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藝復興到19世紀湧現出大量的全才,而現在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更發達,也越來越注重通識教育(高考就是最大的通識教育),為什麼現在專業人才很多而全才極少?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裡也闡述:文藝復興科學革命時代湧現出如達芬奇、拉斐爾、丟勒、牛頓、萊布尼茨等各方面都能全面發展並且在諸多領域都頗有建樹的全才,並感嘆那些全才沒有被當時的壓抑的環境和落後的生產力和落後的分工體系所束縛,做到了全面發展。而現在生產力比以前更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也比以前更完善,也越來越注重高等教育、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全才反而越來越少了?
回覆列表
-
1 # Takemikazuchi1
-
2 # 文旅攬勝
在歷史長河中,有時幾百年才會產生一個“巨人”;而文藝復興時期,短短兩三百年間,卻在政治、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一批文化巨人。
現代義務教育的規則與制度,起源於18世紀的普魯士,“分科制”就像工業化流水線,可以快速提高平均國民教育水平,為當時的德國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樣,也就部分犧牲了對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
工業化教育傳到東亞,碰上科舉制度思維,就成了不斷訓練學生背誦、複習、考試的學習模式了。
到了中國,“擠獨木橋”的現實困境,以及培養易於管理國民”的頂層需要,就成為生產“複製人”的流水線。
21世紀資訊革命時代,國家之間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創新力的競爭。經過了“全球化”的世界,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後疫情時代, 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創新能力,這些必將成為決定未來個體命運差異的關鍵因素,這一點相信不分國界。
所以,以“跨學科”為核心理念的STEAM教育,就這樣來了,而且應該會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
3 # 向山舉目
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19世紀,湧現出大量的全才,主要出現在歐洲。
這些全才也是所謂的全才,不可能什麼都懂。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文明成果越來越多,以後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全才了,只精通一兩門也算不錯。
很簡單,因為學習成本越來越高了。
人類的知識是世世代代,無數的研究者們辛勤開拓未知而換來的,過去的科學家們全才輩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那時的偉大發現,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不過是皮毛和基礎而已。亞里士多德希臘時期就對諸多現象做出了他的歸納總結,其中不少都被後人證偽,但也不影響他在科學發展歷程上的偉大光輝;牛頓提出三定律在1687年,他44歲之時成為物理學界泰斗,但在他之後又有無數新學說脫穎而出,微積分、量子力學、相對論……學科一分二,二變三,時至今日,若想在哪怕某個單獨學科上學到精通,不付出個二三十年的鑽研,半桶水逛蕩只怕是會招人恥笑,想在這之上再做出令人側目的成就更是難上加難。算一算時間,也怕是五六十歲了,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遍地開花。無數研究者窮盡畢生心血,往往就是為了讓全人類的知識能再前進一小步,從而讓後繼者能接觸到更廣闊一點的未知。
因此,全才少了不必太過感慨,這說明個人在無盡的知識面前終究還是太過渺小,同時也代表了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的豐碑。