁捧毛小說《鎮海春秋》。
12. 並不能對。
上問以殺毛文龍。今逗留何也。並不能對。(國榷)
但是《崇禎朝野紀》記載:“ 先是,郊外徹侯中貴之園囿墳墓為虜兵踐踏毀拆,各中貴因環訴督師賣姦,不肯力戰。上已心疑矣,及奏入,上懼然心動,復召對詰問良久,言及援兵入城。上聲色俱厲,遂縛崇煥下獄,閣臣謂臨敵易將,兵家所忌。上曰:勢己至此,不得不然。”
【《崇禎朝野紀》說崇禎詰問良久,顯然袁崇煥必須有問必答。這和《國榷》記載的並不能對明顯不一致。考慮到《崇禎朝野紀》說的更為詳細,應該所言不虛。】
13.殺掠良固 :
逮袁後,都人大喜。 袁兵聞之,半走固安、良鄉殺掠。(明季北略)
逮袁後,關寧軍就東潰回山海關了。殺掠良鄉和固安是後金軍乾的壞事,這也賴到袁崇煥關寧軍身上。《明季北略》的說法實際上抄摘自小說《鎮海春秋》。
14. 乾隆捧袁:
袁崇煥在南明時期已經平反。 乾隆對袁崇煥的評價並不高。
南都已有為崇煥請恤者,未得施行。桂王在粵,爭請之。會北來者以太宗檔子所言,雪崇煥之冤。始復官賜諡曰:“襄愍”。此見吾鄉《高武選宇泰集》。按鄺舍人嶠雅已有詩紀此事。但未及其易名耳。其以太宗密謀死,亦以之得雪,異事也。(清 全祖望 《鮚埼亭集》)【南明永曆帝1649年或1650年為袁崇煥平反,復官,賜諡號:“襄愍”】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皇帝肯定袁崇煥,並命令廣東巡撫尚安尋找袁崇煥的後裔。據《清高宗實錄》記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細查明,遇便覆奏。”【注意乾隆對於袁的評價,只不過是忠於所事,其死深可憫惻而已,沒有復官賜諡號之類的東西。】
-
8 # 君子蘭90
本人對袁崇煥印象很差,袁崇煥被殺有以下幾點:1、擅殺大將毛文龍,就因為毛不服其節制,就未經皇帝批准情況下先斬後奏,誘殺毛文龍。
2、畏敵畏戰,皇太極越過山海關,施虐河北時候,女真人在前面燒殺搶掠,袁的部隊就在後面跟著看著就是不打。北京保衛戰還得靠著其他勤王軍,關寧軍出工不出力(拿著最高的軍餉)。
3.、欺君之罪,袁崇煥上旨三年平遼,結果根本就是打防禦戰。
4、私下議和,與皇太極密信議和(袁被殺時其中一條罪名),可能有養寇自重的嫌疑。
-
9 # 糟糕的懂王
如何客觀評價袁崇煥,就要先看透明朝為何滅亡,中國朝代輪替往往都把責任推給皇帝,罵皇帝昏庸罵皇帝殘害忠良,顯然這種不反思制度的說法是不客觀的,制度走到盡頭才會出現那種反常理反邏輯的事情。
袁崇煥被處死的兩大罪狀就是擅殺毛文龍和通敵後金,所以我們分析這兩大罪狀是否成立就可以客觀評價袁崇煥。
首先袁崇煥並非無能之輩,就憑一個寧遠大捷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放眼當時的明朝誰能做到,前期的薩爾滸之戰和後面的松錦之戰,兩次都是十多萬明軍精銳在不同的人帶領下面對滿清軍隊瞬間崩潰就是最好的證明。
明朝後期軍隊與滿清作戰無數次,我們可以看出戰鬥力與明朝前期無法相提並論,就像滿清八旗剛入關時和清末八旗軍一樣。明朝軍隊沒有戰鬥力是不爭的事實,戚家軍和少數的地方徵收的土著軍隊戰鬥力強悍不能彌補整體質量差的局面,渾河血戰戚家軍和川軍雖然勇猛強悍,但還是由於明軍主力戰鬥力實在太差被後金殲滅。所以我們如果不承認明軍戰鬥力差的這個客觀事實就無法理解袁崇煥的所作所為。
明軍戰鬥力差的主要原因在於士兵經常被軍頭欺壓,軍隊吃空餉是常態,如果有風吹草動馬上崩潰兵敗如山倒,士兵也是普通老百姓,他們的家人也受到官僚貴族的欺壓,他們對明朝現狀只有痛恨沒有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條件允許他們隨時可以倒戈。說白了當時的明朝士兵就是來掙錢的,不是來保護既得利益集團的,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至於保家衛國與他們無關,他們只是想混口飯吃
但是袁崇煥在明朝硬體不行的大背景下向崇禎承諾五年平遼,但幾乎沒有做到的可能,最好的結局就是明朝與滿清簽訂盟約,要不然吃不了兜著走。有人就懷疑袁崇煥在故意利用滿清脅迫崇禎簽訂盟約,擺脫他的政治危機,雖然不排除這個可能,但如果明朝軍隊稍微像樣點的話完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全殲滿清軍隊,五年平遼的任務就完成得更加光鮮亮麗。終究還是實力不允許。
所以滿清饒過關寧防線直到沿途劫掠北京城,袁崇煥都不敢與清軍交戰,因為他知道明朝軍隊的性質,如果守城還有一定把握,如果直接野戰必敗無疑,袁崇煥帶領他的軍隊一路跟隨也是迫於無奈,只要軍隊還在皇太極還敬你是支軍隊是個威脅,如果戰敗一切都可能完了。
但是這種行為在崇禎看來與通敵無異,在加上官僚集團們的內鬥黨爭激烈,煽風點火之後就把他塑造成了典型,京城周圍百姓被屠城搶劫必然無比憤怒,順便把他當做漢奸人民公敵處決了來平息民憤。所以他的死還是有點冤的。
袁崇煥雖然有點冤但與毛文龍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毛文龍的死才是不明不白,袁崇煥強加給他的罪狀明顯是先把人搞死然後再搞臭。崇禎和官僚集團們合夥做掉袁崇煥也只是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毛文龍作為地方軍閥肯定幹過草菅人命的事,如果要找他的罪狀也不是難事,但是明朝的哪個軍頭沒有幹過草菅人命的事,殺毛文龍對明朝打擊巨大,導致毛文龍舊部投降滿清,使得滿清後方沒了後顧之憂。
毛文龍的死看似袁崇煥殺的,其實是毛文龍的做法侵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毛文龍不僅會劫掠滿清後方有時候也會劫掠明朝自家商隊,得罪了權貴核心利益,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就是維護了朝廷權貴利益,在利益面前毛文龍不管有多大用處都得死,這就是毛文龍被殺時朝廷都為袁崇煥說話的原因
崇禎殺掉袁崇煥也是同理,朝廷這幫小子翻臉比翻書還快,皇太極一路劫掠而來,事後民怨沸騰是可以肯定的,袁崇煥既然敢隔岸觀火併且也聽崇禎的話一個人進城,說明他有理由解釋。但老百姓這邊是必須要交代的,而袁崇煥的做法也符合背鍋俠的姿勢,經過朝廷的包裝宣傳新鮮出爐的“賣國賊”就閃亮登場了,民怨得到釋放,政敵被扳倒,皆大歡喜。
在明朝封疆大吏即使天大才能也不能用,隨時防備來自朝廷的暗箭,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滿清能崛起就是各界封疆大吏們養寇自重的結果。比如戚家軍講究實戰的軍隊完全平定南方後,被調往北方受了多大的委屈。所以有能力的人會遭到排擠,善於自保和內鬥的人反而會平步青雲。
比如清軍入關後吳三桂問洪承疇如何才能保住自己雲南王的地位,老謀深算的洪承疇給出的建議是永遠不要抓住永曆帝。但吳三桂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漢奸親手殺死了永曆帝,結果也是兔死狗烹了。官僚社會不以能力論英雄,能站著不倒才是王道,這是卑鄙無恥人的舞臺,正直的人永遠玩不過。所以古代封建官僚社會不管盛世還是亂世都是邪惡和卑鄙的社會,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為了歌頌和惋惜,而是吸取教訓。
-
10 # 寧靜致遠liu
袁崇煥的重要、忠心是我們後人的看法,讓當時的崇禎皇帝看到他的不可替代不是很現實。相反,看到的是問題一大把:
還有很多,冒功、貪汙什麼的都是小事了,結論就是在他的身上花了太多錢,卻沒有成效,而且人不怎麼樣,殺了他不奇怪。
我們今天看重他是和其他將領比出來的,另外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吹捧,這就是距離產生美。袁崇煥的能力是有的(但功勞打折扣,炮傷努爾哈赤致死只見於,還是他自說自話,可信度不是很高,這事到現在還有爭議),但單就法律而言,殺他並不為過。當時崇禎皇帝在他身上給予太多的希望,結果錢花了,很多人被他排擠了,皇太極也就到了下,不殺他謝罪才怪,當時太需要一個為失敗負責的人,而袁崇煥是不二人選。袁崇煥死後百姓分食其肉就是明證。再說還有和其他政治派別的爭權奪利,看起來只要不是除了他別人守不了北京,他就非死不可。有沒有反間計不重要,重要的是崇禎想殺他。
-
11 # 位卑未敢忘憂國
袁崇煥被認為漢奸:
一、犧牲覺華島換來的“勝利”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在後金糧食緊缺陷於困境之時,袁崇煥抗命不遵,執意不將覺華島上的大批糧食、物資、輜重、船隻撤往後方安全地區,而且還將島上軍民滯留在危險的地方不管不顧,自己龜縮於寧遠城內,連事先將覺華島軍民撤入城中的動作都沒有,最終導致了覺華島上數萬軍民被屠殺,糧食、物資、輜重、船隻被洗劫、焚燬一空。而實際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後金入侵的諜報,所以他有意放棄覺華島的舉措非常可疑。實質上整個過程中是袁大人“喪軍無算,掩敗為功”。
二、面對空虛的瀋陽拒不策應友軍和盟友
後金為了打破明朝對其經濟和軍事封鎖圈,攻擊北韓之時,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瀋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不援救北韓,拒絕策應東江鎮,按兵不動實施“觀望養敵”,在朝廷連續兩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僅讓後金使北韓向其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後金埋下了伏筆,還讓東江鎮蒙受了損失,失去了北韓的提供屯田土地,並被斷絕了北韓提供的軍械和糧餉,使東江鎮安置流民、出擊後金失去了絕大部分後勤給養,而這些費用將來得由明朝朝廷來承擔,給當時已經很拮据的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且離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讓後金獲得了拓展空間。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態度和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十分可疑的。
三、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
為了“儘快”將城池修築完成是袁大人放棄策應友軍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進度”卻跟不上他自己說大話的速度。東江鎮和北韓遭受攻擊是從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開始修築大淩河和右屯衛,又過了兩三個月,當後金來襲擊袁大人的城池時右屯和大淩河城池竟然還沒有修完……若從後金襲擊東江鎮和北韓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餘的時間,若從寧遠之戰之後算,時間可長了得不得了。
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後金圍攻寧遠、焚燬覺華島算起,到來年正月,整整一年時間,期間後金並沒有南侵。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後金曾征討過一次蒙古,之後因為毛文龍抄襲鞍山而折回,努爾哈赤於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死前還被毛文龍在瀋陽周遍和薩爾滸追殺過。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內部為爭奪汗位而耗了幾個月時間,期間後金沒有精力對外作戰,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北韓,並沒有對袁大人這邊有什麼動作,而且此時袁大人還在和後金“議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時間應該很充分,前後加起來足有一年半之多,但當後金進攻時他卻還沒有修完。
後金軍先輕取明軍修築未完的大淩河、右屯衛兩城,在攻寧遠之時候又佔領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時一併毀之。袁崇煥雖然守住了“寧、錦”,但他用“議和”拖延時間爭取修築的城池幾乎都報廢了,且還犧牲北韓和東江鎮。袁崇煥所謂“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袁崇煥所謂:“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倒是成為了現實,而“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成為了一大敗筆,皇太極根本沒有議和的誠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給“緩了”,攻打東江、北韓後馬上就來襲擊錦州、寧遠。袁大人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使他犧牲了東江鎮和北韓換來的時間,也沒有能將城池修築完成,這跟他之前拒絕策應盟友和友軍聯絡起來,不禁讓人懷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應的真實動機。
四、刻意將明軍引入死地
袁崇煥因為“寧錦大戰”時不救錦州而遭非議,“暮氣難鼓”而辭,其職務由關內的王之臣接任。此時,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要求放棄了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對設“寧錦防線”。與此同時,明朝前線將領也對守錦州提出異議,駐守該地的總兵尤世祿稱錦州“城池遭雨崩頹,萬不可居”(《三朝遼事實錄》卷17)要求撤往杏山。駐塔山守將認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別所”
(《三朝遼事實錄》卷17)。兵部侍郎霍維華雖然認為錦城不能輕易放棄,根據眾將的異議他也不能不總結為:“賊至,則堅壁清野以待。”
在諸多提出放棄錦州的意見中,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的力度最強硬,用辭也最為嚴厲說:“錦州遐僻奧區,原非扼要之地。當日議修已屬失策,頃以區區彈丸幾致撓動乾坤半壁,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竊意今日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天啟七年七月實錄》。
其實眾多的將領和大臣都認為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為錦州的特殊地形。錦州地處小淩河和大淩河之間,由寧遠至錦州時又必須經過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淩河,如果任何一處被制約,那錦州就和後方斷絕聯絡了,袁崇煥在“寧錦大戰”時無法有效增援趙率教,洪承疇在“松錦大戰”時救援不了祖大壽都是因為這個地理缺陷。解放戰爭期間蔣委員長的海陸空絕對優勢也在塔山受阻,最終無法增援錦州而吃了敗仗。可見錦州實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圍困則無法救援,“寧錦大戰”時若非毛帥攻打後金重鎮遼陽,皇太極是不會那麼快撤軍的,後來“松錦大戰”中明朝軍隊的失敗將提前上演。所以當時的督臣閻鳴泰在評價“寧錦大戰”時曰:“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張“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他的斷言完全預見到了今後兩位將錦州“慎弗狃為實著”最終淪為“死局”之人物的結果,他們分別是袁崇煥、洪承疇~!
到了崇禎元年三月,明軍已放棄完全錦州、塔山、杏山一帶。該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派阿巴泰、嶽託等率兵三千,破壞了錦州、高橋、杏山三城,並毀掉十三山以東臺站三十一處,《滿文老檔》太宗朝第10冊記錄了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紀》記載:“五月辛未,明人棄錦州。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錦州、杏山、高橋三城,毀十三站以東墩臺二十一。”
從後金佔領錦州也放棄的舉動來看,為了攻打錦州付出了沉重代價的皇太極其實根本不想要錦州,他攻打錦州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消滅明朝軍隊和劫掠城池裡的糧食而已,這足以說明錦州並不是什麼“扼要之地”,閻鳴泰的斷言成為了現實。
“寧錦大戰”之前,袁崇煥為了錦州這個“非扼要之地”空耗國家財力、犧牲戍邊將士,且放棄策應而導致友軍重大損失、盟友向敵人妥協已經是罪大惡極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時卻以“且守且戰,且築且屯”的“守為正著”則可“五年平遼”之荒謬說辭哄騙崇禎,在明朝軍隊主動放棄錦州迴歸正確選擇以後,又一次在重新在錦州大興土木,耗費國家極為有限的財力、物力,用銀子堆砌錦州這個巨坑,最終導致了“松錦大戰”明軍在錦州被圍點打援的全面失敗。袁大人的所作所為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漢奸行為。
五、有意削弱危險的薊門
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召城大戰後薊門外的蒙古部落朵顏束不的部投降後金。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過一次努力拉攏朵顏三十六家但失敗了。此時,薊門外就顯得形勢就緊張起來了,於是朝中許多大臣都提出薊門防務緊要,必須切實加強。
可袁大人卻在此時調動兵力充實關外,絲毫沒有加強薊鎮的意思。《崇禎長編》中有這樣的記錄:“關內兵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員名,關外七萬八千三百四十員名。”但到了十二月,關內關外的兵力“關外官兵七萬一千餘員名,關內官兵四萬二百餘員名”。所謂“關外”就是遼東鎮,薊、遼設督師就是總領兩鎮。關內兵減少就是抽調了薊鎮兵力一萬多到遼東鎮,遼東鎮的兵沒有增加反而略有減少是因為當時關外已經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關內的精銳來充實,所以沒有形成大量“減額”。這個“汰兵減額”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來的,《崇禎實錄》中有記載:“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華殿,以錦州軍譁、袁崇煥請餉疏示;閣臣求允發。上責戶部尚書畢自嚴;又曰:‘崇煥前雲汰兵減額,今何仍也’?王在晉曰:‘減汰,當自來歲始’。”由《崇禎實錄》的內容可以看出,當時薊鎮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導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調動了兵力,以薊鎮的精銳充實關外寧錦防線。
事實上若袁大人不大興土木修建錦州,並增加錦州的駐軍,明朝是有時間和財力提高薊鎮防禦能力的。而袁大人作為薊、遼兩鎮的督師不思增加薊鎮的兵力,卻選擇了臨時抽調寧錦的守軍以“增戍關門”的方式“往備順天”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完全是敷衍的態度,當皇太極真的從遵化入塞之時,在山海關的趙率教僅能帶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說明袁大人這種部署的虛偽。
許多人討論薊鎮是否屬於袁大人直接統轄的問題,其實並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薊鎮薄弱,但兵員和糧餉都優先滿足袁大人的錦州了,想加強薊鎮也沒有辦法,在朝廷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執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導致“厚”錦州而“薄”薊鎮,有了這樣的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許多人都提出薊鎮應該加強。
但袁大人不是調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險的薊鎮脫離關係,袁大督師上奏崇禎,曰:“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為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負責任最終才導致了薊鎮被突破,應該說袁大人“厚”錦州而“薄”薊鎮的方略是一個非常離譜的敗筆。
若袁大人不修建眾人都反對而之前剛剛放棄且後金佔了也不想要的錦州,明朝沒有任何理由不加強薊鎮的防禦,薊鎮的防禦也沒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錦州以後明朝有限的財力和兵力都耗在錦州了,薊門自然空虛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糧資寇
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召城大戰後朵顏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後金。在袁大人督師薊、遼時已經是崇禎元年(1628年)了,該年崇禎曾作過一次努力拉攏朵顏三十六家,這是崇禎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後來失敗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給喀喇沁部開馬市,要用糧食接濟朵顏束不的部,這完全是以糧資寇。
崇禎在袁大人上奏要開馬市後認為這是以糧資寇,於是連發詔書斥責曰:“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
袁大人抗辯提到薊門防禦但重點卻是開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開馬市“萬一夷(喀喇沁)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同時,袁大人還保證他接濟的這些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但崇禎駁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禎強調:“西夷通奴,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布帛於東,明是接應,何以制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可袁大人還是置若罔聞。後來崇禎勉強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糧形式接濟,不餓死就行了,而且撫賞和剿滅相結合,如果有什麼異常直接撲殺掉,而袁大人始終認為他撫賞的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均以撫賞和接濟。而不幸的是薊門外的喀刺泌部不僅為皇太極入塞帶路,並且為其籌備糧草。
《明史記事本末補遺》中記載了翰林院編修陳仁錫在寧遠的見聞,其中提到朵顏束不的部派出兩千人的隊伍來寧遠買糧食,其中還有四百滿人諜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不將弓矢”,這不是為後金買糧食還能幹什麼?這在當時的遼東已經是世人皆知了,陳仁錫提到當時的士紳“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等都知道此事,並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備,可夜掩而殺之”,可此時的袁大人不顧崇禎的斥責,明目張膽的在寧遠賣糧食給後金,這是多麼惡劣的漢奸行徑。談遷的《國榷》也有如下記載:“朵顏三衛及建虜大飢,三衛夷半入於建虜,束不的求督帥開糶於前屯之南臺堡,互市貂參。邊臣俱不可,獨崇煥許之。蓋束不的為建虜積穀,謀犯薊西,雖有諜報,崇煥不為信。”
綜上所述,可以說袁大人是頂著崇禎連續兩次駁斥,對所有邊臣的反對置若罔聞,還壓制要求剿滅為後金採辦糧食的諜哨之意見,一意孤行為饑荒中的後金置辦糧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糧資寇,是非常可疑的漢奸行為。
七、斷絕東江鎮的給養以“配合”後金蠶食明在遼南、遼東的控制區
袁大人申請將東江鎮的軍餉、糧餉由他來發送,崇禎予以同意,於是袁大人拿到了東江鎮的給養,但袁大人非但沒有及時撥發給東江鎮,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發一舟一船往東江,不得售一米一魚與東江。與此同時,皇太極發兵猛攻東江鎮,到崇禎二年,東江鎮在遼南、遼東領土幾乎全部喪失,至四月,東江原本在遼東、遼南的數十堡只保有海州、橫山、鎮江、蓋州。
在斷絕東江鎮的給養以“配合”後金蠶食明在遼南、遼東的控制區後,同年六月,袁大人斬毛帥於雙島。當時一共羅列了十二條罪名,其中最後一條名是:“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這簡直顛倒黑白到極點了,就東江鎮現佔據的堡和島不說,這個東江鎮原本就是毛帥帶領兩百餘個家丁白手起家的,這個“鎮”都是從無到有的,怎麼能叫“不能復寸土”?袁大人在崇禎二年三月把糧食用來“資寇”、“養敵”,而轉過臉來卻把整個東江鎮餓得“人皆菜色”,在友軍遭受攻擊之時袁大人採取“觀望”態度,可最後居然還以“觀望養敵”的罪名汙衊東江鎮,袁大人這種“厚”敵人而“薄”友軍、顛倒黑白的漢奸行為顯得十分的詭異和可疑。
八、擅殺毛帥而為後金解除西征的後顧之憂
早在廣寧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練兵的遊擊毛文龍就受王化貞、熊廷弼派遣深入敵後,聯絡遼民,以牽制和分散後金的兵力,當時他僅率家丁、軍士二百餘人,按照許多網友的說法真比李雲龍還不如,可後來毛文龍就是用這個班底在敵後策動了聲勢浩大、風起雲湧的反抗運動,被後金視作心腹大患,他所建立的東江鎮巍然屹立於敵後,成了牽制後金遠途作戰的一顆釘子,長期制約著後金南侵的步伐。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龍攻克櫻桃渦、渦站。
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龍的部隊攻克滿浦、昌城。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部攻克永寧等堡。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與後金軍在涼馬佃大戰,雙方都付出了重大傷亡。
天啟三年(1623年)春,後金反攻旅順毛文龍部被擊潰。
天啟三年(1623年)毛文龍不斷派人深入後金,進行“煽惑”,致使大批遼民“叛去”,投向明朝。後金的許多貝勒大臣都認為:“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龍沿鴨綠江秘密北上,進入長白山區,在高嶺、沙松牌大戰中大敗後金,後金僅軍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龍又於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嶺三場大戰,三戰三勝。
天啟五年(1625年),海州(遼寧海城)所屬張屯的漢人秘密聯絡明將毛文龍派兵,襲擊本屯的滿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8頁),同時在這一年,鎮江、鳳城、岫巖、長島、雙山、平頂山、海州、鞍山、首山、彰義等十餘處掀起了反抗後金的武裝鬥爭。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寧遠時毛文龍襲擊永寧,後金被迫回師。
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之戰後努兒哈赤於四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毛文龍隨即進攻鞍山,因後方吃緊努爾哈赤被迫回師。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後金以空虛瀋陽為代價精銳盡出,以重兵對毛文龍的東江鎮和北韓發動了“丁卯之役”,毛文龍奮起反抗在鐵山、瓶山、昌城、鴨綠江取得的“五戰而五勝”,但終因袁大人兩次抗命、拒絕策應、最終敷衍了事而貽誤了抄襲瀋陽的戰機,致使關寧軍在四個月的時間裡未能有效策應北韓和東江鎮,導致北韓和後金結為“兄弟之盟”,毛帥被北韓驅逐而退守皮島。
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極攻“寧、錦”時毛文龍襲擊昌城、遼陽,迫使了後金再次回師。袁大人在“寧錦大戰”以後還特為毛帥請功:“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八,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一,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言。)
毛文龍象一顆釘子死死的牽制住後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遠距離、長時間的在外作戰,後金數次想根除毛文龍都沒有成功,但他卻死在了袁大人的手裡,讓後金能遠征林丹汗以及繞道千里長期襲擾關內。以前,每次後金主力出動毛文龍都會率領東江鎮乘勢出擊搗其後方,一旦沒有了東江鎮這個牽制,後金則可長途奔襲,進行遠距離長期的在外作戰。所以,皇太極在毛帥於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於雙島被殺的七天以後,即可宣佈“整旅西征”,並且讓薊門外的蒙古部落馬上趕造船隻,準備用其在老哈河轉運糧食隨大軍沿河入塞,這個部署在六月之前還沒有,而這即是將入塞的地點確定為薊門的標誌。
袁大人先削弱薊鎮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錦州使關內兵力空虛,再開馬市為後金南侵準備好糧草,最後殺了毛帥毀了東江鎮解決了後金的後顧之憂,這一系列舉措親手促成了後金首次從薊門入塞,將他自己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徹底的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馬其諾防線”。而後金不僅於崇禎二年(1629年)繞道蒙古入塞,而後還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繞道蒙古入塞,而這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毛帥被戮、東江瓦解,這種自毀長城的漢奸行為非常值得懷疑。
九、薊西防禦戰中不可思議的失敗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關得警趙率教馳援遵化,但由於袁大人對皇太極的舉動絲毫沒有準備,且有故意防空薊門之嫌,所以山海關的兵力並不多,趙率教只帶領了三五千人趕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從寧遠趕到前屯營,得報後金已經在圍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關,此時趙率教戰死於三屯營。十一月初五,袁崇煥率軍入薊,並以周文鬱為掌旗官,周文鬱曾是孫承宗身邊的人,他以第一人稱“餘”所寫《遼西入衛紀事》是描述“己巳之變”的一篇紀實,其中有許多第一手資料,透過裡面的記錄能印證一些關鍵問題。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時遵化已於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來的汰兵開啟城門,巡撫王元雅死。袁大人於榛子鎮接到崇禎聖旨,得排程指揮各鎮援兵之權,這個情節也很重要,為薊遼總督劉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為後來的解讀多說劉策不會用兵,才導致薊西失守且還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薊州順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禎,曰:“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其中這個“必不令敵越薊西”是袁大人繼“五年平遼”、“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後又一經典……
袁大人上疏後便開始部署薊州防禦。此時,薊遼總督劉策和各路兵馬彙集薊州。薊遼總督劉策駐地是在密雲,昌平總兵尤世威原來是駐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劉策率軍援守薊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薊州兩地之間。但袁大人卻將兵力分散佈防於薊西各地,他令劉策回守密雲,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許多史料都記載了袁大人這個部署: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其守密雲。”崇禎二年十一月已醜《懷宗實錄》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還守密雲。”崇禎二年十一月已醜《崇禎實錄》
“令劉策著還鎮,排程諸將,分信防守密雲。”《崇禎長編》
朝野對袁崇煥戰守佈置非議甚多,孫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緊守薊州三河一線為要務,否則敵人越薊州三河則可直撲北京。事實證明,由於保定兵和昌平兵的遠去,薊州防備兵力嚴重不足,連起碼的偵防也做不到,結果皇太極輕易越過薊州直趨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發覺方提兵追趕,被朝庭寄與厚望的薊西防線竟不經一戰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鬱所寫的《遼西入衛紀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件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十四日,乃探奴大隊潛越薊西矣,公即督遼將士西追……”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防禦戰是袁大人豪言壯語下開打的,而地形又對袁大人有利。薊州,古屬幽燕,亦稱漁陽,歷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東北入京之要衝,控中原與壩上之險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畿東鎖鑰”之稱。薊縣西有盤山、南有湖泊、東北方向有九龍山和八仙山,因為這麼多天塹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來必經的門戶而故稱薊門,自古設定兵鎮和關城,是北京東北的要衝。可袁大人在這個地方都沒有堵住後金軍,而且是不戰就任其越過,自己第二天才發現,那可真叫“無能”啊,難怪後金韃子喜歡這樣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證“必不令敵越薊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經聚集的兵力,導致後金軍不戰而“潛越薊西”,浪費了這麼一個決好的堵截機會,讓後金軍順利的直撲北京而去,這確實十分值得懷疑。
總結:
在瞭解了袁大人如此眾多的疑似漢奸的作為以後,我們不禁要懷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漢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釋;若袁大人不是漢奸,那他在懷揣一顆“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時還幹下了這麼多漢奸勾當,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號的蠢材,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實面前,雖然我們有理由懷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漢奸,雖然他要愚蠢到幾乎不可能的地步簡直匪夷所思,但經過客觀冷靜的分析他應該不是漢奸,而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蠢材。
在剛才我們分析大漢奸劉愛塔的時候,他在那封被錯歸為毛帥與後金通書的信函中:“遂以毛總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殺之。”一語證明了袁大人不是漢奸,否則何苦用奸細去誣告毛帥?所以,在客觀冷靜的思考以後,應該得出袁大人只不過是一蠢材而已,並非漢奸的結論。
這個虛構的“冤案”就是要說明朝是個“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滿清御用文人為此還不惜捏造“反間計”來顯示真有“冤情”,而實際上袁大人的每一條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遲的罪名在《崇禎長編》裡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關以後為後金張羅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但就是沒有“通敵”、“謀叛”等字樣,絲毫沒有提及那個虛構的“反間計”足以說明那個“反間計”是滿清御用文人胡謅的。
明朝是一個胸襟開闊的帝國,有著遠大的志向和驚人的成就,是中華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麼多滿清御用文人用各種卑劣的手段予以詆譭,以達他們標榜滿清才是天命所歸的目的。
雖然袁大人不是漢奸,但他那子虛烏有的“冤案”和“光環”卻是別有用心之人用來詆譭中華文明正朔的一塊磚頭,挺袁的人,想想你們到底是在幹什麼?把這樣一個滿清御用文人用偽史和謊言裝點出來的人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來推崇實質上是對整個民族的褻瀆
史書上說死於反間計,試問,崇禎有那麼白痴嗎?倆太監就辦了袁崇煥?
袁崇煥什麼時候成為民族英雄的,是清朝,清朝歷史誰寫的,是清朝的喉舌。透過把袁崇煥塑造成一個民族英雄反襯出明朝的無能,從而為滿人的統治提供依據。
-
12 # 連說歷史
袁崇煥35歲考中進士,隨後被分配到福建邵武當知縣,直到天啟二年,袁崇煥回京時,自薦前往遼東邊關任職,要知道在明末時期,前往邊關任職,可是一個苦差事,袁崇煥自薦前往邊關任職,這一舉動也贏得了不少朝臣的稱讚。
前往遼東任職的袁崇煥,在安撫軍民和整備邊防上,袁崇煥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這讓上司孫承宗更加器重他,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趁機率領八旗五萬兵馬偷襲寧遠。
在寧遠這場戰役中,袁崇煥以不到兩萬兵馬,多次擊退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精兵,甚至還擊殺努爾哈赤數千人。這讓努爾哈赤氣急敗壞,但無奈久攻不下,最終努爾哈赤只好退兵。
帝(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清實錄·清太祖實錄》這場戰役讓袁崇煥名聲大振,同時寧遠之戰,也是明軍第一次戰勝後金軍隊,自此袁崇煥的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有能力擊敗後金,重新收回明朝領土的大將,最終卻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那麼這是為何呢?
袁崇煥用兵如神,在與後金的多次戰役中,皆都取得大捷,例如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在這兩場戰役中,袁崇煥表現出來的能力,就連老對手努爾哈赤都對其讚歎不已,努爾哈赤曾這樣評價袁崇煥:“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既然戰場上打不過袁崇煥,後金這邊決定採用別的方法,於是便多次派人在京城散播謠言,這些謠言無非就是有關袁崇煥謀反、投敵等內容,事實證明後金這個辦法確實有用。
因為謠言這一事,袁崇煥還曾被撤職罷用,崇禎二年,後金皇太極率領十萬兵馬直指京城,袁崇煥得知訊息後率領兵馬前來京城救駕,雙方在廣渠門外交戰,從傍晚打到凌晨。
就在袁崇煥率軍與後金交戰中,京城突然有人傳言袁崇煥故意引後金入關,崇禎疑心極重,以為袁崇煥故意引後金入關。
最終這場戰爭以後金敗退為結局,戰爭結束後,袁崇煥打算進城休息,崇禎皇帝卻下令不允許軍隊進城,隨後還以商量軍餉的藉口,將袁崇煥一個騙進城,在袁崇煥進城後。
崇禎皇帝下令將其軟禁起來,不久後袁崇煥便被凌遲處死,全家都被流放,事實也證明謠言才是最厲害的戰術,袁崇煥死後,後金在邊關再無對手,短短十來年便擊敗明朝,成功入關建立起大一統王朝—清朝。
-
13 # 史無止境
中國古代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部戰爭史,一部刀劍影相互交錯之歷史,既有周期性的農民戰爭,也有國內各大割據政權之間的混戰,在中原王朝走下坡路之時還會出現遊牧民族入侵,華夏大地狼煙四起。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出現了許多名將,他們許多人是從小兵幹起,而後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成為帝國的頂樑柱。不過,名將的下場一般都很慘,功高震主是原因之一,政治水平低下才是關鍵,尤其是當名將遇到疑心較重之君主時更是如此。歷史上,有一次敵軍兵臨帝國都城之下,十萬鐵騎喊殺聲不斷。將軍聞知後,立刻從營地出發,親率9000精銳回京勤王,皇帝先是很高興,犒賞了他。可惜,沒過多久,這位名將就被皇帝給殺了。
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湯和等名將統帥25萬大軍北伐,攻入大都(北京)將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趕回草原放羊,建立起剛性十足的大明帝國。不過,明朝的皇帝幾乎都不太喜歡管事,為了實現大權獨攬,只好讓內閣文官集團與宦官相互鬥爭,以維持戰略平衡,結果導致朝政敗壞,內部矛盾重重,邊患迭起。1617年,曾經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效力的努爾哈赤宣佈起兵討明,連續在薩爾滸之戰、瀋陽遼陽之戰、渾河之戰、廣寧之戰等重大戰役中取得勝利,殲滅明軍十餘萬人,奪取城池七十餘座。此時,努爾哈赤威望達到了極點,揚言要進攻山海關,直到他遇見了袁崇煥,才知道何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之道理。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一說廣西梧州人),明末著名戰將,督師薊遼,屢次擊敗後金軍隊,堪稱帝國頂樑柱。袁崇煥本是從事文職工作,明軍在廣寧慘敗後,他單騎視察山海關,回朝後直言:“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可謂是豪情萬丈。為此,時任遼東經略的孫承宗十分欣賞他,並將其視為親信,讓他修築“寧錦防線”,抵禦後金軍隊的襲擾。事實證明,袁崇煥還是有幾把刷子,首戰寧遠時,憑藉手頭僅有的一萬餘人硬是擊敗了努爾哈赤13萬大軍,據說還一炮打死努爾哈赤。次年,新任大汗皇太極表示不服,親率十餘萬騎兵攻打寧遠、錦州,結果還是輸得一塌糊塗,只能望城興嘆。
經過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兩次大戰後,袁崇煥威望高漲,但因跟宦官集團關係不好,受魏忠賢打擊,只好辭官回家。1627年,天啟帝駕崩,弟弟朱由檢繼承大統,是為崇禎帝。崇禎即位後,設計除掉魏忠賢,重新起用袁崇煥,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7月,袁崇煥從家鄉返回京城,面見崇禎,並提出自己守衛遼東的策略:“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崇禎對此表示同意,並授予他尚方寶劍,節制關外軍務,升任薊遼督師。
崇禎二年(1629年),來自四川、湖廣等地士兵因欠餉不發而鬧兵變,準備搞起義暴動,但被袁崇煥用計平定。經過此次兵變後,袁崇煥發現明朝邊防漏洞實在太多了,因為沒有錢(明末財政問題堪憂)士兵屢次鬧事不說,許多重要的關口均處在半廢棄狀態,尤其是薊門、遵化一帶的防務更是如此。守住遼東,這對袁崇煥來說問題不大,但若要各地兼顧則有點難了,畢竟人不是萬能。為此,袁崇煥連續三次上書崇禎,希望朝廷加強薊門、遵化防務,以免後金軍隊繞道蒙古從這兩處入寇中原,威脅京師。可惜,朝廷卻因為他推薦的總兵人選被彈劾,不予理睬,終於釀成嚴重後果,十餘萬鐵騎兵臨城下。
1629年11月,由於無法拿下寧錦防線,皇太極接受漢奸高鴻中建議,親率十餘萬八旗勁旅繞道蒙古,從龍井關、大安口進入遵化劫掠。此地本是薊遼總督劉策管轄,不屬於袁崇煥管,但本著“見死即救”之原則,袁崇煥親率9000關寧兵精銳作為前鋒,火速進京勤王,沿路經過的撫寧、永平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設計截斷皇太極的歸路。11月中旬,袁崇煥到達薊門,立刻擺好陣形,準備與皇太極在此作戰,可皇太極卻連夜拔營,往北京進軍。為此,袁崇煥大驚,只好強令部隊前進,“士不傳餐,馬不再秣”,比後金軍提早三天趕到北京。崇禎見到袁崇煥後,十分高興,於是下令犒賞三軍,以激勵士氣。
皇太極到達高密店時得知袁崇煥大軍已經抵達北京,想要突襲大明帝國首都已經不可能了,於是便決定與袁崇煥在此大戰一場,畢竟自己人多,不怕吃虧。11月20日,兩軍在廣渠門交戰。袁崇煥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於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自己則在西面列陣以備戰。中午時刻,清騎兵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雙方互有傷亡,但後金軍無法靠近城池,只好退回陣中;劉應國、羅景榮等人率兵進行追擊,殺傷後金兵千餘人,但自己損失也不小。關鍵時刻,袁崇煥再次拿出撒手鐧,他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人用火炮轟打後金軍大營,八旗兵雖驍勇善戰,但畢竟擋不住火炮,於是皇太極下令撤軍,北京之圍宣告解除。
皇太極撤軍後,袁崇煥並沒被勝利衝昏頭腦,在各路勤王兵以及自己的主力部隊抵達之前,絕不會主動交戰,畢竟野戰明軍不是後金兵對手。袁崇煥當時的想法是:先截斷後金退路,待到各路援軍雲集,再組織力量與皇太極決戰,就算不能全殲,至少也要讓他們掉層皮。可惜,崇禎此時疑心大起,認為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勾結,於是下令逮捕他,七個月後,凌遲處死,自毀長城。要知道,袁崇煥被關在監獄時,八旗兵並未完全撤出,若不是他寫信給祖大壽,還不知何時才收回永平等四鎮呢?就此而言,袁崇煥真是為大明著想,忠心可鑑。
回覆列表
袁崇煥名為民族英雄,實為民族罪人。
袁崇煥在平臺召對時誇口五年平遼,結果把後金軍隊平到北京城下,實為欺君之罪。僅憑此點,殺之不冤。
袁崇煥以五年平遼為由,要求崇禎放權,結果袁崇煥逐漸將關寧軍軍閥化,此後,關寧軍聽調不聽編。朝廷無法真正掌握。
皮島總兵毛文龍,原為魏忠賢一派,在魏忠賢倒臺後,更加孤立無援。
其以皮島為根據地,在遼東半島建立了多處據點,不時騷擾後金,當後金軍與關寧軍作戰時,毛文龍就在金國後方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沉重的打擊了金國的戰爭潛力。
另外,由於毛文龍的存在,使得金國大軍不敢遠征,毛文龍實為努爾哈赤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是,努爾哈赤的這顆刺,卻被袁崇煥拔了。
再加上,袁崇煥善後不利,促使毛文龍的三個義孫孔有德、尚可喜與耿忠明被迫率部投降金國,不僅壯大了金國實力,連皮島也被隨之拔除,努爾哈赤從此再無後顧之憂,於是頻頻繞道蒙古入寇關內,使崇禎惶惶不可終日。
當金軍進攻北京城時,滿桂率軍出擊,兵敗後向袁崇煥軍退卻時,袁軍不僅不支援,反而放箭射殺,滿桂因此中箭。崇禎於城牆上看的清清楚楚,下令滿桂率軍進城休整。誰知袁崇煥也要率軍進城休整,被崇禎拒絕,崇禎只許他一人進城,後被凌遲處死。祖大壽在金軍未撤前,率關寧軍返回山海關,崇禎亦無可奈何。
綜上,袁崇煥志大才疏,欺君罔上,擅殺邊將,私通後金,不救北韓,不助友軍,擁寇自重,軍閥割據,其罪當誅。
崇禎本來是當成王爺來培養,不懂帝王之術,搬倒魏忠賢自毀長城,從魏忠賢重用毛文龍足見其極有遠見。
那麼多忠臣良將,崇禎不重用,偏偏要重用袁崇煥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東西,可見崇禎並無識人之明,也可見大明氣數己盡。
袁崇煥之過,崇禎要擔一半責任。
若是袁崇煥始終為一縣令,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